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上與侍臣論周、秦修短,蕭瑀對曰:“紂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國無罪,始皇滅之。得天下雖同,人心則異?!?/span>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義;秦得天下,益尚詐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蓋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順故也。”秋七月壬子,以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右仆射。無忌與上為布衣交,加以外戚,有佐命功,上委以腹心,其禮遇群臣莫及,欲用為宰相者數(shù)矣。文德皇后固請曰:“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愿兄弟復(fù)執(zhí)國政。呂、霍、上官,可為切骨之戒,幸陛下矜察!”初,突厥性淳厚,政令質(zhì)略。頡利可汗得華人趙德言,委用之。德言專其威福,多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國人始不悅。頡利又好信任諸胡而疏突厥,胡人貪冒,多反覆,兵革歲動。會大雪,深數(shù)尺,雜畜多死,連年饑饉,民皆凍餒。頡利用度不給,重斂諸部,由是內(nèi)外離怨,諸部多叛,兵浸弱。言事者多請擊之,上以問蕭瑀、長孫無忌曰:“頡利君臣昏虐,危亡可必。今擊之,則新與之盟;不擊,恐失機會。如何而可?”瑀請擊之。無忌對曰:“虜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鄙夏酥?。上問公卿以享國久長之策,蕭瑀言:“三代封建而久長,秦孤立而速亡?!?/span>黃門侍郎王珪有密奏,附侍中高士廉,寢而不言。上聞之,八月戊戌,出士廉為安州大都督。辛酉,中書令宇文士及罷為殿中監(jiān),御史大夫杜淹參豫朝政。他官參豫政事自此始。淹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上問其行能,對曰:“煬帝將幸江都,召百官問行留之計,懷道為吏部主事,獨言不可。臣親見之。”上曰:“卿知煬帝不可諫,何為立其朝?既立其朝,何得不諫?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顯矣,何得亦不諫?”對曰:“臣于世充非不諫,但不從耳?!?/span>上曰:“世充若賢而納諫,不應(yīng)亡國;若暴而拒諫,卿何得免禍?”淹不能對。3 六月二十八日,皇帝與侍臣討論周、秦兩個朝代的壽命,蕭瑀回答說:“紂為不道,武王討伐他。周及六國無罪,秦始皇滅了他們。得天下的結(jié)果雖然相同,人心卻不一樣?!?/section>皇帝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義;秦得天下,卻更加崇尚詐力;這是他們國祚長短不一的原因。取天下或許可以逆得,守成則不可以不順守?!?/section>4 山東大旱,皇帝下詔,命各地官府賑濟、撫恤,并免除災(zāi)區(qū)當(dāng)年租賦。長孫無忌與皇帝為布衣之交,加上又是外戚(長孫皇后之兄),有佐命之功,皇帝對他委以腹心,其禮遇群臣莫及,多次想要用他做宰相。但是長孫皇后堅決請求說:“妾是皇后,家中貴寵已經(jīng)到了極點,實在是不愿意兄弟再執(zhí)國政。呂后家、霍光家、上官桀家,就是切骨之戒,希望陛下矜察!”皇帝不聽,最后還是用他。6 當(dāng)初,突厥人性格淳厚,政令質(zhì)樸簡略。頡利可汗得到漢人趙德言,委用他。趙德言作威作福,多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國人開始不悅。頡利又喜歡信任諸胡人,而疏遠突厥,胡人貪心冒險,反復(fù)無常,每年都要動兵討伐平叛,永無寧日。這一年大雪,深數(shù)尺,牲畜多死,連年饑饉,人民都凍餓不堪。頡利可汗開支不足,向諸部落征收很重的賦稅;由此內(nèi)外離怨,諸部多叛,頡利可汗軍事力量開始衰弱。很多大臣都建議唐朝應(yīng)出兵攻擊,皇帝問蕭瑀、長孫無忌意見:“頡利君臣昏虐,危亡可必?,F(xiàn)在攻擊他吧,又剛剛和他盟誓;不攻擊,又怕失去機會。怎樣才好呢?”蕭瑀建議攻擊。長孫無忌回答說:“敵虜沒有犯我邊塞,而拋棄信義,勞動人民,這不是王者之師?!被实塾谑峭V?。7 皇帝以享國久長之策問公卿,蕭瑀說:“夏、商、周三代實行封建制,所以長久;秦朝實行郡縣制,天子孤立在上,所以速亡。”8 黃門侍郎王珪有親啟密奏,附在侍中高士廉的奏章中,請他轉(zhuǎn)呈;高士廉將密奏扣留,也不告訴王珪。皇帝聽聞,八月十九日,外放高士廉為安州大都督。10 九月十二日,中書令宇文士及被免職,降級為殿中監(jiān);命御史大夫杜淹參與朝政。以其他官職參與政事,就從這時候開始。杜淹舉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皇帝問邸有什么才能和事跡,回答說:“隋煬帝將要去江都時,召百官問行留之計;邸懷道當(dāng)時任吏部主事,只有他一個人反對,說不可。這是臣親眼見到的?!?/section>皇帝說:“你認(rèn)為邸懷道做得對,那你當(dāng)時自己為什么不進諫呢?”回答說:“臣當(dāng)時的官位并不重要,又知道進諫他也不聽,徒死無益?!?/section>皇帝說:“你知道煬帝不可諫,為什么又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立于其朝,為何不諫?你在隋朝,可以說是官位卑微;后來跟王世充,位置就尊崇、顯貴了,為什么還是不諫呢?”皇帝說:“王世充如果賢而納諫,則不應(yīng)亡國;如果暴而拒諫,你又怎么沒有招禍呢?”皇帝說:“今天你的位置可以說是尊崇了,可以諫不?” 1,之前曾仕強教授說過這個話題,與李世民的觀點一致,我認(rèn)同這個觀點也就是,不管是順取還是逆取,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要成功的時間久一點,就得順守。2,唐取代隋朝,其實是順取,這得益于李淵的政治策略,先以隋煬帝為太上皇,然后讓楊侑禪讓給李淵。雖然動作上屬于“造反”,但道義上屬于順取。比如周取代商。至于秦取代六國,也是順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我認(rèn)為也是一種大勢上的“順取”那么,周朝的國祚八百年,而秦國奮六世之余烈而統(tǒng)一之后,只有十五年被推翻了,為什么呢?秦朝呢,從秦孝公開始,運用商鞅強國的理念,以強國弱民的方式,快速催化所有人,使得秦國最后統(tǒng)一天下。可是統(tǒng)一之后,他的這個理念同樣還在繼續(xù),使得老百姓都受不了了,起而攻之。在阿里鐵軍里面,他們總結(jié)了一套極其強勁的薪酬機制,它能把隊伍打造成頂級的銷售強兵,可是,這種機制,會使得本來應(yīng)該待10年的員工,可能待了4年左右就受不了了,即便是最牛的業(yè)務(wù)干部都受不了,主要是心里受不了。所以,秦國的機制在完成統(tǒng)一之后,它卻繼續(xù)用來壓榨百姓,最后導(dǎo)致組織崩盤。再看王莽的新朝,這家伙憑一己之力篡位,也算是“順取”了,但是呢,為什么也那么快被推翻呢?因為他順取時的仁義表現(xiàn)都是假的嘛,得位之后,很多真相都顯露出來了。你的理念如果不正確,你是否打算把它修正正確呢?如果是,需要多久?總不能快要倒閉了才想著做這件事吧?另外,逆取會縮短時間,多數(shù)會伴隨灰色,或者黑色的做法。所以這里面有一個坑是一定要注意的,就是“干壞事再洗白”,這是一個錯誤的價值理念,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們強調(diào)順取,多在戰(zhàn)略上做布局,與時間做朋友。時間越長,成功的大勢越趨向你這一邊。這種成功可能來的慢,當(dāng)然,它去的也慢。思考,我們憑什么讓身邊的人盡心盡力的綻放,或者說去釋放他的價值與智慧呢?換位下,如果我們處于打工人杜淹的位置,面對楊廣、王世充、李世民這樣的老板,會怎么做?所以,言行、理念就是自己的道場,你想得到什么,就得布置什么樣的能量場,要用你的價值去換算別人心甘情愿的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