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01:46 三相彈解說(來源:百科局) 三相彈是在普通氫彈外再包一層貧鈾(鈾238)材料,爆炸時先由中心的鈾235或钚239裂變產生超高溫,在這條件下氘和氚進行熱核反應,如同氫彈一樣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大量快速沖擊中子,其速度超出每秒五萬千米,在高速的中子流的持續(xù)轟擊下,外層的鈾-238的原子發(fā)生裂變,釋放巨大的能量,從而獲得氫彈和原子彈的雙重爆炸威力。[7][8]鈾238這種用于坦克裝甲和穿甲彈的材料雖然平時很安分,但當氫彈發(fā)生核聚變時會產生大量高能中子,鈾238的鈾核會引起裂變,產生出能量和裂變中子,前者增強了殺傷威力,而后者反過來沖擊氫彈中的鋰-6材料,制造出新的氚,加劇新一輪的熱核聚變。三相彈的原理是核裂變-核聚變-核裂變三個過程,所以叫三相彈。[9][10]同時,這種爆炸產生的鈾-238碎片很多,于地面形成的放射性污染也很嚴重,從殺傷力的角度來說更加威懾。[11][12] ![]() 外包鈾材料的三相彈示意圖 ![]() 大當量三相彈爆炸效果 三相彈是氫彈的一種。世界上大多數氫彈,特別是用于戰(zhàn)略核武器的大當量氫彈,都是三相彈。三相彈是為增大威力而產生的,三相彈威力中差不多一半是來自裂變,所以造成的放射性沾染嚴重,但并非通常意義上的臟彈。[12][13] 發(fā)展歷程研制背景冷戰(zhàn)時期,美蘇雙方為了追求更大的核武器當量,研制了三相彈。[5][14] 研制歷程前蘇聯(lián)于1953年8月12日進行氫彈試驗,他們首次用固化物氯化鋰(LiD)作為熱核裝料,稱為“干法”氫彈,它的體積和重量均可大大縮小,有可能用飛機投放。[2] 原理及結構技術原理基本結構![]() ![]() 氫彈結構示意圖 優(yōu)點高威力當氫彈爆炸時,熱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中子將進入殼體,引起鈾核裂變,釋放出能量和裂變中子,同時裂變中子與氫核發(fā)生核反應生成氨。因此,這種氫彈結構可為熱核燃燒創(chuàng)造更為良好的條件,加之鈾殼本身釋放的大量能量,使氫彈的威力成倍地提高。這也是三相彈的主要優(yōu)點,不足之處是放射性污染較嚴重。[15] 比威力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型三相彈的比威力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小型三相彈則經過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發(fā)展,比威力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如果將三相彈運用在實戰(zhàn)環(huán)境中,三相彈就不僅僅是具有核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生存能力,而且還必須具有突防能力。因此,對于三相彈的突防能力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課題。另外,三相彈的威力無比,因此,不僅僅是在實用時有嚴格的要求,在其貯存、運輸等過程中,也要保證其絕對的安全。[15] 低成本缺點三相彈是在氫彈的外面包上一層厚厚的鈾-238,因鈾-238沒有臨界質量的問題,所以可做得很厚,這種氫鈾彈爆炸時,裂變能和聚變能可以各占一半左右,也可以使裂變能達到80%左右。這種氫鈾彈爆炸后的放射性產物污染嚴重。[2] 危害對人體的危害光輻射核爆炸時發(fā)出閃光和形成火球,閃光持續(xù)時間短,其紫外線可造成暫時性視力障礙(閃光盲)。火球持續(xù)時間較長,放出紅外線和可見光,能造成皮膚、眼底等部位的燒傷;還可使易燃物起火而引起燒傷。[16] 沖擊波爆炸產生巨大的超壓和動壓,可直接引起人體的沖擊傷;還可以沖擊物體,間接傷及人體,造成創(chuàng)傷。[16] 早期核輻射核爆炸十幾秒鐘內放出大量γ射線和中子流,二者具有很強的穿透力,使人體組織發(fā)生電離。中子流還能使氮、鈉、鉀、錳、鋁、鐵等元素感生放射性。人體受一定劑量核輻射后,即發(fā)生急性放射病。[16] 放射性核沾染核爆炸裂變產物、未分裂的核裝料及感生放射性物質,形成放射性灰塵,沾染自然環(huán)境,人體沾染后可受γ射線和B射線作用而致病。[16] 對環(huán)境的危害三相彈引爆后會產生輻射,對空氣環(huán)境、水源、土壤造成輻射性污染。[17] 防護聽到空襲警報來不及進入工事或發(fā)現(xiàn)明亮巨大閃光時,可采取的防護方法有:
以上參考:[18] ![]() 三相彈爆炸產生的蘑菇云 ![]() 赫魯曉夫炸彈“大伊萬” |
|
|
來自: 沙澧閑人個人館 > 《科技,IT,工具,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