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曾昭安 古往今來,維護自己權益的人多了去了,維權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但像袁枚這樣有文化含量的維權卻不多見。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詩人、學者、散文家和美食家,他的《隨園詩話》也影響廣泛,記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優(yōu)秀詩詞和詩壇佳話,堪為袁枚的嘔心瀝血之作。
袁枚不是一個有官隱的人。他23歲時進士及第,入仕后曾在溧水、沭陽等地做了7年的知縣,由于久未升遷,感覺仕途不順,便辭官退隱。 他買下江寧(今南京)小倉山的一處房產(chǎn),然后又將其修繕一新,并命名為“隨園”,從此與清風明月長相伴,享受著美食、良好的社交和文化交流,生活得非常愜意、舒心。 然而,這一年江寧府來了新知府劉墉(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那個“劉羅鍋”),作為江寧的知府,他理應與袁枚心靈相通,但他卻與袁枚十分不對付,頻頻與其發(fā)生爭執(zhí),最終,劉墉找了個借口要征用隨園,本意是要把袁枚趕出隨園。 劉墉畢竟是地方長官,權傾一方,袁枚心中憤懣,卻無可奈何,只好跑到滁州,于“環(huán)滁皆山也”中賞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曾經(jīng)賞過的梅花去了。但心里不服氣, 而且很害怕,怕劉大人趕盡殺絕。 他想爛腦殼,也沒想出應對的辦法。后來靈機一動,寫了四首詩,合名為《例有所避,將遷滁州,留別隨園四首》。第一首是:“不教朱邑祀桐鄉(xiāng),看過梅花便束裝。頗似神仙逢小劫,敢言佛子戀空桑。葛洪行具書千卷,顧愷煙云畫一箱。泛宅浮家隨處好,只憐白發(fā)有高堂。”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劉墉要無端整我,我只能自認倒霉,其他沒什么,只是我母親很老了,我不能在身邊盡孝,可嘆、可憐。在特別講究孝道的當時,做子女的不對父母盡孝,是要受到公眾指責的。其他三首詩,意思與第一首基本相似。
袁枚寫這四首詩可不單是為了宣泄情緒,而是為了傳播。他隨后給各位親朋好友寫信,并附寄原詩,請大家唱和。一時間唱和者甚眾,唱和詩不下百首。而且文人間相互唱和。 就這樣,袁枚很快就將自己可能被知府劉墉無端逼出隨園的消息,以及自己的滿腹委屈都傳播開去。沒幾天,整個江寧都知道了這件事,甚至連北京的人也都聽說了這個新聞。袁枚與劉墉的私人恩怨一下子成了公眾話題。 劉墉知道后坐不住了,便趕忙托人請袁枚代撰江南恩科謝表。這般常規(guī)的公文,偏偏要請袁枚寫,其意顯而易見,正是劉墉與袁枚和解的表示,還肯定要送袁枚一筆豐厚的潤筆。袁枚見自己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便“得理饒人”,不再糾纏,接受了代寫恩科謝表的差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jīng)過這次事件,劉墉與袁枚之間的恩怨轉(zhuǎn)變成了真摯的友誼。當劉墉調(diào)職到外地時,袁枚還特意寫了詩送行,并將劉墉視為知己。 古往今來,維護自己權益的人多了去了,維權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但像袁枚這樣有文化含量的維權還不多見,因此至今都值得點贊和借鑒。
【作者簡介】曾昭安,湖南洞口一退休干部,文學、文史愛好者,碼字筆耕近半個世紀,小有成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