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貝拉拉~ 終于把《窮查理寶典》看完啦~這次重讀,感覺自己確實比之前有進步,基本都看懂了!容我大笑三聲,哈哈哈~ 還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被芒格說的“Lollapalooza”效應搞得暈頭轉(zhuǎn)向,仿佛他在說一句魔法咒語 ![]() Lollapalooza是芒格自創(chuàng)的一個詞語,用來表達好幾種因素共同作用在一件事情上,從而爆發(fā)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舉個不恰當?shù)睦庸?,我特別喜歡一個歌手,叫鄧紫棋,我覺得她的成功就是一個lollapalooza的典范。首先,她很會唱,人稱“鐵肺”。其次,她的歌質(zhì)量都很高,都是她自己作詞作曲,傳唱度也很高。第三,她長得還很漂亮,出道時也很年輕。 實力、歌的質(zhì)量高、漂亮,這三個因素如果占了一個,就能進娛樂圈;占了兩個,就能經(jīng)常上節(jié)目;要是占了三個——lollapalooza! 說她現(xiàn)在是華語女歌手頂流應該沒有爭議吧~ ![]() 咱們再來把這個理論用在老唐身上:老唐的特質(zhì)之一是特別聰明,巴芒的書他能看懂,是不是就很聰明?具備這個特質(zhì)的人,已經(jīng)步入了投資的大門了。第二個是老唐特別勤奮,博覽群書,苦心鉆研,具備這樣特質(zhì)的人應該可以把自己的投資做的不錯。還有一個特質(zhì)是,老唐是一個特別擅長寫作的人,文筆流暢,幽默風趣,“中翻中”更是妙語連珠。這三個特質(zhì)加在一起——Lollapalooza!就成就了現(xiàn)在這個投資很成功,同時年入百萬的財經(jīng)大V。 所以,芒格發(fā)現(xiàn),幾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以爆發(fā)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反過來說,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yè)的成功,也是因為背后同時有多個“模型”在產(chǎn)生作用,越是成功,作用的模型越多。 我們掌握的模型越多,我們就更能解釋為什么他們是成功的,同時也更容易預測一些事情它會不會長時間的成功。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用多種模型來解釋為什么有些事情、有些企業(yè)會失敗。 芒格一直強調(diào),一個人應該學習多種思維模型。 什么是模型呢?不要被這個名詞嚇到,感覺好像是非常艱深難懂的學術(shù)理論。芒格所說的模型,其實就是你在生活中能夠觀察到的一些客觀規(guī)律,一般都能用三言兩語就解釋清楚。只不過這些規(guī)律非常非常多,按照芒格的說法,“掌握八九十個模型就差不多能讓你成為擁有普世智慧的人。” ![]() 那么這些模型包括什么呢? 最基本的來說,有數(shù)學、物理、化學、工程原理。是不是讓你想到了被高考支配的恐懼? 舉幾個例子:
除了硬科學以外,芒格還特別強調(diào)要學習心理學和生物學。他在書中不遺余力的批評現(xiàn)代的心理學研究過于死板,對于大部分很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無動于衷。 在芒格看來,心理學和生物學是息息相關(guān)的,因為人類之所以發(fā)展出這么多的心理活動,是因為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為了更好的生存而進化出來的。 所以不是說咱故意要有貪婪、嫉妒這種心理哇, 都是基因里自帶的~?? 在書的最后一章,芒格特地寫了一篇“人類誤判心理學”,里面列舉了導致我們判斷錯誤的25種心理傾向。嗯,讀了以后感覺,哇塞,我的心理真的是會騙我做錯好多事情…… 有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他講到為什么很多組織喜歡舉辦莊重的入會儀式,甚至有點激烈,比如“投名狀”、“血誓”,就是利用了一種叫做“避免不一致性”的心理傾向。因為參與了這個入會儀式,所以會員對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定義,在未來的生活中,他會不自覺地“扮演”好這個身份,這會讓他對組織更加忠心。一些傳銷組織就是利用了這樣的心理。 芒格說,避免不一致性的傾向是如此強大,以至于一個人只要假裝擁有某種身份,他自己通常會信以為真。所以,“假話說一千遍就成真了”,它的背后是有心理學依據(jù)的。 還有一個利用這種心理的正面例子,可以說是一個人際交往小妙招,來自本杰明·富蘭克林。他如果想要得到某個重要人物的垂青,就會經(jīng)常想辦法讓那個人幫他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小忙,比如借書給他之類的。從那以后,這個大人物就更信賴富蘭克林了。為什么呢? 因為借書給富蘭克林是一種善意的舉動,心理上的保持一致性讓這個大人物自然而然的覺得,富蘭克林也是一個好人——畢竟,幫好人一個小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如果下次你想結(jié)交一個朋友,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哦~ 回到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他還花了很多篇幅講了微觀經(jīng)濟學和會計學,這兩個可以說是商業(yè)的基礎(chǔ)了。有很多我們已經(jīng)耳熟能詳?shù)哪P停热缫?guī)模優(yōu)勢、比較優(yōu)勢、會計的復式記賬法等等。 對了,說到規(guī)模優(yōu)勢的時候,芒格說有些公司規(guī)模太大了以后會患上大公司病。比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前董事長佩利,他帶著公司發(fā)展壯大,因此在公司里的地位像神一樣。但是后期他聽不得忠言逆耳,他的手下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只跟佩利說他喜歡聽的話。 芒格特別說到,“佩利掌權(quán)的最后十年真像是瘋帽匠的茶話會?!?/strong> 哎喲,這老頭真的太能吐槽了,嘴真損吶 所以芒格總結(jié)了一下,微觀經(jīng)濟學 心理學 一點數(shù)學,就構(gòu)成了普世智慧的基礎(chǔ)。 我們可以在這個框架上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不斷加深對細分領(lǐng)域的了解——這就是“多元思維模型”的奧義! 如果說芒格提到的八九十個思維模型是人的肌肉,那么把它們?nèi)跁炌ā㈧`活運用就是筋骨血脈,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讓人動起來~ 芒格的辦法是,把所有的思維模型列成一個“檢查清單”,在每次做判斷的時候,把清單上的所有事情都check一遍。他check了一輩子了,所以這個清單已經(jīng)爛熟于胸,各種思維模型也已經(jīng)融會貫通。我們作為初學者,老老實實對著清單一個個檢查吧~ 話說回來,八九十個模型來回check,是不是看著就心累?能不能學的少一點呢? 這個問題,芒格的答案是,一旦你走上了多元思維的道路,就不會退回來啦,因為這就像斬斷自己的雙手一樣痛苦。有點像,《三體》里面一旦經(jīng)歷過一次高維世界,再回到三維世界覺得憋的不行~ 在書里面他提到過很多次“鐵錘人”:就是如果一個人只有一種思維模型,那么他就會強行用這種思維去解釋碰到的所有事情。“在只有鐵錘的人看來,每一個問題都非常像一顆釘子。” 他說他碰到過一個做紐扣生意發(fā)家的人,這家伙跟所有人談話的時候都能扯到紐扣身上。哎喲,讓我腦補一下,那位得意的企業(yè)家覺得自己從紐扣生意上獲得了全部的真理,然后就在芒格這樣的商業(yè)大佬面前喋喋不休,瘋狂的班門弄斧。害,我都替他尷尬 為了防止我自己也做出這樣的傻事,我必須得盡可能多的學習各種知識吶~ 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有陣子特別信奉“讀書無用論”。每天畫輔助線算三角形面積,算一個小球幾秒會掉在地上這種無聊的題目,真的以后工作能用的上嗎? 所以我對我爸發(fā)出了靈魂質(zhì)問:“讀書到底有什么用?還不如不讀呢!” 我爸沉默了一下,問我:“那你不讀書想要干嘛呢?” “不知道?!?/p> 于是我爸告訴我了一個受用至今的答案:“如果暫時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先做好手頭上的事情?!?/strong> 從這以后過了十幾年,直到我看完這本《窮查理寶典》,我發(fā)現(xiàn)對于當年的疑問,我有了一個更好的答案: 高中學的數(shù)理化,之所以看起來沒用,是因為我的思維模型還不夠多呀!只靠那幾門學科,沒辦法幫助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沒辦法幫助我找到人生的方向。除了專心做好手頭的事情以外,我也可以去了解一些其他的知識:經(jīng)濟學、心理學、進化論,去看人物傳記、去學商業(yè)知識、去了解這個更廣袤的世界的真相。也許我會更早的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們問我同樣的問題,“讀書到底有什么用?”我想我會給他們一個更滿意的答案 感謝芒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