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庸》全文(注音版),超長文

 水木清華123168 2024-12-12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nèi)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宋元以后,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是儒家經(jīng)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書”次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shù)特點、學術(shù)成就和社會地位。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

二十世紀上葉,由于西方現(xiàn)代性初入中國,《中庸》思想受到誤讀,一些人認為“中庸”無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類,應(yīng)該被批判和拋棄。這一文化中斷和思想愚化,使得當代人對中國思想經(jīng)典相當隔膜。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據(jù)朱熹注,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準則,為常行之禮。
天:此處“天”既有“自然的天”的意蘊,也有形而上的哲學內(nèi)涵。
命:賦予。
率性:遵循天性。
道:本意為路,這里引申為規(guī)律。
修道之謂教:指根據(jù)道的原則來施行自身的修養(yǎng)。修,整治。教,教化。
不睹:指看不到的地方。
不聞:指聽不到的事情。
莫:沒有什么比……更……。
見(xiàn):通“現(xiàn)”,顯現(xiàn)。
隱:隱蔽,暗處。
獨:獨處。
發(fā):發(fā)動,顯現(xiàn)。
中:不偏不倚。
中(zhòng)節(jié):符合法度。
和:指情緒平正,無乖戾之氣。
大本:最高的根源,即天命之性。
達道:通途,通達之路,即共同之道、普遍的原則。
致:達成。
位:指各得其位,各得其所而不錯亂。
育:發(fā)育成長,生生不息。

圖片

圖片

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yǎng)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隱蔽時也會被人發(fā)現(xiàn),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干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span>
仲尼:孔子的字。
而:通“能”?!豆糯鷿h語詞典·第2版》332頁。
時中:時刻處于中因而能不偏不倚。
小人之反中庸也:有版本為“小人之中庸也”。

圖片

孔子說:“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卻違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為君子的言行能時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違反中庸,因為小人的言行無所顧忌、無所畏懼?!?/span>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至:極,最好。
民鮮(xiǎn)能久矣:人們極少能做到,這種情況已經(jīng)很久了。鮮,少。

圖片

孔子說:“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們很少能夠長期實行它?!?/span>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道:指中庸之道。
行:施行。
知:通“智”。
過:超過限度。

圖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我是知曉的?。河兄腔鄣娜俗龅锰^分,愚昧的人達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發(fā)揚,我是知曉的?。嘿t明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明的人達不到它。這就好像人沒有不吃飯的,但能夠品嘗滋味的人卻非常少。”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其:語氣助詞,無實義。

圖片

孔子說:“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實施的了。”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舜:上古時代虞帝的號。姓姚,名重華。
與:句末助詞。
邇(ěr):淺近。

圖片

孔子說:“舜是有大智慧??!他喜歡詢問且喜歡審察那些淺近的話,他隱瞞別人的壞處,表揚別人的好處。他掌握好兩個極端,對人民使用折中的辦法,這就是為何他被尊稱為舜?。 ?/span>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予:我。此指人們自己,非指孔子。
知:通“智”。
納:進入、落入。
罟(gǔ):古時用來捉鳥、捕魚的網(wǎng)。
擭(huò):古時用于捕獸的籠子,設(shè)有機關(guān)。陷阱:捕獸時挖的暗坑。
辟(bì):通“避”。
期(jī)月:滿一月,整月。

圖片

孔子說:“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被驅(qū)使而落入魚網(wǎng)、木籠和陷阱之中,卻不知道躲閃。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選擇了中庸之道,卻不能堅持一個月?!?/span>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span>
回:指顏回,孔子的弟子,字子淵。
拳拳:奉行不輟的樣子。
服膺(yīng):牢記于心。服,放置。膺,胸口。

圖片

孔子說:“顏回是這樣做人的,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條善理,他就牢牢記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span>
均:治理,平定。
爵祿:爵位和俸祿。
辭:辭去,放棄。
白刃:雪亮的刀刃。
蹈:踩。

圖片

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祿是可以辭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實行?!?/span>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為人勇武,故問孔子什么是強。
抑:抑或,還是,疑問語氣。
而:即“爾”,你。
報:報復。
無道:蠻橫無理。
居:處,持有。
衽(rèn):席,此處作動詞用,即以金革為席。
金革:刀槍甲盾之類的兵器。
厭:憎惡,嫌棄。
流:流俗。
矯:剛強的樣子。
倚:不正,偏側(cè)。
不變?nèi)翰桓淖兏F困時的志向。塞,窮困。

圖片

子路問什么是強大??鬃诱f:“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大呢?還是北方的強大呢?或者是你所認為的強大?用寬容溫柔的態(tài)度去教化,對無理的行為不施行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大,君子就屬于這類。頭枕武器、盔甲睡覺,死不反悔,這是北方的強大,強悍的人屬于這一類。因此,君子要隨和但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強大!獨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政治清明,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政治晦暗,至死不變節(jié),這才是強大的!”


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素隱行怪:探求隱僻的道理,做詭異的事情。素,據(jù)《漢書》作“索”。
已:停止。
遁世:退世隱居。
見知:被人知曉。

圖片

孔子說:“追求生僻的道理,行為荒誕不經(jīng),后代對此會有所稱述,但我不這樣去做。君子依循中庸之道行事,半途而廢,而我是不會停止的。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雖然在世上聲跡少聞,不為人知,但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這一點?!?/span>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对姟吩疲骸傍S飛戾天,魚躍于淵?!毖云渖舷虏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費:廣大。
隱:細微。
夫婦:匹夫匹婦,即普通男女。
與:參與。
至:極致。
不肖:指沒有德行修養(yǎng)。
憾:遺憾。
語:說。
破:分開。
鳶(yuān):俗稱鷂鷹,一種猛禽。
戾(lì):到。
淵:深水。
察:明察,昭著。
造端:開始。

圖片

君子所奉行的道既廣大又精微。黎民百姓雖然愚昧但還是可以知道它的,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知曉的地方。普通百姓雖然不賢明,但還是可以實行它,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仍有不滿意的地方。因此,君子說的“大”,天下都載不起;君子說的“小”,天下都不能夠理解。《詩經(jīng)》上說:“鳶在天空上飛翔,魚在深水處跳躍?!边@是說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上下之間都是顯豁的。君子所奉行的道,發(fā)端于普通百姓,在達到最高境界時便彰著于天地之間。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对姟吩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瘓?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遠:遠離。
伐:砍削。
柯:斧柄。
睨(nì):斜眼看人。
違:離開。
丘未能一焉:我一件也沒有做到。丘,孔子的名。此夫子自稱。
事:事奉。
慥(zào)慥:忠厚老實的樣子。

圖片

圖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遠離人。人去實行中庸之道卻遠離了人,他就不是在實行中庸之道?!对娊?jīng)》上說:'砍伐斧柄,砍伐斧柄,斧柄制作的方法就在手邊。’手握斧柄伐木制斧柄,斜著眼審度兩者,仍然覺得相差太遠。所以,君子應(yīng)以對待人的方式治理人,直到他們改正為止。忠恕與道不遠,不愿施于己身的,也不要施與別人。君子所奉行的道有四條,我孔丘一條都做不到。對侍奉父親的兒子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對侍奉國君的臣下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對侍奉兄長的弟弟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先做,我尚未做到。在日常德行的實施方面,在日常語言的慎重方面,我做得還不好,不敢不繼續(xù)努力,即使有做得完滿的地方也不敢把話說盡。言語要照顧到行為,行為要照顧到言語,君子怎么能不篤實忠厚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span>
素其位:意為安于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素,指平素,此處用作動詞。
夷狄:古時北方中原地區(qū)居民以自己為中心,把四方其他民族都看作未開化之民族。東方的部族稱作夷,西方的部族稱為狄。
易:平地,引申為平易安定之處。
俟:等待。
行險:冒險。
徼幸:貪求非分的東西。
射:指射箭。
正鵠(gǔ):箭靶正中的圓心。

圖片

君子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應(yīng)該做的事,不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東西。地位富貴,就做富貴人做的事;地位貧賤,就做貧賤人應(yīng)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應(yīng)該做的事;處在患難的地位上,就做患難時應(yīng)該做的事。如此,君子無處不感覺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凌下級。在下位,不攀附上級。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這樣就沒有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所以,君子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則冒險求得本不應(yīng)該獲取的東西??鬃诱f:“射箭的道理與君子的行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沒有射中靶子,就應(yīng)反過來責求自己。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对姟吩唬骸捌拮雍煤?,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自卑:從低處。
好合:和睦。
鼓:彈奏。
翕(xī):和睦,融洽。
耽(dān):在《詩經(jīng)》中作“湛”,安樂。
爾:你。
帑(nú):通“孥”,子。

圖片

實行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遠路,必須從近處開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对娊?jīng)》上說:'夫妻情投意合,協(xié)調(diào)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處,快樂安順長久。家庭美滿,妻兒愉快。”孔子說:“這樣父母是多舒暢?。 ?/span>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对姟吩唬?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鬼神:據(jù)朱熹注,指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跡。
德:情性功效。
度(duó):揣度,猜測。
矧(shěn):況且。
射(yì):《詩經(jīng)》中作“斁”,厭惡。
微之顯:鬼神之事本是隱微的,但又是顯現(xiàn)于萬物的。
誠:真實無妄。
掩:遮掩,掩蓋。

圖片

孔子說:“鬼神的功用真是宏大??!看,看不到它;聽,聽不到它。它養(yǎng)育萬物,沒有一種事物可以遺棄它。它使天下的人齋戒沐浴,身穿華麗的祭服,舉行祭祀典禮。它浩浩蕩蕩,好像在天之上,在人身旁。《詩經(jīng)》上說:'鬼神來到,不可揣測,不敢對它厭怠不敬啊!’從隱微到明顯,真誠的心意就是這樣隱藏不住啊。”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对姟吩唬?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蚀蟮抡弑厥苊?。”
宗廟: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先王之所。
饗(xiǎng):祭祀之一種。此處作動詞用。
嘉:善。
憲憲:興盛的樣子。
令:美好。
受命:秉受天命。

圖片

孔子說:“舜可是個最孝敬的人吧!有圣人的德行,有天子的尊貴地位,有普天下的財富。宗廟祭他,子孫維護他。因此,有崇高德行的人必然會獲得應(yīng)有的地位,必然會獲得應(yīng)有的俸祿,必然會獲得應(yīng)有的名望,必定會獲得應(yīng)有的為命。因此,上天生育的萬物,必會因為它們的資質(zhì)而受到厚愛。所以,能夠栽培的就培養(yǎng)它們,而歪斜的就讓它們歪斜?!对娊?jīng)》上說:'快快樂樂的君子,美德盛明。讓上下都感受快樂,上天賜給他福祿。保佑他,任用他,上天這樣告誡?!虼?,有偉大的德行的人一定是受了天命的?!?/span>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span>
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即位時追謚為“文”。
王季:周文王的父親,名季歷,周武王即位時追謚為“王季”。
武王:周文王的兒子,姓姬,名發(fā),謚“武”。
作:這里指創(chuàng)業(yè)。
述:指繼承。
纘(zuǎn):繼承。
大王:指王季的父親,古公亶父,周武王追謚為“大王”。
緒:基業(yè)。
壹戎衣:即《古文尚書·康誥》中之“壹戎殷”。據(jù)鄭注,“壹”通“殪”,誅滅?!耙隆碑敒椤耙蟆薄?/span>
周公:名旦,為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
成:完成,成就。
德:德業(yè)。

圖片

圖片

孔子說:“恐怕只有周文王是個無憂無慮的人吧!王季是他的父親,周武王是他的兒子。他有父親開創(chuàng)事業(yè),有兒子繼承事業(yè)。周武王繼續(xù)著大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業(yè),披掛戰(zhàn)衣,取得了天下。他沒有失去自己顯赫的名聲,獲得了天子的尊貴,獲得了普天下的財富。宗廟祭奉他,子孫維護他。武王年邁的時候才承受天命。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業(yè),追尊大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制祭祀祖先。這種禮制一直貫徹到諸侯、大夫、士和普通百姓。假如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禮制安葬,按士的禮制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禮制安葬,按大夫的禮制祭祀,守喪一年,通行到大夫;守喪三年,通行到天子。但給父母守喪本身沒有貴賤的區(qū)別,都是一樣的?!?/span>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shè)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達孝:最孝順之人。
矣乎:語尾助詞。
春秋:這里指春秋兩季祭祀祖先的時節(jié)。
陳:擺列。
宗器:先世所重之祭器。
設(shè):陳設(shè)。
裳衣:指先祖留下來的衣服。
薦:進獻。
時食:正當時令的食物。
昭穆:宗廟安放神位的次序,左為昭,右為穆,始祖居中。
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序事:安排行祭禮時的職事。
逮:及,即祖先的恩惠下及晚輩。
燕毛:指宴飲時按照頭發(fā)顏色的深淺來別長幼,排座次。燕,通“宴”。
上帝:上天。
郊:古時冬至祭天為郊。
社:古時夏至祭天為社。均為天子祭禮。
禘(dì):天子宗廟五年一次的大祭。
嘗:每年秋天的常祭。

圖片

圖片

孔子說:“武王,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守孝道的人,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繼承先人未完的功業(yè)。在春秋兩季,修繕祖上廟宇,陳列祭祀器具,擺設(shè)祭祀服飾,貢獻應(yīng)時的食品。宗廟祭祀的禮制,是要排列父子、長幼的順序。按官爵排列次序,就可以分辨出貴賤,按職位排列次序,就能分辨出賢與不賢;敬酒時晚輩先向長輩舉杯,這樣祖先的恩惠就會延及到晚輩,宴飲時按頭發(fā)的黑白次序坐,這樣就使老少有次序。站在應(yīng)該站的位置上,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親愛先王所親愛的。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著的人,侍奉亡故的人如同侍奉現(xiàn)存的人,這是最高境界的孝啊。郊社祭禮,是用于侍奉上天的。廟宇的祭禮,是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祭禮,大祭小祭的意義,治理國家就如同看手掌一樣容易吧!”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弊釉唬骸昂脤W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哀公:即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姓姬,名蔣?!鞍А睘槠渲u號。
布:布列,記錄。
方策:古時書寫用的簡牘。
蒲盧:即蘆葦,生長非常迅速。
親親:前一個“親”作動詞用,為“愛”之意;后一個“親”指親戚。
殺:差別。

圖片

圖片

圖片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鬃诱f:“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寫在木板竹簡上。像他們那樣有賢臣,政令就會得到貫徹施行,沒有賢臣,政令就會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會迅速清明,這就像用沃土植樹,樹木會迅速生長。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葦。因此,治理政事取決于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于明君的修德養(yǎng)性,修養(yǎng)德行取決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于仁愛之心。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所謂義,就是相宜,尊重賢臣是最大的義。親愛親人時的親疏之分,尊重賢臣時的等級劃分,是從禮制中產(chǎn)生出來的。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養(yǎng)性想要修德養(yǎng)性,不能不侍奉親人,想要侍奉親人,不能不知賢善用,想要知賢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種,實踐大道的美德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交往,這五項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愛、英勇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實踐大道的道理是同樣的。有的人生來就通曉大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才通曉大道,有的人經(jīng)歷過困惑后才通曉大道;他們最終通曉大道,這是同樣的。有的人從容不迫地實行大道,有的人憑著利害關(guān)系去實行大道,有的人勉強去實行大道,最終成功的時候是一樣的?!笨鬃佑终f:“喜愛學習就接近智慧了,盡力去實行就接近仁愛了,知曉羞恥就接近英勇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如何修養(yǎng)德行;知道怎樣修養(yǎng)德行,就知道怎樣治理人,知道怎樣治理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國家了。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為:治理。
經(jīng):常,綱常,準則。
子:這里作動詞用,以庶民為子,即愛民如子之意。
來:通“徠”,招來。
柔:懷柔,使歸順。
懷:安撫。
好惡:愛憎。
官盛任使:為大臣設(shè)置眾多屬官,使他們足以聽其差遣。
時使:在不誤農(nóng)時的情況下役使百姓。薄斂:減輕賦稅。
?。▁ǐng):省察。試:考核。
既廩(lǐn)稱事:發(fā)給與其業(yè)績相稱的糧食作為俸祿。既,通“餼”,稻米。稱,符合。
絕世:指諸侯中世系斷絕的。
舉:復興,振興。
廢國:指諸侯中國事廢弛的。
朝聘:古時諸侯見天子之禮。每年一見為小聘,三年一見大聘,五年一見為朝聘。
跲(jiá):絆倒,引申為不順暢。
審:詳盡。
弗措:不停止。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治理天下國家大凡有九條準則,分別是修養(yǎng)德行、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貼眾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yōu)待邊遠異族、安撫四方的諸侯。修養(yǎng)德行,大道就能夠順利實行。尊重賢人就不會被迷惑。親愛親族,父、兄、弟就不會抱怨。敬重大臣,處事就不會恍惚不定。體貼眾臣,士就會以重禮相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勤奮努力。招集各種工匠,財富用度就充足。優(yōu)待邊遠異族,四方就會、歸順。安撫各諸侯,普天下就會敬畏。
清心寡欲,服飾端正,無禮的事不做,這是修養(yǎng)德行的方法;摒棄讒言,遠離美色,輕視財物重視德行,這是勉勵賢人的方法;尊崇親族的地位,重賜他們俸祿,與親族有共同的愛和恨,這是盡力親愛親族的方法,為大臣多設(shè)下官以供任用,這是鼓勵大臣的方法,以忠誠信實、最重俸祿相待,這是勉勵士的方法;根據(jù)節(jié)令使役,賦稅微薄,這是鼓勵百姓的方法,日日訪視,月月考查,贈送給他們的糧食與他們的工作相稱,這是鼓勵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熱情相送,獎勵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這是優(yōu)待邊遠異族的方法。承續(xù)中斷的家庭世系,復興沒落的國家,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贈禮豐厚,納貢微薄,這是安撫諸侯的方法。盡管治理天下國家共有這九條準則,但實行它們的道理是相同的。凡事有預(yù)謀就會成功,沒有預(yù)謀就會失敗。說話事先想好就不會語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會感到困難。行動之前事先想好就不會內(nèi)心不安,法則事先想好就不會陷入絕境。
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徑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順從父母是有途徑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順從父母。心誠是有途徑的,不知曉善就不能心誠。
誠實是上天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誠實,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不必思考就能獲得,從容不迫地達到天道法則,這就是圣人。做到誠實,就是選擇善并堅持做到它。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要么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別,辨別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夠忠實就不中止。別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別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自誠明:由真誠而領(lǐng)悟道理。自,由。
自明誠:由明達事理而后做到真誠。
教:教化。

圖片

由真誠達到通曉事理,這叫天性。由通曉事理達到真誠,這叫教化。真誠就會通曉事理,通曉事理就會真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贊:幫助,促進。
化育:變化,生長。
參(sān):古同“叁”。據(jù)朱熹注,人與天、地并立而為三。

圖片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fā)揮天賦的本性,能發(fā)揮天賦的本性才能發(fā)揮所有人的本性,能發(fā)揮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發(fā)揮事物的本性,能夠發(fā)揮事物的本性才能幫助天地養(yǎng)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養(yǎng)育萬物,才可以與天地并列。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其次:指次于圣人的賢人。
致:用心去做。
曲:一端,一個方面。

圖片

次一等真誠的人從細微處人手。細微之處也能達到誠的境界,達到真誠就會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來就會昭然顯著,昭然顯著就會光輝明亮,光輝明亮就會感動萬物,感動萬物就會發(fā)生變革,發(fā)生變革就會感化人們。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感化人們。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妖孽:妖怪,即不祥的兇兆。
見:通“現(xiàn)”,呈現(xiàn)。
蓍(shī)龜:古時用來占卜的蓍草和龜甲。

圖片

最高境界的真誠可以預(yù)知未來。國家將要興盛,必定有吉祥的前兆;國家將要衰敗,必定有妖孽作怪。它呈現(xiàn)在蓍草龜甲上,體現(xiàn)在身體儀態(tài)上。禍福要來臨時:好事一定會提前知道,不好的事也一定提前知道。因此,最高境界的真誠如同神靈一般。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成己:自我完善。
時措:隨時施行。

圖片

真誠,是自己成全自己;道,是自己引導自己。真誠貫穿萬物的始終,沒有真誠就沒有萬物。因此,君子把真誠看得非常珍貴。真誠,并不只是成全自己就完了,還要成全萬物。成全自己是仁義,成全萬物是智慧。這是發(fā)自本性的德行,是結(jié)合了內(nèi)外的道,因此,適合在任何時候?qū)嵭小?/span>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征:驗證。一說“征”應(yīng)為“徹”。
卷石:拳頭大小的石頭。卷,通“拳”。
黿(yuán)鼉(tuó):大鱉和揚子鱷。
蛟:古代傳說中一種能發(fā)洪水的龍。
不顯:“不”通“丕”,“不顯”即“大顯”。一說,據(jù)朱熹注:不顯猶言豈不顯也。

圖片

圖片

圖片

所以,最高境界的真誠是永不休止的。永不休止就會長久,長久就會有效驗,有效驗就會深遠無窮,深遠無窮就會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博大深厚,能夠負載萬物;高大光明,可以覆蓋萬物;深遠無窮,可以生成萬物。博大深厚與地相配,高大光明與天相配,深遠長久可以無窮無盡。這樣,不表現(xiàn)也會顯著,不行動也有改變,不做也會成功。天地的法則,可以用一句話涵蓋:作為物它純一不二,因而它化生萬物就不可測度了。天地的法則,博大、深厚、高大、光明、滌遠、長久?,F(xiàn)在來說天,論小它不過是一小片光明,而它的整體無窮無盡,日月星辰懸掛在天上,覆蓋著萬物?,F(xiàn)在來說地,論小它不過是一小撮土,而它的整體廣大深厚,負載著華山不覺得重,收攏著江河湖海沒有泄,負載著萬物?,F(xiàn)在來說山,論小這不過是一小塊石頭,但它整體高峻厚重,草木生長在上面,飛禽走獸居住在上面,寶藏從里面開發(fā)出來?,F(xiàn)在來說水,論小它不過是一小勺水,但它的整體深不可測,里面生活著黿鼉、蛟龍、魚鱉,繁殖著貨物財富。《詩經(jīng)》上說:“只有上天的定命,深遠不止。”這大概是說天之所以成為天的原因。啊,光明多么顯赫啊,文王的德行這么純潔,這大概是說文王之所以被尊奉為文王,是因為他純一,而且永無止境。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对姟吩唬骸凹让髑艺?,以保其身?!逼浯酥^與!
威儀:指細節(jié)方面的禮節(jié),如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
尊:恭敬地秉持。
問學:詢問和學習。

圖片

偉大啊,圣人的道。浩浩蕩蕩,生長發(fā)育萬物,與天一樣高峻。充足而且偉大啊,三百條禮儀,三千條威儀,等待圣人出現(xiàn)后才能實施。因此說,如果達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會成功。所以,君子應(yīng)當尊奉德行,善學好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過去所學習過的從而獲取新的認識,用樸實厚道的態(tài)度尊崇禮儀。這樣,在上位時不驕傲,在下位時不背棄。國家政治清明時力爭主張被接受采納,國家政治黑暗時以沉默保全自己。《詩經(jīng)》上“既明達又聰慧,這樣才能保全自身”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zāi)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span>
好:喜好。
自用:自作聰明,剛愎自用。
自專:自作主張,獨斷專行。
議:議定。
制:制定。
考:考訂。
杞:杞國,相傳夏禹的后代大都居于此地。

圖片

孔子說:“愚蠢但又只憑主觀意圖行事,卑賤但又好獨斷專行,生活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卻要恢復古代的做法,這樣的話,災(zāi)難就要降臨在他身上了?!辈皇翘熳?,就不議論禮制,不制定制度,不考核文字?,F(xiàn)在普天下車轍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倫理觀念統(tǒng)一。雖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沒有天子的德行,就不要輕易制禮作樂,雖有天子的德行,但是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要輕易制禮作樂。孔子說:“我解說夏代的禮法,但杞國的文獻不足以驗證。我學習殷朝的禮法,僅僅有宋國保持著它。我學習周代的禮法,現(xiàn)在正實行著它,因此,我遵從周代的禮法?!?/span>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
王天下:君臨天下,稱王。
三重:指儀禮、制度、考文。
上焉者:指周朝以前如夏、商時代的禮制。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繆:通“謬”,謬誤。
庶幾:幾乎。
夙:白天。
蚤:通“早”。

圖片

圖片

統(tǒng)治天下要做三件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就會減少損失。居于上位的人,品德雖好但沒有驗證,沒有驗證就不權(quán)威,不權(quán)威百姓就不會服從;居于下位的人,品德雖好,但不尊貴,不尊貴就不權(quán)威,不權(quán)威百姓就不服從。因此,君子的道,根本在自身,在黎民百姓那里得到驗證,考查到三代先王不顯現(xiàn)出錯誤,樹立在天地之間沒有悖理的地方,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來不感到困惑。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這是了解了天,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來不感到困惑,這是了解了人。因此,君子的舉動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則,君子的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談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離得遠使人仰慕,離得近也不讓人厭煩?!对娊?jīng)》上說:'在那里無人厭惡,在這里不遭人厭恨。幾乎是日夜操勞,這樣永遠保持大家的稱贊。’君子沒有不先做到這一點就早已聞名于天下的。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祖:遠承。
述:傳述。
憲章:遵從,效法。
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覆幬(dào):覆蓋。
錯行:交錯運行。
代明:交替光明。
敦化:敦實化育萬物。

圖片

孔子遵循堯、舜的傳統(tǒng),模仿文王、武王。上遵從天時變化,下符合地理位置,好像天地沒有什么不能負載,沒有什么不能覆蓋的,又好像四季的更替運行,日月交替光明,萬物同時生長發(fā)育互不傷害,天地的道同時運行而互不違背。小德如江河流行,大德敦厚化育,這就是天地之所以為大的原因。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fā)強剛毅,足以有執(zhí)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寬裕:指寬大舒廣。
齊:莊重,肅敬,端莊貌。
文理密查:文字條理周密而明辨。
溥(pǔ):周遍。
蠻貊(mò):南蠻北貊,古代對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之稱。
隊:通“墜”。

圖片

圖片

只有天下最高尚的圣人是聰明智慧的,能夠居上位臨下民,寬大為懷,溫和柔順,能夠包容天下;奮發(fā)勇健,剛強堅毅,能夠決斷天下大事,威嚴莊重,忠誠正直,能夠博得人們的尊敬,條理清晰,詳細觀察,能夠分辨區(qū)別是非曲直。圣人的德行廣博深厚,時時會表現(xiàn)出來。廣博如天,深厚如淵,表現(xiàn)出來百姓沒有不尊敬的,說出話來百姓沒有不信服的,做起事來百姓沒有不高興的。這樣,聲譽在中國廣泛傳播,并延續(xù)到蠻貊這樣的邊遠地區(qū)。船車所能達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所能通到的地方,天所覆蓋的地方,地所負載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落下的地方,凡有血氣生命的,沒有不尊重親近他們的,因此說能與天相配。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經(jīng):理出頭緒加以分別。
綸:排列同類加以綜合。
經(jīng)綸:本意為整理絲線,引申為治理。
肫(zhūn)肫:誠懇的樣子。

圖片

只有天下最高的真誠,才能成為治理國家的典范,樹立天下的根本,認識到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這需要什么依憑呢?仁愛之心那樣誠摯,像潭水那樣幽深,像天空那樣廣闊。如果不是真正聰明智慧、達到天德的人,還有誰能知道天下最高的真誠呢?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nèi)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衣(yì):穿衣服。
絅(jiǒng):罩在外面的單衣。
暗然:幽暗的樣子。
日章:日益彰明。章,通“彰”。
的然:顯明的樣子。
無惡于志:即無愧于心。
屋漏:室內(nèi)西北角。此句意為獨居室內(nèi)而能無愧于心。
假至:此處意為神降臨。
鈇(fū)鉞(yuè):古時軍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稱“斧鉞”。
百辟(bì):眾多諸侯。
刑:通“型”,效法。
輶(yóu):輕車,引申為輕。
臭(xiù):氣味。

圖片

圖片

圖片

《詩經(jīng)》上說:“內(nèi)穿錦緞,外罩麻衣。”這是討厭錦緞衣服的花紋太艷麗了。因此,君子的道,暗淡無光,但日見彰顯,小人的道,鮮艷顯著但日趨滅亡。君子的道,平淡但不令人厭惡,簡約但文彩熠熠,溫和但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知道教化是來自哪里,知道微弱的會變得顯著,這樣就可進入到圣人的德行行列中去了?!对娊?jīng)》上說:“盡管潛藏隱匿在水下,仍然清晰可見。”因此,君子內(nèi)心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內(nèi)疚,無愧于心。別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嚴格要求自己。

《詩經(jīng)》上說:“看你獨自一人在室,應(yīng)當無愧于神靈?!彼?,君子即使沒有行動也能表現(xiàn)出他的恭敬態(tài)度,即使沒有言談也能表現(xiàn)出他的忠誠?!对娊?jīng)》上說:“默默祈禱,不再有爭執(zhí)?!币虼?,君子不用賞賜,百姓就會受到勉勵,不用發(fā)怒,百姓就會比看到鐵鉞還要畏懼?!对娊?jīng)》上說:“讓上天的德行大放光彩,凡諸侯都來實行?!币虼?,君子忠厚恭敬天下就會太平?!对娊?jīng)》上說:“我懷念文王的美德,但不聲張宣揚?!笨鬃诱f:“用聲張宣揚來感化百姓,這是最不根本的??!”《詩經(jīng)》上說:“德行猶如羽毛?!钡鹈允强杀鹊摹!吧咸焖休d的道,無聲無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spa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