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東海之子 2024-09-15 發(fā)布于浙江

#秋日生活日記#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曹大志老師簡要介紹了種建榮老師的個人經歷和陜北地區(qū)的考古工作概況。種建榮老師是國內知名的商周考古專家,先后主持過周原、周公廟、劉家洼等重要遺址的發(fā)掘工作,也與北大考古系有著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陜北地區(qū)黃土丘陵在生態(tài)上和地貌上都比較特殊,雖然歷史時期環(huán)境較為貧瘠,但在先秦時期卻發(fā)展出非常繁榮的社會,這在考古學上一直是令人感興趣的現象。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長期在陜北地區(qū)開展考古工作,最近清澗寨溝遺址的重大發(fā)現,使我們對當地的中心聚落、大型墓葬有了很多新的認識。這些新發(fā)現和新認識,背后是長期田野工作的努力,可上溯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李家崖遺址和從2011年開始的辛莊遺址的工作。本次講座將回顧這一地區(qū)考古探索的歷程,介紹新的考古發(fā)現及其學術意義。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李家崖、辛莊、寨溝遺址的地理位置

一、研究背景

種建榮老師首先介紹了陜北高原的考古背景。陜北高原主要指陜西榆林、延安地區(qū),位于黃土高原的中北部。這一地區(qū)多是峁梁相間、溝壑縱橫的典型黃土丘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氣候屬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整體生態(tài)條件較差,不是古人理想的生息之地。因此,這一區(qū)域的古代文化呈現間歇性興盛的跡象,最繁榮的時期大概在距今4800-3800年的龍山時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僅在榆林地區(qū)就發(fā)現龍山遺址3000余處,目前調查所知的石城聚落有520余座,包括石峁這樣的超大型中心聚落。

進入二里崗時期,整個陜北地區(qū)人煙稀少,很少發(fā)現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到了晚商時期,陜北高原再次呈現繁榮景象,考古學文化上表現為李家崖文化和西坬渠文化。以往在南流黃河兩岸發(fā)現70多處銅器地點,出土500余件青銅器。其中在陜北高原有40多個地點,發(fā)現200余件青銅器,它們幾乎全部在李家崖文化范圍內。除此以外還有少量金飾品。但是這些器物多為生產活動中的偶然發(fā)現,考古背景不詳,過去學者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器物,對使用這些器物的人群、他們的聚落形態(tài)等都不甚了解。

二、李家崖遺址的發(fā)掘與李家崖文化的確認

種建榮老師進一步介紹了李家崖文化的發(fā)現與研究概況。李家崖文化的命名基于李家崖城址的發(fā)現和發(fā)掘。李家崖遺址位于清澗縣高杰村鎮(zhèn),東距黃河4.5公里,在黃河的支流無定河的右岸,三面臨河,峁頂平坦。1983—1991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進行了長期發(fā)掘,發(fā)現了城址、灰坑、房址、夯土建筑、墓葬等,整個城址面積約6.7萬平方米。

李家崖城址為石墻所包圍,城墻走向不規(guī)則,而且與商代遺存有相悖之處 。種建榮老師認為這些石墻可能是龍山時期修建的,局部在晚商時期依然沿用——正如現在陜北地區(qū)常見的斷崖的包邊墻,有些可能壘的很早,一直沿用下來;遺址內也確實存在龍山文化遺存。李家崖遺址發(fā)現了許多房址,其中大型房子面積1000余平方米,西南向,周圍有圍墻,門道兩側似乎有門塾。庭院內不見生活設施,出土有石質雕像。這是當時陜北地區(qū)首次發(fā)現的夯土建筑,規(guī)模龐大,應該是一座禮儀性建筑。大型建筑周圍發(fā)現有中型房子,門道寬50厘米,夯土墻厚50—60厘米,整體面積約40平方米。此外,還發(fā)現了一些小型房子。李家崖城址的墓葬也集中在梁峁上,形制窄長——這是陜北墓葬的典型特點。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李家崖遺址的大型夯土建筑

城址的灰坑中發(fā)現大量陶器,器類包括高弧領鬲、甗、矮領折肩罐、盆形簋、侈沿盆、粗柄豆、三足甕、斂口缽、鼎、杯等,陶器特點與周邊先周文化和商文化完全不同。高弧領鬲是李家崖文化的典型器類,與西坬渠的蛇紋鬲、殷墟的商式鬲明顯有別,因此當時的發(fā)掘者呂智榮先生提出了“李家崖文化”的命名。李家崖文化的高弧領鬲和西安老牛坡、陜北寨峁梁龍山遺址的陶鬲有相似之處,甗、三足甕、石雕像、卜骨等也與當地龍山晚期的同類遺存面貌相近,可能存在某種關聯(lián)。遺址中還發(fā)現有碎陶范和煉渣,墓葬中也出土了一些青銅器。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李家崖文化典型陶器

除李家崖遺址外,考古調查也發(fā)現了相同文化面貌的遺址,一系列工作確認了“李家崖文化”這一考古學文化及其大致的分布范圍。關于李家崖文化的年代,過去看法不一致,現在一般認為是殷墟一期至西周初年,相當于公元前1300-前1050年。2004年,在山西省柳林高紅也發(fā)現了李家崖文化遺址,有大型夯土建筑,墓葬中出土了小件銅器,被認為是李家崖文化的中心遺址。盡管李家崖文化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由于缺少進一步的考古工作,相關研究仍然局限于李家崖文化遺址出土銅器、李家崖文化在文獻中對應的族群等問題。

三、辛莊遺址的發(fā)掘與晚商遺址的調查

2012—2017年,以被盜墓葬的搶救性發(fā)掘為契機,種建榮老師主持開展了清澗辛莊遺址的考古工作,參考周原地區(qū)的考古理念,結合區(qū)域調查,很快就發(fā)現了夯土遺跡。辛莊遺址位于清澗李家塔鎮(zhèn)川口河次級支流流域,距黃河30公里。遺址核心區(qū)分布在兩河交匯處的兩座山峁上。按照過去的思路,這兩座山峁會被認為是兩個遺址。但類比陜北地區(qū)現代村莊的民居散布在河流周邊綿延數公里的現象,種建榮老師認為它們其實屬于同一聚落。大型建筑和墓葬分布在面積較大的峁頂,北側有壕溝,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單元。另一座峁頂有一座中型建筑。其他建筑和普通居址一般在山腰、山坡位置,在墓地旁的山腰發(fā)現了窯洞式建筑。大型建筑附近還發(fā)現了鑄銅遺存。

較大的山峁山腰處有石墻包圍,種建榮老師認為這些石墻可能也是龍山時期始建,晚商時期沿用。山峁頂部則用夯土包邊,殘高可達6米。峁頂中央是一座大型下沉式院落,總面積約4200平米。整個建筑修建在巨大的夯土臺基之上,遠觀如同高臺。院落四壁有夯土墻,墻寬約2米,墻體保存最高處約2.7米。門道開在東側,有過門石;門道兩邊等距分布半壁柱(邊長20厘米的方木),說明門道是有頂的;門道內鋪設木地板,裝飾比較考究。院落西部中間是主體建筑,南北殘長約12米,東西殘寬約4米。臺基外側一周有方板包邊。臺基上距東側邊緣約1米處南北等距分布3個圓形柱洞,直徑約70厘米,埋深約60厘米,間距約3米,推測當為建筑檐柱。

院落中部有一座圓坑,坑內出土的石板有榫卯結構,可能是為了包壁或鋪底。這座圓坑可能是蓄水坑。門道右側有一座小型的房址,使用了院落的東墻和北墻,室內面積約6平方米,地面有明顯的火燒面和灶坑,可能是門塾。這座院落的主體建筑、蓄水坑與門道基本呈東西中軸對稱,方向20度。建筑外圍有回廊臺基,南面殘存兩級,平行分布,水平相距10米,落差4米。東面僅發(fā)現一級,與南面上級廊垂直相連。東廊北段較寬,殘長10.6米,夯土地面寬2.2米;南段較窄,殘長11米,寬1.7米,有木地板、木質踢腳線?;乩葍扔斜谥?,南廊廊內廢棄堆積里發(fā)現有成束茅草痕跡與碳化的方木,推測回廊上有屋架,頂覆茅草。這座建筑位于最大的山峁頂部,少見生活器具,可能是一座禮儀性建筑。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辛莊遺址大型下沉式院落

較小的山峁上發(fā)現一座中型建筑,同樣為下沉式院落,面積約50平方米,四角及墻內有方形壁柱。建筑周邊也有回廊,南側開設通道。建筑內發(fā)現有大型石頭,可能有儀式性的功用。

小型建筑分布在大型建筑北側的山坡。其建筑方法是在山腰開挖一條通道,修治后夯筑大型夯土墻。夯土墻寬9米,殘長30米,小型建筑將夯土墻作為后背墻,在南北兩側修建排房。種建榮老師認為,柳林高紅的夯土臺基可能就是這種排房。小型排房既有單間建筑,也有一堂多室的復雜建筑。這些小型建筑發(fā)現有生活設施和日用陶器,應該是生活居所。

該遺址出土的典型陶器跟李家崖文化完全一致。在大型建筑的南部發(fā)現了陶范,雖然總數很少,但是明顯有使用痕跡。辛莊遺址的豎穴土壙墓葬也呈窄長形,南北向,無腰坑。遺址以外3.2公里處的高平原發(fā)現一座帶墓道的大型墓葬,南北總長38.8米,深15.5米。口寬17.3米,墓室底長6.8米,寬2.8—3.8米,單棺長4米,寬1.5米??紤]到墓葬距離辛莊遺址比較遠,而且盜洞中出土一件東周時期的銅帶鉤,周邊也有許多東周遺存,因此發(fā)掘者認為這座墓葬是東周墓。種建榮老師認為,當時對于陜北聚落的認識相對薄弱,把一個聚落的范圍限定在周邊幾個峁上,根據現在的認識,這座墓葬應該也屬于辛莊遺址。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高平原大墓

與此同時,曹大志老師在山西進行了詳細調查,結合以往的發(fā)現,確認了南流黃河兩岸的李家崖文化遺址點380多處,覆蓋了以往銅器的分布點。但是這些遺址點到底應當劃分為多少個聚落,當時還不清楚。

四、寨溝遺址的發(fā)現與寨溝聚落的確認

2021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重啟了陜北商代考古工作,發(fā)掘工作選在曾經出土過商代銅器的寨溝遺址。寨溝遺址位于清澗解家溝鎮(zhèn)無定河支流,距黃河10公里。根據調查勘探,結合遺址點的聚散程度、功能要素的互補性,確認寨溝遺址核心區(qū)范圍大致有300萬平米,包括大型夯土建筑、鑄銅作坊、一般居址點、大中小型墓地等,分布于大小不同的11座山峁或山坡上。其中,大型建筑所在山峁居于中心位置,一般居址點、作坊、小型墓地散布于周鄰山峁,大中型墓地離大型建筑2、3公里,凸顯出黃土丘陵地帶大型遺址“多峁一體”的分布特征。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寨溝遺址發(fā)掘區(qū)域鳥瞰

寨溝發(fā)現的大型建筑結構與辛莊遺址類似,位于兩河相交的獨立山峁上,四周夯土包邊,夯墻高達16米以上,氣勢恢宏。墻面上發(fā)現有成排的纴木洞。峁頂平坦開闊,全部夯筑地基,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大型建筑同樣是一組由下沉式中心院落和四周回廊組成的“回”字形建筑群,建筑群合圍區(qū)域面積6000平方米。中心院落長43米,寬18米,面積774平方米。北廊殘長38米,寬6米;南回廊殘長87米,寬8米。門道位于南部,兩側有壁柱,內部鋪設木地板。大型建筑內出土了殘石磬,還有有領璧、石鉞、石刀、卜骨等。建筑內還發(fā)現有大型陶器如三足甕,或許是糧食儲藏用。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寨溝遺址的夯土包邊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寨溝遺址大型建筑的南回廊(左)和門道(右)

大型建筑向東約300米的另一處山峁上發(fā)現了大量陶范,可辨識的器形有觚、簋、觶、瓿、車馬器等,應該是一處鑄銅作坊。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寨溝遺址出土的部分陶范

在大型建筑3公里以外的山峁上發(fā)現一座甲字形商代大墓,墓向193°。南北總長39.4米,墓道寬約4.6米,深 12.2米。口寬處12.9米,底長8.2米,寬3-3.7米。東西兩壁收分極大,留有不規(guī)則的生土臺。木質葬具,槨室長4.1米、寬1.5米,槨室正上方有4輛殉車。

同一山峁上還發(fā)現了豎穴土坑墓。較大的開口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長10-11米、寬7-9米,深7-11米;南壁近直,北壁收分極大,東西兩壁留有不規(guī)則的生土臺;墓底長4.6-5.6米,寬3.1-3.3米。較小的口長4.7米、寬2.76米,深2.76米;四壁近直,略有收分;墓底長3.84米、寬2.36米。墓中出土云雷紋折肩陶罐,明確屬于李家崖文化;云形金耳飾和銅環(huán)首刀與以往晉陜高原出土的器物一致;金泡以往只見于殷墟西北岡王陵中,而銅車馬器、綠松石器、龜甲、骨柶等隨葬品與殷墟器物如出一轍。

寨溝遺址目前的發(fā)現,展現了陜北商代大型聚落的大致樣貌:不同功能的峁共同組成一個居址群,中央是一座大型的夯土建筑,周邊分布著一些小型的居址、墓地和手工業(yè)生產點,再遠一些是大型墓葬分布區(qū)。李家崖遺址可能也是如此。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寨溝遺址甲字形大墓車馬器出土狀態(tài)

五、瓦窯溝墓地的發(fā)掘及其與李家崖遺址的關系

2022年,帶著以上認識,考古工作者重返李家崖遺址,在距離李家崖6公里的高杰村鎮(zhèn)發(fā)現了南北兩區(qū)9座帶墓道大墓。

瓦窯溝M8總長64米、深19米,總土方6009立方米。墓道口寬4.4米,墓室口寬26.5米,墓道與墓室的分界不是很明顯。墓壁收分極大,保留了許多收分的臺階。墓道殉馬2匹。墓中殉車9輛,均位于棺槨之上,形制與殷墟的車基本一致,器具也是典型的殷墟風格車馬器。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瓦窯溝M8

瓦窯溝M3總長60米、深17米,總土方5271立方米,墓道口寬7.7米,墓室口寬24米。墓道殉馬4匹。墓中殉車12輛,其中一輛是雙轅車,將中國雙轅車的歷史提前了1000年,可能是文獻記載的大車或牛車。盡管目前發(fā)現的墓葬殉車的年代可能晚于殷墟,但是結合其他證據來看,陜北地區(qū)應該是馬車傳播到殷墟的中間節(jié)點。墓中還出土一件大型銅鉞,體量超過了婦好墓的銅鉞。墓葬中出土的彈簧式耳環(huán),可能是商代最早的彈簧式耳環(huán)。墓葬中還發(fā)現有鑾鈴、銅泡、雕花骨器。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瓦窯溝M3出土雙轅車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瓦窯溝M3出土部分隨葬品

瓦窯溝墓葬的規(guī)模幾乎與殷墟王陵相當,M3和M8的土方量超過了多數殷墟王陵,墓地的形態(tài)與西北岡王陵也有某些相似之處。瓦窯溝墓地距離李家崖約6公里,距離稍遠,但李家崖、辛莊、寨溝三處遺址之間彼此相距20公里,每個聚落的控制范圍可能達10公里半徑,瓦窯溝墓地的主人很可能就是李家崖遺址人群。

六、結語

根據以上材料,種建榮老師將陜北晚商聚落的形態(tài)特點概括為:多中心,多峁一體。每個聚落之間相距20公里左右,控制范圍半徑約10公里。聚落內按照功能劃分為多個聚落點,禮儀建筑位于中心,周邊的山峁上分布有居住區(qū)、鑄銅作坊、大型墓葬等。黃土丘陵的地貌和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每個聚落實際能夠利用的土地十分有限。目前發(fā)現的380多處遺址點,或許存在十多個中心聚落,彼此之間似乎沒有統(tǒng)屬關系,沒有形成更高級別的政體。

種建榮老師又對陜北晚商社會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

種建榮:陜北晚商聚落與社會——從李家崖到辛莊再到寨溝

種建榮老師在講座現場

首先是大墓墓主的身份。以往有學者認為他們是商王朝派駐到陜北地區(qū)的人員,因為隨葬了大量青銅器,其中有許多殷墟風格的器物。但是種建榮老師指出,大墓墓壁收分明顯,有多個臺面,與殷墟墓葬明顯有別,出土器物很多也屬于陜北本地風格,墓主應是當地土著人群。

其次是鑄銅作坊的問題。從發(fā)掘來看,陜北地區(qū)每個中心聚落都有鑄銅作坊,盡管它們往往小而分散。這說明當地確實有能力鑄造銅器,以往發(fā)現的部分青銅器可能就是當地鑄造的,安陽風格的器物則可能是向商人學習的結果。殷墟鑄銅作坊中曾發(fā)現過下沉式院落,內部出土的器物也帶有陜北風格,種建榮老師猜測它們的主人可能就是陜北人群。當然,也不排除安陽的工匠曾經到達過陜北地區(qū)。

此外,陶范和大型墓葬出土的馬車、車馬器、玉器、骨器、漆器、龜甲與殷墟上層物質文化高度相似,反映了黃土丘陵地區(qū)與商王朝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對周邊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的強烈影響。如果沒有殷墟的影響,當地可能仍然停留在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與商人的互動刺激了當地的社會變革。

最后是當地社會的生計。復雜的陶器群、使用并鑄造銅器、營建各式建筑、大量石刀工具等,都反映出當地聚落定居程度很高。結合動植物考古的證據,種建榮老師認為當地人群屬于營粗放農業(yè)的農民。

種建榮老師表示,陜北地區(qū)商代遺址的發(fā)掘對于整個商代社會的研究有重要啟示作用,基于當地自然條件和地理單元進行考察的思路,可以為其他地區(qū)的考古工作提供新的方法和理念。借助詳細的調查和發(fā)掘工作,廓清李家崖文化政體的面貌是下一步的課題。此外,陜北地區(qū)的商代社會還有許多問題仍待研究,比如人群族屬、李家崖文化的來源和去向、馬車的使用情境、政體模型的落實、與文獻記載的參照等。陜北地區(qū)的考古工作才剛剛開始,今后要聯(lián)合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者進行共同研究。

交流環(huán)節(jié)

李零老師對陜北地區(qū)的歷史和考古有著長期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在評議環(huán)節(jié),李零老師將自己對本次講座的感受總結為“開眼界,長知識,啟發(fā)思考”三點,表示自己在陜北地區(qū)考察時,也對這一地區(qū)的遺址和地貌印象深刻。李零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困惑。首先在寨溝遺址發(fā)現了很多鱷魚骨板,鱷魚骨板以往在山西、陜北、山東都有發(fā)現,應該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其次是馬車的使用問題,蘇榮譽先生曾經主張隨葬的馬車是明器。馬車主要在平原地區(qū)使用,黃土高原如何使用馬車值得思考。第三,黃河兩岸山西、陜西的文化是什么關系,二者文化面貌相近,今后應該突破省界的限制通力合作研究。最后是族群研究,李零老師指出二戰(zhàn)之后學術界非常忌諱族群問題,現在大家逐漸認識到族屬問題是可以研究的,但是難度很大,可能還需要不斷探索。

此外,現場觀眾也提出了一些問題,諸如陜北地區(qū)墓葬頭向、聚落用水、人口規(guī)模、寨溝出土陶范的數量和規(guī)模等,種建榮老師逐一進行了回應與解答。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