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corner of reading 《富爸爸窮爸爸》 【美國】羅伯特·清崎 著 美國“金錢教練”羅伯特·清崎,堪稱商界一代傳奇。 他沒有千萬家產,也不是一夜暴富。 卻在40多歲時身家過億,用他的話來說,是掌握了金錢的秘密。 他把致富的秘訣,寫進了《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暢銷20多年的書里。 書中,他直接指出: 我們最重要的資產,是我們的頭腦。 只有思考后的行動,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 不經思考的努力,只會延續(xù)人們的貧困。 為什么大多數人忙碌一生,最后仍然在貧困里打轉? 原因就在于,他們始終沒能明白,未經思考的努力,才是貧窮的根源。 思維方式,是一個人永遠帶不走的能力。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窮人和富人,只有思維上的窮富差異。 認知富有,就會創(chuàng)造源源不斷的價值。 認知未脫貧,一輩子都擺脫不了貧窮的枷鎖。 ![]() 01 盲目努力的窮忙思維 書中有一位窮爸爸,是清崎的親生父親。 窮爸爸是一位大學教授,非常敬業(yè),兢兢業(yè)業(yè)干了一輩子,卻在晚年遭遇失業(yè),負債累累。 他每天按時上下班,服從領導安排,對學生也很負責。 等貸款買了房子,他就更加勤奮,熬夜加班撰寫報告,只為了多拿點獎金。 可人算不如天算,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學校開始裁員,窮爸爸不幸失業(yè),因為在學校,像他這樣的老師太多了。 清崎這時才明白,窮爸爸被社會淘汰,正是因為他干得太多,想得太少。 除了本職工作,其他的一概不聞不問。 既不研究當下的經濟形勢,也不關注社會熱點,更不會選擇跨行業(yè)去學習。 最終,他成為了一個同質化很嚴重的人。 能力單一,無法抵抗任何風險變動。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像“窮爸爸”這樣的人。 每天準時上班,日復一日做著重復的工作。 看起來每天都很忙碌,但做的都是簡單的機械勞動。 這種低效的勤奮,除了消耗體力,勞累頭腦外,產生的價值微乎其微。 賣力吃苦,不一定能獲得領導的青睞。 一直加班加點,也不一定能升職加薪。 真相就是令人扎心,沒有價值的付出,永遠換不來真金白銀。 放棄思考,努力的結果,只是讓我們活成又忙又窮的可憐人。 思維不富有,認知不提高,再勤奮也不過是徒勞。 02 害怕冒險的固化思維 書中,兩位不同的爸爸對財富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 對于財富的認知,窮爸爸認為“錢是萬惡之源”,富爸爸認為“貧窮才是萬惡之本”。 對于財富和下一代的關系,窮爸爸認為“我不富裕,因為我有孩子”,富爸爸認為“我必須富有,因為我有孩子”。 對于財富自帶的風險,窮爸爸認為“投資理財要小心,別去冒險”,富爸爸認為“要學會管理風險”。 許多窮人害怕冒險,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失去已有的東西。 這種固化思維,讓他們過于保守。 不敢面對問題,也不愿意嘗試新的事物和新的機會。 然而,要想發(fā)財致富,有時候需要成長性思維。 敢于打破現狀,勇于冒險嘗試。 只有嘗試才有結果,不管失敗還是成功,都是寶貴的經驗所在。 書里提到,清崎有位朋友,為了供4個孩子上學,他一天打了三份工。 這位朋友覺得自己就算每天努力打工,還是攢不出孩子們讀大學的錢,不堪重負之下向清崎求助。 清崎建議他直接辭掉忙碌的工作,花點時間學習投資知識,通過低買高賣小公寓賺錢。 果不其然,朋友在做出改變后,跨行成為投資高手。 告別靠體力賺錢的苦日子,體驗到用腦力致富的快感。 窮人并非不努力,而是缺乏成長性思維。 用戰(zhàn)術上的勤奮,代替戰(zhàn)略上的思考。 他們寧愿在現有崗位上吃苦受累,也不愿接受新領域的挑戰(zhàn)。 他們寧愿進行重復性勞動,也不愿接受新知識的洗禮。 而真正的高手,絕不會埋頭苦干,而是在思考中求新求變,實現破局。 不要奢望一下子人生翻盤,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好。 03 緊盯眼前的短視思維 清崎曾經就讀于商船學院,畢業(yè)后被標準石油公司錄取。 一年只需要工作7個月,剩下的5個月可以休假。 收入很高,前途也很光明。 但他還是毅然辭去了這份工作,參加海軍陸戰(zhàn)隊,學習指揮官的管理。 窮爸爸對此非常失望生氣,而富爸爸卻很肯定他的這次決定。 因為他一直告訴清崎,如果將來他要成就一番事業(yè),那就不能只滿足于當下的現狀。 要用長遠的眼光,去學習這番事業(yè)所需的全部能力。 于是,離開海軍陸戰(zhàn)隊后,清崎選擇去施樂公司做銷售,為的是鍛煉自己的銷售能力。 他用了整整4年時間才成為一位不用吃客戶閉門羹的銷售員。 等到清崎26歲時,他又用業(yè)余時間,學習掌握了股票房地產投資、商品期權交易。 等他有所成,到處演講授課時,又建立了廣泛的人脈。 他的每一步,都是事業(yè)棋盤上的一個子。 每一種技能,都是財富網絡上的一根線。 想要變富,就要學會做一個有耐心的長期主義者。 人這一生需要把握的不是局部的勝利,而是全局的勝利。 賽場的漫漫長路就是時間,也只能是時間。 04 隨波逐流的從眾思維 生活中,我們對這些聲音,都不陌生:
來自社會的期待,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著人們的從眾慣性。 想起心理學上有個“羚羊效應”。 羚羊們會跟著羊群里個頭最大的一只羊跑,哪怕前方是懸崖,也會毫不猶豫地向前沖。 這往往會導致一只羊走錯方向,其他羊也會摔下懸崖的悲劇。 隨大流的羚羊,像極了現實生活里,隨波逐流的普通人。 盲目迎合期待,缺乏思考能力,往往會讓人迷失方向,錯過難得的機遇。 清崎的朋友理查德,曾看好一處房產,打算低買高賣大賺一筆。 而且當時的行情走勢,也非常有利于房產投資。 但就在理查德交完定金后,卻聽鄰居說了句“現在投資房產會很糟糕”。 他忽然失去自信,馬上取消了購房交易,完美錯過了一次絕佳的投資,與幾十萬美元失之交臂。 反觀現實生活,總有些人好為人師,愛提出自己的意見。 當我們想換份工作,他們說求變有風險。 當我們不想躺平,想努力工作,他們又說行業(yè)沒前途。 猶豫不決的窮人,哪怕已經下定決心,一旦聽到阻礙的聲音,所有的思考又會止步不前。 真正的聰明人,不會被別人的意見牽著鼻子走。 而是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而審慎地判斷。 錢,是會選人的。 積累財富的路上,明智的選擇,遠勝于盲目的執(zhí)著。 屏蔽旁人的干擾,養(yǎng)成思考的能力,你終將向上生長,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05 不愿吃虧的利己思維 一個典型的窮人思維是什么?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幫助別人同時,也是成就自己。 著名實業(yè)家稻盛和夫,曾把自己收益最大的一部分手機市場,讓給競爭對手。 董事會不理解稻盛和夫的決定,因為以他的實力,當時完全可以獨占手機市場。 可稻盛和夫卻說:
富人在乎的,從來不是誰賺多誰賺少。 而是能否互利共贏,得到更大的財富。 個人的力量是固定的,資源和人脈卻是流動的。 互相搭臺,必會人抬人高。 相互拆臺,必然人貶人低。 獨木不成林,單弦不成音。 懂得相互支持、抱團發(fā)展,終將獲得可觀的財富。 做生意和做人一樣,是真心換真心的過程。 不能只想著“我要什么”,而是要思考“別人要什么”。 只有先付出,才能有回報。 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人像窮爸爸一樣,一涉及利益問題,總把自己擺在最前面。 與人談合作,把自己利益最大化。 和同行競爭,只想著讓對方慘敗。 只有利己思維,一輩子最多賺點小錢,根本觸摸不到真正的財富。 寫在最后 The Corner Of Reading 知乎上有個問題,窮人變富的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什么? 一個高贊回答是: 最大的阻礙,是認知。 一個人,如果關于財富的見識太少,就永遠不會獲得見識以外的財富。 眼界,往往是一個人收入的上限。 窮人很容易困在受限的認知里,坐井觀天。 富人則能打破思維的慣性,在預期之外,得到豐厚的回報。 一個人能賺多少錢,往往取決于他眼光有多遠,格局有多大。 只有愿意吃思考的苦,才能嘗到財富的甜。 點個「在看」,愿我們都能在物質和精神上,成為真正的富人。 ![]() |
|
|
來自: 宗鑫 > 《關于人性與社會本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