|
移就 移就是將原描寫甲事物性狀的潤飾語移來描寫相干的乙事物性狀,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飾語移用于物。或者說,為獲得某些特定的后果,將描述甲事物的詞語移用于乙事物,這樣的修辭伎倆叫做(移就)。或者說,應(yīng)用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成心造成兩種句子成分的(搭配不當(dāng)),以收到特定的修辭效果,這種修辭方式叫移就。
移就又叫(移用)、(轉(zhuǎn)借)。形成移就必需具備三個前提:一、必須有兩個事物;二、兩事物之間必須有某種接洽;三、被移用的詞語重要是表白情態(tài)的定語跟狀語。 因為移就主要是把抒發(fā)人的思維情感的詞語移用到其余物上,驟看與擬人類似,但細心察看,差別顯明。從內(nèi)容上看,充當(dāng)移就被移用的詞語是表現(xiàn)人的情態(tài)的,用它來充任事物的修飾語的目的是使人的悲歡仇怒同一定事物聯(lián)系起來,進而表示人的感情和狀況,并不把這事物當(dāng)人來寫,也就是說,不使事物人格化;擬人則是把事物當(dāng)人,賦予人的特征。簡而言之,移就是寓情于物,物不變;擬人是將物擬人,物變?nèi)恕!稄臉?gòu)造上看,移就的前后兩項只是修飾限度關(guān)系;而擬人則大多是主謂關(guān)聯(lián),不僅把人的思惟情態(tài)浸透到被人格化的事物中,而且使事物會談話、辦事,有心理運動,所有像人一樣?!窂拿鑼懙膶ο罂?,移就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是把人的思想感情灌注到與人有關(guān)系的事物上去,是為刻劃人物服務(wù)的。 例如: [1]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岳飛《滿江紅》)。 [2]廣場上又燒起了歡喜的篝火。(曲波)。 [3]然而悲慘的皺紋,卻也從他的眉頭和嘴角呈現(xiàn)了。 [4](躺了那么久長,連骨節(jié)都生了銹了!)——老通寶不信服地想著,盡力想裝出仍是少壯的氣勢來。(茅盾《秋收》) 例[1]把(怒)移用到(發(fā))上,目標(biāo)是描繪岳飛忠于朝廷,卻遭奸臣搭救的滿腔惱怒的悲壯之情。例[2]將(歡快)移用到(篝火)上,表達兵士們在艱巨的條件下取得戰(zhàn)役成功的歡樂。例[3]把(悲慘)移用到(皺紋)上,從字面上看,似乎搭配不當(dāng),但看了上下文,并不感到這里有過錯。例[4]把金屬(生銹)移用到骨節(jié)上,原來骨節(jié)不會生銹,但這里惹人聯(lián)想骨節(jié)很難轉(zhuǎn)動的情景,非常形象活潑。 以上的例子中的(發(fā))、(篝火)、(皺紋)、(骨節(jié))都未人格化。 移就有的又把它叫做(移用),《修辭學(xué)詞典》說(移用)相稱于(移就)。而李裕德在《新編適用修辭》中,又將借代、委婉、移接、拈連、反語等辭格都納入了(詞語的移用),稱之為(借代式移用)、(委婉式移用)、(移接式移用)、(拈連式移用)和(反語式移用)等五種情勢。 (一)移人于物 把具有人的思想觀 念和情感的詞語移用到其他物體上。 1.她恨富裕中農(nóng)輕薄的兒子有眼無 珠,只看見她的外貌,卻看不見她的內(nèi) 心。她細密的牙齒咬住紅潤的嘴唇。她要 把這封不要臉的信撕碎,投到湯河的綠 水里去。(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 評析 “不要臉”是屬于人的性狀,用于 修飾“信”,則把人的性狀移屬于非生命 的“信”上,于是女主人公才有“恨之于 人,涉及于物”的撕信動作。移就修辭強 化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對人物的心理刻 畫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2.呵,月光下的云海,這是多么悲哀的 海,這是多么傷心的月亮,純白的云海在 月光的夜里是滾滾無垠的淡青色,這是 眼淚的顏色,這樣遼闊的悲哀,月亮的 海。(《月亮的?!芬浴渡⑽倪x刊》1988 年第2期) 評析 把人的“悲哀”和“傷心”移于海和 “月亮”,收到了人與自然冥合的藝術(shù)效 果。作者不是用概念去解釋概念,而是用 感覺和知覺把概念具體化。使得被描寫 的事物具有了強烈的主觀色彩。這正是 移就修辭的重要特征。 3.我洗得凈悲哀的濕手帕, 我洗得白罪惡的黑汗衣, 貪心的油膩和欲火的灰。 你們家里一切的贓東西。 交給我洗,交給我洗。 (聞一多《洗衣歌》) 評析 此詩是為在美國從事洗衣職業(yè)的 華僑鳴不平而作的?!皾袷峙痢?、“黑汗 衣”、“油膩”、“灰”都是洗滌的對象,這些 物體的屬主大都是依靠剝削發(fā)家的有錢 人,因而使得他的衣著日用之物,也沾上 了勞動人民的血汗和利欲的罪惡。移就 的“悲哀”、“罪惡”、“貪心”、“欲火”等詞, 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與黑 暗,傾吐了勞動人民不甘心壓迫與剝削 的憤怒呼聲。 4.冬天,不要忘了到海邊走走,以你的 身影以你的手臂擁抱海吧! 以你的深深 淺淺的腳步,在赤裸的沙灘上寫你永恒 的戀。(楊錦《冬日,不要忘了到海邊走 走》) 評析 “赤裸”原屬人體的某種性狀,移 用于沙灘,是為了寫出沙灘的潔凈,以達 到歌頌“永恒的戀情”的目的。作者在贊 美冬日海景時,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新的 審美境界。 5.又一陣殘暴的腳步聲,震動著魔窟, 漸漸近了,就在窗前經(jīng)過。(羅廣斌 楊 益言《紅巖》) 評析 以“殘暴的腳步聲”寫劊子手的殘 暴,移就修辭表現(xiàn)出借代作用,使語言變 得生動、含蓄。而作者的愛憎、褒貶很自 然地寓含其中。 6.毫無生氣的慘白色的夕陽,把沙原 上的一切照耀得更加悲慘和怪誕,它使 地面上每一樣突出的物體都拖出了長長 的影子。死去的樹林經(jīng)過夕陽放大投影, 伸展出骸骨,張牙舞爪,像要活動起來。 (汪浙成 溫小鈺《土壤》) 評析 移就在景物描寫中運用得十分廣 泛。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使得“夕陽”變 成了“慘白色”。讀者如果把握住這種移 人于物的修辭特征,例中所描寫的氛圍 與意蘊就不難理解。 7.葬儀完畢了,四野夜色沉沉,月亮上 升了,黑暗遮住那些丑惡的墳?zāi)?銀色的 光輝射在一抔新土上。(靳以《二十年的 愿望實現(xiàn)了》) 評析 “丑惡”雖然是某些人與物的屬 性,但是“墳?zāi)埂辈⒉痪哂羞@種性質(zhì)。作者 運用移就修辭的方法,抒發(fā)了自己的愛 憎,巧妙地將描寫與抒情結(jié)合一起,擴大 了語言表情表意的容量。 8.小伙子們咬著酸葡萄, 心眼里頭笑瞇瞇: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span> (聞捷《葡萄成熟了》) 評析 把姑娘的“多情”直接移屬到“葡 萄”上,描繪的是小伙子的內(nèi)心體驗。雖 然沒有直接寫姑娘,男女雙方熱戀的感 情卻表現(xiàn)得異常動人。 9.渠岸、路旁和墳地上的迎春花謝了。 肥壯而顯得挺大方的蒲公英開了。溫柔 而敦厚的馬蘭花啊,也在路旁討人喜歡 哩。(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 評析 蒲公英肥壯而大方,馬蘭花溫柔 而敦厚,作者將人的某些屬性移屬于花 草,使花草也顯得多情。這種親切柔和的 抒情氣氛,充分顯出了移就修辭的表達 特色,給語言增添了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 10.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評析 “云”不會有孤獨感,只是因為詩 人在長期漂泊中飽嘗了人間辛酸,看透 了世態(tài)炎涼,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從而 產(chǎn)生了孤寂之感,并將它移于云上。作者 運用移就修辭手法寄情于景,傳達出了 懷才不遇希望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求安 慰和寄托的思想感情。 11.長林回密,隨著高低轉(zhuǎn)折的峰巒, 蜿蜒漫衍,努力顯現(xiàn)偉大雄厚的氣概;閃 鑠晶光的雪影映射著寒厲勇猛的初日, 黯云掩柳依徊時,卻又不時微微的露出 凄黯的神態(tài)。(瞿秋白《餓鄉(xiāng)紀(jì)程》) 評析 仔細比較例中的三個景物:長林、 初日、黯云,可以看出比擬和移就的區(qū) 別?!伴L林……隨著……蜿蜒漫衍……努 力顯現(xiàn)”;“黯云掩柳依徊……露出……” 有著描寫的整體性和延續(xù)性,是將物當(dāng) 做人來寫;而“寒厲勇猛的初日”中移用 的詞語是局部片斷的,只“移”不“擬”。 12.它馬上就會消失的,我難過地想。 紅醉的殘日已經(jīng)完全沉默了。(張承志 《輝煌的波馬》) 評析 用視覺中的“紅”和味覺中的“醉” 合為一體,修飾“殘日”,寫盡了“日薄西 山,氣息奄奄”的情景。也抒發(fā)了作者沉 醉、喟嘆的情懷。 13.母親不由地向后挪動一步,身上立 時起了一層寒冷的雞皮疙瘩,手在神經(jīng) 質(zhì)地顫抖。(馮德英《苦菜花》) 評析 “雞皮疙瘩”是寒冷的產(chǎn)物,它本 身卻不具有寒冷的性質(zhì)。將人的感覺“寒 冷”直接移用在“雞皮疙瘩”上,可以使人 物的心理活動展示得更加清晰、生動。 14.讓風(fēng)就這樣吹拂過來 讓日子就這樣含糊地搪塞過去 讓所有急切的疑惑 都轉(zhuǎn)變成一種 緩慢而又絕望的美麗…… 雖然我多希望能夠來得及明白 在我們長長的一生里 所有突發(fā)的不可控制的事件 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和那 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席慕蓉《突發(fā)事件》) 評析 生活中也許有這樣的突然相識, 又突然相離的事情。不論是帶來多少情 感上的糾纏,都會在緩慢和絕望中,化著 一種“美麗”的記憶。詩人運用移就修辭 手法,寫出了人生中的一種憂傷的體驗, 讓讀者在詩情的蕩漾中體味。 15.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fēng)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它蒸出些云霞。 (聞一多《死水》) 評析 詩中的“死水”象征著舊中國。腐 敗、黑暗,丑惡的舊社會粉碎了剛從美國 歸來的詩人的美好希望,失望后憤激之 情使他寫下了以上如火如荼的詩句。移 用“絕望”和“死”修飾水,不僅表達出詩 人痛心疾首的愛國情懷,而且以其驚世 駭俗的語言震動著讀者的心靈。 16.她們被幽閉在宮閨里,戴了花冠, 穿著美麗的服裝,可是陪伴著她們的只 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樹。(周而復(fù)《上 海的早晨》) 評析 將人的“寂寞”移寫到“梧桐樹” 上,這是一種含蓄的側(cè)面描寫。僅僅只是 移用了一個形容詞,就達到了刻畫人物 “寂寞”心理的目的。移就修辭的表達作 用不可低估。 17.每一寸苦難的土地都有光榮的痕 跡,每一段苦難的歲月都值得頻頻回首, 這條古老的巨龍正是要蘇醒的時候,我 們就在今天讓它飛舞,讓它飛騰,讓它怒 吼! (孫儀《龍》) 評析 用“苦難”修飾“土地”和“歲月”, “光榮”修飾“痕跡”,是一種移人于物的 移就形式。移就的詞語一箭雙雕,既描寫 了物,又刻畫了人,將客觀描寫和主觀抒 情結(jié)合一起。 18.他細味他倆最近的幾頁可愛的歷 史。想一節(jié)傷一回心,但他寧愿這樣甜蜜 的傷心。(《朱自清文集》第1卷第11頁) 評析 “可愛的歷史”,指的是“他倆”熱 戀的日子?!疤鹈鄣膫摹鄙鷦拥孛枥L出 他墜入愛河的復(fù)雜而矛盾的心理。移就 修辭手法擅長于人物的心理描寫,以深 切的感受和濃烈的感情,增強了語言的 感染力。 19.時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槳,向燈 影的密流里橫沖直撞。冷靜孤獨的油燈 映見暗淡淡的畫船(?)頭上,秦淮河姑娘 們的靚妝。茉莉的香,白蘭花的香,脂粉 的香,紗衣裳的香……微波泛濫出甜的 暗香,隨著她們那些船兒蕩,隨著我們的 船兒蕩,隨著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兒蕩。 (俞平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評析 “冷靜孤獨的油燈”是移人于物式 移就;“甜的暗香”是移物于物式移就。兩 個移就表現(xiàn)了秦淮歌女的賣笑生活。 20.九月中秋,龍眼樹上掛滿了龍的傳 人淚汪汪的、甜津津的、圓圓的、望眼欲 穿的思念。(《散文世界》1988年第4期) 評析 “思念”之前的四個移用的形容詞 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海峽兩岸人民,思念 親人,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心情與愿望。 21.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無數(shù)久遠而 陌生的記憶,蒼壯而悲涼的記憶,溫柔而 傷感的記憶,又螻蟻般地爬進了心之巢 穴……。(《青春的變奏》,見《散文百家》 1988年第4期) 評析 超越時空的“記憶”,令人感慨萬 千。不同的經(jīng)歷有不同的感受,產(chǎn)生各種 不同的復(fù)雜感情,而這一切又都和“大漠 孤煙,長河落日”之景緊緊地融匯在一 起,生動而又簡練的移就修辭手法開拓 了語言的表達深度。 22.寫《百合花》的時候,我只不過是人 海中的一個年輕的分子,一個酷愛文學(xué), 而正向文學(xué)這條路上探頭探腦的一個小 卒。在《百合花》里,我雖傾注了年輕的熱 誠,但是稿子寫好以后,寄出去就被退了 回來,說是調(diào)子比較低沉,不能鼓舞人們 前進。(茹志鵑《說遲了的話》) 評析 “熱誠”是無“年輕”和“年老”之分 的。移用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作者寫作“百 合花”時的年歲和心境。只要運用得正 確、適當(dāng),移就可以增大語言的表意容 量。 23.一個失去信心的疲憊的靈魂,又重 新獲得了勇氣、希望。重新站起來,而且 立定了一個主意,不管今后道路會有千 難萬險,我要走下去,我要挾著那小小的 卷幅,走進那長長的文學(xué)行列中去。(茹 志鵑《說遲了的話》) 評析 這里所寫的是一個動人的文學(xué)掌 故:由于茅盾先生對《百合花》的首肯和 支持,使得備受挫折的作者,終于堅定不 移地走進了文學(xué)行列?!办`魂”不會有“疲 憊感”,作者是在運用移就手法,表白當(dāng) 時的心境。只是移用了一個形容詞,卻說 出了許多筆墨難以說清的事情。 24.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 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白《菩 薩蠻》) 評析 詞人為了不損害整首詞蒼涼的基 調(diào),力避落日余輝、夕陽西下的陳舊詞 語,使用移就方式獨辟新徑,寫成“寒山 一帶傷心碧”把人的感情和景物緊緊地 融合在一起,寫盡了主人公的無限愁情。 25.我有一輛掛滿舊鐘表的小車 每天,我推著它走上街頭 指針,伸向黎明的窗簾 剪出一幅天真的早晨 鐘擺,來到傍晚的肩胛 敲落一幕遲鈍的黃昏 (許德民《一個修理鐘表的青年》) 評析 “天真的早晨”,“遲鈍的黃昏”,不 單純是寫景,而是把“兒童”和“老人”的 特性移植在時間概念上了。移就修辭手 法表現(xiàn)了人物對早晚兩種自然現(xiàn)象的特 殊感受,寫出了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自豪。 26.小梅悠悠地說,我靜靜地聽,心在 溫柔憂郁的甜美中融化,我們那時真年 輕,年輕得像大海的黎明。(王海鴿《星期 天的尋覓》) 評析 運用移就修辭,可以豐富文藝作 品的審美層次,可以把難以感知的情狀 具體化、形象化,例中的“甜美”經(jīng)過“溫 柔”和“憂郁”的修飾后,顯示出人物情感 上的豐富層次。 27.章秋麗見了他,什么也沒說,和他 一道躡手躡腳地登樓入室。剛關(guān)上房門; 一回身,就抽了安適之一個“溫柔的”嘴 巴子。(蘇叔陽《故土》) 評析 勿需寫卿卿我我的具體言行,一 個“溫柔的嘴巴子”,寫盡了“打情罵俏” 的男女情態(tài),移就是一種極其節(jié)省筆墨 的語言表達方式。 28.云?;盍?眠熟了獸形的濤瀾,又 回復(fù)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地向著我 們朝露染青饅形的小島沖洗,激起了四 岸水沫浪花。(徐志摩《泰山日出》) 評析 把描寫人的形容詞“偉大”移于海 的聲音“呼嘯”上,寫出了濤瀾的雄偉和 壯闊。 29.——得得……得得……馬蹄聲加 快地響起來,我的神經(jīng)便覺緊張而清醒, 我的想象便追隨著靜夜中的這嚴(yán)肅的蹄 聲。我陡然憶起一個很可愛的和藹微笑 的臉面,這臉面照著莊嚴(yán)森冷的夜,好像 是一面大的圓鏡一般。(李霽野《微笑的 臉面》) 評析 移人于物式的移就最大的特點是 融情于物,寄情于景?!疤懵晣?yán)肅”,“黑夜 莊嚴(yán)森冷”都是作者的自我感受,作者將 自己的感情移屬于景物,可以將描寫和 抒情融為一體,增強語言的表達內(nèi)容和 表達力量。有人稱之移情者,即是。 30.唉唉,那是怎樣的寧靜而幸福的夜 啊! (魯迅《傷逝》) 評析 作品中的主人公處在“寧靜而幸 ?!钡沫h(huán)境中,無生命的“夜”就帶上了人 的感情色彩。 31.它們厭倦的腳步 徐緩地踏過 北國的 修長而又寂寞的道路 (艾青《北方》) 評析 “厭倦”“修長”“寂寞”都屬于人的 性狀,在詩中分別移用來描繪“腳步”和 “道路”,三個形容詞有著一致的感情色 彩,奠定了詩的統(tǒng)一情調(diào)。 32.你是一條雄性的河,又是一條慈母 般的河。你那靜謐的江水,拍岸的驚濤, 像一首深情的母親搖籃曲,像一部悲愴 的命運交響曲,回旋在故鄉(xiāng)的紅土地上。 (《蹉跎河,歲月之河》摘自《散文》1988 年第7期) 評析 開頭兩句都是比喻句。前者是比 喻和移就相結(jié)合的語言形式,后者是單 純的修飾性比喻。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作為 修飾語的“慈母”不是屬性,只是名稱,不 存在移用的問題,而“雄性”修飾“河”,則 是將人與動物的屬性移屬于事物(河) 上。兩個比喻句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描 寫性,既描繪出故鄉(xiāng)“江河”的粗獷、雄 偉,又勾畫出它的親切、柔美,其中還寄 寓著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深摯感情。 33.老實說,這法寶要是想得到,我老 寶可就吃了四十年冤枉米羅。(陳殘云 《鴨寮紀(jì)事》) 評析 不說人冤枉,而說米冤枉,這是典 型的移就修辭手法。當(dāng)移就手法構(gòu)成語 言結(jié)構(gòu),以凝練的形式固定下來后,成為 成語、慣用語就會大量活躍在人們的語 言實踐中。如“愁眉苦臉”、“怒發(fā)沖冠”、 “壽桃”、“情書”、“良心話”、“昧心錢”、 “包藏禍心”等等。 34.一顆罪惡的子彈奪去了他的生命, 一顆正在升起的新星隕落了。(王晨 張 天來《劃破夜幕的隕星》) 35.啪!的一聲,正義的槍聲響了。一個 空殼的軀體,倒在了沙灘上,這就是死刑 犯的可恥下場。(《死囚的自白》引自《文 學(xué)大觀》1988年第6期) 評析 “罪惡的子彈”反襯了“他”生命的 高貴;“正義的槍聲”說明了死刑犯的卑 微。寓褒貶,辨是非,移就具有鮮明而強 烈的感情色彩。 36.明日重尋石頭路, 醉鞍準(zhǔn)與共聯(lián)翩。 (陸游《過采石磯有感》) 評析 不是“鞍”醉了,而是人醉了?!奥?lián) 翩”的醉態(tài)描寫得十分動人。移就手法擅 長寫“情景相融”、“物我交融”的境界。 (二)移物于物 把具有甲事物的性 狀的詞語,移用到乙事物或者是人身上。 37.他由一個煤鋪遷入裱糊得雪白的 新房,不知道怎么回事,以前的事正如煤 廠里,一堆堆都是黑的;現(xiàn)在茫然的進到 新房,白得閃眼,貼著幾個血紅的喜字。 他覺到一種嘲弄,一種白的,渺茫的,悶 氣。(老舍《駱駝祥子》) 評析 作為一種情緒,“悶氣”不可能有 色彩。這只是祥子因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而 產(chǎn)生的獨特的感受,如果說移人于物式 移就,是寓情于物的話,那么,移物于人 (物)式移就,則是情隨物移。二者都具有 強烈的主觀性,只是表達人物的感受方 式不同而已。 38.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 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 (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評析 “薄”是表示物體厚度的形容詞, 這里移來描寫“夜”,把一個抽象事物寫 得具體、可感。以自己獨特的感受來描寫 事物,這是移物于物式移就和移人于物 式移就共同的特點。 39.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歷 會埋著這樣蒼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 評析 “日子”沒有顏色,只是因為偉大 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周總理的逝世給“日 子”染上了悲哀的蒼白色,詩人將熾熱的 感情運用移物于物式移就修辭手法升華 為真摯動人的藝術(shù)境界。 40.同樣的,半夜里柔和的月光常帶給 我一份家鄉(xiāng)曾經(jīng)給我的愛,也帶給我一 份沉甸甸的鄉(xiāng)懷。(林文煜《故園情》) 評析 如果缺少對故鄉(xiāng)赤誠、執(zhí)著的熱 愛感情,詩人不可能感覺到鄉(xiāng)懷的沉甸 甸?!俺恋榈椤笔潜硎疚矬w重量的形容詞, 移用于人的“鄉(xiāng)懷”上,可以將鄉(xiāng)懷描寫 得更加深沉感人。 41.過去幾年的,在東京的苦悶不眠的 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聲, 紙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虛——沉重 的,黑的長夜。(冰心《一只木屐》) 評析 “夜”無所謂輕重,只是因為作者 的心情沉重,所以“夜”也變成了能度量 的物體。移就修辭的“觀念性”特點,在例 中得到鮮明的體現(xiàn)。 42.山區(qū)小鎮(zhèn)古老的青石板街,新造的 紅磚青瓦房,枝葉四張的老樟樹,歪歪斜 斜的拐腳樓,都有一種古樸的吸引力,一 種歷史的親切感。(古華《芙蓉鎮(zhèn)·后 記》) 評析 運用移就手法制作的“古樸的吸 引力”和“歷史的親切感”這一組對偶句 生動而形象地描寫出芙蓉鎮(zhèn)的古老和淳 樸的風(fēng)情狀貌,也抒發(fā)了作者對鄉(xiāng)土的 依戀和熱愛的感情。 43.人類也同小羊一樣愚笨;總不能在 現(xiàn)在里嘗出甘或苦的記憶! ——或者這 些甘、苦更不一定? …… 為什么我在寂寞中反芻…… 為什么我肚中這么多苦草呢? (徐玉諾《將來之花園·記憶》) 評析 用“味覺”來感受“記憶”,這是把 屬于事物的性狀移于人物上,讀者由此 而知記憶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切身感受。 44.妓是一種不健全的職業(yè),我們對于 她們,應(yīng)有哀矜勿喜之心,不應(yīng)賞玩的聽 她們的歌。在眾目睽睽之下,這兩種思想 在我心里最為旺盛。她們暫時壓倒了我 的聽歌的盼望,這便成就了我的灰色的 拒絕。(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評析 這里所寫的是作者在秦淮河碰到 歌妓,又拒絕了她們的一段經(jīng)歷。作為詩 人的朱自清,情感豐富、細膩而矛盾。移 就的“灰色”使得“拒絕”染上了黯淡的色 彩,又附著了冷酷的感情。充分顯示了語 言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45.是什么啊 透過那忽明忽暗的思緒 在日與夜的交界處埋伏 只等我失足 曾經(jīng)珍惜護持的面具已碎裂成泥 一切都只因為 我依舊深愛著你。 (席慕蓉《苦果》) 評析 “思緒”本無“明暗”的亮度。所謂 “忽明忽暗”只是情感的內(nèi)藏和外露的表 現(xiàn)形式。要想不愛卻又不能,百般掩飾但 又泄露,詩人細膩而生動地寫出了愛的 深沉、強烈和矛盾。 46.恍如歲月 斜織成 一頁又一頁灰濛的詩句 總覺得你還在什么地方靜靜等待 著我 在每一條泥濘長街的轉(zhuǎn)角 我不得不逐漸放慢了腳步 (席慕蓉《雨夜》) 評析“詩句”前面冠以“灰濛”,寫出了 對歲月蹉跎的感慨,也寫出了在期待之 中的“失望”心情?!盎覞鞯脑娋洹笔沁\用 移就手法制作的比喻。 47.太陽剛剛升起, 向日葵朝它揚起臉來。 向日葵的花瓣蕩漾著金黃的幸 福, 一陣手風(fēng)琴聲來自圍墻院里。 (劉白羽《新世界的歌》) 評析 “幸?!笔敲篮玫?令人欣慰、怡悅 的,用移就修辭手法再給它涂上金黃的 顏色,“幸?!本透庸獠蕣Z目,絢麗多 彩。 48.傍晚,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獷的喉 嚨唱幾段充滿原野風(fēng)味的小曲,在苦澀 的日子里尋一點短暫的安慰和滿足。(黃 河浪《故鄉(xiāng)的榕樹》) 評析 “苦澀”的對象是能用味覺感知出 的物體,而“日子”卻不能,這里運用“苦 澀”修飾“日子”是一種語言的超常規(guī)搭 配,也是表現(xiàn)作家情感的一種手段。 49.她若久別重逢的故人,給浪跡他鄉(xiāng) 的游子捎來無限溫情;枯萎的生命又涂 上一抹綠色的希望。 (丁穎《三分春色一分愁》) 50.你飄零 兀自毫無顧忌地飄零 用無奈的殘篇 旋轉(zhuǎn)死亡的符號 瀟瀟灑灑 斑斑駁駁 那是生命的最后一次祈禱嗎 整個空間都散亂著 枯澀的微笑 (王蘭《秋葉》) 評析 “枯澀”是形容物體的干燥、粗糙 形貌的,“微笑”并不具有這樣的屬性,這 里將“秋葉”的性狀移屬于“微笑”上,不 僅使對秋葉的描寫,具有擬人的意味,而 且使得文中的描寫色調(diào),保持協(xié)調(diào)一致, 寫出了“秋”的特殊情味。 51.用我們的口語去表現(xiàn)那些顏色,那 些圖案,真費了我不少苦澀的推敲。我從 陳舊的詩文里選擇一些可以重新燃燒的 字。(何其芳《夢中道路》) 評析 “苦澀”一詞寫盡了寫作的艱辛與 困苦,充分體現(xiàn)出移就修辭的特殊表達 作用。 52.我心里一陣陣翻騰著苦澀的水。宮 師傅的酒再醇,婭琳做的菜再香,我吃著 也覺得沒味兒。(《迷夢》《啄木鳥》1988 年第2期) 評析 “心里翻騰著苦澀的水”是一種曲 筆,是針對著心中的痛苦而言的,痛苦有 了滋味,由此可見痛苦之烈、之深,移就 修辭是一種形象化的,強化思想感情的 語言表達方式。 53.這大地的生命,繽紛的景色, 曾抒寫過他的熱情和狂暴, 而今只剩下凄清的蟲鳴, 綠色的回憶,草黃的微笑。 (穆旦《秋》) 評析 人們常用色彩象征某種意義。“綠 色”代表美好;“黃色”象征沒落和黯淡。 詩歌創(chuàng)作中,作者又常以這種手法營造 “意象”,來表達一種深邃的思想和感情。 詩中“綠色的回憶”和“草黃的微笑”正是 運用移就手法描寫“秋”的韻律,傳達詩 人獨特感受的。 54.露珠, 從葉上滑落 留下一片綠色的希望, 滴下一串苦澀的記憶。 默默地滴下…… 滴進黃黃的土壤里 默默地孕育著…… 枝上新結(jié)的小青果。 (程香梅《憧憬》) 評析 詩中“綠色的希望”和“苦澀的記 憶”是一組對比度強烈的詩句,它將“未 來”和“過去”作了形象化的概括與描寫。 以視覺寫“希望”,以味覺寫“記憶”,抽象 的思想與感情有了感人的附著。詩人通 過“露珠”這個形象表達了一定的人生態(tài) 度。 55.嫩藍的春天,幾支木桿,幾痕細線 連于桿與桿之間,線上是停著幾個粗而 有致的小黑點,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 的一幅圖畫啊! (鄭振鐸《海燕》) 評析 “嫩藍”是作者描畫春天景象時, 調(diào)抹的底色,在這個背景上,勾勒出幾支 木桿,幾痕細線,幾個小黑點(燕子),素 靜而高雅,恬靜畫面蘊含著不盡的情趣。 56.曼英和坤秀勉強地得了一個坐位。 她伏著窗口眺望那早晨的、清明的、綠色 的原野,柔軟的春天的風(fēng)一陣一陣地吹 到她的面孔上,給她以新鮮的愉快的感 覺。(蔣光慈《沖出云圍的月亮》) 57.大自然的歌手—— 籬笆圍住農(nóng)舍 有一片藍色的幽靜 遠處是遠山的灰青 (艾青《彩色的詩》) 評析 詩歌創(chuàng)作憑借的是豐富的想象 力。作者把“幽靜”寫成藍色的是視覺的 變形,是精心營造的“意象”。移就在抒情 散文和詩歌中的特殊表現(xiàn)作用,是不容 忽視的。 58.爛熟的春光,帶著了沉酣的和熱, 流露在錢塘江的綠波影里。江上兩岸的 雜樹枝頭,樹下的泥沙地面,都罩著一層 嫩綠的絨衣,有一種清新的香味蒸吐出 來。(郁達夫《春潮》) 評析 用“爛熟”和“春光”超常組合,使 人聯(lián)想到植物成熟時的絢麗色彩。移就 手法可以激發(fā)聯(lián)想,使讀者從作者的描 寫形象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 59.那忽高忽低、時遠時近的哨音,彌 漫成一片濃濃的鄉(xiāng)愁,,籠罩在我的周 圍。(黃河浪《故鄉(xiāng)的榕樹》) 評析 作者通過想象,體味出愁的濃淡。 運用移就修辭手法離不開想象,作者正 是通過想象開創(chuàng)意境,并決定移用詞語 的選擇。 60.希望,閃爍的希望,在蕩漾,在無窮 的碧空中,在綠葉的光澤里,在蟲鳴的歌 吟中,在青草的搖曳中——夏之榮華,春 之成功。春光與希望,是長駐的;自然與 人生,是調(diào)諧的。(徐志摩《北戴河海濱的 幻想》) 評析 “閃爍”是“光”的一種屬性,而閃 光又令人向往,于是“閃爍”與“希望”的 組合就顯得合情合理了。移就修辭手法 打破了語法常規(guī),將思想感情的表達帶 進了審美境界。 61.愈是偉大的生命,愈是一刻不停地 流動著,呵!我發(fā)現(xiàn)了大地深沉幽邃的秘 密?!?《青春的變奏》),引自《散文百 家》1988年第4期) 評析 “秘密”是抽象事物,移用“深沉”、 “幽邃”來修飾它,不僅使它變得具體生 動,而且內(nèi)涵也豐富了。 62.任隨深濃的黑幕,把他裹緊,甚至 被消滅得無形,他似乎忘記已是夜了。 (舒群《海的彼岸》) 評析 移物于物式移就具有渲染和烘托 作用,在景物描寫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 藝術(shù)表現(xiàn)方法,類似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點 染法”,這里的“黑幕”是“點”,“深濃”是 “染”。把黑夜寫得有色有味,生動形象。 63.吳蓀甫突然冷笑著高聲大喊,一種 鐵青色的苦悶和失望,在他紫醬色的臉 皮上泛出來。(茅盾《子夜》) 評析 把描寫事物色澤的詞語“鐵青色” 移來描寫人的情感活動“苦悶和失望”, 顯出了語言大師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移 用詞語“鐵青色”是溝通作者和讀者的想 象橋梁,引導(dǎo)讀者把握作者的審美意向。 64.讀者來信問我,勞改隊中是否也有 不幸中的幸運兒?讀者提出的質(zhì)詢,使我 從退色的記憶中,想起來“同窗”索 泓——。(從維熙《風(fēng)淚眼》) 評析 “記憶”是抽象事物,不能從視覺 上感知,例中的“退色”不是指顏色變淡, 而是“淡忘”的意思。移就修辭的比喻作 用,常常將事物描寫更加生動、具體。 65.呵 母親 我的甜柔深謐的懷念 不是激流 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聲的苦井 (舒婷《呵,母親》) 66.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 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浣溪沙》) 評析 這是北宋詞人晏殊的一首膾炙人 口的小令。最后一句“小園香徑獨徘徊” 是在惋惜、欣慰、悵惘之余的沉思,留下 令人體味的不盡意蘊。“香徑”是用移就 修辭手法構(gòu)成的偏正詞組,暗指鮮花飄 香的庭園小路。 67.哦—— 多么像一場夢啊, 你咸澀的青春, 漚爛了十套嶄新的工裝…… 我高齡的同學(xué)喲, A、B、C這幾個字母 為什么會和你的孩子 一同寫在筆記本上? 深夜里,小小的桌邊, 你和孩子平分 疲憊的燈光…… 看那倔強的皺紋 多么像龜裂的大地呀, 科學(xué)的春天又滋潤了 你快要干涸的信仰…… (劉樹才《寫在我的大學(xué)》) 評析 “咸澀”本是描寫汗水、淚水的,詩 人巧妙地移用來形容“青春”。精煉而含 蓄地描寫了“十年內(nèi)亂”中青年的不幸遭 遇?!捌v”原是描寫人的精力狀況的詞 語,移用來形容“燈光”,烘托、渲染了老 師傅在新時期努力學(xué)習(xí)科學(xué)文化知識的 動人情景?!熬髲姟钡囊朴?不僅含蓄地說 明了老師傅的年齡,而且刻畫出他那倔 強的個性;“干涸”修飾“信仰”,生動而形 象地描寫了人們的精神狀況。四組移用 的詞語,在詩中,點石成金式地歌頌經(jīng)過 內(nèi)亂、創(chuàng)傷的一代工人奮發(fā)圖強自強不 息的崇高精神。 68.憑祥,這是祖國南大門口的一座玲 瓏剔透的袖珍城市,也是祖國華麗裙邊 上嵌的一顆寶珠。(曹靖華《艷艷紅豆寄 相思》) 評析 “袖珍”是指小巧玲瓏的物體,移 用來修飾“城市”,給人以親切感。作者拉 長了視距,提高了視點,在雄闊的祖國背 景上,突出了憑祥玲瓏剔透的特點。 69.心頭的春花已不更開 幽黑的煩擾已到我歡樂的夢中 來?!?/span> 我頹唐地在挨度這遲遲的朝夕 我是個疲倦的人兒, 我等待著安息 (戴望舒《憂郁》) 評析 “幽黑”移用于“煩擾”,是詩人情 感形象化的結(jié)果。移就手法營造的意象 “幽黑的煩擾”,使詩人的憂郁蘊含著豐 富的涵義。 70.呆呆的看了好久,他忽然覺得背上 有一陣紫色的氣息吹來,他回轉(zhuǎn)頭來一 看,那枝小草還在顛搖不已,一陣帶著紫 羅蘭氣息的和風(fēng),溫微微的噴到他那蒼 白的臉上來。(郁達夫《沉淪》) 評析 將“紫羅蘭的氣息”感覺為“紫色 的氣息”,是一種知覺變異,作者通過這 種變異,描寫出一個“沉淪”青年瀕臨崩 潰的精神狀態(tài)?!白仙迸c“蒼白的臉”相 映照,鮮明地突顯出主人公的精神病態(tài)。 二、描述式移就 移用的詞語除形容詞性的外,還有 動詞性的詞語及少量的其它詞類。在句 中充當(dāng)狀語或謂語。對事物起描述作用。 既可以“移人于物”也可以“移物于物 (人)”。 71.我不能說生命不甜,我不能說生命 不美,但是就是因為它們甜蜜和美麗,才 使我心中充滿了憂傷,而也就是因為心 中充滿了憂傷,才使我更加珍惜起眼前 一切的甜蜜和美麗來。(席慕蓉《有一首 歌·謎題》) 評析 “甜蜜和美麗”并非是“生命”的性 狀。用以描述“生命”,可以使人更加感覺 到生命的珍貴與可愛。 72.比如說海上山上看月出,古詩說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細細咀嚼這 兩句形容亂山,形容得極好,而光景何等 臃腫、崎嶇、僵冷?讀了不使人生快感。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也是月出,光 景卻何等嫵媚、遙遠、璀璨。(冰心《山中 雜記·七》) 評析 同樣是看月出,因為地點、時間、 心情的不同,人們的感受也不同。月的臃 腫、崎嶇、僵冷和月的嫵媚、遙遠、璀璨都 只是作者獨特感受,正是這種獨特感受, 形成了移就修辭的心理基礎(chǔ),而這種心 理基礎(chǔ)又激發(fā)了作者與讀者在情感上的 互相溝通。 73.過了一會,王天林挑著水桶出來 了,看樣子余怒未息,眼睛睜得大大的, 嘴唇合得更緊,許多天沒有刮的短樁樁 胡子挑釁地向四面張著。(馬識途《找紅 軍》) 評析 修飾式移就中的移用詞語,大都 做定語,描述式移就中的移用詞語大都 做謂語或狀語?!疤翎叀笔侨说男误w動作, 移用來描述“胡子”,具有擬人化的修辭 作用。既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人物的生氣 神態(tài),又增加了語言的幽默色彩。 74.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 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 戶。(晏殊《蝶戀花》) 評析 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 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 起來又像在默默飲泣。詩人將主觀感情 移于客觀景物,透露出主人公自己的哀 怨。在古典詩詞中,移就常被用作借景抒 情的語言表達手段。 75.煤,美如琥珀; 煤,海浪的雕刻。 多情地、誘惑的閃動, 在黑色的夢中, 升起一片爛燦。 (劉湛秋《從礦井升起,我想……》) 評析 無生命的煤沒有感情,所謂的“多 情”與“誘惑”只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夢” 無色彩,所謂“黑色”,是將“煤”的某種屬 性移于“夢”上的結(jié)果。前者是陳述式移 就,后者是修飾式移就,二者結(jié)合起來描 繪出一幅煤的燦爛的燃燒圖。也許,作者 由此而聯(lián)想到人生的價值。 76.光怪陸離的霓虹燈還在疲憊不堪 地閃耀著,車水馬龍的街衢卻已經(jīng)空寂 無人。(魯光《中國姑娘》) 評析 “疲憊不堪”是描寫人的精神狀態(tài) 的語詞,這里移用來描寫霓虹燈,加重了 夜深人靜的氣氛,可以收到借景傳情的 藝術(shù)效果。 77.他極小心的,幽靜的,一鋤一鋤往 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靜了,尖鐵觸土 的聲音,總是鈍重的不肯瞞人的發(fā)響。 (魯迅《白光》) 評析 例中的移用詞語“不肯瞞人”作 “發(fā)響”的狀語,對主語“聲音”起描述作 用。生動地寫出了陳士成深夜掘地時的 緊張、諳秘焦慮、畏懼人知的神態(tài)。 78.(仙呂)滿腹閑愁,數(shù)年禁受,天知 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關(guān) 漢卿《竇娥冤》) 評析 “天”是無所謂肥和瘦的,用“瘦” 來描寫“天”,是把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 景物相融后,來獲取修辭效果。 79.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 進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論季節(jié), 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fēng)雪,水瘦山寒,云南 的春天卻腳步兒勤,來得快,到處早像催 生婆似的正在催幼花了。(楊朔《茶花 賦》) 評析 作者用“醉”“瘦”“寒”分別描述 “心”、“水”、“山”,不論是寫景還是抒情, 都十分精煉、形象,體現(xiàn)出了作者“把散 文當(dāng)詩來寫”的風(fēng)格。 80.月的純凈,柔軟與和平,如一張睡 美人的臉。(朱自清《月朦朧,鳥朦朧,簾 卷海棠紅》) 評析 這是一種很別致的移就形式。 “月”在句中充當(dāng)領(lǐng)屬性定語,“純凈、柔 軟與和平”等形容詞雖然是中心語,卻對 “月”起描寫作用。所以仍然可以歸類于 描述式移就。 81.月光很柔,但也很孤獨,柔而孤獨 的月光灑在我這個同樣孤獨的游子身 上,我?guī)缀蹼y禁那份心中的苦楚。(《中秋 月》陜西日報1989年10月30日) 評析 “柔”需要觸覺感知,孤獨是人的 一種獨特心態(tài),移就手法將人的感情移 屬于景物上,既描寫了景(月光),又抒發(fā) 了“情”,使“情”“景”交融,收到了良好的 藝術(shù)效果。 82.閨女沒跟自己說過這種事,自己也 希望:這是那些吃飽了沒事干的人,嘴閑 得難受,就胡扯亂拉地造謠言。(劉真《春 大姐》) 評析 不說人閑,而說嘴閑,是把人的精 神狀態(tài)移屬于局部器官上,可以把話說 得更生動,更具體,更準(zhǔn)確。 83.小的燈舫初次在河中蕩漾;于我, 情景是頗朦朧,滋味是怪羞澀的。(俞平 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評析 移就是狀物、寫景與抒情相結(jié)合 的一種修辭方式,對于作者,秦淮河的夜 色,不僅可以視覺感知,還可以味覺感 知。“朦朧”與“羞澀”,將融為一體的情 景,描寫得含蓄別致,具有不盡的詩意。 三、量詞移用 是量詞和名詞的一種超常搭配。它 不僅可以把事物表現(xiàn)得具體生動,而且 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給語言增添幽默、 風(fēng)趣的情味。 84.我沿著擁擠的、歡樂的 石板路尋覓—— 記憶里開過鮮花, 也布滿荊棘。 十年前。我初來, 小鎮(zhèn)上蒙一層半尺厚的沉寂; …… 土墻上,刷滿 狂熱而干癟的標(biāo)語…… (張承信《現(xiàn)實》) 評析 “沉寂”有了半尺的厚度,顯示出感覺的強烈,又暗示了“十年內(nèi)亂”時期, 社會空氣的凝重與沉悶。量詞移就和形容詞移就的修辭作用,基本相同,在具體 生動地描繪事物的同時,傳達了強烈的 主觀感受,使得描寫和抒情得到有機的 結(jié)合。 85.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 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 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 兩三粒而已。 (張岱《陶庵夢憶·湖心亭看雪》) 評析 “大雪三日”,“上下一白”,雪景寫 得如此壯觀,全靠“痕”、“點”、“芥”、“?!?等量詞的精心造用。正是這四個微量量 詞對“長堤”、“湖心亭”、“舟”、“舟中人” 的描寫形容,反襯著壯觀的湖中雪景,令 人感到天地境界之大、之奇!四個量詞, 遞次遞小,直至微乎其微,在視線的移動 中,寫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進的變 幻境界,透露出作者對人生、自然的深沉 感慨。 86.雷在山頭跑, 雨在浪尖跳, 半山煙云一江風(fēng), 捧出串串湄江調(diào)。 (寒星《湄江小調(diào)》) 評析 用量詞“串串”修飾歌聲“湄江 調(diào)”,是特定語境中的語言超常搭配現(xiàn) 象。歌聲,唯有成串才能捧出;在雷跑、雨 跳的自然環(huán)境中“半山煙云”、“一江風(fēng)” 交織而成的景色,才會如此旖旎動人。雷 雨交加,煙云迷濛中的“湄江調(diào)”,雄渾、 幽深,充滿了無限的藝術(shù)魅力。 87.三天前,廠里夜大辦了個文學(xué)講習(xí) 班,我說了幾籮筐好話,又找了團委書記 的小門路,賴死賴活總算進去了。(方方 《大篷車》) 評析 “話”無法用籮筐裝,一但裝起來, 就有了具體的形象,好話之多可想而知。 量詞移用,增強了描寫的生動性,激發(fā)了 讀者的聯(lián)想。 88.陶月明:我看不透他! 他現(xiàn)在還老 實,誰知道是真是假呢?那天聽說你們倆 要來,他就說“得,來了兩塊麻煩”。(老舍 《女店員》) 評析 以量詞“兩塊”作修飾語修飾“麻 煩”,看似不倫不類,實則合情合理,移用 的量詞“兩塊”將人物化,把說話人的輕 視與生厭之情寫得活靈活現(xiàn)。 89.從先前的阿Q看來,小D本來是 不足齒數(shù)的,但他近來挨了餓,又瘦又乏 已經(jīng)不下于小D,所以便成了勢均力敵 的現(xiàn)象,四只手拔著兩顆頭,都彎了腰, 在錢家粉墻上映出了一個藍色的虹形, 至于半點鐘之久了。(魯迅《阿Q正傳》) 評析 “顆”本是一個指稱較小物體的量 詞,移用來說阿Q和小D的腦袋,顯得 十分可笑,增添了語言的幽默、詼諧的情 趣。 90.我給你吆野兔趕走老鷹,看住偷果 子的賊骨頭,我這只老蛤蟆真還能給你 添四兩力哩! (葉文玲《小溪九道彎》) 評析 “兩”是微量詞,移用于“力”是一 種縮小夸張。說話人用反語修辭的語言 形式,表達了自夸、自矜的思想感情。 91.唉! 買上五兩精細的東西, 常常要搭配上一斤蔑視的粗魯; 扯上七尺的確良布, 往往要同時量上兩丈最差的服務(wù) 態(tài)度。 (李松濤《我又來啦! 王府井》) 評析 “五兩”、“一斤”、“兩丈”都是計量 詞,而作者卻用求異思維方式讓它們分 別和“精細的東西”、“蔑視的粗魯”、“最 差的服務(wù)態(tài)度”進行超常規(guī)的搭配。將無 法計量的禮貌和態(tài)度生動具體地計量出 來,巧妙而藝術(shù)地批評了服務(wù)行業(yè)的不 正之風(fēng),表達了群眾的意見。 92.那么……是每天同我們搭幾句腔 的鍋爐廠的師傅?哦,或者是造紙廠那個 愛吹牛的干部?不,都不像,聽得出,他們 的文化水平同我們差不多,不過“三磅” 而已,哭都哭不出能登報的東西。(方方 《大篷車》) 評析 “磅”是用來表示物體重量的,怎 么能夠用來表示文化水平的高低?作者 巧妙地利用“水平”與“水瓶”諧音的關(guān) 系,寫出了人物的個性,也寫出了嘲笑與 輕視的感情。 93.在藍幽幽透明的晨霧里,熾烈如火 的迪斯科舞曲飛快地旋轉(zhuǎn)著,灑下一片 片歡樂,留下一張張笑靨和一串串歌聲。 (《偉大的愚昧》,選自《法制文學(xué)選刊》 1988年第3期) 評析 “歡樂”成“片”,“笑靨”成“張”, “歌聲”成“串”,物化后的抽象事物都有 了具體生動的形象。量詞移就,常具有比 喻的修辭作用?;療o形為有形,表現(xiàn)特殊 的感情色彩和韻味。 94.后來有日本仁丹的廣告船,一隊一 隊,帶著成列的紅燈籠,沈填的空大鼓, 火龍般的在里湖外湖閑穿著走,似乎抖 散了一堆寂寞。(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 八夜》) 評析 量詞“堆”用于能夠于堆積的物 體,如“一堆蘋果”、“一堆黃土”等。移用 于抽象事物,人的精神情緒上,不僅使無 形的情緒具體化、形象化,而且增加了語 言的幽默情味。 95.你老姨夫一般總是用行動領(lǐng)導(dǎo)群 眾,關(guān)懷群眾,可那不叫沒言沒語,那叫 做一個好樣子勝過一打兒號召,那叫干 出一個暖人心的事強于一車好話。(劉亞 舟《男婚女嫁》) 評析 “一打兒”是計量物品的件數(shù)的; “一車”是形容物品的體積與重量的,在 此移用于“號召”和“好話”。使抽象的語 言有了具體事物的屬性。人們的感受會 更加強烈。 96.秀蘭弟心里有事,早早的就醒了, 為了不驚擾雪娟,自己紋絲不動,腦子里 想著一堆問題(李英儒《還我河山》) 評析 “一個問題”是常規(guī)語言,“一堆問 題”是超常規(guī)語言,移就就是要打破常 規(guī)。適合語境和情境的需要,來獲取特殊 的修辭效果。 97.當(dāng)我走進來,你點頭說,你好! 臉上浮起一朵難忘的微笑, 在商店、在公園、在飯館, 這微笑像快活的風(fēng)蕩起波濤。 (劉湛秋《抒情與思考·微笑》) 評析 微笑本沒有數(shù)和量,用“一朵”去 修飾微笑,會使人們聯(lián)想到花朵,那么的 美麗,那么的燦爛,那么的令人心醉。 98.一“窩”孩子 像一窩小豬 不給吃 就哼哼 (方冰《春荒》) 評析 “一窩小豬”說得通,“一窩孩子” 似乎不合情理??墒窃诶ьD、貧窮的家庭 里,眾多幼小的孩子正需大人喂養(yǎng),于是 一個“窩”字,寫出了生活的艱辛,寫出了 迫于天災(zāi)人禍的憤懣心情。 99.該怎樣贊美我們的拓荒者,發(fā)掘出 你這林海的新秀;你捧一湖湛藍的相思, 獻給第一只勘探的木舟。(駱耕野《九寨 溝情思》) 評析 用“一湖”修飾相思,別致而新穎。 大自然的美需要人們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融 合著深深的依戀。寫活了湖,寫活了人, 寫活了幽幽的情思。 100.雨中的海,濛濛的一片,似綴滿晨 霧般的令人感到朦朧。洶涌的波濤,雪白 的浪花,以及在雨中急于找棲息之所的 野鴿,為我眸子憑添一抹淡淡的秋愁。 (鄧榮坤《秋雨》) 評析 “一抹”本是調(diào)色用墨的動量詞, 移用來形容“秋愁”,使得秋愁有了鮮明 的色彩和濃郁的感情。波濤、浪花、野鴿 所構(gòu)成的雨中海景,繪畫進作者的眼簾, 觸景生情地聯(lián)想,才有了量詞“一抹”的 移用。 101.在楓林里,雖然有“隔斷紅塵三十 里,白云紅葉兩悠悠”的閑靜野趣,然而 當(dāng)楓葉紛飛時,卻常常帶給人們一縷淡 淡的哀愁,正如秋天使人多愁善感一樣。 (蘇鳴杰《拾得滿林醉夢》) 評析 描寫絲狀物體的量詞“一縷”移用 來描寫“哀愁”,不僅賦“哀愁”以形狀,而 且說明了“哀愁”的程度,給人以具體、強 烈的幫助讀者品嘗秋的特殊的情味。 102.一嶺一嶺, 波濤向我涌來, 我張臂開襟, 擁抱大海。 (孔孚《東行掇拾·母與子》) 評析 “一嶺一嶺波濤”含有濃厚的比喻 色彩。名詞“嶺”移用作量詞,描寫波濤, 具有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jié)合的美感。既有嶺 一樣的高大雄壯,又有波濤的洶涌激蕩。 103.微風(fēng)早已經(jīng)停息了;枯草支支直 立,有如銅絲。一絲發(fā)抖的聲音,在空氣 中愈顫愈細,細到?jīng)]有,周圍便都是死一 般靜。(魯迅《藥》) 評析 這是《藥》的最后一節(jié),對墳場的 環(huán)境描寫。聲音有了“一絲”的感覺,使得 微弱的聲音有了具體的形象,這微弱的 聲音反襯著“死一般靜”,烘托出一種悲 涼的氣氛,為華大媽與夏奶奶的相見,提 供了典型的場景。 104.記憶給我們帶來慰藉 把捉一線光,一團朦朧 讓它們在這紙片上凝固 凝固了你的笑,你的青春 生命的步履從這里再現(xiàn) 領(lǐng)你來會見自己 (席幕蓉《少女的純情·題照相冊》) 評析 “朦朧”是一種抽象無形的感受, 用移用的量詞“一團”去描寫,似乎有了 具體的形體。“往事凝固在相片上”說法 就顯得合情合理。量詞移用是一種特殊 語境和情境中的超常搭配,要注意前后 詞語組合時的協(xié)調(diào)一致。 105.這么老大一個縣,這么老大一攤 事業(yè),這么復(fù)雜的情況,該縣委書記左遮 右擋招架的,前思后想考慮的,海啦!(劉 亞舟《男婚女嫁》) 評析 “量詞移用”還能增強語言的幽默 感和特別的情味。如果把“老大一攤事 業(yè)”中的“一攤”刪掉,語言的情趣就不濃 了。 106.就是那樣的,在異域巡行數(shù)萬里, 十一萬九千六百分鐘,沒有一分鐘忘記 自己是個中國人! 要做個不帶一星霉氣 困色的體面中國人! (趙淑敏《我是中國 人》) 評析 “一星霉氣”是極言“霉氣”之少、 之弱,抽象的“霉氣”有了具體的表現(xiàn),為 讀者的聯(lián)想提供了依據(jù)。炎黃子孫的自 尊自重感,才顯得如此鮮明和珍貴。 107.一星嫩綠 鉆出土層。 它纖細,卻像 尖尖的針鋒。 (郭欣《春歌·幼芽》) 評析 名詞“星”移用作量詞,開拓了讀 者的想像空間;“星”與“芽”之間有何聯(lián) 系?讀者可以憑著自己的獨特感受去品 味其間的情味。 108.藍褲腰上面有一座赤條條的很闊 的背脊,背脊上還有汗正在流下來。(魯 迅《示眾》) 評析 用“一座”修飾“背脊”,背脊的寬 闊、雄壯立刻顯示出來。量詞移用有時具 有夸張和比喻的修辭作用。文例中的“一 座”使人聯(lián)想到高大的山嶺,雄偉的建筑 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