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通疾病生!應(yīng)該是很多人遇到的養(yǎng)生問題,從中醫(yī)角度,所有疾病的解決,都是依賴中焦,因為這里是氣血生化之源,運化所有的營養(yǎng)供給。 如身體虛,抵抗力弱,慢性病多,年紀(jì)大了,總想給自己補補,但,吃點補的就上火,吃點涼的就竄稀。一年四季也不安穩(wěn),夏天怕熱不敢吹風(fēng),冬天怕冷又不敢太補。焦慮,失眠,身體弱不禁風(fēng),越來越差怎么辦。 當(dāng)然是找中焦,先入手解決中焦的問題,打通中焦,那無非就是寒或者熱導(dǎo)致的。 今天分享的是一個千古名方:半夏瀉心湯,這是調(diào)理中焦不通的專用方,本質(zhì)就是治療脾胃寒熱錯雜癥狀。 半夏瀉心湯配伍(三組藥) 干姜9克、姜半夏12克、黃芩9克、黃連3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紅棗4枚。 第一組清膽泄熱:黃連、黃芩; 第二組散寒滯,辛開導(dǎo)滯止痛:法半夏、干姜和胃氣; 第三組健脾益氣:黨參、大棗、炙甘草。 可以說是緊扣“膽、胃、脾”三個環(huán)節(jié),靶向用藥,目標(biāo)明確。當(dāng)寒邪和熱邪同時進攻脾胃,脾胃一定是虛弱的,中焦不通,升降功能就亂,導(dǎo)致上焦火,下焦寒。 中醫(yī)治病,最大優(yōu)點就是在排邪的過程,要注意保護補充正氣,從上面三組,就是第一組清熱,第二組排寒,第三組扶正。 所以這個方子,中醫(yī)治脾胃引起的寒熱錯雜,一升一降,一方面用人參、干姜、甘草把虛冷的脾氣升上去、同時用半夏、黃連、黃芩等把胃熱逆氣降下去。 所以慢性(胃)病人群,最常見這種現(xiàn)象,多數(shù)都是寒熱并見,虛實夾雜,很少有純寒純熱的情況。往往既有口干口苦、咽部充血,胃脘燒灼,舌紅,胃黏膜充血、糜爛、水腫等熱象;又有胃脘怕涼、喜按、疼痛等寒象。所以半夏瀉心湯就太適合了。 這個千古名方了,目前有一個中成藥叫:延參健胃膠囊,它就是瀉心湯的底子,不用大家辛苦的熬藥了,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畢竟黃連、黃芩那些,一熬成藥,太難喝太苦了。 但是改良了一下,在原方去掉了紅棗,加了延胡索,總體上和湯藥的作用是一致的。為什么用延胡索(也叫元胡),因為胃是比較嬌氣,一有不適,就哇哇難受,而延胡索能行氣活血,使氣血通暢,胃痛就止住,人就舒服了。 延參健胃膠囊重在平調(diào)寒熱,兼能補益脾胃,行氣止痛。適用于胃脘疼痛屬于寒熱錯雜者、老的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者,以上腹部堵悶感(中焦淤堵)的感覺為典型特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