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裁案由分類 一級案由 | 二級案由 | 三級案由 | 一.勞動合同 | 1.確認勞動關系 | (1)因職業(yè)病診斷需確認勞動關系 | (2)因其他原因確認勞動關系 | 2.訂立勞動合同 | (1)要求訂立或續(xù)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 (2)要求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 3.變更勞動合同 |
| 4.(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 |
| 5.解除勞動合同 |
| 6.終止勞動合同 |
| 二.聘用合同 (人事爭議適用) | 7.訂立聘用合同 |
| 8.履行聘用合同 |
| 9.變更聘用合同 |
| 10.解除聘用合同 |
| 11.終止聘用合同 |
| 三.勞動報酬及休息休假 | 12.支付正常工作時間工資 |
| 13.支付加班工資 | (1)延長工作時間加班工資 | (2)休息日加班工資 | (3)法定節(jié)假日加班工資 | 14.支付獎金 | (1)年終獎 | (2)季度獎 | (3)其他獎金 | 15.支付津貼和補貼 | (1)高溫津貼 | (2)交通補貼 | (3)職業(yè)病危害作業(yè)崗位津貼 | (4)其他津貼和補貼 | 16.支付假期工資 | (1)年休假工資 | (2)病假工資 | (3)探親假工資 | (4)婚假工資 | (5)喪假工資 |
一級案由 | 二級案由 | 三級案由 |
| 17.支付其他工資 | (1)停工工資 | (2)最低工資差額 | (3)績效工資 | (4)提成工資 | (5)其他工資 | 四.經濟補償 | 18.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 |
| 19.支付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 |
| 20.未提前30日通知解除勞動合同,額外支付 一個月工資(代通知金) |
| 21.支付競業(yè)限制經濟補償 |
| 22.支付解除聘用合同的經濟補償(人事爭議 適用) |
| 23.支付終止聘用合同的經濟補償(人事爭議 適用) |
| 24.醫(yī)療補助費 |
| 五.賠償金 | 25.支付未訂立勞動合同的二倍工資差額 |
| 26.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 |
| 27.支付違法終止勞動合同的賠償金 |
| 28.支付違法約定試用期的賠償金 |
| 29.違反勞動合同法第85條規(guī)定,加付賠償金 |
| 30.賠償經濟損失 |
| 31.支付競業(yè)限制違約金 |
| 32.支付違反服務期違約金 |
| 33.支付違法解除聘用合同的賠償金(人事爭 議適用) |
| 34.支付違法終止聘用合同的賠償金(人事爭 議適用) |
| 六.工傷待遇 | 35.支付治療工傷的醫(yī)療費用 |
| 36.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資福利待遇 |
| 37.支付住院治療工傷期間的伙食補助費 |
| 38.支付生活護理費 | (1)停工留薪期間的生活護理費 | (2)四級以上工傷職工生活護理費 | 39.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
| 40.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yè)補助金 |
| 41.支付一次性工傷醫(yī)療補助金 |
| 42.支付傷殘津貼 |
| 43.支付疑似職業(yè)病期間醫(yī)療費 |
| 44.支付疑似職業(yè)病期間工資 |
| 45.支付康復性治療費用 |
|
一級案由 | 二級案由 | 三級案由 |
| 46.支付安裝(維修、更換)輔助器具的費用 |
| 47.支付到外地就醫(yī)交通、食宿費用 |
| 48.安家補助費 |
| 49.支付工亡(傷)喪葬補助金 |
| 50.支付工亡(傷)供養(yǎng)親屬撫恤金 |
| 51.支付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
| 52.支付勞動能力等級鑒定費 |
| 53.非法用工一次性賠償金 |
| 七.生育待遇 | 54.支付生育假期工資 | (1)產期工資 | (2)陪產(看護)假工資 | (3)節(jié)育手術假工資 | 55.生育醫(yī)療費用 | (1)生育醫(yī)療費用 | (2)計劃生育醫(yī)療費用 | (3)其他生育項目費用 | 56.生育津貼 |
| 八.其他社會保險待遇 | 57.養(yǎng)老待遇 | (1)非因工死亡的喪葬補助金 | (2)非因工死亡的供養(yǎng)親屬撫恤金 | (3)用人單位未參保,且社保不能補辦,導致勞動者無法享受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損失 | 58.支付(報銷)醫(yī)療費用 |
| 59.支付因用人單位未參加失業(yè)保險或擅自停 繳失業(yè)保險導致的待遇損失 |
| 60.返還墊付的社會保險費用 |
| 九.其他 | 61.退還押金 |
| 62.支付和解協(xié)議款項 |
| 63.支付培訓費 |
| 64.支付律師代理費 |
| 65.報銷款 |
| 66.承擔連帶責任 |
| 67.承擔補充清償責任 |
| 68.其他(列明爭議事項) |
|
摘錄自《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服務保障規(guī)范》(DB4403/T 50-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