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河縣,隸屬河北省廊坊市,地處燕山南麓平原,位居河北省中部偏東,廊坊市東北部。東與天津市寶坻區(qū)毗連,南隔青龍灣河與天津市武清區(qū)相望,西與北京市通州區(qū)為鄰,北與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接壤,總面積448平方千米。香河縣下轄9個鎮(zhèn)。 ![]() ![]() 地名由來 ![]() 香河,據(jù)清乾隆時期《日下舊聞考》記載:“遼于孫村置縣,縣東南濱水,多栽芰荷,夏秋之間,其香馥郁,因名香河?!边@是清人對香河縣名的解釋。 戰(zhàn)國時期香河為燕國漁陽郡地。秦統(tǒng)一六國后,仍屬漁陽郡,并設泉州、雍奴二縣,香河即為泉州縣所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省泉州入雍奴”(《魏書·地形志》)。唐代,屬幽州都督府,《舊唐書·地理志》載:幽州領薊、良鄉(xiāng)、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八縣。其中雍奴縣的地域較大,大致占有今天武清、香河、寶坻三縣之地。唐代天寶元年(742),將雍奴縣更名為武清縣,屬河北道幽州范陽郡。至五代時期,武清縣仍屬幽州。后唐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以割地、納幣和父事契丹(耶律德光)為條件,乞契丹出兵支持自己做皇帝。石敬塘當了后晉皇帝后,把唐北方幽州等十六州割與契丹。十六州又稱幽云十六州,即幽州(北京)、薊州(薊縣)、瀛州(河間)、莫州(任丘)、涿州(涿州)、檀州(密云)、順州(順義)、新州(涿鹿)、媯州(懷來)、儒州(延慶)、武州(宣化)、云州(大同)、應州(應縣)、寰州(朔州東馬邑鎮(zhèn))、朔州(朔州)、蔚州(蔚縣)。 契丹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幽州為幽都府,號南京,作為契丹國的陪都。南京所轄戶籍有24.7萬戶,人口約123.5萬人。遼在南京(即唐時幽州)武清縣北部的孫村設置榷鹽院,又設置新倉鹽場,人口逐漸聚集,鹽業(yè)生產(chǎn)、運輸、貿(mào)易日益發(fā)展,于是以孫村榷鹽院為中心,劃出武清、三河、潞縣的部分地區(qū)設置香河縣。香河是藉由遼南京地區(qū)的商業(yè)、運輸業(yè)以及漕運的發(fā)展而興起的?!哆|史·地理志》記載:“香河縣,本武清孫村。遼于新倉置榷鹽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三河、潞三縣戶置。在京東南一百二十里。戶七千?!蹦暇┪鼋蚋钱敃r遼燕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中心和商貿(mào)集散地,域內(nèi)大小河流眾多,很多季節(jié)性河流水量充足,在夏秋季節(jié)適合作為水路通漕,當時這一區(qū)域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漕運河道——蕭太后運糧河,也正是由于水運的發(fā)達與鹽業(yè)、運輸業(yè)的繁榮,使遼代南京地區(qū)“陸海百貨,聚于其中。僧尼佛寺,冠于北方”。宋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遼保大二年),金攻克遼南京(今北京),香河屬金。宣和五年(1123),金以燕京(遼稱南京)及涿州、檀州、易州、順州、景州、薊州之地還宋,香河隨之歸宋,宋徽宗賜改香河縣名清化縣。金天會三年(1125),金盡取燕山府及所屬州縣,清化縣復名香河縣,屬中都路大興府。 金代劉晞顏《新建寶坻縣記略》載,唐末劉守光置蘆臺軍于??阪?zhèn),后唐莊宗滅劉守光,置榷鹽院,設新倉以貯鹽。遼代因置新倉鎮(zhèn)。分武清、漷縣、三河之民,在武清北孫村置香河縣。新倉鎮(zhèn)仍隸香河縣管轄。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又分香河、武清屬地于新倉鎮(zhèn)置寶坻縣。 正是由于遼金時期這一地區(qū)鹽業(yè)發(fā)展、水運條件良好,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同時也為這一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香河、寶坻兩個縣的設置,即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chǎn)物。蕭太后運糧河一直沿用到金代。金人劉晞顏在《創(chuàng)建寶坻縣碑》中提及運糧河時說“河渠運漕通于海嶠,篙師舟子鼓輯揚風,懋遷有無……雖千里之遠,旬日而至”,正是蕭太后運糧河漕運繁忙的真實寫照。 ![]() 遼南京道河流分布圖 元至元十三年(1276),升漷陰縣(今北京市通縣漷縣鎮(zhèn))為漷州,香河縣屬大都路漷州。隨著元代通惠河的開鑿,香河西境的白河成為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自元至清,大運河成為香河民生經(jīng)濟的動脈,給了香河人數(shù)百年的滋養(yǎng)。 明洪武元年(1368),香河隸漷州,屬山東行省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改隸北平行省北平府。洪武十年二月至十三年二月,香河縣歸屬漷州。永樂元年(1403),屬北京行在順天府,永樂十九年(1420),改屬京師順天府。 清順治元年(1644),屬直隸省順天府。康熙二十七年(1688),順天府設四路廳,香河縣屬東路廳。 民國元年(1912),香河縣屬直隸順天府;民國三年(1914),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香河屬之;民國十七年(1928),南京國民黨政府將京兆并入河北管轄,香河屬河北省。民國三十五年(1946),香河屬冀東區(qū)(行署)第十八專署; 1949年,屬河北省通縣專區(qū)。 1958年4月,香河改屬唐山專區(qū)。11月,香河并入寶坻縣。 1959年6月,唐山地市合并后,改隸唐山市。 1960年,改屬天津市。 1961年,天津市所轄寶坻(含香河)等縣劃歸河北省天津?qū)^(qū)。 1962年,恢復香河縣制,屬河北省天津?qū)^(qū)。 1967年,天津?qū)^(qū)改為天津地區(qū),香河改屬天津地區(qū)。 1974年,天津地區(qū)改稱廊坊地區(qū),香河屬之。 1989年,廊坊地區(qū)改廊坊市,香河屬之。 ![]() 歷史名人 ![]() 香河之地,地靈人杰,名人輩出。諸如袁懋功、張策等。 袁懋功(1612-1671),字九敘,香河縣延福屯人,祖籍浙江鄞縣,為南宋淳熙進士、禮部侍郎袁嬰后代。明初,袁氏從浙江余姚遷至香河,其父袁邦化明崇禎時任山西沁水縣丞、知縣。袁懋功清順治三年進士,后任戶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云南巡撫、山東巡撫。在云南、山東主持民政期間,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當?shù)氐霓r(nóng)民得以修養(yǎng)生息,保證了當?shù)氐纳鐣€(wěn)定。 張策(1866-1934),字秀林,香河縣馬神廟村人(今屬天津市武清區(qū))。張策自幼習練家傳戳腳、二郎拳、黑虎拳等拳術,后遇游僧金陵笑和尚,學得五猴通臂拳。后拜楊健侯習練楊式太極拳二十余載,同時又拜陳慶老和尚習練通臂拳。張策壯年后又得“祁家門”傳人王占春(京南良鄉(xiāng)北黃新莊人)授通臂拳,成為既精通臂、又善太極的武術大家,因張策經(jīng)常穿每只二十幾斤重的鐵鞋練功,故被武術界譽為“臂圣”、“鐵鞋”。曾于沈陽、北平等地設館授徒。張策創(chuàng)立的五行通臂拳是通臂拳體系的重要門派。 ![]() ![]() 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 ![]() 香河縣,地貌形態(tài)分兩種類型:山前沖洪積扇前緣地貌、山前沖洪積扇前洼地地貌。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黃海)高程4.9—15.9米,西北部蔣辛屯鎮(zhèn)高程10—15.9米,中部及北運河兩岸高程7—10米,東部東南部的劉宋鎮(zhèn)、渠口鎮(zhèn)、安頭屯鎮(zhèn)東部,高程4.9—7米。境內(nèi)有潮白河、北運河、青龍灣河、引泃入潮等四條主要河流。 香河境內(nèi)有元至清代京杭大運河、紅廟村王家務引河金門閘遺址、王家擺村明代運河沉船點、吳打莊運河沉船點等運河文化遺產(chǎn)點;慶功臺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興隆莊漢代墓群;清晚期文廟大成門古建筑;出土文物有夏家店下層文化靴足罐、金臂釧、唐代石經(jīng)幢(殘)、遼代棲隱寺塔基地宮白瓷塔、白瓷碟、白瓷盂等。 ![]() 北運河的冬天(香河縣陳辛莊段) ![]() ![]() 維修后的紅廟村金門閘遺址北閘臺及保護標志 ![]() ![]() 香河慶功臺村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出土的 靴足罐和金臂釧 ![]() ![]() 遼棲隱寺塔地宮出土白瓷盂、白瓷塔 ![]() 香河文廟大成門 香河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豐富,有中幡、燒藍首飾、香河肉餅等,其中香河安頭屯中幡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安頭屯中幡起源于隋唐,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唐宋時期,在北運河航運過程中,當時帆用在船上,借以增加船的航速和調(diào)整船的航向。后來帆被用在民間玩耍,在玩耍中逐漸發(fā)展出各種花樣和手法,經(jīng)過人們多少年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才發(fā)展成為有組織的民間表演藝術團體,取名為中幡會。中幡分筒、面、樓三部分,筒長1丈8尺,控制幡速減輕下垂慣力,幡面襯風,使幡的重心穩(wěn)固平衡,仗桿襯幡面,飄帶美妝幡容。香河安頭屯中幡習俗有凝聚民心、維系團結(jié),怡情樂性的教化作用。 安頭屯中幡已形成成熟的中幡表演動作100多個動作。其中前把幡變換手法有起幡托塔、摘肩托塔、晃肋托塔、托塔盤肘等30多個動作;后把幡變換手法有插劍腦件、插花腦件、左插劍灌耳躥襠牙件等幾十個動作;大挎鼓表演內(nèi)容有大鼓30調(diào),每調(diào)有鼓譜,分連打和摘打?;ㄢ撆c鐺鐺、大鼓齊奏、花鈸單打,花鈸與鐺鐺穿插對打。花鈸分單人打與雙人打。還有四人合打、六人合打、八人合打等。 安頭屯中幡大會有安一、安二、安三、安四四個村共同組織。有會員60多人,其中最優(yōu)秀的三位青年人是韓士全、賈金川、何寶生。韓士全的老虎大撅尾、摘肩、背花表現(xiàn)出色,賈金川表演的就地十八滾、腦件技藝嫻熟、表演精彩,何寶生的牙件、灌耳表演堪稱一絕。安頭屯中幡以其功夫過硬、技藝超群、動作嫻熟、演技出色、可觀賞性強而成為民間花會一絕。 ![]() 安頭屯中幡(中間四幡為清代中期) ![]() 作者簡介 ![]() ![]() 張洪英,現(xiàn)為廊坊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文博研究館員,長期從事文物考古工作,為中國考古學會會員,河北省考古學會理事,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 ![]() 更多精彩內(nèi)容 請關注京畿學堂 主辦:河北京畿學研究中心 許振東名師工作室 編輯:王璐佳 審校:王昊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