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祚寺,位于太原市迎澤區(qū)郝莊,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國保中國寶級文物保護利用試點,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首批“山西記憶項目”,是山西省重要的文物旅游景點。 ![]() 寺院肇創(chuàng)時,只有一座為補輔太原文運不足,以傅山祖父傅霖為首的學士集資修建的風水塔“文峰塔”。時隔九年,晉穆王朱敏淳請明神宗皇帝的護國禪師妙峰法師主持擴建寺院,經(jīng)過四年精心擘畫,建成“宣文塔”。 因建有兩座巍峨對峙的古塔,永祚寺又稱“雙塔寺”。歷代地方志書將凌霄雙塔作為太原古八景之一,被譽為“晉陽奇觀”。 ![]() 永祚寺占地130余畝,建筑方位一反我國坐北朝南的習慣,因地勢而建,坐南朝北,居高臨下。建筑前低后高,錯落有致。 一、 建筑 ![]() 山門修建于1980年,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是青磚仿木結(jié)構(gòu)歇山式無梁建筑,門額正中“永祚寺”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書。 “永祚”出自《詩經(jīng)·大雅·既醉》“君子萬年,永錫祚胤”,“永”為長久遠之意,“祚”本指福運,“永祚”即永久流傳、萬世不竭。 ![]() 第一進院落,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與山門相對的門名“如意門”,是寺院早期的山門、如今的二門,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康熙三十年(1691)由曲陽縣知縣劉匯主持修建。 門額上“祇園勝境”四字,是曲陽縣前任知縣戴夢熊所題。 ![]() 跨過如意門,進入第二進院落。 此院落同第三進院廣植牡丹,共6000余株,100多個品種,粉、紅、黃、白、紫、綠、墨、藍、復(fù)色,九色齊全。名品有花王“姚黃”、花后“魏紫”、復(fù)色“二喬”“趙粉”“白雪塔”“狀元紅”等。 ![]() 寺院第三道門為民國十六年(1927)所建,門額題有“永祚禪林”四字。 ![]() 兩邊懸掛楹聯(lián)為當代著名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篆刻家張頷先生所書,上聯(lián)為“風藻無穹帖愛寶賢花愛紫”,下聯(lián)為“因緣有會寺求永祚塔求雙”。 此院落植有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明代牡丹和最古老的寺院牡丹——“紫霞仙”。 ![]() “紫霞仙”原產(chǎn)于我國西北部,明代中葉移植至太原,為單瓣型、早開晚收花種。每到春夏交接時,“紫霞仙”率先綻放,老干虬枝,蒼勁旺盛,噴芳吐艷,花莖如盤,瓣大肥碩,香氣濃郁,可謂“花開時節(jié)動晉陽”。 ![]() 正對院門的建筑為大雄殿及三圣閣,加之兩側(cè)配殿,均為明代無梁磚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所謂“無梁殿”,即整個殿宇不用一根木質(zhì)的梁、檁、椽、柱,而是用磚石砍磨砌筑的穹窿形建筑。 ![]() 大雄殿建于明萬歷三十六至四十年(1608-1612),是永祚寺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高的殿宇。面闊五間,長19.35、進深11.3米。 全殿由磚仿木結(jié)構(gòu)制成,雕刻斗拱、椽飛、枋頭等,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 ![]() 匠人們在垂蓮柱與枋頭的交接處,用磚雕刻出云紋等,大大增強了墻面的裝飾性。 ![]() ![]() 殿內(nèi)供奉有“橫三世佛”,正中為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側(cè)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右側(cè)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 其中以明代的阿彌陀佛立式銅像最為精美,高3.85米,挺立在六角平臺的仰蓮當心,全身貼金,寶相莊嚴,身披通肩袈裟,衣紋線條流暢。 ![]() 大雄殿之上,另建有一座單檐歇山式無梁高閣,沿東側(cè)方丈室門前臺階折轉(zhuǎn)而上可達,此為三圣閣。 ![]() 三圣閣原名觀音閣,供奉南海觀音大士。面闊三間,長16.75、深9.7米。 ![]() 檐牙高喙,殿角翹檐,似大鵬展翅,昂首欲飛,有“無梁飛閣”的美稱。 ![]() 當心間為正方形穹隆頂,兩次間為兩橫券。當心間頂部的磚雕藻井,造型巧妙華麗,形似木制,斗拱出挑,層層疊澀而上,是我國古建筑無梁式殿閣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 ![]() 兩側(cè)配殿的結(jié)構(gòu)與大雄殿相同,均為面闊五間,長22.5、進深9.5米的無梁磚仿木建筑。 ![]() 東為客堂,是寺院接待香客之所。 ![]() 西為禪堂,是寺僧誦經(jīng)念佛之處。 ![]() 曾有雕塑,后遭毀佚,現(xiàn)辟為展廳,不定期舉辦各類專題展覽,有燕子筑巢。 ![]() 第三進院落東南處,為永祚寺地勢最高處——塔院。 永祚寺雙塔,屹立在塔院的東南方和西北方向,是全國現(xiàn)存磚塔成雙組合實例中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完善、塔身最高的一組,堪稱我國的“雙塔之最”。 ![]() 位于塔院西北方的宣文塔,于明萬歷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由明代妙峰法師主持修建。樓閣式空心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層,塔高54.78米。因得到明神宗皇帝朱翊鈞的生母宣文李太后的出資佐助,故以其尊號“宣文'命名。 ![]() ![]() 宣文佛塔塔身輪廓呈流線形,從七層以上有明顯的收分,塔剎為銅鐵制“寶瓶式頂”。塔座用沙石條壘砌,質(zhì)樸堅固。 ![]() 每層塔檐都用孔雀藍琉璃瓦砌出邊沿,斗拱、飛檐、枋、椽、柱(垂柱)等均為青磚仿木結(jié)構(gòu)雕琢而成。 ![]() 在塔的第一層斗拱與斗拱之間,嵌刻有“阿彌陀佛”,字體如一條飄帶美觀勻稱,既表明了塔的佛塔屬性,也巧妙填補了斗拱與斗拱間平板的空間,獨具匠心。 宣文塔底層開辟塔門,塔內(nèi)有階梯,可盤旋而上。 ![]() ![]() 塔呈樓閣式梭形,隨著塔身的上升,每層高度逐漸降低,斗拱由五踩重翹變?yōu)槿葐温N,符合人們仰視時下低上高的視覺。 ![]() ![]() ![]() ![]() 每層塔身都有券門,隨高度上升,至第11層無法直身進入,階梯也更為陡峭。 ![]() 經(jīng)過殿,抵達文峰塔。 ![]() ![]() 位于塔院東南方的文峰塔,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塔高54.76米,建筑風格與宣文佛塔同出一轍。創(chuàng)建在先的文峰塔,是一座風水塔,塔身輪廓為直線型,直上直下,無明顯收分,塔剎為石制“寶葫蘆”頂。 ![]() 首層塔檐下均有牡丹花葉磚雕裝飾,牡丹花是彰顯雍容華貴之花,以其葉飾塔,祝愿此地繁榮昌盛。 文峰塔的修建和太原的歷史緊密相連。太原自古被稱為“龍城”,漢唐以來,晉陽大地人才輩出,文化事業(yè)極其興盛。至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火燒晉陽城后,太原文化事業(yè)一落千丈。明代時期,華夏重歸一統(tǒng),文化的衰落讓一方士紳頗感不安,他們勵志重興太原文化,重振盛唐風韻。 按當時堪輿學的解釋,太原地勢西北高于東南,“奎星”所處的東南方位地勢較低,“左痹不勝右”,須在城東南一帶建造高塔來彌補地形上不利于文化發(fā)展的不足。萬歷二十七年(1599),為“昌文風、興文運”,太原士紳推舉傅山的祖父傅霖為首事,集資在太原東南郝莊的向山腳畔興建文峰塔,以此來期盼文化事業(yè)的興盛。 ![]() 后殿展出的“圖說歷史”文化墻,形象描繪了這一事件。 ![]() ▲ 名都晉陽 ![]() ▲ 焚毀水灌 ![]() ▲ 鳳凰涅槃 ![]() ▲ 謀興文運 ![]() ▲ 傅霖擘劃 ![]() ▲ 慷慨解囊 ![]() ▲ 文峰聳立 ![]() ▲ 妙峰受命 ![]() ▲ 再建宣文 ![]() ▲ 雙塔凌霄 二、碑刻 雙塔的西側(cè),有一院落名寶賢堂,正展出「群賢寶翰——寶賢堂法帖展」。 ![]() “寶賢堂”為明代晉莊王朱鐘鉉堂名。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晉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晉莊王朱鐘鉉之命,在太原集刻十二卷本的書法叢帖,名為《寶賢堂集古法帖》。 時隔二百多年后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太原知府李清鑰(字叔達)又刻了一套四卷本叢帖,其規(guī)模、形制、選字等都與明法帖不同,是為《古寶賢堂法帖》。 為區(qū)別起見,十二卷本的《寶賢堂集古法帖》又名《大寶賢堂法帖》,四卷本的《古寶賢堂法帖》俗名《小寶賢堂法帖》?!秾氋t堂集古法帖》與《古寶賢堂法帖》合稱為《寶賢堂法帖》。 ![]() 中國古代刻帖活動自唐朝始,經(jīng)宋代帝王的推動而大盛??烫蔀楫敃r學習與傳播書法的重要手段。明代,藩王成為刻帖的主體,刻帖又一次盛隆?!秾氋t堂集古法帖》即為其中代表。此帖不僅集前代各帖的精華,而且補充了前代各帖內(nèi)容的不足,代表著明代刻帖的至高水平。 傅山《補鐫寶賢堂法帖跋》云:“汴帖扶勒無豐采,肅帖豐肥濃態(tài)側(cè)出。晉帖圓秀遒媚,出周肅之上,二王勾勒尤為精妙”?!秾氋t堂集古法帖》為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叢帖,可謂書壇瑰寶。 ![]() 寶賢堂收藏和存放著歷代名家碑刻260余通。有明代石刻珍品《寶賢堂集古法帖》180余通,有清代著名《古寶賢堂法帖》36通。 簡要介紹幾通。 ![]() ![]() ▲ 《寶賢堂集古法帖》卷首一,明弘治二年(1489)刻,朱奇源 書 釋文:清事 寶賢堂書 朱奇源(1446-1501),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孫,晉王朱鐘鉉之嫡子,天順三年(1459)封世子,謚曰靖,世稱晉靖王。 ![]() ![]() ▲ 《寶賢堂集古法帖》卷第一·子三,明弘治二年(1489)刻,張芝 書 釋文(局部):《終年帖》 終年纏此,當復(fù)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比去復(fù)得一會不?講竟不竟,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一昨游悉誰同?故數(shù)往虎丘不?此甚蕭索。祖希時面,因行藥欲數(shù)處看過,還復(fù),共集散(下接子四)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人。東漢書法家,擅長章草,有“草圣”之稱。此帖在《大觀帖》中也有收錄,傳為張旭所做。這里以碑文所記張芝書為準。 ![]() ▲ 《寶賢堂集古法帖》卷第三·寅五,明弘治二年(1489)刻,王羲之 書 釋文: 《秋中帖》 秋中感懷,異雨冷,足下各可可耳。胛風遂欲成患,甚憂之。力知問,王羲之頓首。 《又不能帖》 又不能不痛熙薦亡,政爾復(fù)何于求之!度政當求之內(nèi)事,余理不絕。求之一條,當有冀不?信罔然,前涂愿一一誨之,以悟其心。 《疾不退帖》 疾不退,潛損亦當日深,豈可以常理待之。此豈常憂!不審食復(fù)何如?云肌色可可,所堪轉(zhuǎn)勝,復(fù)以此慰,馳竦耳。 《七兒一女帖》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nèi)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邪(今山東臨沂)人。以書法名世,被譽為“書圣”。 ![]() ![]() ▲ 《絳帖》之二,北宋至和、嘉佑年間(1041-1063)刻,張旭 書 釋文:《千字文帖》 薄,夙興溫清。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暎。容止若思,言辭安。 張旭(675-750),字伯高,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擅長真、草書,喜歡飲酒,世稱“張顛”,與懷素并稱“顛張醉素”,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 在第二進院落處,另有幾通碑刻。 ![]() ![]() ▲ 徐文達碑刻 《牡丹詩贊》高3.4、寬1、厚0.25米,是1985年由山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原山西省博物館館長徐文達先生觀永祚寺牡丹有感而作。內(nèi)容涵蓋了永祚寺內(nèi)的明代牡丹紫霞仙,以及牡丹名品嬌容三變、二喬、姚黃等。 ![]() ![]() ▲ 張頷碑刻 《牡丹贊》高3.4、寬1、厚0.25米,由當代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張頷先生于2005年所書。內(nèi)容為:“紫光凝瑞,星氣所鐘。歲運五百,賢者氒夅?!笔且煌垭p塔文化元素及背景的刻石。 ![]() ![]() ▲ 永祚碑 《永祚碑》是姚奠中先生高齡代表作,姚奠中先生是當代著名國學大師、教育家、書法家、古典文學家,在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永祚寺雙塔建成四百周年之際,姚奠中先生撰文作《永祚雙塔四百周年記》。2010年5月,姚奠中先生又用行書寫就并無償贈予雙塔博物館永久珍藏。2011年5月,永祚碑鐫刻立就。九十九歲的姚奠中先生親臨現(xiàn)場,與一同前來的一百余位專家學者共襄盛舉。 這些古碑古碣集歷代著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瀚于一堂,不僅為書法界和愛好書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視,也為永祚寺添彩。 ![]()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永祚寺內(nèi)群賢畢至,盡妙窮神,敬候光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