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0月,弗吉尼亞·伍爾夫應邀前往劍橋大學多個女子學院,以“女性與小說”為主題,進行了兩次演講。1929年,伍爾夫將這兩次演講內容公開發(fā)表,后經(jīng)修改和擴充,以《一間自己的房間》為名集結出版。這本書,后來也成為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理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伍爾夫以犀利的筆觸,深入剖析了女性在社會時代背景下,所遭受的不公與壓迫。通過對女性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及現(xiàn)狀進行分析,伍爾夫鼓勵女性掙脫枷鎖(包括現(xiàn)實的壓力和頭腦中的樊籠)的束縛,理智且勇敢地去做自己。她主張女性應該主動地,去爭取獨立的經(jīng)濟力量和社會地位,積極成就自我,開拓人生。基于自由之意志、獨立之精神及獨立的經(jīng)濟能力,女性才能夠更充分地培養(yǎng)起自由的性情,才能夠平靜而客觀地思考,才能夠心無旁騖地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的內涵很豐富,寫作、手工、音樂、電影等,可以將這兩個字替換為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伍爾夫鼓勵每一個人勇敢做自己:“ 除了自己本人之外,不必成為任何其他人?!?/span>再次翻讀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依然會被字里行間散發(fā)著自由感和力量感所觸動。“假如女性要寫小說,要寫詩,就必須一年要有五百英鎊的進賬,還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附鎖。”伍爾夫說,這個世界并不要求人們去寫詩、寫小說,甚至寫歷史。但我們會看到,總有人還是在寫詩、寫小說、寫歷史、寫各種自己想寫的。文字作為一種傳遞信息的媒介,無處不在,但那些真正與我們內心有交集的文字,或許才對自己有一定意義。文字的存在,讓我們平凡的生活可以變得浪漫、富有詩意。有人會因為喜歡寫作,堅持從笨拙到熟練,筆耕不輟地進行嘗試。文字在每個喜歡文字的人那里,有著不同的確定的意義。每個人都可以去寫自己想寫的,如何能夠自由地、如實地表達自己呢?伍爾夫認為,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帶鎖的,還要有一年五百英鎊的收入。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而不是共享的起居室,以便讓自己置身其中,既安心,也自由。特別說明要帶鎖,為的是隔絕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好讓內心擁有安全感,讓頭腦保持清明,從而能夠自由地表達,自由地創(chuàng)作。伍爾夫說,心智自由,有賴物資供應;詩歌創(chuàng)作,則有賴心智自由。當代散文作家李娟,在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與精神自由后,也曾感慨:“窮不只會影響錢包,還會傷害腦子?!?/span>如果一個人要每天為生活所需煩惱,整個人的狀態(tài)就不夠自如、不夠舒展,會擰巴,會苦惱。“生活擺脫了喜怒愛恨的執(zhí)著,創(chuàng)作就可以自由了。”而我們的喜怒愛恨,其實都源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自己無能的苦惱。伍爾夫所描述的那個時代,女性寫作面臨的困境,在現(xiàn)代女性身上不那么明顯了,但無形的束縛依然存在,既有來自外部的壓力,也有來自內心的怯懦不安等。每個想要做自己的人,都需要不斷去掙脫那些束縛生命潛能、抑制生命茁壯成長的力量,為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創(chuàng)造條件。喜歡有秩序感的生活,喜歡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掌控感,為此,需要去創(chuàng)造一種內心環(huán)境,平穩(wěn)且有秩序感。一旦清楚地知道自己更喜歡、更適合哪種狀態(tài),就盡力去接近那種樣子。在未來尚未完整而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之前,這是自己所能做的事情。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并非只是物質上的占有,提供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生活上有了一定的安全感。其實更多的,還是靈魂層面吧,擁有自由之意志,獨立之精神。如實地面對自己,不斷去看清自己內在的需求,以自己的能力,去滿足自身需求。你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經(jīng)營一份關系,但關系里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在關系中的挫敗感、失落感,可能讓你不喜歡自己的樣子。在關系里各種不滿,說到底可能還是對自己的不滿,或者對關系中的人預期過高,或者試圖通過改變別人去改善關系。每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人都有捍衛(wèi)自由意志的權力,一旦感受到自由意志受到了威脅,進行防御,是人之本能。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讓自己具備接受一切現(xiàn)實的勇氣和力量。有時候,與其過分關注一段關系的走向,不如先把注意力收回來,關注自己的成長。不盲目從外界去尋求價值肯定,看清內在的需求,主動嘗試建立自我的核心價值感。慢慢找到內心的“根”,找到在這世間立足的重心,一點點把根系扎得更深、更穩(wěn)。蘇東坡被貶黃州時,曾靜夜沉思,生出許多感慨“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span>劫后余生,往昔的友人也不再與東坡往來,人生的困惑與感傷,如何求得解脫。他緊接著寫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span>蔣勛老師講蘇軾,一生屢次被貶,親友也成陌路,一般人也許會慨嘆世態(tài)冷暖,東坡則說,“多難畏人”。害怕人,遠離人,正是找到機會,好好給自己做一次孤獨的功課。人人生而孤獨,但每個人,可以永遠是自己最忠實的朋友。伍爾夫也在書中呼吁讀者,將眼光放開,不要緊緊盯著兩性關系,可以多見識世人和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而不僅限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然還要去看蒼穹、看樹木以及別的什么,而且要去看它們本來的面目……”“圖書館你要鎖就鎖,但是我的大腦可沒有門、沒有鎖、沒有閂,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你鉗制我心靈的自由?!?/span>對應到“一間帶鎖的自己的房間”,是用來將自己與外部干擾隔絕開來,是為心智自由創(chuàng)造條件。而心靈的自由,既在于不受外界干擾的自由,也在于即便存在干擾和束縛,內心主動選擇不被裹挾的自由。帶鎖的“圖書館”存在某種隱喻,指代那些原本可以為我們所用,卻頻頻受到阻撓的資源,或是現(xiàn)實中,想抵達的遠方,途中遇見不得不跨越過去的障礙等。人從來沒有不被任何困境所困的時候,從前的時代如此,現(xiàn)在的時代也是如此。沒有什么可以鉗制一個人心靈的自由,除非自己甘愿作繭自縛。另外,其實也要保持清醒的一點,那些能夠帶給自身安全感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也會反噬自己,困住自己。假如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間,并非要牢牢地將自己鎖住,有進入房間的自由,也有隨時可以走出去,看看更廣闊天地的自由。個人意志、內在的精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選擇,決定著我們最終會通往哪里。對于自我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將自身的潛力開發(fā)到極致,讓生命內在的更多可能性散發(fā)出來。“不論用什么方法,我希望你們擁有足夠的金錢,可以去旅行,去閑散,去深思這個世界的過去或未來,去看書夢想,去徘徊街頭巷尾,并且讓思想的釣線深深地沉入生命的河流?!?/span>每一本能夠走入內心的書,如同一面鏡子,既反映著內在的喜好、追求,也折射出內在所缺失的東西。我們借由這樣的“鏡子”,不斷審視自我,矯正自我,完善自我。伍爾夫讓我們看到,真正敢于做自己的人,有穩(wěn)定的內核,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人生實苦,處處是考驗,時常有缺憾,需要一些主動賦予的意義,將生命之火點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