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仁銘》又名《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是刊刻于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十一月廿二的一方碑刻,金正大五年(1228年)滎陽縣令李輔之發(fā)現(xiàn),清康熙年間散失,后又發(fā)現(xiàn)。額篆“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10字;碑文隸書,8行,行存18字。
東漢《韓仁銘》(局部) 碑文講述了韓仁的政績,記敘地方官員以少牢之禮進(jìn)行祭祀,以褒揚其功績。現(xiàn)存于河南省滎陽市文物保護(hù)中心內(nèi)。
東漢《韓仁銘》(局部) 乍看有《禮器碑》《乙瑛碑》風(fēng)貌,結(jié)字及章法皆是中規(guī)中矩,隸書裝飾之筆左右開張,但起行收處多見圓潤,恰似一妙齡少女在翩翩起舞,舉目投足間盡是柔美之身姿。雖有大開大合,但盡以其所附柔和之樂而舞,左開如“子”,右張似“也”,收如“曰”“以”,無不體現(xiàn)出一種靜雅柔和之美,可謂賞之如舞。此碑如再細(xì)品,則似一首曼妙的古典音樂,基調(diào)平和,音律似在微風(fēng)里飄動,從而浮起千枝萬葉,曲終茶過半盞,日落花謝一壇,久而入定,靜雅如樂。
東漢《韓仁銘》(局部) 漢代隸書往往靜謐典雅,并不像后代人寫隸書追求個性張揚,刻意變化姿態(tài),有的甚至張牙舞爪。藝術(shù)之美,有雄強,有陰柔,也有剛?cè)嵯酀?jì)。若過于雄強則放蕩不羈,過于陰柔則綿軟無力。正如孔子所言: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整理:薛鑫 李磊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東漢《韓仁銘》(局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