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08月14日 08:54:15 | 來源:南京晨報 提起南京鼓樓區(qū)的三牌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附近的南京工業(yè)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全國知名,而且周邊美食眾多,令人垂涎。 然而,耳熟能詳?shù)娜茦?,你真的了解它么?/p>
《儒林外史》中, 就提到了南京三牌樓。 《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鮑文卿道:'老爹尊姓?’那人道:'賤姓倪?!U文卿道:'尊府在哪里?’那人道:'遠哩!舍下在三牌樓?!?/p>
《明應天府外郭門圖》上標示的三牌樓,非常醒目。 三牌樓,在南京城北,其地理位置至少在明代就很突出。《明應天府外郭門圖》上,舊河(金川河)城內(nèi)中段標出“三牌樓”,甚是醒目。 明清兩代,鼓樓以北稱為城北鄉(xiāng),丘陵山崗,尼庵僧剎,荒坡菜地,河溝池塘,屋舍儼然,雞犬相聞……無需出城,便可踏青。直到民國,甚至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腳在街上,一腳踏入鄉(xiāng)下”,毫不夸張,是這一帶的真實寫照。而三牌樓,地處南北要道,為城北大市口。販夫走卒,車水馬龍,店鋪緊連,商貿(mào)繁榮。此地及周邊,居民說“上街去”,就是指三牌樓。
民國二十五年的地圖上,小鐵路及三牌樓標示,都很明顯。 清末的三牌樓,尤為昌盛。 光緒三十三年(1907)動工興建,宣統(tǒng)元年(1909)通車,寧省鐵路正式運行。其俗稱小火車,為國內(nèi)少見的城市軌道交通。鐵路全長22公里,沿途設有7個車站,三牌樓為其中之一。這在步行、馬車和人力車時代,無疑為民眾帶來極大方便,且下關火車站碼頭旅客往返、商埠進出口貨物、軍隊調(diào)防及后勤補給,均搭上便車。
南洋勸業(yè)會明信片上的“小火車”三牌樓站站臺。 民國元年(1912),孫中山先生從上海乘專車來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在下關登上小火車經(jīng)三牌樓至丁家橋,這里已是南京臨時參議院所在,此前為江蘇省咨議局(現(xiàn)省軍區(qū))。
在民國二十五年《最近實測新南京市詳圖》上,標有“京市小火車價目:每站大洋三分,計由中正街經(jīng)國府站、鼓樓、三牌樓至下關共大洋壹角二分”。
南洋勸業(yè)會的勸業(yè)路,即位于今天新模范馬路北側幾十米的老模范馬路。 1910年中國首屆國際性博覽會——南洋勸業(yè)會在南京開幕,會場南大門在丁家橋,西門直抵三牌樓。為此,清政府興建一條頗具現(xiàn)代化的大道,與此地相連,道寬可并排行駛大汽車,命名“勸業(yè)路”。民國改稱“模范馬路”,意在以該路為示范,拓建市內(nèi)各條主干道,實施《首都計劃》。如今,這條與新模范馬路平行的老模范馬路,穿過南京郵電大學,變得模糊不清,漸漸被人淡忘。
青年魯迅與三牌樓緣分不淺。 騾馬大車行,三牌樓有好幾家,主要承擔當時市內(nèi)物資的貨運。光緒三十三年(1907),17歲的魯迅,懷揣八塊銀元來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后轉入路礦學堂。這路礦學堂就是現(xiàn)今的南師大附中,“文革”叫魯迅中學,其東大門的地名叫校門口,與三牌樓只隔一條和會街。此時的魯迅愛好騎馬,自稱“戎馬儒生”。課余,他常約好友到三牌樓,向騾馬行主人租馬匹來騎,還敢與八旗官兵比試高下。12年后,魯迅率紹興府中學堂200余師生來南京,參觀南洋勸業(yè)會。在下關火車站下車,一路步行至丁家橋,那時尚無中山北路,進城必經(jīng)三牌樓,故地重游,必有感慨,魯迅先生與三牌樓真是緣分不淺。
1911年地圖上,還沒有現(xiàn)在的中山北路。當時,三牌樓位置,很是重要。 小火車鐵路在1959年拆除,現(xiàn)三牌樓附近留下鐵路中街、鐵路南街、鐵路北街地名。我還記得那時每當小火車經(jīng)過三牌樓,路口鈴聲大作,欄桿放下,小火車冒著煙霧徐徐駛過,車廂里有人扒在窗口張望,心生羨慕,哪天能坐上小火車該多好啊,可終究來坐成。三牌樓車站為金木搭建的站房,后成了住家,還記得這家姓劉,是鐵路上的。斜橋旁,有個專釘馬掌的鐵匠鋪,與騾馬大車行相配套,我在這看工匠鏟馬蹄、釘馬掌,常常忘返。也喜歡聽說書,書場有兩處:一在菜場后邊,另一在相鄰斜橋的茶館,聽眾除了上年紀的老者,還有蹭聽的小孩……
民國時期三牌樓小學。
三牌樓舊影。 關于三牌樓地名來歷,“明朝一戶三子,一中狀元;二中榜眼;三中探花。建三個牌坊,故名?!爆F(xiàn)存資料大多這樣記述。我曾在鼓樓區(qū)民政局從事區(qū)劃地名工作,對這一帶地名較為熟悉。1994年,樓子巷片區(qū)舊城改造工程完成,道路拓寬,再叫樓子巷顯然不適宜。其時我已調(diào)任他職,但忍不住還是向分管副局長建議將三牌樓、樓子巷統(tǒng)一命名為三牌樓大街。終被采納,三牌樓大街地名因此而誕生。
中間的對角藍線,為三牌樓大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