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們國家的歷史,有時就像“復制+粘貼”,類似的王朝很多。秦朝和隋朝類似,二世而亡。漢承秦制,秦漢與隋唐極為相似,前一個為后一個做了嫁衣。有不少王朝分成兩段,如周朝分西周、東周,漢朝分西漢、東漢,晉朝分為西晉、東晉,宋朝又分為北宋、南宋,讓人奇怪的是西晉南遷叫東晉,為何北宋南遷叫南宋?
【中原與東南西北】 上古時期,中國的地理形成五個板塊。除華北平原所在的中原,還有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四個概念。東夷指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與魯國地區(qū),大致是今天的山東省和江蘇省北部;西戎指黃河以西的地區(qū),以今陜西、甘肅為主;北狄指華北平原北部、燕山及更北的地方,即今北京以北;南蠻的范圍最廣,淮河以南的廣袤地區(qū),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中原,意為天下之中的原野,合天下之全勢。中原四通八達之地,中原有事,必涉及四方;四方有事,必影響中原。中原安寧,四方才可安定;中原紛亂,則四方必致散裂。 【東西對抗】 原本是中原四方的矛盾,后來如何演化為東西對抗呢?
戰(zhàn)國秦趙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趨勢形成,此時東西對抗的格局也成型了。東西的分界線在太行山脈、函谷關(guān)、伏牛山、大巴山脈等,西邊的秦國占據(jù)黃土高原、關(guān)中、漢中、巴蜀,函谷關(guān)以東就是戰(zhàn)國六雄。東方六國地方比秦國大,然而地勢不好,不僅海拔比秦國要低,而且在河流的下游,于是與秦國接壤的趙魏韓楚就要合縱一起對付秦國。秦國也連橫,引誘楚國脫離三晉聯(lián)盟,使齊國保持中立,讓燕國對趙國背后捅刀。
秦為大鳥,負海內(nèi)而處.東面而立,左臂據(jù)趙之西南,右臂搏楚之鄢、郢,鷹擊韓、魏,垂頭中國,處既形便,勢有地利,奮翼鼓翮,方三千里,滅六國。 秦末,楚懷王為義帝,東方六國全部復國,還是一場東西對抗,最終劉邦項羽相繼入關(guān),東風壓倒西風。
楚漢相爭,漢王劉邦占據(jù)秦國的基本盤,即關(guān)中、漢中、四川盆地等,又是一場東西對抗。劉邦取滎陽,據(jù)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拒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再次統(tǒng)一天下。
西漢從關(guān)東遷移了不少人口到關(guān)中,封兄弟至親在中原,以備東方同姓諸侯。漢景帝時七國之亂,七國都來自東部沿海地區(qū),在這場東西對抗中,景帝的親弟梁王封國在中原腹地,成為阻擋東部諸侯西進的重要力量,天時地利人和,東部諸侯起碼不占地利。
東漢末年,董卓挾持漢獻帝從洛陽到長安,接著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這又是一次東西對抗,即董卓與關(guān)東諸侯的對抗。 以函谷關(guān)為中點,周武王定都鎬京,周平王遷都洛邑,是以分西周和東周。劉邦定都長安,劉秀定都洛陽,是以分西漢和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究竟有和不同?我們來對比一下,兩晉和兩宋的轉(zhuǎn)折過程。 【西晉-東晉】 311年(西晉懷帝永嘉五年,漢趙昭武帝光興二年或嘉平元年),劉淵之子劉聰率軍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兩年后被弒),史稱“永嘉之亂”。
秦王司馬鄴率眾逃到關(guān)中,次年在長安自稱皇太子,建立行臺、宗廟、社稷,大赦天下,西晉的統(tǒng)治中心轉(zhuǎn)移到長安。 313年(西晉懷帝永嘉七年或愍帝建興元年、漢趙昭武帝嘉平三年),晉懷帝于平陽被殺,司馬鄴于長安即帝位,改元建興,是為晉愍帝。
316年(西晉建興四年,漢趙建元二年或麟嘉元年), 劉淵養(yǎng)子劉曜攻破長安,俘獲晉愍帝(兩年后被弒),西晉滅亡。 西晉從266年至316年,立國五十年,建都洛陽四十五年,建都長安五年。
317年(西晉末帝建興五年或東晉建武元年),南遷至建康(今南京)的瑯琊王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西晉變成東晉,都城從洛陽、長安到建康(今南京),按照漢朝的規(guī)則,洛陽和南京都在東部,但西晉最后四年的都城是長安,從西晉到東晉,也可看做是從長安到南京,分為西晉和東晉便是合理的。
從疆域來說,東晉初期并立的有成漢,控制四川盆地。東晉和三國時的東吳類似,同樣建都南京,同樣不含川蜀,我們稱東吳,而不是南吳。三十年之后,東晉的桓溫滅掉成漢,從歷史的慣性來說,還是稱東晉更合適。東晉人習慣稱西晉為“西朝”,如《世說新語-品藻篇》,說東晉權(quán)臣王敦在西朝(西晉)如何如何。 在兩晉及以前,黃河流域是經(jīng)濟最發(fā)達、人口最多的核心地區(qū),而南方長江流域的開發(fā)程度相對較低,經(jīng)濟落后,不是核心地區(qū)。換句話說,當時“南、北”的概念遠不如“東、西”來得深入人心。 【北宋-南宋】 西晉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的混亂時期,衣冠南渡給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長江流域的開發(fā)。南北朝、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原地區(qū)被極度摧殘,大批中原人向南遷移,加速了長江以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中國經(jīng)濟中心向南方轉(zhuǎn)移。
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太宗天會五年),金軍南下攻取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宗室、皇后、妃嬪、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
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gòu)南逃,在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重建宋朝,史稱南宋。 1129年(金太宗天會七年、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升杭州為臨安府。1138年(金熙宗天眷元年、南宋高宗紹興八年)正月,趙構(gòu)建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如果南宋一直定都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或許就不會有兩宋,只有大宋。然而南宋大部分時間還是定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從北宋到南宋,都城從開封到杭州,兩地都在漢朝時的關(guān)東。而北宋從未定都關(guān)中,連洛陽都未定都,配不上西周、西漢的這個“西”字。
兩宋時期,南北的概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南宋人不再像東晉人那樣稱北宋為“西朝”,而是用南北。如大奸臣秦檜建議“南自南,北自北”,讓北方人回北方,南方人歸南方,氣得宋高宗趙構(gòu)龍顏大怒。 綜上,漢晉分東西、兩宋分南北,除了國都的地理位置因素外,還受到我國經(jīng)濟中心南移的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