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線索 1.人物線索“我”:串聯(lián)故事,映襯主要人物 示例:《祝?!返奈恼戮€索是什么 答案:文章的內(nèi)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以深刻的筆觸展現(xiàn)了舊中國一個勞動婦女祥林嫂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悲劇的一生。 2.事物線索:便于組織材料,串聯(lián)故事 示例:《黨費》這篇小說主要線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主要線索緊緊圍繞繳納黨費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發(fā)展的一個橫斷面,著重描寫“我”和黃新的兩次會面。全篇結(jié)構(gòu)嚴謹,沒有冗筆,情節(jié)發(fā)展曲折變化,人物和事件有著嚴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3.時空線索:結(jié)構(gòu)清晰,順序條理,利于敘事 示例: 時間為線索:以時間為線索:都德《最后一課》以時間為線索(上學途中—上課前—上課中—散學) 以空間為線索:施耐庵《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以人物活動場所為線索(酒店遇故交—市場買刀尋仇—看管草料場—山神廟復仇) 4.某句話、某種情感: 便于凸顯情感,彰顯主題 示例:這篇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活動為明線,依照時間順序,根據(jù)“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安排將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剖析“在故鄉(xiāng)”遇見的人和事。在理清這條明線的同時,還必須突出講好一條被忽視的抒情線索──這是一條暗線,但又是主線。這篇小說的暗線是什么? 答案:《故鄉(xiāng)》這篇小說的感情基調(diào)是“悲”。見故鄉(xiāng)—悲涼、在故鄉(xiāng)—悲哀、離故鄉(xiāng)—悲憫。 (四)技巧 1.懸念: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吸引讀者 示例:例如《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聽說仇人陸謙來到滄州,并與管營密謀,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著,管營卻派他去看管大軍草料場。于是林沖心想:“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這一懷疑不無道理;這一疑問形成了懸念:敵人葫蘆里到底裝的是什么藥?他們究竟設(shè)下了什么圈套要林沖鉆?布下了什么陷阱讓林沖跳?看罷后文,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敵人派林沖看管草料場,是想火燒草料場,燒死林沖;即使僥幸逃出,也難逃死罪。其用心之險惡、歹毒,令人發(fā)指! 這一懸念的設(shè)置,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深化了小說的主題,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2.抑揚:避免平鋪直敘,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示例:(欲揚先抑)如馬烽的《我的第一個上級》中寫老田,先是極寫其疲沓、懶散、遲鈍,然后在關(guān)鍵時刻顯示其指揮若定,身先士卒的英雄本色和沉著、堅毅的性格。先抑后揚,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欲抑先揚)如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科夫處處表現(xiàn)的不可救藥。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毫無人情味的人物,居然與漂亮、熱情、充滿青春氣息的姑娘華連卡戀愛了。作者把別里科夫高高“揚”了起來。就在紛紛傳言別里科夫?qū)⒁Y(jié)婚的時候,由于談話言語不合,被華連卡的弟弟一推,他乒乒乓乓滾下樓梯。在華連卡哈哈大笑聲中,別里科夫一病不起,終于死去。至此,作者又重重地把別里科夫從高空摔到地上,達到了“抑”的目的。 (以揚寫抑和以抑寫揚法)如茅盾的《有志者》,寫一個"有志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青年想趁假期寫一部作品,嫌愛人、孩子干擾,獨身搬入環(huán)境幽靜的古廟,模仿巴爾扎克喝了大量咖啡,試驗了西方眾多文豪的各種寫作習慣,假期過半,咖啡喝完,錢袋用空仍未能寫出作品,卻喟然長嘆"難道社會就這樣不寶貴一個意志堅強的天才",表面褒揚,實則貶抑,抑以揚出,富有喜劇色彩。 3.埋伏:為下文的描寫敘事做準備,凸顯因果關(guān)系 如:《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在書中都有伏筆。我們不妨來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詞。第一首是“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天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這里就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筆,她的死因是毀謗,為什么有人毀謗?是因為風流靈巧招人怨。 再看下一首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這又是一個伏筆。這個伏筆和其它的判詞不一樣:其它都是一詞一人,這個是寫的兩個人,即林黛玉和薛寶釵。她們的結(jié)局都很凄涼。 4.照應:結(jié)構(gòu)謹嚴,前后相合,情節(jié)完整 示例:《百合花》中小通訊員衣服上的破洞這個細節(jié)在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答案:此處使用了伏筆與照應,前兩次寫通訊員肩上的破洞,讀者一般不會介意。到第三次寫破洞,會引起讀者的“警覺”:破洞的描寫并非閑筆,一是靠它表現(xiàn)了通訊員的獻身精神。通訊員一心撲在革命事業(yè)上,連衣服上的破洞還沒有來得及補上,就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二是靠它節(jié)省了許多繁冗的敘述。一個被彈片炸傷的血肉模糊之軀,又混雜在眾多的傷病員中,如何辨認?破洞的伏筆在前,簡要的照應在后,辨認烈士遺體的筆墨又已節(jié)省在前文的鋪墊中。第四次描寫破洞,這一細節(jié)的反復照應,更產(chǎn)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明知小通訊員已經(jīng)犧牲,新媳婦還堅持縫補他肩上的破洞,而且針腳依然是細細的、密密的。小說人物這一異乎尋常的舉止,顯示了小說作者玲瓏剔透的匠心。如果說前幾次伏筆是箭搭弦上,引而不發(fā),那么,這最后一次照應則是箭中靶心——表現(xiàn)了軍民之間親如家人的深厚感情;如果說前幾次伏筆是草蛇灰線,若斷若連,那么,這最后一次照應則是挈領(lǐng)振衣——展示了貫串全篇的通訊員獻身精神的紅線。遠遠生根,閑閑下著,作者深蘊的藝術(shù)匠心與力量,只有在讀完全篇并掩卷深思之后,方可恍然大悟,并且拍案叫絕。 5.鋪墊:為下面敘事蓄勢,利于塑造人物,表現(xiàn)主題 示例:(2020哈爾濱高考模擬試題)小說《蒙古馬》閱讀“在寫賽馬時,作者運用了多層鋪墊,請加以概括并分析其效果?!?/p> 多層鋪墊:①日本人狂妄嘲笑村人,大肆宣揚謬論。②村人們對日本人忍耐,“都低下了頭”。③日本人戰(zhàn)馬高大漂亮,蒙古馬“烏云踏雪”矮小,趙木匠穿舊棉袍、戴破氈帽。效果:①這些鋪墊使情節(jié)發(fā)展松弛有致,能夠激發(fā)讀者的興趣。②對小說的主人公趙木匠起到了襯托作用,使主人公勇敢無畏、具有民族大義的形象更加鮮明。③和后文寫日本人賽馬失敗構(gòu)成了對比,有助于突出主題。 6.突轉(zhuǎn):使情節(jié)陡轉(zhuǎn),出乎讀者意料,突破閱讀預期 示例:莫泊桑的《項鏈》,歐·亨利的《最后一篇長春藤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