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血相搏型 (1)主證:皮損乳白色;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云片狀;邊緣不清,有擴散跡象;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 (2)治法:調血祛風。 (3)方藥:刺蒺藜、浮萍、赤芍、熟地黃各15g;當歸、甘草各10g;白芷、蒼耳子各 9g;川芎6g。 方解:風與血相搏,易生瘀滯,川芎、當歸是血中之氣藥,有行氣活血之功;加入赤芍,活血祛瘀;刺蒺藜、白芷、蒼耳子、浮萍祛風,甘草調和諸藥。 2、肝腎不足型 (1)主證:皮損純白色;邊緣清晰整齊、斑內毛發(fā)變白;發(fā)病時間較長且無擴散;舌質淡紅;脈弦細弱。 (2)治法:滋補肝腎 (3)方藥:旱蓮草、女貞子、白芍、烏梅各15g;山茱萸、熟地黃、牡丹皮、山藥、澤瀉、茯苓各12g;甘草10g。 方解:方中六味地黃湯滋陰補肝腎,肝腎之陰得滋,青黑之源得化;配以女貞子、旱蓮草以助六味地黃湯補益肝腎;白芍、烏梅養(yǎng)血斂陰,六味地黃湯補陽益陰,使陰陽平衡。 3、氣滯血瘀型 (1)主證:皮損白色;邊緣清晰、呈深褐或紫褐色;局部可能有輕度刺痛,常發(fā)生于外傷部位或因外傷而加重;舌質暗有瘀點或瘀斑;脈細澀。 (2)治法:活血祛瘀。 (3)方藥:赤芍、郁金、牡丹皮、當歸、大棗各15g;老蔥、甘草各10g;川紅花、生姜、川芎各6g。 方解:方中赤芍、川芎、川紅花、郁金、牡丹皮活血消瘀;當歸活血而調血,生姜、大棗調和免疫,老蔥通陽祛風,甘草調和諸藥。 三、禤國維教授經驗方——白癜風方 (一)、組成:菟絲子、白蒺藜、白芍、白鮮皮、白術、甘草、丹皮、絲瓜絡、旱蓮草、女貞子、補骨脂、浮萍。 (二)、方解:菟絲子以補腎固精養(yǎng)肝,加養(yǎng)陰益腎的旱蓮草、女貞子和補腎助陽的補骨脂以達腎陰陽平衡,再加平肝疏肝的白蒺藜、白芍,共起調補肝腎之功。白鮮皮祛風燥濕,白術健脾滲濕,共奏祛風除濕之功。丹皮活血涼血,絲瓜絡通經絡。諸藥合用,達到祛風除濕、理血活血、調補肝腎之功。四、病案舉例 (一)、案1,韋某,9歲,女性。初診時間:2008-11-01。 因右足內側白斑2周來診。發(fā)現(xiàn)右足內側白斑,無癢痛,當?shù)蒯t(yī)院診斷“白癜風”,外用藥物后效果不佳,癥見:右足內側見一銅幣大小白斑,無癢痛等不適,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苔白脈細弱。 【中醫(yī)診斷】白駁風(風邪伏阻,氣血失和,肝腎不足)。 【西醫(yī)診斷】白癜風。 【治則治以】祛風通絡,調和氣血,滋補肝腎。 【中藥處方】方擬白癜風湯加減:菟絲子15 g,白蒺藜15 g,玄參15 g,白芍15 g,丹皮15 g,牡蠣(先煎)30 g,烏梅15 g,白癬皮15 g,烏豆衣20 g,白術15 g,甘草10 g,白芷10 g,絲瓜絡15 g,旱蓮草20 g,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2008-12-03。皮損處散見幾個綠豆大小色素島,白斑面積無擴大。皮損見色素島為風邪漸去,氣血漸和,肌膚得養(yǎng)的表現(xiàn),加補骨脂以固腎、調和氣血,增加黑色素合成。 【三診】2008-12-31。癥同前,補骨脂不可久用,改為浮萍祛風邪,促進黑色素合成。 【四診】2009-01-27。色素島明顯增多,考慮風邪漸去,患兒舌質淡,上方加當歸養(yǎng)血和血。 【五診】2009-02-24。皮損基本痊愈,無色素脫失,上方當歸減量至5 g續(xù)服1月以鞏固療效。 (二)、案2,蔣某,14歲,男性。初診時間:2009-06-06 2年前發(fā)現(xiàn)眶周、頸部大小不等邊界清楚白斑,無伴瘙癢脫屑等不適,1年前曾治療,未予鞏固,近復發(fā)。癥見:眶周、頸部多處大小不等白斑,邊界清楚,部分見皮島,無瘙癢,口干,納可,眠一般,二便調,舌紅苔少脈弦細。 【中醫(yī)診斷】白駁風(肝腎不足,氣血不和)。 【西醫(yī)診斷】白癜風。 【治則治法】滋補肝腎,調和氣血。 【中藥處方】方擬白癜風方加減:菟絲子15 g,白蒺藜15 g,旱蓮草20 g,白芍15 g,烏梅15 g,白芷10 g,玄參15 g,牡蠣 30 g,浮萍15 g,烏豆衣15 g,白蘚皮15 g,丹皮15 g,甘草10 g,羌活10 g,水煎服,日一劑。囑患兒調攝精神,穩(wěn)定情緒,調整飲食,絕對禁食魚蝦海味、禁飲酒,不吃或少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橘子等,不可過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皮膚外傷。 【二診】2009-06-19。癥前,無口干,上方加補骨脂以補益肝腎。 【三診】2009-07-11。白斑可見少許皮島,易補骨脂為浮萍,加女貞子、旱蓮草合為二至丸以補益肝腎之陰。 【四診】2009-08-28。皮島增多,繼續(xù)上方鞏固療效。以上方加減治療共5月后白斑基本痊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