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 Medicine 中國·華醫(yī)方(TCM) ![]() ![]() 醫(yī)病更醫(yī)心·治病治未病 斑龍丸是一款專治身體虛弱、百病纏身的良藥,長期服用還能保持青春、延年益壽。它的配方包括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柏子仁、熟地黃等,將這些藥材研成細末,用酒將鹿角膠溶化后制成丸劑。有的配方還會加入補骨脂,或者加入鹿茸、肉蓯蓉、陽起石、附子、黃耆、當(dāng)歸、炒棗仁、辰砂等,同樣命名為斑龍丸。需要注意的是,這款藥是峻補氣血的,特別適合陽虛體質(zhì)的人服用。但如果真陰虧損、虛火上炎的人,就不宜輕易服用了,以免加重陰虛癥狀。 這款藥主要作用于手足少陰經(jīng)。其中,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熟地黃都是補腎經(jīng)血分的良藥,能大補精髓。柏子仁則能入心經(jīng)養(yǎng)心氣,又能入腎經(jīng)潤腎燥,使心腎相交,心神安定,精髓充盈,筋骨強壯,從而祛病延年。 鹿又名斑龍,它睡覺時頭向尾,善于通督脈,因此壽命長。鹿茸生于鹿首,其藥用價值非凡,故有此名。成都的道士曾售賣斑龍丸,并歌頌其功效:“尾間不禁滄海竭,九轉(zhuǎn)靈丹都謾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guān)下穴?!?/span> 龜鹿二仙膏(補氣血圣品) 龜鹿二仙膏是一款專治身體瘦弱、氣短乏力、夢遺泄精、視力模糊等癥狀的良藥。這些癥狀多是由于精極之證,即精氣極度虧損所引起的。五勞之外,又有六極,包括氣極、血極、精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氣虧損會導(dǎo)致身體虛弱、氣短乏力、視力模糊等癥狀。 這款膏藥的配方包括鹿角十斤、龜板五斤、枸杞二斤、人參一斤。制作時,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凈,水浸后用桑火熬煉成膠,再將人參、枸杞熬成膏和入,每晨用酒送服三錢。 這款藥主要作用于足少陰經(jīng)。龜為介蟲之長,得陰氣最全,因此能補陰養(yǎng)血;鹿角則稟純陽之性,能峻補氣血。兩者結(jié)合,既能補氣又能補血,還能滋陰助陽,是一款血氣陰陽交補的良藥。長期服用可以益壽延年,不僅僅能治療疾病。 李時珍曾說:“龜鹿皆靈而壽,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以養(yǎng)陰也;鹿首常返向尾,能通督脈,故取其角以補命、補精、補氣以養(yǎng)陽也?!?/span> 補火丸(補腎命火良方) 補火丸是一款專治冷勞、氣血枯竭、肌肉消瘦、牙齒脫落、肢體倦怠、言語微弱等癥狀的良藥。這些癥狀多是由于腎命火衰所引起的。腎命火是人體的重要之火,它溫煦著我們的身體,滋養(yǎng)著我們的臟腑,充實著我們的九竅。如果腎命火衰,就會導(dǎo)致身體各種功能的衰退。 這款丸藥的配方包括石硫黃一斤、豬大腸二尺。制作時,將硫黃研為細末,填入豬大腸中,爛煮三小時后取出,去皮,用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逐漸加量。 這款藥主要作用于足少陰命門。硫黃是火之精,大熱有毒,因此用豬腸爛煮以解其毒。硫黃具有破邪歸正、返滯還清、消陰回陽、化魄生魂的神奇力量。過去有人早衰服用此藥,年至九十仍然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硫黃性雖燥而娗利,與燥濇者不同,為救危妙藥。道家以之服食,尊之為金液丹,固人所可常服者。 附方包括金液丹、玉真丸、來復(fù)丹、半硫丸、靈砂丹、二氣丹、返陰丹等,這些附方都運用了硫黃等藥材來補腎命火或者治療其他相關(guān)癥狀。例如金液丹用硫黃和赤石脂等藥材制成,能治療久寒錮冷、勞傷虛損、傷寒陰證等癥狀;玉真丸則能治療腎厥頭痛等癥狀。這些附方都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博大精深和硫黃等藥材的神奇功效。 唐鄭相國方(補肺腎良方) 唐鄭相國方是一款專治虛寒喘嗽、腰腳酸痛的良藥。肺虛氣乏導(dǎo)致痰多喘嗽,而腎虛則會引起腰腳酸痛。這款藥方由破故紙和胡桃肉精心配制而成。制作時,需將破故紙用酒蒸后研成細末,胡桃肉則要去皮研爛,然后用蜜糖調(diào)和成如飴糖般的稠狀物。每晨用酒送服一小湯匙,不能飲酒的人可以用熟水調(diào)服。服藥期間,需忌食蕓薹和羊肉。 這款藥主要作用于手太陰經(jīng)和足少陰經(jīng)。破故紙屬火,能入心包和命門,補充相火以助通君火,溫暖丹田,壯元陽。胡桃則屬木,能通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補養(yǎng)氣血。兩者結(jié)合,有木火相生之妙,氣足則肺不虛寒,血足則腎不枯燥。長期服用,不僅能治療喘嗽,還能強健腰腳,益處多多。 古人有云:“黃蘗無知母,破故紙無胡桃,猶水母之無蝦也。”李時珍也曾說過,命門位于兩腎中央,是生命之源,相火之主。腎與命門相通,藏精而惡燥。胡桃的形狀與腎相似,皮汁青黑,因此能入北方(腎),佐助破故紙潤燥調(diào)血,使精氣內(nèi)充,血脈通調(diào),從而治愈各種疾病。 如果在這個藥方中加入杜仲一斤,生薑炒蒜四兩,就變成了青娥丸,專治腎虛腰痛。因為腰是腎的府邸,如果腰部轉(zhuǎn)動不便,那就是腎將憊矣。如果再加入牛膝(酒浸)、黃蘗(鹽水炒)、川萆薢(童便浸),制成蜜丸,其治療效果相同。如果在這個藥方中加入杜仲、胡盧巴、小茴香、萆薢,就變成了喝起丸,專治小腸氣痛引腰。 二至丸(補腎圣品) 二至丸是一款補腎良藥,能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fā),而且價廉功大。它由冬青子(即女貞實)和旱蓮草精心配制而成。制作時,需在冬至日采集女貞實,不拘數(shù)量,陰干后用蜜酒拌蒸,過一夜后,用粗袋擦去皮,曬干研成細末,收貯在瓦瓶中。旱蓮草則需在夏至日采集,同樣不拘數(shù)量,搗汁熬膏,然后與女貞實末和勻制成丸劑。 這款藥主要作用于足少陰經(jīng)。女貞子甘平,是少陰之精,即使在隆冬也不會凋零。它的顏色青黑,能益肝補腎。旱蓮草則甘寒,汁黑入腎補精。因此,這款藥能益下而榮上,強陰而黑發(fā)。李時珍曾贊嘆女貞子是上品妙藥,但古方卻很少使用,這確實令人感到遺憾。 扶桑丸(除風(fēng)濕潤五臟良藥) 扶桑丸是一款能除風(fēng)濕、起羸尪、駐容顏、烏髭發(fā)、卻病延年的良藥。它由嫩桑葉、巨勝子(即黑脂麻)和白蜜精心配制而成。制作時,需將脂麻擂碎熬成濃汁,與白蜜一同煉至滴水成珠,然后加入桑葉末制成丸劑。另一種制作方法是直接將桑葉研成細末,與蒸搗后的脂麻等分混合,然后用蜜制成丸劑。服用時,早晨用鹽湯送服,晚上用酒送服。 這款藥主要作用于足少陰經(jīng)和手足陽明經(jīng)。桑葉是箕星之精,其木能利關(guān)節(jié)、養(yǎng)津液。其葉則甘寒,能入手足陽明經(jīng),涼血燥濕而除風(fēng)。巨勝子則甘平色黑,能益腎補肝、潤腑臟、填精髓。服用這款藥后,風(fēng)濕得以祛除,筋骨變得強??;精髓得以充盈,容顏也變得更加潤澤。因此,它不僅能烏發(fā),還能卻病延年。 古人云:“扶桑高入云,海東日出氣氤氳。滄海變田幾億載,此樹遺根今尚存。結(jié)子如丹忽如漆,綠葉英英翠可捫。真人采竊天地氣,留與紅霞共吐吞。濯磨入鼎即靈藥,芝朮區(qū)區(qū)未可群。餐松已有人仙去,我今朝夕從此君。葉兮葉兮愿玉汝,綠陰里面有桃津?!边@首詩充分表達了扶桑丸的神奇功效和人們對它的贊美之情。 參苓白朮散(補脾良方) 參苓白朮散是一款專治脾胃虛弱的良藥。脾胃虛弱會導(dǎo)致飲食不消、嘔吐或泄瀉等癥狀。因為脾土受傷會失去其健運的職能,所以飲食難以消化。如果兼有寒氣,則會引起嘔吐;如果兼有濕氣,則會引起濡泄。這些癥狀會導(dǎo)致飲食減少,眾臟無以稟氣,從而使人日漸消瘦,各種疾病也會叢生。 這款藥方由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山藥(炒)、扁豆(炒)、薏仁(炒)、蓮肉(炒去心)、陳皮、砂仁、桔梗等藥材精心配制而成。制作時,需將這些藥材研成細末,每服三錢,用棗湯或米飲調(diào)服。 這款藥主要作用于足太陰經(jīng)和陽明經(jīng)。治療脾胃疾病時,需要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diào)其氣。藥方中的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薏仁、扁豆、蓮肉都是補脾的藥材。其中,茯苓、山藥、薏仁還能理脾滲濕;砂仁和陳皮則是調(diào)氣行滯的佳品,與參、朮、苓、草合用能暖胃補中;桔梗則能載藥上浮,通天氣于地道,使氣得升降而益和,同時還能保肺防燥。 妙香散(遺精驚悸良方) 妙香散是一款專治夢遺失精、驚悸郁結(jié)的良藥。中醫(yī)認為,腎主藏精,心主藏神。當(dāng)邪火旺盛,心腎不交,導(dǎo)致上實下虛時,就會在夢中遺失精液。心虛神擾,則容易多驚悸、憂思,氣滯則成郁結(jié)。 這款藥方由山藥(二兩,用姜汁炒)、人參、黃耆、遠志(炒)、茯苓、茯神(各一兩)、桔梗(三錢)、甘草(二錢)、木香(二錢五分)、麝香(一錢)、辰砂(二錢,另研)等藥材精心配制而成。服用時,每服二錢,用酒送下。 這款藥主要作用于手足少陰經(jīng)。心為君火,君火一動,相火隨之。相火寄于肝膽,若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這就是夢遺的原因。朱丹溪曾說:“主閉藏者腎也,司排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于心。心為君火,易受外物所感而動。心動則相火隨之,即使不交會,精也會暗流而滲漏。因此,圣賢教導(dǎo)人們要收心養(yǎng)性,其意義深遠。” 在這個藥方中,山藥益陰清熱,兼能澀精,因此作為君藥;人參、黃耆則用來固氣;遠志、茯苓、茯神則用來寧神。神寧氣固,精自然就能堅守其位。而且,茯苓、茯神還能下行利水,以泄腎中之邪火。桔梗清肺散滯,木香則能疏肝和脾。丹砂鎮(zhèn)心安神,麝香通竅解郁。這兩味藥還能辟邪,因此也能治療因邪感而引起的疾病。甘草則用來調(diào)和諸藥,就像黃婆媒合嬰兒和姹女一樣(這里黃婆比喻脾,嬰兒和姹女比喻心和腎)。這個藥方并不使用固澀之劑,而是通過安神正氣,使精與神氣相依而自然固守。因其能安神利氣,所以也能治療驚悸郁結(jié)。婁全善曾說:“詳細研究古代治療夢遺的方劑,其中屬于郁滯的占了一大半。庸醫(yī)不知道郁滯的原因,只用固澀劑來固脫,結(jié)果越澀越郁,病情反而更加嚴重。” 玉屏風(fēng)散(補表圣品) 玉屏風(fēng)散是一款專治自汗不止、氣虛表弱、易感風(fēng)寒的良藥。中醫(yī)認為,陽衛(wèi)外而為固,若陽虛不能衛(wèi)外,則津液不固而易泄,且畏風(fēng)。這與傷風(fēng)自汗不同,傷風(fēng)自汗是邪實所致,而玉屏風(fēng)散所治的自汗則是表虛所致,因此補散各異。 這款藥方由黃耆(炙)、防風(fēng)(一兩)、白朮(炒二兩)等藥材精心配制而成。服用時,每服三錢。這款藥主要作用于足太陽經(jīng)和手足太陰經(jīng)。黃耆補氣,專固肌表,因此作為君藥;白朮則能益脾,脾主肌肉,因此作為臣藥;防風(fēng)則能祛風(fēng),是風(fēng)藥的卒徒,而黃耆畏之,因此作為使藥。因其能益衛(wèi)固表,所以得名玉屏風(fēng)。 李東垣曾說:“黃耆得防風(fēng)而功效更大,這是因為它們相畏而相使?!睖世K也說:“卒中偏枯之證,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因此,黃耆是必用的君藥,防風(fēng)是必用的臣藥。黃耆能助真氣,而防風(fēng)則能載黃耆助真氣以周于身,也有治風(fēng)的功效。許胤宗曾用這兩款藥煎湯薰蒸治好了王太后的中風(fēng)口噤病,更何況是服用呢?”如果前面的藥材等分煎制,就叫做黃耆湯。潔古曾用其代替桂枝湯,治療春夏季節(jié)發(fā)熱有汗、脈微弱、惡風(fēng)寒的患者。如果惡風(fēng)癥狀嚴重,就加桂枝。他還曾用川芎、蒼朮、羌活等分煎制,名叫川芎湯,用以代替麻黃湯,治療秋冬季節(jié)發(fā)熱無汗、惡風(fēng)寒的患者。如果惡寒癥狀嚴重,就加麻黃。 四君子湯〔補陽益氣良方〕 四君子湯是一款專治陽虛氣弱、脾衰肺損的良藥。如果你飲食減少、不思進食,體型消瘦、面色萎黃,皮膚松弛、毛發(fā)脫落,脈象細軟無力,那么這款湯劑就是你的救星。中醫(yī)認為,脾是萬物之母,肺是氣之母。脾胃一旦虛弱,肺氣就會先受影響。脾不健運,自然飲食減少,而飲食減少又會導(dǎo)致營衛(wèi)無所滋養(yǎng)。脾主肌肉,所以體型消瘦、面色萎黃;肺主皮毛,因此皮膚松弛、毛發(fā)脫落。脾肺皆虛,脈象自然就細軟無力了。 這款湯劑由人參、白朮(土炒)、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等藥材精心配制而成,煎制時還需加入三片姜和兩枚棗。這款藥主要作用于手足太陰和足陽明經(jīng)。其中,人參甘溫,大補元氣,作為君藥;白朮苦溫,燥脾補氣,作為臣藥;茯苓甘淡,滲濕瀉熱,作為佐藥;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作為使藥。氣足脾運,飲食自然倍增,其余臟腑也會受到滋養(yǎng),從而面色紅潤、身體強健。 如果在這款湯劑的基礎(chǔ)上再加入陳皮以理氣散逆,半夏以燥濕除痰,那么它就變成了六君子湯。這款湯劑因其藥材皆中和之品,故得名“君子”。六君子湯是一款治療氣虛有痰、脾虛鼓脹的良藥。根據(jù)具體癥狀,還可以在這款湯劑的基礎(chǔ)上進行加減變化,以治療更多的疾病。例如,加入香附、砂仁,可以治療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加入麥冬、竹瀝,可以治療四肢不舉;加入柴胡、葛根、黃芩、白芍,可以治療虛熱潮熱、身體倦?。患尤霝趺?、草舁等分煎制,還可以治療五臟氣虛、七情兼并等引發(fā)的瘧疾。 此外,四君子湯還可以與其他藥材配伍,以治療更多的疾病。例如,加入黃耆、山藥,可以治療病后調(diào)理助脾進食;加入生薑、酸棗仁(炒),可以治療振悸不得眠;加入竹瀝、薑汁,可以治療半身不遂等??梢哉f,四君子湯是一款非常靈活且實用的中藥方劑。 當(dāng)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并時,就變成了八珍湯。這款湯劑可以治療心肺虛損、氣血兩虛以及胃損導(dǎo)致的飲食不為肌膚等癥狀。如果病情較重,真陰內(nèi)竭、虛陽外鼓,還可以在八珍湯的基礎(chǔ)上加入黃耆以助陽固表,加入肉桂以引火歸元,從而變成十全大補湯。這款湯劑對于治療各種虛證有著顯著的效果。 四物湯〔補陰益血之良方,見血門之要藥〕 四物湯,一款專為補血養(yǎng)陰設(shè)計的中藥方劑,是治療血虛癥狀的不二之選,尤其適用于女性血門相關(guān)的疾病。 補中益氣湯〔補中升陽,調(diào)理氣門之佳方〕 補中益氣湯,此款湯劑旨在補中益氣、提升陽氣,特別針對氣門不暢的癥狀,有顯著的調(diào)理效果。 升陽益氣湯〔東垣方,升陽益胃之良藥〕 升陽益氣湯,源自東垣先生的經(jīng)典方劑,專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等癥狀。尤其在秋燥時節(jié),濕熱漸退,人們易感體重節(jié)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等不適。此湯劑還能兼治肺病,如灑淅惡寒、慘慘不樂等,這些癥狀皆因陽氣不升所致。 具體來說,陽氣在胸中受氣,若清陽失位,濁陰便會上千。脾虛不運,自然導(dǎo)致怠惰嗜臥。體重節(jié)痛,是濕盛陰邪勝的表現(xiàn);口苦舌干,則是陰火上炎的征兆。不嗜食、不知味,說明胃氣虛衰;大便不調(diào),濕勝所致;小便頻數(shù),膀胱有熱。灑淅惡寒,為陽虛之象;慘慘不樂,則是膻中陽氣不舒的反映。 此湯劑由黃耆(二兩)、人參、甘草(炙)、半夏(一兩,脈濇者用)、白芍(炒)、羌活、獨活、防風(fēng)(各五錢,因秋旺故以辛溫瀉之)、陳皮(四錢,留白)、白朮(土炒)、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淋勿用)、柴胡(三錢)、黃連(二錢)等藥材精心配制而成。每三錢,加薑棗煎服。 此外,補中益氣湯加炒麴黃苓,亦名益胃升陽湯,可治婦人經(jīng)候凝結(jié)、血塊暴下、脾虛水瀉等癥狀。此湯劑主要作用于足太陰和陽明經(jīng),其中六君子(參、朮、苓、草、陳皮、半夏)助陽益胃,是補脾胃的上藥。加黃耆以補肺固衛(wèi),芍藥以斂陰調(diào)榮。羌活、獨活、防風(fēng)、柴胡以除濕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補中有散,發(fā)中有收,使氣足陽升,則正旺而邪服。 東垣先生曾說,此湯劑治療的是肺之脾胃虛。為何秋旺時節(jié)要用參、朮、芍藥等補脾之藥?因為脾胃虛,肺也會受病,所以因時而補,更易見效。他又說,脾胃久衰之人,一日之間可能出現(xiàn)體重、肢節(jié)疼痛、大便泄下、小便閉塞等癥狀。此時應(yīng)默思內(nèi)經(jīng)之云,先利小便。但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當(dāng)用淡滲之劑。然而,若寒濕客邪自外入里而甚暴,用淡滲以利之,雖病即已,但降之又降,會復(fù)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因此,治以升陽風(fēng)藥為宜。 總的來說,升陽益氣湯是一款集補、瀉、升、降于一體的中藥方劑,既能補中益氣、提升陽氣,又能除濕止痛、調(diào)和陰陽。在治療脾胃虛弱、怠惰嗜臥等癥狀方面有著顯著的療效。同時,根據(jù)具體癥狀進行加減變化,還能治療更多的疾病。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東垣方,補脾升陽瀉火之良方〕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這是一款由東垣先生所創(chuàng)的經(jīng)典方劑,專治因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度而傷及脾胃,導(dǎo)致火邪乘虛而入,引發(fā)高熱等癥狀。此湯劑尤其適用于右關(guān)脈緩弱、弦脈或浮數(shù)脈的患者。 具體來說,右關(guān)脈緩弱是脾虛的表現(xiàn),弦脈則表明木(肝)克土(脾),浮數(shù)脈則顯示體內(nèi)有熱。東垣先生指出,濕熱相合會導(dǎo)致陽氣日漸虛弱,無法上升。脾胃之氣下流至肝腎,就如同只有秋冬的寒涼,而無春夏的溫暖。因此,治療的關(guān)鍵在于瀉陰火、伸陽氣,使用味薄的風(fēng)藥來升發(fā)陽氣,這樣陰氣就不會過盛,陽氣也能得到生發(fā)。 此湯劑由黃耆、蒼朮(泔浸炒)、甘草(炙)、羌活(一兩)、升麻(八錢)、柴胡(兩半)、黃連(酒炒五錢)、黃芩(炒)、人參(七錢)、石膏(少許,長夏時微用,過時則去之)等藥材精心配制而成。每服三錢或五錢,可根據(jù)病情調(diào)整劑量。 這款湯劑主要作用于足太陰、陽明和少陽經(jīng)。其中,柴胡、升麻、羌活能助陽益胃,升發(fā)清氣;人參、蒼朮、黃耆、甘草則能益氣除濕,補脾胃;黃芩、黃連、石膏則能涼心清胃,瀉陰火。 東垣先生還指出,胃是脾的剛強部分,脾是胃的柔和部分。飲食不節(jié)會先傷胃,進而傷及脾;而勞倦過度則會先傷脾,導(dǎo)致胃也無法正常行氣。脾胃既虛,十二經(jīng)之邪便會不一而出。因此,根據(jù)具體癥狀,還可以在此湯劑的基礎(chǔ)上加減藥物,以治療各種因脾胃虛弱而引發(fā)的疾病。 接下來介紹幾款與脾胃相關(guān)的湯劑: 歸脾湯〔引血歸脾,見血門之要藥〕 歸脾湯,一款專為引導(dǎo)血液歸脾而設(shè)的方劑,是治療血門相關(guān)疾病的良藥。 養(yǎng)心湯〔補心養(yǎng)血,見血門之佳方〕 養(yǎng)心湯,此款湯劑旨在補心養(yǎng)血,特別適用于治療血門相關(guān)的疾病,效果顯著。 人參養(yǎng)榮湯〔補血養(yǎng)血,見血門之經(jīng)典方劑〕 人參養(yǎng)榮湯,一款經(jīng)典的補血養(yǎng)血方劑,對于治療血門相關(guān)的疾病有著顯著的療效。 補肺湯〔補肺止嗽,專治肺虛咳嗽〕 補肺湯,這款湯劑專為補肺止嗽而設(shè),特別適用于治療肺虛引發(fā)的咳嗽癥狀。咳嗽有多種原因,包括風(fēng)、火、痰、濕、食、虛等。而這款補肺湯主要針對的是因肺虛不能生腎水,導(dǎo)致水不制火,虛火上炎而引發(fā)的咳嗽。治療時,需根據(jù)咳嗽的脈象和癥狀來選擇合適的藥物。若脈象浮,為客邪所致,宜用發(fā)散之藥;若脈象實,為內(nèi)熱所致,宜用清利之藥;若脈象濡散,為肺虛所致,宜用溫補之藥。對于久嗽不愈,導(dǎo)致肺胃俱虛,飲食不進的患者,還需加用溫中助胃的藥物,并兼治嗽藥。 補肺湯由人參、黃耆(蜜炙)、五味子(炒)、紫菀(一錢)、桑白皮(蜜炙)、熟地黃(二錢)等藥材組成,入蜜少許和服。這款湯劑主要作用于手太陰和足少陰經(jīng)。肺虛而用參耆,是因為脾為肺之母,氣為水之母,虛則補其母。用熟地,是因為腎為肺之子,子虛必盜母氣以自養(yǎng),所以先用腎藥來滋陰補水。而且,熟地還有化痰的妙用??人詴胺螝?,五味子酸溫,能斂肺氣??人赃€由火盛引起,桑白皮甘寒,能瀉肺火。紫菀辛能潤肺,溫能補虛。合而用之,名曰補肺,因為金(肺)旺則水生,咳嗽自然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這款補肺湯主要用于治療肺虛咳嗽,對于實火咳嗽的患者則禁用。劉宗厚指出,因勞而嗽,并非嗽為本病,所以這款湯劑與金匱腎氣丸都是治療少陰病的例藥。仁齋直指也提到,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對于咳嗽暴重,自覺氣從臍下逆上的患者,這是因為腎虛不能收氣歸元,應(yīng)當(dāng)使用地黃丸、安腎丸等藥物來治療,不要只關(guān)注于肺。這就是虛則補子的道理。醫(yī)貫也提到,五行中惟獨肺腎二臟,母病而子受邪。這是因為肺主氣,肺有熱則氣上蒸而不能下生于腎,導(dǎo)致腎受傷。腎傷則肺病更重。因此,治療時需要考慮到肺腎之間的關(guān)系。 補肺阿膠散〔錢乙方,補肺清火之良方〕 補肺阿膠散,這是一款專為治療肺虛有火、咳嗽無津液且氣哽的方劑。當(dāng)火盛時,津液會枯竭,津液枯竭則會導(dǎo)致氣哽。 此方劑由阿膠(蛤粉炒,兩半)、馬兜鈴(焙)、甘草(炙)、牛蒡子(炒香,一兩)、杏仁(去皮尖,七錢)、糯米(一兩)等藥材精心配制而成。這些藥材主要作用于手太陰經(jīng),即肺經(jīng)。 其中,馬兜鈴能夠清熱降火,它形似肺臟,因此特別擅長入肺治療。牛蒡子則能利膈滑痰,潤肺解熱,對于治療火嗽特別有效。杏仁具有潤燥散風(fēng)、降氣止咳的功效。阿膠則能清肺滋腎,益血補陰,使氣順則不哽,液補則津生,火退而嗽寧。 土為金母,脾胃為肺之母,因此方劑中加入了甘草和粳米(此處用糯米代替),以益脾胃。李時珍曾說,補肺阿膠散中使用馬兜鈴,并非取其補肺之功,而是取其清熱降氣之效,這樣肺臟自然能夠安寧。而阿膠和糯米,則是補肺的正藥。 在治療時,清熱降氣、瀉火即是補肺的一種方法。如果只是一味地補,反而可能會助火生痰,加重咳嗽。 接下來,介紹幾款與補肺相關(guān)的方劑: 生脈散〔保肺復(fù)脈,見暑門之要方〕 生脈散,是一款保肺復(fù)脈的方劑,特別適用于治療暑熱傷肺、氣陰兩虛的病癥。 百合固金湯(趙蕺庵方,保肺之佳方) 百合固金湯,由趙蕺庵所創(chuàng),專治肺傷咽痛、喘嗽痰血等癥狀。肺金受傷會導(dǎo)致咽痛,進而影響到腎水之源,使得虛火上炎,引發(fā)咽痛、喘嗽。痰因火生,血因火逼,所以此方劑能夠滋腎保肺,清熱化痰,養(yǎng)血平肝,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紫菀湯〔海藏方,治肺勞氣極之良方〕 紫菀湯,是海藏先生所創(chuàng)的一款方劑,專治肺傷氣極、勞熱久嗽、吐痰吐血等癥狀。氣極是六極之一,肺主氣,當(dāng)元氣虛時,陰火就會盛起,壯火會食氣,從而形成氣極。火炎肺系,則會導(dǎo)致久嗽不已,甚至逼血上行。此方劑還能治療肺痿變癰等嚴重病癥。 紫菀湯由紫菀(洗凈炒)、阿膠(蛤粉炒成珠)、知母、貝母(一錢)、桔梗、人參、茯苓、甘草(五分)、五味子(十二粒)等藥材組成,食后服用。有時也會根據(jù)病情加入蓮肉。這款方劑主要作用于手太陰經(jīng),即肺經(jīng)。 對于勞而久嗽的患者,肺虛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出現(xiàn)熱證,也都是虛火所致。海藏先生以保肺為君,因此使用了紫菀和阿膠這兩味潤肺補虛、消痰止咳的良藥。以清火為臣,所以選用了知母和貝母這兩味辛寒潤燥、消痰的藥材。以參苓為佐,是為了扶土生金,增強脾胃功能,從而滋生肺氣。以甘桔為使,是為了載藥上行至脾肺,使藥效得以充分發(fā)揮。桔梗能夠載諸藥上行,并能清肺;甘草則能輔助人參補脾。五味子則能滋腎家不足之水,收肺家耗散之金,對于久嗽的患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藥。 秦艽扶羸湯〔專治肺勞之癥〕 秦艽扶羸湯,這是一款專為治療肺痿骨蒸、或寒或熱導(dǎo)致的虛勞病癥而設(shè)計的方劑。肺痿可能由火熱傷肺或肺氣虛寒引發(fā),其癥狀包括骨里蒸蒸然熱(即陰虛骨蒸)、咳嗽且聲音嗄啞難出、體虛自汗以及四肢倦怠。 此方劑由柴胡、秦艽、人參、當(dāng)歸、鱉甲(炙)、地骨皮、紫菀、半夏、甘草(炙)等藥材組成,需加入姜棗煎服。這些藥材主要作用于手太陰肺經(jīng)和足少陽膽經(jīng)。 柴胡和秦艽能夠散表邪并清里熱,柴胡可解肌熱,而秦艽則能退骨蒸。鱉甲和地骨皮則能滋陰血并退骨蒸,地骨皮涼血,特別適用于退有汗骨蒸。人參和甘草補氣,當(dāng)歸和血,紫菀則能理痰嗽,潤肺除痰。半夏有助于發(fā)音聲,因為肺屬金,是聲音的發(fā)源地,如果肺中有物實堵,則金不鳴,半夏能燥濕除痰,使金清而聲自開。對于聲音嘶啞的患者,可能是肺已受損,治療起來較為困難。 此方劑能夠表里交治,氣血兼調(diào),是扶羸(即治療虛勞)的良藥。透肌解熱方面,柴胡、秦艽、干葛是重要藥材,因此在骨蒸方劑中經(jīng)常使用??茏趭]曾提到,柴胡在《本經(jīng)》中并未明確用于治療勞癥,但甄權(quán)在《大明》中卻言其能補虛勞。醫(yī)家如果盲目使用,可能會帶來無窮的危害。然而,李時珍則認為,勞癥有五種,如果勞在肝膽心、心包有熱,或少陽經(jīng)有寒熱癥狀,柴胡是手足厥陰、少陽經(jīng)必用的藥材。如果勞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柴胡則是退熱升清的必用藥材。只有在勞在肺腎的情況下,才不宜使用柴胡??茏趭]一概而論地排斥柴胡,并非通達之論。楊氏此方以柴胡為主藥,說明肺勞也有使用柴胡的情況。大致來說,柴胡能退熱升清,宣暢氣血。孫琳在治療勞瘧時曾說,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之分,而在骨髓的熱,非柴胡不能除。這說明柴胡也有退骨蒸的效力,更何況還有滋補之藥輔助呢? 另外,《直指方》中提到,柴胡的退熱效果不如黃芩。李時珍解釋說,黃芩的退熱是寒能勝熱,能折火之本;而柴胡的退熱則是苦以發(fā)之,散火之標。 黃耆鱉甲散〔謙甫方,治勞熱之良藥〕 黃耆鱉甲散,這是謙甫所創(chuàng)的一款方劑,專治男女虛勞客熱、五心煩熱、四肢怠惰、咳嗽咽干、自汗食少或日哺發(fā)熱等癥狀。五心指的是心窩、手心和足心,脾主四肢。五心煩熱是心火陷于脾土之中的表現(xiàn),宜升發(fā)火郁。四肢倦怠則是脾虛的癥狀??人允欠位鸬谋憩F(xiàn),咽干則是腎水不足、相火上炎所致。自汗是陽虛的癥狀,食少則是脾胃弱的表現(xiàn)。日西潮熱則是肺虛的癥狀。 此方劑由黃耆(蜜炙)、鱉甲(炙)、天冬、秦艽、柴胡、地骨皮、茯苓、桑白皮、紫菀、半夏、芍藥、生地黃、知母、甘草(炙)、人參、桔梗、肉桂等藥材組成,每一兩需加入姜煎服。這款方劑是在前方的基礎(chǔ)上減去當(dāng)歸,加入黃耆、茯苓、生地、芍藥、天冬、知母、桑皮、桔梗、肉桂等藥材而成。如果減去桂、芍、地骨皮,則名人參黃耆散,治療效果相同。 這些藥材主要作用于手足太陰經(jīng)和足少陽經(jīng)。鱉甲、天冬、芍藥、生地、知母能夠滋腎水并瀉肺肝之火,以養(yǎng)陰。黃耆、人參、桂、苓、甘草則能固衛(wèi)氣并補脾肺之虛,以助陽。桑皮和桔梗能夠瀉肺熱,半夏和紫菀則能理痰嗽。紫菀潤肺止嗽,半夏化痰利咽,因此《金匱》中治療喉痹咽痛都使用半夏,因為辛能散也能潤。秦艽和地骨皮能夠散內(nèi)熱并除蒸,柴胡則能解肌熱并升陽。此方劑也是表里氣血交治的良藥。 秦艽鱉甲散〔謙甫方,專治風(fēng)勞骨蒸〕 秦艽鱉甲散,這是謙甫先生所創(chuàng)的一款方劑,專門用于治療風(fēng)勞骨蒸、午后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以及脈來細數(shù)等癥狀。風(fēng)為陽邪,它在外則表熱,在內(nèi)則里熱,若附著于骨則骨熱。午后癥狀加劇,這是陰虛的表現(xiàn)。風(fēng)火相搏,則會引發(fā)咳嗽。久病蒸熱,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會導(dǎo)致頰赤。睡覺時出汗,這被稱為盜汗,也是陰虛的一種表現(xiàn)。脈細為虛,脈數(shù)為熱,這些都是此病癥的脈象特征。 此方劑由鱉甲(一兩,炙)、秦艽、知母、當(dāng)歸(五錢)、柴胡、地骨皮(一兩)、烏梅(一個)、青蒿(五葉)等組成,若汗多則加倍使用黃耆。這些藥材主要作用于足少陽膽經(jīng)和厥陰肝經(jīng)。 風(fēng)生熱,熱又生風(fēng),這種循環(huán)往復(fù)的病理過程,非柴胡、秦艽不能驅(qū)除風(fēng)邪,使其外出。鱉甲為陰類,用其甲,有骨以及骨之義,即能深入骨骼,治療骨蒸。烏梅酸澀,能引導(dǎo)諸藥深入骨骼,收斂熱邪。青蒿苦寒,能隨諸藥進入肌肉,解除蒸熱。柴胡、青蒿都感受了少陽生發(fā)之氣,但苦寒之藥多傷脾胃,唯獨青蒿清芬入脾,特別適合血虛有熱的人使用。知母能滋陰,當(dāng)歸能和血,地骨皮能散表邪并清里熱,是止汗除蒸的上品。 益氣聰明湯〔東垣方,聰耳明目之良藥〕 益氣聰明湯,這是東垣先生所創(chuàng)的一款方劑,專治內(nèi)障目昏、耳鳴耳聾等癥狀。五臟都稟受氣于脾胃,以通達九竅。如果煩勞過度,就會傷害中焦,使得沖和之氣不能上升,從而導(dǎo)致目昏耳聾。 李東垣先生曾說,醫(yī)生如果不調(diào)理脾胃和養(yǎng)血安神,只是治標不治本,那是不明醫(yī)理的表現(xiàn)。此方劑由黃耆、人參(五錢)、葛根、蔓荊子(三錢)、白芍、黃蘗(二錢,如有熱煩亂,春月漸加,夏倍之,如脾虛去之,熱減少用)、升麻(錢半)、灸甘草(一錢)等組成。每次服用四錢,臨睡前服用,五更時再服一次。 這些藥材主要作用于足太陰脾經(jīng)、陽明胃經(jīng)、少陰腎經(jīng)和厥陰肝經(jīng)。十二經(jīng)脈的清陽之氣都上于頭面而走空竅,但因飲食勞役導(dǎo)致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參、耆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葛根、升麻、蔓荊子輕揚升發(fā),能入陽明胃經(jīng),鼓舞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目明。白芍斂陰和血,黃蘗補腎生水。因為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所以又使用白芍和黃蘗來平肝滋腎。 羊肉湯〔韓祇和方,治亡陽失血之癥〕 羊肉湯,這是韓祇和先生所創(chuàng)的一款方劑,專治傷寒汗下太過、亡陽失血、惡人踡臥、時戰(zhàn)如瘧以及產(chǎn)脫血虛等癥狀。韓祇和先生曾說,如果只是單純地救逆,效果必然遲緩。而使用羊肉湯,則能迅速見效。病人面色雖然顯現(xiàn)陽象,但實際上是熱邪客居上焦,中下二焦的陰氣已經(jīng)盛盛。如果能調(diào)理得下焦有陽,那么上焦的陽氣就會下降丹田,知道歸宿之處。 此方劑由當(dāng)歸、白芍、牡蠣(煆一兩)、龍骨(煆五錢)、生姜(二兩)、附子(炮二兩)、桂枝(七錢半)等組成。每次服用一兩,加入羊肉四兩和蔥白煮服。這些藥材主要作用于足少陰腎經(jīng)。 當(dāng)歸和白芍用來補益陰血,附子、生姜和桂枝用來恢復(fù)陽氣,龍骨和牡蠣用來收斂脫失之氣,而羊肉則是大補之品,能夠生生氣血。這款方劑通過補益陰陽、收斂脫失、生生氣血來治療亡陽失血等癥狀。 原創(chuàng)推薦 中華行醫(yī)方,大醫(yī)精誠心。博覽極致醫(yī)源,秉持仁心,開創(chuàng)醫(yī)識新篇。我們專注于中醫(yī)國粹傳承與傳播,涵蓋醫(yī)方、藥膳、推拿、針灸、養(yǎng)生等,醫(yī)病更醫(yī)心,治病治未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