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賴耶識 如果殉葬用殘忍來形容,那么活人殉葬該用什么來形容呢? 朱元璋作為一個從農(nóng)民被剝削的階級變成帝王,他應該比誰都清楚這份殘忍,可是為什么自秦始皇廢除的殉葬制度,朱元璋再一次將它搬上歷史?
如果說朱元璋有苦衷,為了給孫子朱允炆一個清明的前朝后宮,又為什么將殉葬制度傳下去,而不是自此廢除? 自活人殉葬消失在歷史千年后,朱元璋恢復了這個制度,所以自朱元璋開始以后的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天順帝朱祁鎮(zhèn)六代皇帝,都有嬪妃和宮人殉葬。 而這項制度,直到朱祁鎮(zhèn)臨終前,才被廢除。 而朱祁鎮(zhèn)算得上一輩子只做對了這一件事。 這項制度的最初,朱元璋就有規(guī)定,只有無子女的嬪妃,才可以殉葬。生育了子女就可以免除殉葬。 本來大家進宮,只要努力生孩子,怎么也能保住一命,也算給自己留了活路,對未來也算有點盼頭。 可是到了朱高熾駕崩,朱高熾的郭貴妃生育了三個兒子,并且順利長大,還是被殉葬了。 這一下,宮里所有人都慌了,因為連最后一條生路都沒有了。 無獨有偶,朱高熾生了三個兒子的貴妃殉葬了,但是朱高熾無子的敬妃卻逃過了殉葬。
這究竟是什么道理? 那還是在朱棣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在山東一戰(zhàn)中,被手下將領張玉救下一命。 朱棣登基后,張玉被追封,兒子張輔封為英國公,女兒張氏也被朱棣接進宮,封為嬪妃。 七年后,張氏晉封貴妃。 朱棣是真的感恩張玉的救命之情,為了保證張家的累世富貴,所以給自己的太子也選了一位張家的姑娘。 就這樣,張貴妃的侄女張氏嫁進了東宮,成了朱高熾的太子嬪。 張貴妃一生沒有子女降生,但是因為死在了朱棣前面,所以躲過了殉葬。 就算張貴妃長壽,朱棣也不可能殺了救命恩人的女兒。只能說,已經(jīng)去世的張玉,就是張家子女的保命符。 而朱高熾登基后,按照張氏的家族地位,張氏成了敬妃。
也就是說,張敬妃的存在,和受寵無關,和帝王的喜好無關,只是和帝王對張家的恩典有關。 無論張敬妃有沒有子嗣,受不受寵愛,張敬妃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這就是張敬妃家族給張敬妃的底氣。 所以當朱高熾駕崩后,身為后宮之主的皇后可以隨意決定嬪妃的生死。 所以那個仗著受寵的郭貴妃,即使生育了三個兒子,也還是逃不過殉葬。 而不受寵的敬妃,即使無子女,憑著祖上的福蔭,就這么成了“漏網(wǎng)之魚”。 根據(jù)歷史,張敬妃并沒有太多記載,只知道她沒有死于殉葬,而且平安善終。 其實,救了張敬妃的不是家族,而是皇后,因為她沒給皇后找麻煩上眼藥,所以皇后可以高抬貴手。 而郭貴妃,仗著皇帝的寵愛,終究踏了戚夫人的后塵。 所以,女人的敵人是女人,女人的朋友也是女人。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fā)和評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