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鴟(chī )吻,又名螭吻、鴟尾,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也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一個重要裝飾構件。其形象通常被描述為龍首魚身,口闊嗓粗,傳說它是龍的第九子,喜歡吞火。
鴟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在漢代的石闕、明器上就已經出現了鴟吻的形象,不過當時的形象與明清時期常見的鴟吻有較大區(qū)別。鴟吻的造型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漸演變。起初它并非龍形,由簡單的翹突逐漸演變成動物形的脊飾,有鳥形的,也有更多魚龍形的。中唐或晚唐時期出現了張口吞脊的鴟吻。宋代以后,龍形的吻獸增多。
到了明清時期,鴟吻表面飾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常插著一柄寶劍。鴟吻背上插劍有不同的寓意。一種說法是防止鴟吻逃跑,使其永遠噴水鎮(zhèn)火。另一種說法是取避邪之意,因為妖魔鬼怪懼怕劍的主人(如晉代名道士許遜)。
鴟吻的材質在歷史上有一定的變化。在南北朝時期,鴟吻的 “蚩尾” 不上釉,材質可能以裸陶為主。晚唐以后,蚩尾逐漸演變成獸頭形的鴟吻,材質也從裸陶變?yōu)橛蕴铡?/span>唐代的鴟吻多為出土文物,如唐華清宮遺址出土的三彩鴟吻,其為紅陶質,釉色以綠、褐為主。
唐華清宮遺址出土的三彩鴟吻 宋代及遼金時期,鴟吻的大小因建筑物體量而異,較大的鴟吻需要多塊拼接。例如,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大雄寶殿殿頂的遼金時期鴟吻,由八塊琉璃拼接組成。到了明清時代,鴟吻多為堅固的琉璃材質。
華嚴寺大雄寶殿
華嚴寺大雄寶殿殿頂鴟吻 鴟吻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在古代,宮殿、廟宇等建筑使用鴟吻較為常見,而且其造型和規(guī)格會因建筑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在明清時期,皇宮、官宅等使用的鴟吻通常造型較大、蒼勁華麗,多采用金黃琉璃瓦制作;而平民百姓的住宅一般只能使用素瓦或陶質的小型鴟吻。
中國目前最大的 “大吻” 位于故宮太和殿的殿頂上,由 13 塊琉璃件構成,總高 3.4 米,重 4.3 噸,是明清時代宮殿龍飾物 “正吻” 的典型作品。它由 13 塊中空黃琉璃瓦件拼搭而成,故而也被人們稱為 “十三拼”。從形態(tài)上看,鴟吻是魚和龍的結合,鴟吻背上插著一柄寶劍,且被鐵鏈牢牢栓住。一是有傳統(tǒng)象征意義,二是為了使建筑更為牢固。
故宮太和殿
故宮太和殿之上的鴟吻 在文化內涵方面,鴟吻與中華民族的龍文化密切相關。龍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著吉祥、權力、富貴等。鴟吻作為龍的兒子,其形象的運用既體現了龍文化的延伸,也承載了人們對安寧、幸福的期望,以及借助其力量驅邪避災的美好愿望。同時,不同的脊獸也具有各自的象征意義,如龍能興風作雨、象征權力;鳳象征吉祥如意;獅子表示威武;獬豸代表清正公平等。這些脊獸的使用,既顯示了建筑物的豪華和宅府的等級,也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祈愿。 |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門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