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方劑學《真武湯》 真武湯 【組成】茯苓、芍藥、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白術。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陽虛水泛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wěn),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方解】本方為治療脾腎陽虛,水濕泛溢的基礎方。 蓋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腎,脾陽虛則濕難運化,腎陽虛則水不化氣而致水濕內(nèi)停。腎中陽氣虛衰,寒水內(nèi)停,則小便不利;水濕泛溢于四肢,則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水濕流于腸間,則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則或咳或嘔;水氣凌心,則心悸;水濕中阻,清陽不升,則頭眩。 本方以附子為君藥,本品辛甘性熱,用之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濕。 臣以茯苓利水滲濕,使水邪從小便去; 白術健脾燥濕。佐以生姜之溫散,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合苓、術宣散水濕。 白芍亦為佐藥, 其義有四: 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本經(jīng)言其能“利小便”,名醫(yī)別錄亦謂之“去水氣,利膀胱”; 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 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 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于久服緩治。 【配伍特點】溫脾腎以助陽氣,利小便以祛水邪 【運用】本方為溫陽利水之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為辨證要點 【隨癥加減】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細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 陰盛陽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藥之陰柔,加干姜以助溫里散寒; 水寒犯胃而嘔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吳茱萸以助溫胃止嘔 【附方】 附子湯 【組成】附子,白術,茯苓,芍藥,人參 【功效】溫經(jīng)祛寒 祛寒化濕 【主治】寒濕引起的骨節(jié)疼痛 【隨癥加減】 若兼濕熱,帶下兼黃色者,加黃柏、龍膽草以清熱燥濕; 兼有寒濕,小腹疼痛者,加炮姜、鹽茴香以溫中散寒; 腰膝酸軟者,加杜仲、續(xù)斷以補益肝腎; 日久病滑脫者,加龍骨、牡蠣以固澀止帶。 (上述圖文源自網(wǎng)絡,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量需要根據(jù)病情嚴重度,找醫(yī)生辯證后給藥量,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