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述 二、五輸穴應用
(一)利用它本身的屬性來治病,比如:井、滎、俞、經、合。 井穴:井穴是十二條經絡最末端的穴位。
首先,井穴的第一個作用,用它來急救?;蛘哂脕頌a臟腑的氣。 有人會提出疑問,我自己感覺臟腑的氣不夠用,為什么還要瀉呢?因為臟腑的氣不一定是正氣,經絡和臟腑里面會充斥著無形之氣,這個氣可以是正氣,也可以是病氣。 比如:中風的人,因為熱極生風,它的熱氣就會停留在經絡和臟腑里面,不存在光停留在臟腑里不影響經絡這種情況,也不存在光停在經絡不影響臟腑的情況。 往往臟腑的問題越嚴重,對應的經絡問題也越嚴重。 大部分急性問題發(fā)作,都是實癥(實邪),如:腦梗塞、生氣被氣到了、喝酒倒下了等,氣比較實,實邪之氣聚集在井穴這里。 急性病需要對臟腑和經絡進行瀉。
井穴在身體的最末端,臟腑的氣卻在身體里面,當你強刺激它時,氣會隨臟腑經絡引出去。 當井穴受到刺激時,臟腑經絡的氣會自動往井穴方向走。 所以刺激井穴,才能快速調理臟腑的實邪。 人體末端一般是實邪所聚結的地方。 腦梗,心梗病人急救時,都扎指尖,因為發(fā)作時,臟腑氣在胸腔內循環(huán)的比較多,經絡氣在經絡中循環(huán)的比較多,但是這二者是想對應的。臟腑和經絡的氣都是要么一起多,要么一起少。 臟腑氣多,相應的經絡氣也多,臟腑氣少,相應經絡的氣也跟著少。
因為只有井穴,一些慢性的比較重的病,只要找到對應的井穴,刺完以后,出來血液會很暗,原因就在這里。 長期失眠的,長期肚子不舒服的,長期便秘的,你感覺身體狀況很差,找井穴去調理一下。該刺刺,該灸灸。 比如:有人經常胃疼,經常不舒服,發(fā)作,我們在胃的井穴歷兌附近,針刺一下,刺出的血會很黑,擠一二滴血出來,病氣就會隨著血液而流出,這叫病隨血出。 不管你是肝也好,脾也好,肺也好,先刺一下。包括咳嗽什么的,尤其是慢性的,時間長的慢性病,先把井穴調一下。

各臟腑病氣比較足的時候,就會心下滿。 五臟六腑皆為心下滿,這個指的是,心為君,心君之下,所有的都為臣,再大的臣也在心君之下,滿是一種悶滿的感覺,泛指所有的胸悶。 比如,肝氣郁結,會導致胸悶。脾腎虛弱會導致心下滿。肺氣不足,也會導致心下滿,感覺憋悶,胸口不舒服都是心下滿。受寒,咳嗽,胃不舒服,腸不舒服,腎不好,都會導致心下滿的感覺。 是五臟六腑病氣導致的一種病,并不是單指心臟問題,要看哪個經絡,哪個臟腑的問題。
2.滎穴 微小的水流。 滎穴解決身熱不明顯,應用很小。 第一個作用就是代“井”來瀉。
實癥但不是急癥,這個可以用。我要瀉,但是不能瀉的太歷害。那我就用滎穴代替井穴來瀉, 第二個作用:解決經絡問題,主管關節(jié),整個經絡痛的,都可以用滎穴。 比如三焦經絡痛,就用滎穴液門來代替井穴調理,不一定用母穴、子穴。有這類問題可以用滎穴,比如胳膊疼,腿疼。 運動所主導的經絡拉傷用滎穴。運動不利用滎穴。這里指的是經絡肢體的問題用滎穴。 胳膊上疼,在肺經上,可以用魚際代井。 運動關節(jié)不利用滎穴,手、臂、腿不利,可用液門(手三焦),足通谷(足膀胱),來調,代井。 尤其是線條狀的疼痛用滎穴。肝經上用行間來調。
3.俞穴 因為人的氣分內氣和外氣。內氣是人的臟腑之氣,人的生氣是要通天的。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鏈接天地間的氣呢?在分支的井穴,俞穴,先灸井,再灸俞。做完后就會發(fā)現,一股氣流會從末端往經絡和臟腑里走了。幫助你更好地連通天地之間的炁,人的能量場合,無時無刻不和天地間進行一個交換。 比如:肺經,先少商再太淵。把天地間的炁往內接。 再如:腎虛,腎氣不足,腎經上可以先灸涌泉再灸太溪。一股熱量頂著腿往下走。就灸這二個穴位就行了,腎只有虛的,沒有實的。
第二個作用:體節(jié)重痛,困重的用俞穴。
體節(jié)重的人,灸輸穴,不用補瀉。
有的人說不清楚哪里不舒服,身體沉重,沒有精神,腿像灌滿鉛一樣,這個也用俞穴來治。 感覺重,膝蓋重,抬起來有障礙,這時用俞穴來刮灸,不分陰陽。 先看哪條經絡不通,就用它的俞穴。 腳上六個俞穴按一下,看哪個反應大,就用這個俞穴。這六個俞穴里,總有一個能解決你沉重的感覺。 比如:小腿肚子疼,就用膀胱經的俞穴束骨,直接刮,刮完灸,人就會感覺到舒服,腿也沒有那么重了。不用補瀉,直接用穴位就行了。 黃帝內經里講,知穴位,用對,如風卷云,如立竿見影,風動則云散。
《黃帝內經 · 素問 · 咳論》
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甲乙經》作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帝曰:善。
4.經穴 如:不按時睡覺、排便、來例假、吃飯,這些用經穴來調理。 有人失眠用神門不管用,反而用少府或者靈道、少沖就管用了。 膽囊息肉找膽的經穴,用陽輔。 子宮肌瘤用經穴,是肝腎方面的問題引起的,用中封,復溜,八髎,命門,風市,關元等來調理。
5.合穴 能起到提振臟腑之氣的作用。臟腑在人體的中心點上,在中心點上把氣聚起來了。起到聚氣的作用。 不管什么樣的虛癥,用合穴能把內氣聚集起來,使它不要亂跑了,聚集起來的是人體的正氣。 所謂的瀉,就是氣瀉過了,不能再瀉了,要把氣聚起來, 不管是吐也好,還是拉也好,都是氣瀉了。或者出血引起瀉,都是泄。氣逆就是身體的氣丟失了,用合穴聚氣,這是合穴的真正作用。 吐就是氣逆,胃氣脹逆,胃反流,胃氣降逆,都算氣逆。都可以用合穴。
三、艾灸的正確方法 古代歷害的中醫(yī)都是練采氣采光,練功的,才能知道真正的穴位在哪里。書只是一個輔助的工具。真正的中醫(yī)是口口相傳的。 不下功夫好好跟老師學,有的知識是學不到的。
學習到現在,了解到有異議的穴位有:太白,公孫,涌泉,中沖,隱白。 中醫(yī)的穴位不光能治病,還能導致疾病,所謂的天機不可泄漏,有些穴位用特殊的方法刺激了,那么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就像“五百錢”這一類的,既能治跌打損傷正骨,也能傷人性命,給人造成不好的結果。在古代能給人正骨的,點穴治病的,一般都是武術高手,所以以前師傅帶徒弟,要求是很嚴格的。現在基本沒幾個會了。就像道術的密法一樣,也不能輕易外傳。外傳的話,也有可能會導致不太好的后果。好多都是口口相傳的,不留文字。
四、本經的子母穴用法 
虛癥用母穴,肺經的母穴是太淵。一般用灸法。 跑步沒力氣,睡覺打呼嚕,都是肺氣虛,灸太淵。
心和心包五行同屬火
心經,母穴少沖,子穴神門。 心包經,母穴中沖,子穴大陵。
井穴就是它的母穴,有人失眠,心和心包全是虛的,按神門沒用。 本該用中沖或者少沖進行一個艾灸或者按、刮、針。 因為心經是虛的,而你們用的是神門,神門是它的子穴,把心火給瀉了。本身就心慌氣短,心血不足,睡不著覺,膽還特別大,把君火給瀉了,不要光想著書上說神門能幫助睡眠,能安神。 瀉神門不如瀉大陵,大陵是代心受過的,一般都用心包上的大陵來泄。 比如你情緒受到打擊時,心情不好時,心情壓抑時,這種情緒引起的失眠,用大陵更合適,這種情緒是心包替你承擔的,心包不光承受體內的風寒暑濕的病氣。還承受著你的情緒。心包替心臟默默地承受著一切。用心包大陵比你用神門好的多。 用溫灸法去補神門行不行?神門是子穴,子穴本身就疏導和瀉的作用,雖然用的是補法,但是針灸子穴還是瀉,那還不如按大陵呢,大陵按完,睡的比較踏實。或者直接用少沖也行。少沖是心經的母穴,按母穴有補益作用。灸小指。不必死拘著書上的文字,要活學活用。 情緒很焦慮時才用神門去疏泄你的情緒。是自身比較焦慮,神門對焦慮產生的情緒有一定的作用。其實大陵完全能代替神門。 操作方法雖然是補的,但是神門穴位的屬性是瀉的屬性。
相火有問題,泄相火,神門是君火,所以找相火的子穴大陵。
脾的五行屬土,母穴是火。對應是滎穴,大都。子穴是金,對應經穴,商丘。
太胖,或者太瘦,大多數人的脾都是虛的,灸大都,一天一次,一次半小時。 大:有二層意思 ,身體某處變大,如肚子大。大多數的功能之都。
都:總管、督促的意思 ,都城,首都,文化之都,都聚集的地方。 京:北京,南京,中央極權,權力所在地。 大都在隱白的后面,刮。 年齡大了后,脾胃運化功能衰弱,脾主濕,大部分人的大都穴都是不通的。
急性消化系統炎癥,如,上吐下瀉,可用商丘。 脾大也可用商丘。
腎以瀉為藏,對人體來說,腎水,先天之水,真水,不宜瀉。 子穴又有瀉的作用,有人說涌泉不能用,用就會把人腎耗光了。是不是這樣的呢? 腎水、腎精需要藏,腎精是五臟之精之所歸。五臟之精最終流注于腎,皆下注于腎。五臟之精需要藏,精藏則能生髓,生血,生骨,才能長個子。
因大腸經引起的牙疼,手陽明大腸經離地近,扎二間。(牙疼還有一個原因也可能引起-腎。) 便秘,發(fā)燒,便秘伴隨的牙疼,這些全是大腸經上的實癥,包括大腸經的疼痛,都可以用二間。 大腸經經氣不足的用母穴曲池。曲池穴通常用在通腑的時候,腑以通為用。虛癥,高血壓,無力,發(fā)燒,都可以用曲池。
三焦經,母,中渚,子天井。 小腸經,母,后溪,子小海。 耳聾、耳鳴確定三焦問題,用天井。 三焦經大部分問題是熱了,寒的比較少,三焦經和膽有密切關系。 耳聾耳鳴要么是少陽膽,要么是少陽三焦。 少陽膽,少陽三焦。耳鳴,口干??诓豢啵瑹?,渴,用天井來瀉,可灸可按。 中渚穴。慢性手臂疼痛。不影響工作,但是按一下又疼了。 手部運動,也傷肺經,陽明經,三焦經,這幾條經絡是手部運動中損傷最多的。
五、他經補瀉

他經子母補瀉,只調內科疾病,輔助本穴的子母補瀉,解決內科問題,不解決外科問題。 本經既能調理內科,也能調理外科。 臟氣,明顯消化不良的, 有人手腳截了,可用他經子母補瀉。 規(guī)律陰對陰,陽對陽,相火為用,君火無為,心改成心包。把少府穴改成勞宮穴,調理脾,少府改勞宮。 肝經出問題了,比如腫瘤,息肉等,用五輸穴方法,可以嘗試下,用灸法,效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