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水化合物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天然有機物質,是生物利用的主要能源。碳水化合物主要分為兩大類:簡單碳水化合物和復雜碳水化合物。簡單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比如葡萄糖和果糖)以及雙糖(比如蔗糖和麥芽糖)。這些糖由于其非聚合分子結構而被歸類為“簡單碳水化合物”。淀粉、糖原和膳食纖維等多糖具有復雜的聚合物結構,被歸類為“復雜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最常見的形式是葡萄糖,它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支持生長、維持和身體活動。
最近的研究表明,過量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能對健康產(chǎn)生有害影響,可能導致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壓等等。攝入高血糖負荷的高度加工食品會擾亂內分泌功能,導致高胰島素血癥,進而刺激更多的食物攝入,增加脂肪儲存,減少能量消耗。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zhàn),臨床醫(yī)生,營養(yǎng)師和營養(yǎng)學家已經(jīng)開始推廣強調限制碳水化合物的結構性飲食干預,通常分為兩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和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指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低于130克或碳水化合物供能在每日總熱量(2000千卡/天)占比中低于26%,這不足以引起酮癥。生酮飲食(例如,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通常將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限制在20-50克或者碳水化合物供能低于10%。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最初用于治療頑固性癲癇,但最近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減肥策略。 全球癌癥負擔也正在增加,促使人們努力制定疾病控制策略。盡管在手術、化療和靶向免疫治療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許多癌癥類型的預后仍然很差。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癌癥風險有關,可能通過創(chuàng)造不利的代謝環(huán)境來促進癌細胞代謝的改變,從而影響癌癥的發(fā)生和進展。那么,關于飲食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對各種癌癥風險的影響,都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 碳水化合物與癌癥
全球范圍內,前列腺癌是第二大最常見的癌癥形式,也是男性死亡的第四大原因。有證據(jù)表明,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會影響患前列腺癌的風險。例如,一項對8128名45-73歲、無癌癥或其它代謝疾病史的男性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15年后,817名男性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這與加工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增加有關;一項涉及147例前列腺癌病例和300例健康對照的病例對照研究觀察到,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促進前列腺癌的發(fā)生;一項調查飲食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升糖指數(shù)、血糖負荷和前列腺癌風險之間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高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高升糖指數(shù)和高血糖負荷與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升高有關。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不僅可以顯著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的體重,而且還顯示出減緩疾病進程的潛力。在轉移性前列腺癌中,雄激素阻斷療法的標準治療會提高血清葡萄糖水平。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接受雄激素阻斷治療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方案的前列腺癌患者可能獲得更好的結果。據(jù)報道,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體重減輕、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改善脂質譜有關。此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幫助緩解甚至逆轉雄激素阻斷治療引起的代謝異常。 但也有例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患前列腺癌和高分級前列腺癌的風險降低之間存在相關性;而最近的兩項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患前列腺癌的風險之間沒有關聯(lián)。 在動物研究中,一項對前列腺癌異種移植小鼠模型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未閹割的小鼠腫瘤生長加速,而在閹割小鼠中,高脂飲食小鼠的腫瘤生長最快,20%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小鼠腫瘤生長顯著抑制。在閹割的環(huán)境下,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具有抑制前列腺腫瘤進展的潛力,這可能是由于其對血清膽固醇酯的影響,從而進一步調節(jié)腫瘤內的類固醇生成。
另一項研究分析了無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對前列腺小鼠模型腫瘤生長的影響,研究表明,限制碳水化合物但攝入高熱量并不能抑制腫瘤的進展,可能是因為這種飲食模式會導致明顯的肥胖,從而推動腫瘤的發(fā)生。 C3(1)/Tag雄性小鼠的前列腺上皮細胞中會特異性表達SV40大T抗原,導致前列腺癌的發(fā)生,含大豆蛋白和魚油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預防或減緩前列腺癌的生長沒有顯著影響。在對雄性轉基因小鼠前列腺癌模型的長期研究中,15%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加或不加塞來昔布,可以顯著降低轉移的發(fā)生率。然而,25%的碳水化合物飲食和塞來昔布顯示出最好的存活率。因此,與極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相比,適度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對整體健康更有益。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癥,許多研究報道飲食可顯著影響乳腺癌的風險。研究表明,患有乳腺癌同時患有肥胖、糖尿病或高血糖等疾病的女性,與沒有這些疾病的女性相比,她們的存活率往往較低。在診斷為乳腺癌后,飲食血糖負荷最高五分之一的女性,乳腺癌特異性死亡風險增加33%,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6%。 另一項研究評估了不同碳水化合物來源對診斷為I-III期乳腺癌的女性的影響,報告稱,大量食用土豆、精制谷物和果汁與乳腺癌特異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高風險相關。相反,在診斷出乳腺癌后,從蔬菜中攝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與提高生存機會有關。此外,在乳腺癌診斷后,堅持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特別是富含植物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乳腺癌患者更高的總生存時間相關,但與乳腺癌特異性生存率無關。 瑞典的一項研究檢查了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乳腺癌總體風險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激素受體定義的乳腺癌,結果表明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ER+/PR-乳腺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孕激素受體陰性)風險之間存在潛在的正相關。此外,對伊朗婦女進行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最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略有增加,但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一項針對成年美國白人的研究顯示,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最低的人相比,攝入最多碳水化合物的人患乳腺癌的風險反而降低了41%,然而,當考慮到身體脂肪調節(jié)時,這種聯(lián)系就失去了意義。與這些結果一致的是,最近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膳食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降低乳腺癌發(fā)病率、死亡率和復發(fā)率相關。這些發(fā)現(xiàn)挑戰(zhàn)了膳食中相對較高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對健康有害的觀念,它甚至可能具有保護作用,從而對公共衛(wèi)生和營養(yǎng)指南產(chǎn)生重大影響。 在動物模型中,有研究評估了含有大豆蛋白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C3(1)/Tag雌性小鼠三陰性乳腺癌的影響,結果表明,這種飲食可以顯著降低乳腺癌的生長,這意味著在這種特殊的模型中,限制葡萄糖可能對減緩腫瘤生長具有顯著影響。在高轉移性4T1小鼠乳腺腫瘤模型中,將4T1腫瘤細胞注射到BALB/c小鼠體內,在15%碳水化合物的高蛋白飲食中添加塞來昔布,會導致原發(fā)性腫瘤生長速度最低,肺轉移減少。因此,改變飲食使腫瘤對治療敏感可能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治療策略。 另一項研究評估了生酮飲食對自發(fā)性乳腺癌小鼠模型癌癥進展和生存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生酮飲食可以抑制腫瘤生長,減少肺轉移,延長小鼠壽命。此外,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生酮飲食誘導的持續(xù)酮癥不會促進原發(fā)性乳腺腫瘤的生長和轉移,認為生酮飲食可以安全地用于乳腺癌患者。限制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引起代謝變化,從而顯著影響腫瘤細胞的生長、轉移和腫瘤的發(fā)生。
結直腸癌往往具有高死亡率,據(jù)估計,堅持適當?shù)娘嬍趁磕昴軌蝾A防大多數(shù)癌癥病例。根據(jù)17項觀察性研究收集的證據(jù),高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可能增加發(fā)生結直腸癌的可能性,特別是在男性中。一項包括160名結直腸癌患者和320名健康對照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結直腸癌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采用低碳水化合物和低糖的飲食可能有助于預防結直腸癌。 一項調查升糖指數(shù)、血糖負荷、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結直腸癌之間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升糖指數(shù)處于最高三分之一的個體發(fā)生結直腸癌的風險明顯高于最低三分之一的個體,此外,升糖指數(shù)處于中間三分之一與發(fā)生結直腸癌的可能性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lián)。相反,碳水化合物質量指數(shù)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評分最高三分之一的個體發(fā)生結直腸癌的風險顯著低于最低三分之一的個體。堅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可能會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 然而,在一項大型的多種族人群研究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較高的血糖負荷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對女性結直腸癌具有預防作用,但對男性沒有;一項基于人群的瑞典女性隊列研究未發(fā)現(xiàn)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升糖指數(shù)或血糖負荷與結直腸癌風險之間存在任何關聯(lián)。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對大量隊列研究的系統(tǒng)文獻綜述和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高碳水化合物攝入與結直腸癌發(fā)病率之間沒有顯著的獨立關聯(lián)。 飲食碳水化合物本身可能不是結直腸癌的直接危險因素,其它飲食因素可能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相互作用,從而調節(jié)結直腸癌的風險。新加坡進行的一項最新前瞻性隊列研究發(fā)現(xiàn),堅持以動物性食物為基礎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新加坡華人傾向于適度增加疾病預防控制風險。日本的一項隊列研究發(fā)現(xiàn),高動物源性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患各種類型癌癥和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 動物研究表明,生酮飲食可以通過阻斷炎癥、阻止轉移和抑制血管生成,顯著降低小鼠腫瘤生長。另一項研究顯示,生酮飲食可以通過觸發(fā)細胞內氧化應激、促進M2到M1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極化和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表達來抑制腫瘤生長。
除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以外,流行病學研究還探討了碳水化合物攝入與其它類型癌癥的關系,包括肝癌、胃癌、胰腺癌、肺癌和卵巢癌。 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碳水化合物攝入增加與肝細胞癌風險升高相關;此外,在新加坡華人中進行的一項隊列研究發(fā)現(xiàn),低碳水化合物但富含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飲食模式與較高的肝細胞癌風險相關。比較植物性和動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發(fā)現(xiàn),堅持植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同時減少來自精制谷物的碳水化合物攝入,與肝細胞癌風險降低相關。 在中國,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增加與胃癌的高發(fā)病率有關。然而,遵循動物性或植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胃癌風險之間沒有顯著關聯(lián)。同樣,在韓國人群中進行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胃癌的發(fā)病率與食物的升糖指數(shù)和血糖負荷有顯著的關系。意大利人群中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也表明,高血糖負荷的飲食與胃癌風險直接相關。飲食高升糖指數(shù)和高血糖負荷可能表明高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因此評估碳水化合物攝入的類型和數(shù)量對于降低患胃癌的機會很重要。
一項女性隊列研究發(fā)現(xiàn),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與胰腺癌風險無關;另一項基于美國人群的隊列研究表明,堅持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有助于預防胰腺癌。對非西班牙裔白人的研究揭示了高升糖指數(shù)飲食和肺癌發(fā)病率增加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一項前瞻性分析表明,高升糖指數(shù)食物和精制碳水化合物與肺癌風險增加有關,而高質量碳水化合物和低血糖負荷飲食的攝入與肺癌風險降低有關。 一些研究表明,較高的血糖負荷與卵巢癌風險降低有關,這與一項前瞻性研究的結果相矛盾,該研究顯示,較高的血糖負荷會增加卵巢癌風險。升糖指數(shù)、血糖負荷和碳水化合物攝入與卵巢癌之間的聯(lián)系尚未得出結論,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闡明這些關系。 碳水化合物、腸道菌群與癌癥風險
胃腸道菌群可影響消化、代謝過程和免疫反應以及其它重要的生物功能。宿主與腸道菌群之間的共生關系,對于制定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策略至關重要。胃腸道菌群對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狀態(tài)都有很強的影響,包括腸道疾病和癌癥。腸道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細菌,其中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最為豐富。這些微生物通過維生素、酶和多種代謝物的生物合成來幫助維持宿主的能量穩(wěn)態(tài)和支持宿主的免疫反應。因此,腸道細菌組成的任何破壞都可能影響宿主的整體健康。 飲食直接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高糖飲食會降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高水平的膳食蛋白質與微生物發(fā)酵增加有關,導致糞便內毒素水平升高。值得注意的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增加腸道中有益微生物的豐度,同時減少促炎細菌的豐度。然而,也有研究報告顯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腸道菌群沒有顯著影響。
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前列腺癌發(fā)生之間存在相關性,人們觀察到腫瘤部位的微生物多樣性增加,同時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減少。一項前瞻性病例對照初步研究發(fā)現(xiàn),前列腺癌患者的腸道菌群中馬塞擬桿菌(Bacteriodes massiliensis)含量較高,而對照者的腸道中普氏棲糞桿菌和直腸真桿菌較豐富。此外,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表現(xiàn)出獨特的腸道菌群特征。 比較分析不同前列腺癌發(fā)生風險的男性的腸道菌群發(fā)現(xiàn),某些產(chǎn)短鏈脂肪酸的細菌,包括理研菌科、別樣桿菌屬和毛螺菌屬,在前列腺癌高風險的男性中表現(xiàn)出豐度增加。短鏈脂肪酸會增強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產(chǎn)生,從而促進前列腺癌的進展。
腸道菌群對乳腺癌的發(fā)生具有潛在的影響,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個體之間的腸道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此外,癌性乳腺組織中腸桿菌科和葡萄球菌屬的水平要高于健康乳腺組織。腸道微生物可以調節(jié)雌激素水平,反之亦然,與健康受試者相比,患乳腺癌的絕經(jīng)后女性的多爾氏菌屬和毛螺菌科水平較低,梭菌科、棲糞桿菌屬和瘤胃球菌科的豐度較高。微生物多樣性的降低以及病原體的增殖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和腸道環(huán)境的破壞。這種菌群失調與更高的癌癥風險有關,并可能導致治療的不良反應。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風險之間的聯(lián)系是通過特定微生物、分子信號和微生物代謝物的復雜相互作用來調節(jié)的。結直腸癌患者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脆弱擬桿菌、具核梭桿菌和消化鏈球菌。這些微生物通過影響炎癥、調節(jié)免疫反應和產(chǎn)生有害代謝物來調節(jié)結直腸癌的癌變。具體來說,具核梭桿菌通過microRNA干擾調節(jié)Toll樣受體TLR2和TLR4信號通路,在結直腸癌的發(fā)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消化鏈球菌通過產(chǎn)生促進胃酸產(chǎn)生的代謝物,導致缺氧的腫瘤微環(huán)境,從而促進致癌環(huán)境。
很明顯,目前關于飲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對各種癌癥風險影響的證據(jù)并不一致,還沒有明確的結論,因此,僅僅評估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似乎不足以確定患癌癥的風險,可能同時還應該考慮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和質量。比如,抗性淀粉作為一種健康、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飲食成分就引起樂人們的廣泛關注。 淀粉類食物
淀粉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以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形式組成的聚合碳水化合物。一般來說,直鏈淀粉占淀粉的20-30%,而支鏈淀粉組成剩下的70-80%。這些分子結構對淀粉的功能和性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鏈淀粉是一種復雜的碳水化合物,由許多葡萄糖單位通過α-1,4-糖苷鍵組成,而支鏈淀粉是一種高度分支的多糖,同時具有α-1,4和α-1,6-糖苷鍵。 淀粉根據(jù)其在小腸中的消化和吸收速度可分為不同的類別:快速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抗性淀粉存在于各種各樣的食物中,包括土豆,谷物和豆類。根據(jù)抗消化能力,抗性淀粉可以分為RS1-RS5五類。 淀粉為大多數(shù)人提供了每天所需的大量熱量,以葡萄糖的形式貢獻了我們總熱量攝入的50%左右。雖然淀粉類食物傳統(tǒng)上因其對人類營養(yǎng)的重要性而受到重視,但最近人們對這些食物的看法卻變得消極起來。攝入大量淀粉與高血糖、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有關。
淀粉的消化和吸收對餐后血糖反應和胰島素水平有重要影響。富含精制和/或加工淀粉和糖,而膳食纖維和營養(yǎng)素含量低的飲食會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的波動。升糖指數(shù)通常用于評估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如何影響血糖反應,它是通過將特定食物對血漿葡萄糖水平的影響與參考食物(通常是白面包或葡萄糖)進行比較來計算的。高升糖指數(shù)定義為≥70,中升糖指數(shù)定義為56-60,低升糖指數(shù)定義為≤55。 與低升糖指數(shù)食物相比,高升糖指數(shù)食物因其快速消化、吸收和代謝的能力而被證明會導致血糖水平更快上升。堅持高升糖指數(shù)飲食與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0-33%有關,這可能歸因于高升糖指數(shù)食物刺激胰島素分泌并導致胰腺β細胞功能障礙,從而損害葡萄糖耐量。低升糖指數(shù)食物對餐后血糖的影響最小,因此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盡管升糖指數(shù)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廣泛使用和推薦用于指導食物選擇,但由于對食物份量的普遍忽視,它繼續(xù)面臨挑戰(zhàn)。血糖負荷是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替代措施而引入的。通過將升糖指數(shù)與總有效碳水化合物含量相結合,血糖負荷反映了特定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數(shù)量和質量。通過同時考慮升糖指數(shù)和總膳食血糖負荷,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碳水化合物對健康的影響。 一些系統(tǒng)綜述和薈萃分析表明,堅持低升糖指數(shù)和/或血糖負荷的飲食可以顯著改善血糖控制、血脂和血壓。此外,這些研究表明,食用低升糖指數(shù)和/或血糖負荷的食物與降低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
抗性淀粉在小腸中不會被分解,而是由大腸和結腸中的微生物發(fā)酵。一項薈萃分析和系統(tǒng)性綜述顯示,抗性淀粉的攝入與空腹血糖、胰島素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的顯著降低有關??剐缘矸圩鳛橐环N低升糖指數(shù)食物,能夠減少飲食中可消化淀粉的數(shù)量,降低血糖負荷,減輕餐后血糖反應。 更具體地說,由于微生物發(fā)酵,導致短鏈脂肪酸的產(chǎn)生,抗性淀粉對血糖控制具有積極作用。短鏈脂肪酸丁酸特別有益,它與胰島素敏感性增加和刺激胰高血糖素樣肽1的釋放有關。此外,短鏈脂肪酸可以通過促進有益菌的生長來幫助平衡腸道菌群,因此,抗性淀粉也可能具有益生元的功能。由于這些益處,含有抗性淀粉的飲食被認為是預防和控制代謝疾病和癌癥的有希望的策略。
在美國成年人中,較高的抗性淀粉攝入量與較低的總體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有關,特別是顯示出癌癥風險和全因死亡率的降低。 隨機對照試驗表明,與精制小麥產(chǎn)品的飲食相比,富含全谷物和麥麩的飲食可顯著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漿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這種影響可能會減緩前列腺腫瘤的發(fā)生。另一項研究調查了食用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與乳腺癌風險之間的聯(lián)系,結果表明,食用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豆類和煮土豆,可能會降低乳腺癌的風險,而食用白面包和餅干可能會增加風險。 此外,一項針對韓國女性的大規(guī)模隊列研究表明,在50歲以下的韓國女性中,雜糧飯與降低乳腺癌風險有關。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的薈萃分析進一步支持全谷物攝入在降低癌癥風險方面的益處。實驗證據(jù)還表明,抗性淀粉可能對結直腸癌具有保護作用。 抗性淀粉被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健康影響。開展更多的隨機對照試驗來探討不同抗性淀粉類型對不同人群中不同類型癌癥風險的影響很重要,這將為制定臨床營養(yǎng)策略提供更確鑿的證據(jù)。從公共健康的角度來看,建議在飲食中加入各種高膳食纖維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和豆類,以降低患癌癥的風險。 抗性淀粉可以作為一種膳食纖維發(fā)揮作用,在許多研究中已被證明可以影響腸道菌群組成,包括增加放線菌和乳酸桿菌的水平。人們普遍認為,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對預防癌癥至關重要。人體腸道菌群將飲食中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代謝為短鏈脂肪酸,其中丙酸和丁酸在促進健康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剐缘矸塾筛鞣N結腸細菌發(fā)酵,例如來自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丹毒桿菌科和梭菌科的細菌,這些細菌以產(chǎn)生丁酸而聞名。丁酸對腫瘤細胞的DNA修復、分化和凋亡等細胞生長過程至關重要,最終抑制惡性細胞的生長。一項使用結腸癌動物模型的研究發(fā)現(xiàn),結直腸癌大鼠腸道中產(chǎn)丁酸的細菌顯著減少,表明了腸道微生物與結直腸癌之間存在潛在的相關性。 2型抗性淀粉(RS2)由于具有潛在的促進代謝和全身健康的能力,在臨床試驗和動物實驗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RS2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抗性淀粉,其顆粒狀結構無法被消化酶和淀粉酶所消化。RS2的來源包括來自高直鏈淀粉玉米、生土豆和香蕉粉的未經(jīng)加工的抗性淀粉顆粒,使它們成為極好的益生元。 研究表明,食用富含RS2的小麥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并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具體來說,食用富含RS2的小麥與有益細菌水平的增加有關,比如雙歧桿菌、瘤胃球菌、羅斯氏菌和棲糞桿菌,所有這些微生物都可產(chǎn)生丁酸。較高水平的瘤胃球菌與腸道丁酸產(chǎn)生增加特別相關。RS2也能增加直腸真桿菌的比例,進一步促進丁酸產(chǎn)生。大鼠研究表明,攝入RS2會導致丙酸水平升高,并增加布氏瘤胃球菌的豐度。此外,富含土豆抗性淀粉或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的飲食可以促進雙歧桿菌的生長,提高短鏈脂肪酸的濃度,改善結腸結構。一項以喂養(yǎng)高脂飲食的老年小鼠為對象的實驗發(fā)現(xiàn),補充RS2可增加產(chǎn)丁酸的細菌,比如瘤胃球菌和毛螺菌。 此外,抗性淀粉已被證明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對抗炎癥和抗氧化特性具有積極影響,可能降低癌癥風險。此外,一項針對胰腺癌異種移植小鼠的研究表明,攝入工程抗性淀粉可降低腫瘤生長。這一結果與甲酸和乳酸水平升高以及丙酸產(chǎn)生減少有關。
總結 碳水化合物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身體機能和身體活動提供能量。然而,過量攝入碳水化合物可能會對人體代謝產(chǎn)生負面影響,促進癌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并影響其治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這些疾病的策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然而,目前關于低碳水化合物有效性的證據(jù)仍然不確定,缺乏明確的結論。據(jù)報道,像生酮飲食這樣的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也會導致胃腸道副作用和體重減輕,使得人們很難堅持這種飲食方案。此外,許多研究只關注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而忽視了碳水化合物的質量(比如升糖指數(shù)和血糖負荷)在影響癌癥風險方面的重要性。 抗性淀粉作為一種健康、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飲食成分已經(jīng)引起人們的關注。它不僅可以作為膳食纖維,還可以作為益生元的寶貴來源,它能夠影響腸道菌群組成,從而改善代謝控制。這也使得抗性淀粉成為預防和治療癌癥的潛在手段。從臨床角度來看,補充抗性淀粉在預防疾病和管理癌癥中展現(xiàn)出極大的潛力。 很明顯,僅僅評估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可能不足以確定患各種癌癥的風險,同時還應該考慮碳水化合物的質量,以得出它們在癌癥發(fā)生中的作用的明確結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