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為什么特別強調言無實不詳?為啥說歷史上朝代的走衰,現實中的官員和老板出狀況,背后都有假大空話盛行的原因?為什么工作交流中盡量多用數量詞,少用形容詞?為啥說語言越平實、越具體、越客觀,越有利于做出準確的決策?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span>孟子說:“言談而無實質內容和實際的價值,是不會有好結果的,這種不好的結果應當于埋沒阻礙賢者的人來承擔?!?o:p>其實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連宋代的大儒朱熹都沒有完全整明白。或曰:“天下之言無有實不祥者,惟蔽賢為不祥之實?!被蛟唬骸把远鵁o實者不祥,故蔽賢為不祥之實。”二說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闕文焉。也就是在朱子他老人家的年代,人們對孟子的這句話理解就不太相同,而且沒有定論。朱熹也無法確定哪一種說法更準確,還懷疑這一句話在傳承的過程中弄丟了一些文。今天書店中大量解讀《孟子》的書,對這句話的翻譯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脫離實際,言而無物的話是會造成不好結果的。只不過是有的作者把這種不好的結果,等同于蔽賢的壞處。有的作者把這種不好的結果產生的責任,推給蔽賢者。其實,今天的我們沒必要去死摳孟子到底是啥意思,我們要做的是,再讀一讀當下的人和事兒,去檢討和反思:怎么樣說話是有價值的?怎么樣說話是不會帶來壞后果的?如果我們能夠突破文字的束縛,就會發(fā)現,孟子他老人家實際上在講要言而有信,言而有物。用今天的表達方式就是說假話、大話、空話,是要承受不良后果和承擔相應責任的。如果我們在翻開歷史書好好讀讀,也會發(fā)現朝代的衰敗,一定程度上會和假話、大話、空話盛行有一定的關系。我們今天很多落馬的高官和暴雷的老板,在他們出狀況之前,耳朵早已被假大空的話塞滿了。他們已經看不清真相了,尤其是看不清自我的能力和資源條件有什么樣的限制。在頭腦中被假大空的話和個人私欲,吹成了一個大的氣泡,于是就會低估對手,漠視常識,盲目自大。直到一覺醒來,那個有假大空的話,吹大的氣球被現實的鋼針給刺破。人在年輕的時候特別喜歡用形容詞,年齡越大,就覺得要多用數量詞,少用形容詞。東北的語言偏感性,很有感染力,特別容易調動氣氛。所以在藝術作品里,價值體現得非常明顯。由央視春晚帶火全國的那些熱詞和流行語,就能夠充分的說明這一點。可當我來江蘇上學工作以后,慢慢發(fā)現東北話感染力強的優(yōu)點背后,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稍不留神很容易說一大堆假話、大話和空話。在與江浙地區(qū)的同事和朋友相處久了之后,慢慢明白,做人可以感性,但做事則需要足夠的理性。于是,在說話、在行文中慢慢逼著自己少講感覺,多說事實,少用形容詞,多用數量詞。在廣告文案的寫作上,在銷售人員話術的設計培訓上也重點強調這一點。因為數量詞給人的感覺是具體可靠,而形容詞則讓人感到模糊不精準、不踏實。語言越平實、越具體、越客觀,越能精準地傳遞信息,越有利于做出有價值的判斷和決策。如果小到一家企業(yè),大到一個國家,管理者都能高度務實,對假大空保持高度的警惕,甚至是給予有力的打擊。那樣的話,企業(yè)做錯決策的概率會大大降低,否則老板喜歡聽好話,下面的人就會報喜不報憂,不能將問題早早地發(fā)現,早早地處理掉。就做不到老子講的“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最后一定是小問題繁衍成了大禍患,已經無力回天。因為假話、大話、空話盛行,而葬送了一家企業(yè),甚至是一個王朝,這不是不祥又是什么呢?這和蔽賢本質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讀懂了孟子這句話,再講話,先問問自己講的夠不夠實?是不是符合實際?是不是有實在的價值?會不會產生不祥的后果?如果做不到“實”字,您可閉上嘴吧,否則不遠的將來,不祥也就會上門來找自己。如果自己是個領導,那就要對假大空話,保持十二分的警惕。要用數量詞追問對方,要有能力屏蔽對方口中那些形容詞的干擾,這樣才不會被蒙蔽,才更有可能了解真相,做出正確的決策。否則有一天自己也要承擔不祥的責任,承受不祥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