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復制海南保亭文章,以利讀者) 主藥: 女貞 + 側(cè)柏葉 桑椹 + 墨旱蓮 + 黑脂麻 + 胡桃肉 + 熟地黃 + 何首烏 蓮子 + 覆盆子 另: 墨旱蓮涂抹眉毛可生眉毛。 中藥學: 胡麻仁 (亞麻籽)滋補肝腎。治脫發(fā)。 according to 本經(jīng): 桑寄生, 堅齒發(fā), 長須眉。 according to 本草綱目: 蒲公英。 烏須發(fā),壯筋骨。 according to 《別錄》:"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 治脫發(fā):當歸、柏子仁各一斤。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日三次,每次飯后服二至三錢。 側(cè)柏:搗爛可敷火丹,散 腮腫痛熱毒,及湯火傷,止痛滅瘢。炙搗可 凍瘡。燒汁涂發(fā),可潤而使黑。 川椒: 實腠理,和血脈,堅齒牙,生須發(fā),明耳目,調(diào)關(guān)節(jié),耐寒暑。 景岳全書: 黃精:(六) 一名救窮草。味甘微辛,性溫。能補中益氣,安五臟,療五勞七傷,助筋骨,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耐寒暑,下三蟲,久服延年不饑,發(fā)白更黑,齒落更生。 牛膝: 益陰活血;治腰膝酸疼,滋須發(fā)枯白。 青蒿:(五六) 味苦微辛,性寒,陰中有陽,降中有散。主肝腎三焦血分之病,療陰火伏留骨節(jié),故善治骨蒸勞熱,尸疰鬼氣,降火滋陰,潤顏色,長毛發(fā),治瘧疾寒熱,殺蟲毒,及惡瘡濕疥。 治脫發(fā): 當歸 + 柏子仁 骨碎補: 補腎,活血,止血。治腎虛久瀉及腰痛,風濕痹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闌尾炎,斑禿,雞眼。 選用《醫(yī)宗金鑒》之“神應養(yǎng)真丹”化裁,并變通其方,且改丸劑為湯劑: 大熟地12g、制首烏15g、黑芝麻15g、白芷3g、白蒺藜6g、菟絲子9g、當歸9g、川芎3g、桑椹子15g、側(cè)柏葉15g 按:脫發(fā)一癥,多因肝腎虧損、血虛不能上榮,風邪乘虛而入所致,此為虛證,“神應養(yǎng)真丹”為的對之有效良方。如因肝氣郁結(jié)不暢,以致氣滯血瘀、發(fā)失所養(yǎng)者,則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醫(yī)林改錯》“通竅活血湯”用之有效。余嘗見脫發(fā)而口苫咽干、膽熱脾虛者,投小柴胡湯而得效(見“小柴胡湯治驗選”)。而余臨證所見仍以肝腎虧損為多,用神應養(yǎng)真丹外,黑芝麻、桑椹子、側(cè)柏葉亦為養(yǎng)血生發(fā)之妙品,少佐白芷以通竅道,則其效更彰也。 according to 本草綱目: + 桑葉 + 桑寄生 蔓荊子: 《本草經(jīng)集注》:"主發(fā)禿落。" ③《別錄》:"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 ④《藥性論》:"治賊風,能長髭發(fā)。" 頭發(fā)禿落方一十九首深師療發(fā)白芨禿落,茯苓術(shù)散方。 白術(shù)(一斤) 茯苓 澤瀉 豬苓(各四兩) 桂心(半斤) 上五味搗散,服一刀圭,日三食后服之,三十日發(fā)黑。 又療禿頭方。 蕪菁子末和酢敷之,日一兩度。(千金同) 又方:麻子(二升熬焦末) 上一味,以豬脂和涂之,發(fā)生為度。(千金同) 又方:東行棗根(長三尺以中央空) 上一味,以甑中心蒸之,以器承兩邊汁,以敷頭即生發(fā)良。(千金同肘后作桑根良) 又方:麻子(三升) 上一味搗末,研,納泔中一宿,去滓以沐,發(fā)便生。 又方:取爛熟黑椹(二升) 上一味于瓷瓶中,三七日化為水,以涂洗之,發(fā)生妙。(千金同)又療發(fā)禿落,生發(fā)膏方。 馬 膏 驢 膏 豬脂 熊脂 狗脂(煉成各半合) 升麻 防風 薺 (各二兩) 蜣螂(四枚) 莽草 白芷(各兩) 上十一味,以脂煎諸藥三上三下,膏成去滓,收以涂之。(千金并翼同)又主發(fā)落生發(fā)方。 大黃(六分) 蔓荊子(一升) 白芷 防風 附子 芎 莽草 辛夷 細辛 椒當歸 黃芩(各一兩) 馬 膏(五合) 豬膏(三升) 上十四味煎之,以白芷色黃,先洗后敷之驗。 又主風頭毛發(fā)落不生方。 取鐵上生衣,研以臘月豬脂涂之,并主眉毛落悉生。(千金云合煎三沸)又長發(fā)方。 麻子一升熬令黑,押取油以敷頭,長發(fā),鷹脂尤妙。(千金同) 又方:多取烏麻花,瓷甕盛,密蓋封之,深埋之百日,出以涂發(fā)易長而黑妙。 千金療發(fā)落不生方。 取羊糞灰淋汁洗之,三日一洗,不過十洗大生。(翼同)千金療發(fā)落方。 柏葉(一升) 附子(二兩) 上二味搗,以豬脂和作三十丸,每洗頭時,即納一丸于泔中洗,發(fā)即不落,其藥以布裹密器貯,勿令漏泄之。 又療發(fā)落不生方。 取鍛石三升水拌,并令濕炒令極熱,以絹袋盛之,取好酒三升漬之,密封冬二七日,春秋七日,取酒溫服一合,常令酒氣相接,七日落止,百日服,終身不落,新發(fā)旋生。 又方:取桑根白皮(一石,水一石煮五沸,以沐頭三遍,即落止。(并出第五卷中) 必效療頭一切風,發(fā)禿落更不生,主頭中二十種病,頭眩面中風,以膏摩之方。 茹(三兩半去皮) 細辛 附子(各二兩) 桂心(半兩) 上四味搗篩,以豬膏勿令中水,去上膜及赤脈,二十兩搗,令脂銷盡,藥成,搗訖仍研,恐待干以藥摩,須令入肉,每日須摩,如非十二月合,則用生烏麻油和極效。 近效韋慈氏療頭風發(fā)落,并眼暗方。 蔓荊實(三兩研) 桑上寄生 桑根白皮(各二兩) 韭根(切三合) 白芷(二兩) 甘松香 零陵香(各一兩) 馬 膏(三合) 烏麻油(一升) 甘棗根白皮汁(三升) 松葉(切二合五粒者) 上十一味,細切諸藥,納棗根汁中浸一宿,數(shù)數(shù)攪令調(diào)濕匝以后,旦納油脂中緩火煎之,勿令火熱,三五日候棗汁竭,白芷色黃,膏成去滓,,每日揩摩鬢發(fā)及梳洗,其藥浸經(jīng)宿,臨時以綿寬裹煎之,膏成去滓綿濾,以新瓷瓶盛,稠濁者即先用卻,不堪久停,特勿近手糜壤也。 又宜服防風蔓荊子丸方。 防風 黃連 干地黃(各十六分) 蔓荊子(二十分) 甘皮(六分) 葳蕤(十分) 甘草(八分炙) 茯神(十二分) 大黃(八分錦文者)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桐子,飲下二十丸,稍稍加之,以大腸暢為度,盡更合服,除眼中黑花,令眼目明,以瘥為度。 劉尚書療頭中二十種風,發(fā)禿落摩之,即此療頂如剝似銅盆者,若小發(fā)落不足為難方。 蜀椒(三兩半) 莽草(二兩) 干姜 半夏 桂心 茹 附子 細辛(各一兩并生用) 上八味細搗篩,以生豬脂剝?nèi)ソ钅?,秤取二十兩,和前件藥合搗,令消盡脂,其藥成,矣先以白米泔沐發(fā)令極凈,每夜摩之,經(jīng)四五日,即毛孔漸漸日生軟細白皮毛,十五日后漸漸變作黑發(fā),至一月四十日,待發(fā)生五寸以上,任止,若至五日不停彌佳,好酥及生油和藥亦得 令發(fā)黑方八首深師療生發(fā)黑不白,澤蘭膏方。 細辛 續(xù)斷 皂莢 石南草 澤蘭 濃樸 烏頭 莽草 白術(shù)(各二兩) 蜀椒(二升)杏仁(半升去皮) 上十一味切,以酒漬一宿,以煉成豬脂四斤,銅器中向東炊灶中煎,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拔白者以辰日涂藥,皆出黑發(fā),十日效。 又生長發(fā)令黑,有黃白者皆黑,魏文帝用效,秘之方。 黃 當歸 獨活 芎 白芷 芍藥 莽草 防風 辛夷仁 干地黃 本蛇銜(各一兩) 薤白(切半升) 烏麻油(四升半) 馬 膏(二升) 上十五味切,以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黃膏成,去滓,洗發(fā)訖,后涂之。 千金令白發(fā)還黑方。 隴西白芷(升) 旋復花 秦椒(一升) 桂(一尺) 上四味下篩,以井華水服方寸匕,日三,三十日白發(fā)還黑,禁房室。 又方:烏麻九蒸九曝,搗末,以棗膏和丸,久服之。(翼同) 又方:取黑椹水漬之,頻沐發(fā)即黑,效,可涂敷之。 又方:取生麻油浸烏梅涂發(fā)良。 又方:以鹽湯洗沐,以生麻油和蒲葦灰敷之,常用效。(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翼瓜子散,主頭發(fā)早白,又虛勞,腦髓空竭,胃氣不和,諸臟虛絕,血氣不足,故令人發(fā)早白,少而生蒜發(fā),及憂愁早白,遠視KT KT ,得風淚出,手足煩熱,恍惚忘誤,連年下痢,服之一年后大驗方。 瓜子(一升) 白芷 松子(去皮) 當歸 芎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六味搗散,食后服方寸匕,日三,酒漿湯飲任性服之,忌如常法。(出第五卷中) 生發(fā)膏方一十一首廣濟生發(fā)方。 蓮子草(汁一大升) 熊白脂(一大合) 豬 膏(一合) 生麻油(一合) 柏白皮(切三合)山韭根(切三合) 瓦衣(切三合) 上七味,以桐器煎之,候膏成去滓,收貯,每欲梳頭,涂膏令頭肌中發(fā)生又黑。 又生發(fā)膏方。 細辛 防風 續(xù)斷 芎 皂莢 柏葉 辛夷仁(各一兩八銖) 寄生(二兩九銖)澤蘭 零陵香(各二兩十六銖) 蔓荊子(四兩) 桑根汁(一升) 韭根汁(三合三勺) 竹葉(切六合) 松葉(切六升) 烏麻油(四大升) 白芷(六兩十六銖) 上十七味,以苦酒韭根汁漬一宿,以綿裹煎,微火三上三下,白芷色黃去滓,濾以器盛之,用涂摩頭發(fā),日三兩度。 深師療頭風烏喙膏,生發(fā),令速長而黑光潤方。 烏喙 莽草 石南草 續(xù)斷 皂莢(去皮子熬) 澤蘭 白術(shù)(各二兩) 辛夷仁(一兩) 柏葉(切半升) 豬脂(三升) 上十味,以苦酒漬一宿,以脂煎于東向灶釜中,以葦薪煎之,先致三堆土,每三沸,即下致一堆土,候沸定,卻上,至三沸又置上堆上,三畢成膏訖,去滓,置銅器中,數(shù)北向屋溜從千金療脈極虛寒,發(fā)墮落安發(fā)潤方。 桑根白皮(切一升) 上一味淹漬煮五六沸,去滓,以洗沐發(fā),數(shù)數(shù)為之,不復落也。 又方:麻子(三升碎) 白桐葉(切一把) 上二味,以泔汁二升煮,取八九沸去滓,洗沐頭,發(fā)不落而長也。(翼同)又生發(fā)膏方。 胡麻油(一升) 雁脂(一合) 丁子香 甘松香(各一兩半) 吳藿香 細辛 椒(各二兩) 澤蘭 白芷 牡荊子 苜蓿香 大麻子(各兩) 芎 防風 莽草 杏仁(各三兩去 上十七味切,以酢漬一宿,煎之以微火,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以涂發(fā)及頂尤妙。(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翼生發(fā)膏,令發(fā)速長黑,敷藥時特忌風方。 烏喙 莽草 續(xù)斷 皂莢(去皮子) 澤蘭 竹葉 細辛 白術(shù)(各二兩) 辛夷 防風(各一兩) 柏葉(切四兩) 杏仁(別搗) 松葉(各三兩) 豬脂(三升) 上十四味,先以米酢漬一宿,以脂煎三下三上膏成,去滓,涂發(fā)及頂上。 又長發(fā)方。 蔓荊子(三升) 大附子(二枚) 上二味,以酒一斗二升漬之,以瓷器盛之,封頭二十日,取雞脂煎以涂之澤,以汁櫛發(fā),十日長一尺,勿近面涂驗。 又生發(fā),附子松脂膏方。 附子 松脂(各二兩) 蔓荊子(四兩搗篩) 上三味,以烏雞脂和,瓷器盛,密縛頭,于屋北陰干,百日藥成,馬 膏和,以敷頭如澤,勿近面驗。 又生發(fā),墻衣散方。 墻衣(五合曝干搗末) 鐵精(一合) 合歡木灰(二合) 水萍末(三合) 上四味搗研末,以生油和少許如膏,以涂發(fā)不生處,日夜再,即生發(fā)效。(并出第五卷中)近效生發(fā)方。 蔓荊子 青葙子 蓮子草(各一分) 附子(一枚) 碎頭發(fā)灰(二匕) 上五味,以酒漬,納瓷器中,封閉經(jīng)二七日,藥成,以烏雞脂和涂之,先以泔洗,后敷之數(shù)日生長一尺也。 頭風白屑兼生發(fā)方八首廣濟療頭風白屑生發(fā)白令黑方。 浮木子(五升未識以九月九日以前采臨時搗末去子) 鐵精(四兩) 零陵香(二兩)丁香子(二兩) 上四味細切,以絹袋盛用生麻油二升漬,經(jīng)二七日洗頭訖,每日涂之方驗。 集驗療頭風癢白屑,風頭長發(fā)膏方。 蔓荊子 附子(炮) 細辛 石南草 續(xù)斷 皂莢 澤蘭 防風 杏仁(去皮) 白芷零陵香 藿香 馬 膏 熊脂 豬脂各二兩 松葉(切半升) 莽草 上十七味 咀,以苦酒漬一宿,明旦以脂膏等煎微微火,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用以涂頭中甚妙。 又療頭風癢白屑,生發(fā)膏方。 烏喙 莽草石南草 細辛 皂莢 續(xù)斷 澤蘭 白術(shù) 辛夷 白芷 防風(各二兩)柏葉(切二升) 松葉(切二升) 豬脂(四升) 上十四味,以苦酒浸一宿,以脂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濾收,沐發(fā)了,以涂之妙。(千金同)崔氏松脂膏,療頭風,鼻塞頭旋,發(fā)落復生,長發(fā)去白屑方。 松脂 白芷(各四兩) 天雄 莽草 躑躅花(各一兩) 秦艽 獨活 烏頭 辛夷仁甘松香 零陵香 香附子 藿香 甘菊花各二兩 蜀椒 芎 沉香 牛膝 青木香(各三兩) 上二十一味切,以苦酒二升半漬一宿,用生麻油九升,微火煎,令酒氣盡不 ,去滓,以摩頂上,發(fā)根下一摩之每摩時,初夜臥,摩時不用當風,晝?nèi)找莱z校東西不廢,以瘥為度。 又蓮子草膏,療頭風白屑長發(fā)令黑方。 蓮子草(汁二升) 松葉 青桐白皮(各四兩) 棗根白皮(三兩) 防風 芎 白芷二兩) 零陵香 甘松香 白術(shù) 天雄 柏白皮 楓香(各一兩) 生地黃(汁五升)生麻油(四升 上三十味細切,以蓮子草汁并生地黃汁浸藥再宿,如無蓮子草汁,如地黃汁五小升浸藥,于微火上納油脂等和煎九上九下,以白芷色黃膏成,布絞去滓,欲涂頭,先以好泔沐發(fā)后,以敷頭發(fā),摩至肌,又洗發(fā)取棗根白皮銼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沐頭發(fā),涂膏驗。(出第二卷中) 延年療頭風白屑風癢,長發(fā)膏方。 蔓荊子 附子(去皮) 澤蘭 防風 杏仁(去皮) 零陵香 藿香 芎 天雄 辛夷(各二兩) 沉香(一兩) 松脂 白芷(各二兩) 馬 膏 松葉(切) 熊脂(各一兩)生麻油(四升) 上十七味,以苦酒漬一宿,以脂等煎,緩火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濾收貯,涂發(fā)及肌中摩之,日三兩度瘥。 又療熱風沖發(fā)發(fā)落,生發(fā)膏方。 松葉(切) 蓮子草(切) 煉成馬 膏棗根皮(切各一升) 韭根(切) 蔓荊子(碎各三合)竹瀝 豬脂(各二升) 防風 白芷(各二兩) 辛夷仁 吳藍 升麻 芎 獨活寄生 藿香 上十九味,以棗根煮汁竹瀝等浸一宿,以脂等煎之,候白芷色黃膏成,以涂頭發(fā)及頂上日三五度妙。 古今錄驗生發(fā),及療頭風癢白屑膏方。 烏喙 莽草 細辛 續(xù)斷 石南草 辛夷仁 皂莢 澤蘭 白術(shù) 防風 白芷(各二兩) 柏葉 竹葉(切各一升) 豬脂(五升) 生麻油(七升) 上十五味,以苦酒漬一宿,以油脂煎,候白芷色黃膏成濾捩收,以涂頭發(fā)先沐洗后用之妙。 七寶美髯丹處方赤白何首烏各500克 (米泔水沒三四日,去皮切片,用黑豆2升同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曬干,換豆再蒸,如此九次。曬干)赤白茯苓各500克(去皮,研末,以人乳拌勻曬干)牛膝250克(酒沒一日,同何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曬干)當歸240克 (酒沒,曬)枸杞子240克(酒浸,曬)菟絲子240克(酒浸生芽,研爛,曬)補骨脂120克(以黑脂麻拌炒) 神應養(yǎng)真丹處方當歸(酒浸)天麻 川芎 羌活 白芍藥 熟地黃各等分 通竅活血湯處方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紅棗7個(去核)紅花9克 老蔥3根(切碎)鮮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絹包) from 養(yǎng)血生發(fā)膠囊處方熟地黃、當歸、羌活、木瓜、川芎、白芍、菟絲子、天麻、制何首烏 黃芪、當歸、獨活、川芎、干地黃、白芷、芍藥、莽草、防風、辛荑、藁本、蛇銜、薤白、烏麻油(各一兩) 將上述藥一一切碎,用微火煎汁。使用時先洗凈頭發(fā),然后將藥涂于發(fā)上,侯一,二個時辰再洗去?!锻馀_秘要》 香發(fā)散的配方是: 零陵草(一兩)、辛荑(五錢)、山奈(三錢)、白芷(三兩)、玫瑰花(五錢)、檁香(六錢)、甘草(四錢)、細辛(三錢)、川錦紋(四錢)、粉丹皮(四錢)、公丁香(三錢)、蘇合香(三錢) 將以上藥共研為細末,用蘇合油拌勻,晾干,再研細面,用時涂于發(fā)上,稍候一會篦去。 (一)藥物調(diào)養(yǎng)法 1. (1)熟地15克,制首烏20克,旱蓮草12克,川芎10克,杜仲10克,丹參10克。每日1劑,分2次煎服。 (2)白芍10克,仙靈脾10克,山藥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防風10克,威靈仙10克。每日1劑,分2次煎服。 2.常用中成藥 (1)養(yǎng)血生發(fā)膠囊,每日3次,每次二粒。 (2)二至丸、神應養(yǎng)真丹,每次6克,每日2次。 (二)針灸調(diào)養(yǎng)法 (1)取穴百合、風池、膈俞、足三里、三陰交。針刺補瀉兼施。 (2)用艾條在患部上熏灸,至皮膚微紅時為止。 (三)外洗調(diào)養(yǎng)法 用中藥補骨脂和75%酒精浸泡,制成30%的補骨脂酊,外用患部,每日2次。 (四)飲食調(diào)養(yǎng)法 可用中藥首烏、蓮子肉和米一起煮成粥食用,每日2次。 中醫(yī)處方(一) 【辨證】血虛失榮,瘀血阻滯。 【治法】養(yǎng)血活血,祛瘀通絡。 【方名】生發(fā)飲。 【組成】熟地12克,首烏15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川芎9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赤芍9克,丹皮9克,香附6克,柴胡6克,白芷6克,蔥白3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常建林方。 中醫(yī)處方(二) 【辨證】腎虛精血不足而兼血熱者。 【治法】補腎養(yǎng)血,兼以涼血。 【方名】一麻二至丸。 【組成】黑芝麻30克,女貞子10克,墨旱蓮草10克,制首烏10克,側(cè)柏葉10克,枸杞子10克,生熟地各15克,黃精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董建華方。 中醫(yī)處方(三) 【辨證】心腎不足,血不榮發(fā)。 【治法】補腎榮發(fā),養(yǎng)血寧心。 【方名】四物湯二至丸加減方。 【組成】生地15克,當歸9克,靈磁石30克,砂仁6克,熟地15克,川芎6克,墨旱蓮15克,桑椹子15克,白芍12克,制首烏15克,朱茯神15克,木瓜9克,黃精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董國權(quán)方。 中醫(yī)處方(四) 【辨證】肝血不足,血余失養(yǎng)。 【治法】補養(yǎng)肝血,佐以益腎。 【方名】加減美髯湯。 【組成】何首烏30克,當歸30克,杭白芍12克,魚鰾膠9克(烊化),菟絲子10克,補骨脂9克,枸杞子10克,懷牛膝10克,代赭石6克,淡竹葉9克,連翹心4.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宛新錚方。 中醫(yī)處方(五) 【辨證】肝腎虧損,氣血兩虛。 【治法】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 【方名】芪烏生發(fā)湯。 【組成】黃芪15克,茯苓15克,生地15克,首烏15克,太子參12克,桑椹子12克,熟地9克,黃精9克,黑豆30克,當歸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交 【出處】鄧鐵濤方。 中醫(yī)處方(六) 【辨證】肝腎虧虛,血虛失養(yǎng)。 【治法】滋陰補血,烏須生發(fā)。 【方名】苣勝子方。 【組成】苣勝子9克,黑芝麻9克,桑椹子9克,川芎9克,酒當歸9克,甘草9克,菟絲子12克,何首烏12克,白芍12克,炒白術(shù)15克,木瓜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醫(yī)處方(七) 【辨證】肝腎不足,血虛脫發(fā)。 【治法】滋補肝腎,養(yǎng)血生發(fā)。 【方名】加味養(yǎng)血生發(fā)湯。 【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雞血藤15克,首烏藤15克,生黃芪30克,川芎9克,白芍15克,明天麻6克,冬蟲夏草6克,旱蓮草9克,桑椹15克,木瓜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醫(yī)處方(八) 【辨證】熱邪傷肺,皮毛憔悴。 【治法】清泄肺熱,涼血解毒。 【方名】柏葉浸劑(外用)。 【組成】鮮側(cè)柏葉32克,75%酒精100毫升。 【用法】鮮側(cè)柏葉放入精酒中浸泡,7天后方可使用。用棉球蘸藥液少許,涂搽患處。 【出處】豐明德方 芪烏生發(fā)湯處方黃芪15克,茯苓15克,生地15克,首烏15克,太子參12克,桑椹子12克,熟地9克,黃精9克,黑豆30克,當歸?克。 功能主治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主肝腎虧損,氣血兩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鄧鐵濤方 生發(fā)飲處方熟地12克,首烏15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川芎9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赤芍9克,丹皮9克,香附6克,柴胡6克,白芷6克,蔥白3寸。 功能主治養(yǎng)血活血,祛瘀通絡。主血虛失榮,瘀血阻滯。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摘錄常建林方 生眉毛方二首千金生眉毛方。 爐上青衣 鐵生(分等) 上二味,以水和涂之,即生甚妙。 又方:七月烏麻花陰干,末生烏麻油,二味和,涂眉即生妙。 from 石室秘錄: 天師曰∶眉落方∶用桑葉七片,每日洗之,一月重生如舊;須落亦然。須自當留一方,以救天下白須老子。須白乃腎水枯,任督血干也,二者得一,皆能白須。地黃湯最妙,余不用。用桑椹半斤,取汁一碗,以骨碎補一兩,為末浸之。曬干,無日則用火焙干,再浸,以汁干為度;再用何首烏,生者為末二兩,用赤不用白,熟地焙干為末二兩,青鹽一兩,沒石子雌雄各四對,長者雄,園者雌,當歸一兩,各為細末。 每日擦牙者七七,擦左右各如數(shù),一月之間,即黑如漆。(〔批〕骨碎補即破故紙)。蓋桑椹專能補陰黑須,而又佐之熟地、首烏,豈有不黑之理,但苦不能引入須根耳。今妙在用骨碎骨、沒石,直透齒肉之內(nèi),既入齒肉,有不引須根者乎,此方之所以巧而奇也。倘更用烏須補腎,以通任督,則上下相資,吾見長生不老,未必非此老人,況僅僅髭髯有不重臻于年少之時乎,今并傳之。桑椹一斤,蒸熟曬干,不蒸則此物最不肯干,但不可經(jīng)鐵器,飯鍋蒸則無害。大約熟地一經(jīng)飯鍋。雖鐵器無礙。生赤何首烏一斤,切片,飯鍋蒸熟曬干九次為妙,南燭葉一斤,亦飯鍋蒸熟曬干,若不蒸,自干則無用,熟地一斤,麥冬半斤,花椒去殼皮二兩,以四兩取米二兩,白果一兩,白術(shù)一斤。(〔批〕烏須至補丹。 又方∶名黑鬢仙丹,熟地一斤,萬年青三片,小用五片,桑椹一斤,黑芝麻八兩,山藥二斤,南燭皮四兩,花椒一兩,白果一兩,巨勝子三兩,連殼,用蜜為丸,早晚酒送下各五錢。忌蘿卜而已。絕妙神方也。張公傳,熟地一斤,薏仁,山茱、桑葉各八兩,白術(shù)、生赤何首烏各三兩,巨勝子、白果各三兩。黑芝麻四兩,北五味二兩,山藥一斤,花椒一兩,烏頭皮四兩,胡桃肉三兩,加參片三兩,無亦可,蜜為丸,服五錢。一方岐公傳旱蓮可加三兩。)此方不刊,即名為陳氏烏須丸,久服長生不老。春夏服地黃丸,秋冬服此丸,保汝升躋有路,斑白無蹤。無桑椹時,可以桑葉代之須用一斤。雖椹勝于葉,而葉之功亦不亞椹也。 張公曰∶烏須方,此方最妙。其余秦真人萬年青方亦當附入。 雷公曰∶予有烏須二方。一丸方∶用熟地二斤,白術(shù)一斤,麥冬一斤,山茱萸半斤,黑芝麻半斤,山藥二斤,桑葉一斤,巴戟四兩,白果四兩,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各服五錢。萬年青六片,加入尤妙。一煎方∶熟地一兩,生何首烏赤者一兩,桑葉一兩,白果二錢,黑芝麻五錢炒研碎,山藥一兩,萬年青半片,人參三錢,花椒一錢,水煎,加酒一茶鐘,再加桔梗五分。早服頭煎,晚服二煎,夜服三煎,四劑即黑如漆。二方同用,永不再白。(〔批〕方名還童丹。)倘氣血虛者,用服十劑必效。 又曰∶烏須方,莫妙用干桑椹一斤,飯鍋蒸熟曬干,生何首烏一斤,為丸。二味朝夕吞服,自然烏黑矣。蓋二味原是烏須之圣藥,能日日服之,延年返老,豈特須發(fā)之黑哉?;蛏偌影坠让?,不必加熟地,藥愈多,其功轉(zhuǎn)不大效。用生何首烏者,以滋味不外泄也,連皮用之,正取其皮引入人之皮毛耳。每日服五錢,或一兩俱可。無椹用桑葉二斤,首烏一斤可也。(妙極。) 生發(fā)膏方一十一首廣濟生發(fā)方。 蓮子草(汁一大升) 熊白脂(一大合) 豬 膏(一合) 生麻油(一合) 柏白皮(切三合)山韭根(切三合) 瓦衣(切三合) 上七味,以桐器煎之,候膏成去滓,收貯,每欲梳頭,涂膏令頭肌中發(fā)生又黑。 又生發(fā)膏方。 細辛 防風 續(xù)斷 芎 皂莢 柏葉 辛夷仁(各一兩八銖) 寄生(二兩九銖)澤蘭 零陵香(各二兩十六銖) 蔓荊子(四兩) 桑根汁(一升) 韭根汁(三合三勺) 竹葉(切六合) 松葉(切六升) 烏麻油(四大升) 白芷(六兩十六銖) 上十七味,以苦酒韭根汁漬一宿,以綿裹煎,微火三上三下,白芷色黃去滓,濾以器盛之,用涂摩頭發(fā),日三兩度。 深師療頭風烏喙膏,生發(fā),令速長而黑光潤方。 烏喙 莽草 石南草 續(xù)斷 皂莢(去皮子熬) 澤蘭 白術(shù)(各二兩) 辛夷仁(一兩) 柏葉(切半升) 豬脂(三升) 上十味,以苦酒漬一宿,以脂煎于東向灶釜中,以葦薪煎之,先致三堆土,每三沸,即下致一堆土,候沸定,卻上,至三沸又置上堆上,三畢成膏訖,去滓,置銅器中,數(shù)北向屋溜從千金療脈極虛寒,發(fā)墮落安發(fā)潤方。 桑根白皮(切一升) 上一味淹漬煮五六沸,去滓,以洗沐發(fā),數(shù)數(shù)為之,不復落也。 又方:麻子(三升碎) 白桐葉(切一把) 上二味,以泔汁二升煮,取八九沸去滓,洗沐頭,發(fā)不落而長也。(翼同)又生發(fā)膏方。 胡麻油(一升) 雁脂(一合) 丁子香 甘松香(各一兩半) 吳藿香 細辛 椒(各二兩) 澤蘭 白芷 牡荊子 苜蓿香 大麻子(各兩) 芎 防風 莽草 杏仁(各三兩去 上十七味切,以酢漬一宿,煎之以微火,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以涂發(fā)及頂尤妙。(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翼生發(fā)膏,令發(fā)速長黑,敷藥時特忌風方。 烏喙 莽草 續(xù)斷 皂莢(去皮子) 澤蘭 竹葉 細辛 白術(shù)(各二兩) 辛夷 防風(各一兩) 柏葉(切四兩) 杏仁(別搗) 松葉(各三兩) 豬脂(三升) 上十四味,先以米酢漬一宿,以脂煎三下三上膏成,去滓,涂發(fā)及頂上。 又長發(fā)方。 蔓荊子(三升) 大附子(二枚) 上二味,以酒一斗二升漬之,以瓷器盛之,封頭二十日,取雞脂煎以涂之澤,以汁櫛發(fā),十日長一尺,勿近面涂驗。 又生發(fā),附子松脂膏方。 附子 松脂(各二兩) 蔓荊子(四兩搗篩) 上三味,以烏雞脂和,瓷器盛,密縛頭,于屋北陰干,百日藥成,馬 膏和,以敷頭如澤,勿近面驗。 又生發(fā),墻衣散方。 墻衣(五合曝干搗末) 鐵精(一合) 合歡木灰(二合) 水萍末(三合) 上四味搗研末,以生油和少許如膏,以涂發(fā)不生處,日夜再,即生發(fā)效。(并出第五卷中)近效生發(fā)方。 蔓荊子 青葙子 蓮子草(各一分) 附子(一枚) 碎頭發(fā)灰(二匕) 上五味,以酒漬,納瓷器中,封閉經(jīng)二七日,藥成,以烏雞脂和涂之,先以泔洗,后敷之數(shù)日生長一尺也。 頭風白屑兼生發(fā)方八首廣濟療頭風白屑生發(fā)白令黑方。 浮木子(五升未識以九月九日以前采臨時搗末去子) 鐵精(四兩) 零陵香(二兩)丁香子(二兩) 上四味細切,以絹袋盛用生麻油二升漬,經(jīng)二七日洗頭訖,每日涂之方驗。 集驗療頭風癢白屑,風頭長發(fā)膏方。 蔓荊子 附子(炮) 細辛 石南草 續(xù)斷 皂莢 澤蘭 防風 杏仁(去皮) 白芷零陵香 藿香 馬 膏 熊脂 豬脂各二兩 松葉(切半升) 莽草 上十七味 咀,以苦酒漬一宿,明旦以脂膏等煎微微火,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用以涂頭中甚妙。 又療頭風癢白屑,生發(fā)膏方。 烏喙 莽草石南草 細辛 皂莢 續(xù)斷 澤蘭 白術(shù) 辛夷 白芷 防風(各二兩)柏葉(切二升) 松葉(切二升) 豬脂(四升) 上十四味,以苦酒浸一宿,以脂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濾收,沐發(fā)了,以涂之妙。(千金同)崔氏松脂膏,療頭風,鼻塞頭旋,發(fā)落復生,長發(fā)去白屑方。 松脂 白芷(各四兩) 天雄 莽草 躑躅花(各一兩) 秦艽 獨活 烏頭 辛夷仁甘松香 零陵香 香附子 藿香 甘菊花各二兩 蜀椒 芎 沉香 牛膝 青木香(各三兩) 上二十一味切,以苦酒二升半漬一宿,用生麻油九升,微火煎,令酒氣盡不 ,去滓,以摩頂上,發(fā)根下一摩之每摩時,初夜臥,摩時不用當風,晝?nèi)找莱z校東西不廢,以瘥為度。 又蓮子草膏,療頭風白屑長發(fā)令黑方。 蓮子草(汁二升) 松葉 青桐白皮(各四兩) 棗根白皮(三兩) 防風 芎 白芷二兩) 零陵香 甘松香 白術(shù) 天雄 柏白皮 楓香(各一兩) 生地黃(汁五升)生麻油(四升 上三十味細切,以蓮子草汁并生地黃汁浸藥再宿,如無蓮子草汁,如地黃汁五小升浸藥,于微火上納油脂等和煎九上九下,以白芷色黃膏成,布絞去滓,欲涂頭,先以好泔沐發(fā)后,以敷頭發(fā),摩至肌,又洗發(fā)取棗根白皮銼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沐頭發(fā),涂膏驗。(出第二卷中) 延年療頭風白屑風癢,長發(fā)膏方。 蔓荊子 附子(去皮) 澤蘭 防風 杏仁(去皮) 零陵香 藿香 芎 天雄 辛夷(各二兩) 沉香(一兩) 松脂 白芷(各二兩) 馬 膏 松葉(切) 熊脂(各一兩)生麻油(四升) 上十七味,以苦酒漬一宿,以脂等煎,緩火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濾收貯,涂發(fā)及肌中摩之,日三兩度瘥。 又療熱風沖發(fā)發(fā)落,生發(fā)膏方。 松葉(切) 蓮子草(切) 煉成馬 膏棗根皮(切各一升) 韭根(切) 蔓荊子(碎各三合)竹瀝 豬脂(各二升) 防風 白芷(各二兩) 辛夷仁 吳藍 升麻 芎 獨活寄生 藿香 上十九味,以棗根煮汁竹瀝等浸一宿,以脂等煎之,候白芷色黃膏成,以涂頭發(fā)及頂上日三五度妙。 古今錄驗生發(fā),及療頭風癢白屑膏方。 烏喙 莽草 細辛 續(xù)斷 石南草 辛夷仁 皂莢 澤蘭 白術(shù) 防風 白芷(各二兩) 柏葉 竹葉(切各一升) 豬脂(五升) 生麻油(七升) 上十五味,以苦酒漬一宿,以油脂煎,候白芷色黃膏成濾捩收,以涂頭發(fā)先沐洗后用之妙。 生發(fā)黑發(fā)第八方一十九首 治發(fā)薄不生方∶先以醋泔清洗禿處,以生布揩令火熱,臘月脂并細研鐵生煎三沸,涂之日三遍。 生發(fā)須膏方∶附子 荊實(各二兩) 松葉 柏葉(各三兩) 烏雞脂(三合) 上五味, 咀,合盛新瓦瓶中,陰干百日出,搗以馬 膏和如薄粥,涂頭發(fā)如澤法裹絮中,無令中風,三十日長。 生發(fā)膏 令發(fā)速長而黑,敷藥時特忌風方。 烏喙 莽草 續(xù)斷 皂莢 澤蘭 白術(shù) 細辛 竹葉(各一兩) 防風 辛夷(各一兩)柏葉(細切,四兩) 杏仁(別搗) 松葉(各三兩) 豬脂(三升) 上一十四味,切,先以三年大醋三升漬令一宿,納藥脂中,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涂發(fā)及頂上。(《千金》有石楠。) 主發(fā)鬢禿落不生方∶升麻 薺 (各二兩) 莽草 白芷 防風(各一兩) 蜣螂(四枚) 馬 脂 驢脂雄雞脂(一云熊脂) 豬脂 狗脂(各五合) 上十一味,藥五味,脂取成煎者,并切,以醋漬一宿,曉合煎之,沸則?;?,冷更上,一沸停,三上三下,去滓傅頭,以當澤用之,三十日生矣。 又方∶羊矢灰灌取汁洗之。三日一洗,不過十洗,即生矣。 治落發(fā)方∶柏葉(切,一升) 附子(二兩) 上二味,搗篩,豬脂和,作三十丸。洗發(fā)時即納一丸泔中,發(fā)不落。其藥以布裹密器貯,勿令瀉氣。 長發(fā)方∶蔓荊子(三升) 大附子(三枚) 上二味, 咀,以酒一斗二升漬之。盛瓷瓶中,封頭二十日。取雞肪煎以涂之,澤以汁櫛發(fā)。十日長一尺,勿逼面涂。 又方∶麻子仁(三升) 秦椒(三升) 上二味,合以泔漬一宿,以沐發(fā)長矣。 又方∶麻子(二升) 白桐葉(一把) 上二味,以米泔汁煮去滓,適寒溫,沐二十日長矣。 治發(fā)落方∶鍛石三升,水拌令濕,炒令極焦,停冷,以絹袋貯之,以酒三升漬之,密封。冬二七日,春秋七日,取酒溫服一合,常令酒氣相接,七日落止,百日服之終身不落,新發(fā)生也。 又方∶桑白皮一石,以水一石煮三沸,以沐發(fā)三過即止。 令白發(fā)還黑方∶隴西白芷 旋復花 秦椒(各一升) 桂心(一尺)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還黑,禁房室。 又方∶烏麻丸蒸九曝搗末,棗膏和丸,久服之。 又方∶八角附子(一枚) 大?。ò肷?/p> 上二味,于銅器中煎取兩沸,納好礬石大如棋子一枚,消盡納脂三兩,和令相得,下之攪至凝,納竹筒中,拔白發(fā),以膏涂上,即生黑發(fā)。 發(fā)黃方∶臘月豬膏和羊矢灰、蒲灰等分敷之,三日一為取黑止。 又方∶以醋煮大豆,爛,去豆,煎冷稠,涂發(fā)。 又方∶熊脂涂發(fā)梳之,散頭床底伏地一食頃,即出,形盡當黑。用之不過一升。 染發(fā)方∶石榴三顆,皮葉亦得針沙如棗核許大,醋六升,水三升,和藥合煮,得一千沸即熟,灰汁洗干染之。 瓜子散 治頭發(fā)早白。又主虛勞腦髓空竭,胃氣不和,諸臟虛絕,血氣不足,故令人發(fā)早白,少而算發(fā)及憂愁早白,遠視 ,風淚出手足,煩熱恍惚忘誤,連年下痢,服之一年后,大瓜子(一升) 白芷(去皮) 當歸 芎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食后服方寸匕,日三,酒漿湯飲任性服之(一方有松子二兩) from 《千金翼方》黑芝麻150-200克,女貞子50-70克、旱蓮草50-70克、制首烏50-70克、側(cè)柏葉50-70克、枸杞50-70克、山萸肉50-70克、生地黃50-70克、熟地黃50-70克、黃精50-70克、當歸50-70克、雞血藤50-70克、川芎50-70克、紫河車50-70克、龜甲膠50-70克、鹿角膠50-70克、阿膠50-70克、五味子50-70克、桑椹子50-70克、山藥50-70克、桑寄生50-70克、黃芪50-70克。 何首烏、黃芪、黨參、黃芝麻、紫河車各30克,枸杞子、補骨脂、當歸、熟地、菟絲子、懷牛膝各20克,側(cè)柏葉、苦參、丹參、熟棗仁、柏子仁、遠志各15克,熟附子、巴戟、淫羊藿、炙甘草各12克 藥材:首烏藤20克,葛根12克,生地、蟬衣、辛荑花、當歸、仙靈脾、紫草、菟絲子各10克 制用法:制成糖漿500毫升,每日3次,每次服50毫升。 適應癥:脂溢性脫發(fā) 藥材:黑芝麻、女貞子、旱蓮草各30克,桑葉10克,白芍12克,生地、桑椹、何首烏各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腎精虧虛脫發(fā) 藥材:當歸、黃精、側(cè)柏葉、楮實子各15克,大胡麻、胡桃肉、何首烏各20克,冬蟲夏草10克 菟絲子、熟地、肉蓯蓉各60克,補骨脂、沙苑子、白蒺藜、生地各30克,枸杞子、黑芝麻各45克 藥材:熟地24克,山萸、山藥各12克,丹皮、澤瀉、茯苓各9克,五味子30克 制用法:研為細末,煉蜜為丸,9克重。每日2次,每次服1丸。 適應癥:婦女血虛脫發(fā) 藥材:當歸、杭菊花各30克,川芎、羌活、天麻各24克,木瓜18克,熟地、菟絲子各60克 制用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 克。飯后服下。 適應癥:受驚脫發(fā) 方劑1 藥材:黑芝麻梗、柳樹枝各等量 制用法:煎液。洗頭發(fā)。 適應癥:脫發(fā) 方劑2 藥材:代赭石適量 制用法:研細末。每日2次,每次3克,白開水沖服,連服2-3個月。 適應癥:脫發(fā) 中藥內(nèi)服可選用何首烏、肉蓯蓉、菟絲子、生地黃、旱蓮草、女貞子等滋補肝腎的中藥。還可選用活血化瘀、祛濕化濁、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湯外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