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龍膽瀉肝丸—濕在皮膚 用途:主要用于治療濕在皮膚引起的濕疹。 表現(xiàn):皮膚發(fā)熱發(fā)紅,起丘疹、皰疹、水皰,用手一抓很容易糜爛滲液,皮膚表面感覺火燒火燎的,瘙癢難耐?;颊呖砂橛行那闊┰辏诳实劝Y狀。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多由濕熱之邪蘊結(jié)于皮膚所致。龍膽瀉肝丸具有清肝膽、利濕熱的功效。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膽實火,又能清利肝經(jīng)濕熱;黃芩、梔子苦寒瀉火,燥濕清熱;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導(dǎo)濕熱從小便而出;當歸、生地黃養(yǎng)血滋陰,以防苦寒之品耗傷陰血;柴胡舒暢肝膽之氣,并引諸藥歸于肝膽之經(jīng)。諸藥合用,共奏清肝膽、利濕熱之功,對于濕在皮膚的濕疹有較好的療效。 二、二妙丸—濕在下肢 用途:常用于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足膝紅腫熱痛、下肢丹毒、濕瘡等。 表現(xiàn):下肢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活動不利,局部發(fā)熱,或見下肢皮膚出現(xiàn)紅斑、丘疹、水皰等,瘙癢難忍。可伴有小便黃赤,大便黏膩等癥狀。 二妙丸由蒼術(shù)和黃柏組成。蒼術(shù)苦溫燥濕,黃柏苦寒清熱,二者合用,清熱燥濕之力更強。對于濕熱下注引起的下肢病癥,二妙丸能有效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三、參苓白術(shù)散—濕在脾胃 用途:主要用于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等。 表現(xiàn):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身體困倦,四肢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參苓白術(shù)散是健脾利濕的經(jīng)典方劑。方中人參、白術(shù)白術(shù)苓益氣健脾滲濕;山藥、蓮子蓮子肉止瀉;白扁豆、薏苡薏苡仁化濕;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桔梗利氣,通調(diào)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諸藥合用,共奏補脾胃、益肺氣、滲濕止瀉之功。對于脾胃虛弱、濕氣困阻所致的病癥有良好的調(diào)理作用。 四、藿香正氣水—濕在胃腸 用途: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胃腸型感冒。 表現(xiàn):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砂橛袗汉l(fā)熱,舌苔白膩等癥狀。 藿香正氣水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方中藿香藿香化濕,和胃止嘔,為君藥;紫蘇紫蘇芷白芷散寒,半夏、陳皮燥濕和胃,厚樸厚樸腹皮行氣化濕,桔梗宣肺利膈,茯苓、白術(shù)、甘草健脾益氣,共為臣佐藥。諸藥合用,既能解表散寒,又能化濕和中,對于濕在胃腸引起的病癥有很好的療效。 五、五苓散—濕在膀胱 用途:主要用于治療膀胱膀胱不利之蓄水證。 表現(xiàn):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舌苔白,脈浮或浮數(shù)。 五苓散由豬苓、澤瀉、白術(shù)、茯苓、桂枝組成。豬苓、澤瀉澤瀉滲濕;白術(shù)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桂枝溫陽化氣,助膀胱氣化。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對于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病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六、香砂六君子丸—濕阻中焦 用途:用于治療脾虛氣滯、消化不良、噯氣食少、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 表現(xiàn):胃脘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噯氣頻作,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細弱。 香砂六君子丸由木香、砂仁、黨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組成。方中黨參黨參健脾;白術(shù)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炙甘草益氣和中;陳皮、半夏燥濕化痰,理氣和胃;木香、砂仁行氣調(diào)中,化濕醒脾。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行氣化痰、和胃降逆之功。對于濕阻中焦所致的脾胃虛弱、氣滯濕阻病癥有良好的調(diào)理作用。 ![]() 七、平胃散—濕困脾胃 用途:主要用于治療濕滯脾胃證。 表現(xiàn):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平胃散由蒼術(shù)蒼術(shù)樸、陳皮、甘草組成。蒼術(shù)苦溫燥濕,厚樸苦溫行氣除滿,陳皮理氣和胃,燥濕化痰,甘草調(diào)和諸藥。四藥合用,共奏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對于濕困脾胃所致的病癥有較好的療效。 八、四妙丸—濕熱痹證 用途:用于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痹病,癥見足膝紅腫熱痛,筋骨疼痛。 表現(xiàn):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屈伸不利,局部發(fā)熱,或見下肢沉重?zé)o力,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四妙丸由蒼術(shù)、黃柏、牛膝、薏苡仁組成。蒼術(shù)、黃柏清熱燥濕;牛膝牛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痹。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舒筋壯骨之功。對于濕熱痹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九、六一散—暑濕證 用途:適用于感受暑濕所致的發(fā)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等。 表現(xiàn):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或泄瀉。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六一散由滑石、甘草組成?;鍩崂麧?,利水通淋;甘草清熱和中。兩藥合用,共奏清暑利濕之功。對于暑濕證有較好的療效。 十、當歸拈痛丸—濕熱痹阻 用途:用于治療濕熱閉阻所致的痹病,癥見關(guān)節(jié)紅腫熱痛,或足脛紅腫熱痛,或下肢沉重疼痛。 表現(xiàn):關(guān)節(jié)疼痛,局部紅腫發(fā)熱,活動不利,或見下肢沉重疼痛,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當歸拈痛丸由當歸、羌活、葛根、防風(fēng)、茵陳、黨參、苦參、升麻、黃芩、知母、蒼術(shù)、白術(shù)、豬苓、澤瀉、甘草組成。方中羌活、防風(fēng)、升麻、葛根祛風(fēng)勝濕;茵陳、苦參、黃芩、知母清熱燥濕;蒼術(shù)、白術(shù)、豬苓、澤瀉健脾利濕;當歸養(yǎng)血活血;黨參、甘草益氣健脾。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祛風(fēng)通絡(luò)之功。對于濕熱痹阻所致的病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濕氣是一種常見的致病因素,會給人體帶來諸多不適。上述十種祛濕中成藥各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在使用時應(yīng)根據(jù)具體病情辨證選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yīng)注意飲食調(diào)理,避免食用過多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xí)慣,以預(yù)防濕氣的產(chǎn)生。 |
|
|
來自: 空谷幽蘭80 > 《祛濕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