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經(jīng)濟而言,蘇州從秦漢以來就比較強,現(xiàn)在依然在全國名列前茅。2023年城市GDP總量排名,前幾名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上海、北京、重慶是直轄市,廣州是省會,深圳是地級市中的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只有蘇州,不僅是普通地級市第一,而且比江蘇省會南京還強。
蘇州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中部,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地勢低平,河流縱橫,湖泊眾多。 蘇州面積約86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1296萬(2023年)。
蘇州城區(qū)水陸并行、河街相鄰,以“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史跡名園”為獨特風貌,緯度是北緯。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始建吳城(今江蘇蘇州),為吳國都城。
古人評價太湖,說吳郡是天下的倉庫、人的腹心,未有倉庫不守而天下能安,腹心有恙而人能得全的。天下諸郡向朝廷的租賦所出,吳郡(蘇州)常居第一。 秦漢、隋唐、元明清這樣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其統(tǒng)治基礎一般有兩個:西北(多指北方)出甲兵,東南出錢糧。
這個東南,實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平原。蘇州北距長江不遠,南距杭州灣也不遠,往東不遠就是太平洋,旁邊就是太湖,號稱帶湖扼江。 大一統(tǒng)王朝的統(tǒng)治重心在北方,而對多定都于南京(南宋實際定都于杭州)的南方王朝來說,蘇州則是他們的米袋子、錢袋子,又是京畿重地,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
秦朝會稽郡首府設在吳縣(今江蘇蘇州),項梁殺會稽太守,起兵反秦。項梁率項羽等,領江東三萬余大軍(其中八千精銳騎兵),渡江而西。不久后項羽入關中,自稱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 三國東吳的發(fā)家之地也是吳郡,孫策從曲阿遷居于吳郡,得到吳郡錢糧,所向皆克。東吳是六朝的草創(chuàng)階段,諸事還不完備。到了東晉立國于東南后,吳郡作為南京的經(jīng)濟倉庫以及戰(zhàn)略門戶,受到東晉南朝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
隋文帝滅陳朝,其中有一路軍隊出東海直蹈吳郡,斷掉陳朝的糧援,這是陳朝迅速為隋所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有人會問了,蘇州既然這么重要,除了春秋吳國外,南方王朝為何不在蘇州定都呢,反而定都于南京或杭州?關于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從蘇州的地理位置來分析。
東吳、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要爭霸中原,國都就不能離中原太遠。東晉和南宋有一個亦真亦假的北伐夢,這是他們在江南立國的基礎之一,國都更不能離北方故土太遠。
南京位于長江南岸,距離中原不過長江與淮河兩條大河,出了淮河就是中原腹地。 南宋雖然定都于杭州,放棄南京,但南京依然是南宋重要的北伐基地。蘇州雖然富有錢糧,但長江到蘇州不算遠,而且一馬平川,不利于逃跑。杭州背靠錢塘江入???,偏安東南,一旦南京失陷,小朝廷可迅速下海摸魚,便于逃跑。杭州以西有天目山,南渡錢塘江后也是崇山峻嶺,危機時也可逃到山中。
杭州以東杭州灣南岸的寧波,憑山負海,有會稽山等為之阻隔,同樣是一座續(xù)命的要塞。 南方參與爭霸中原的勢力,從整體上看,一般分為三大塊:西邊的巴蜀,中間的荊襄,東邊的江南,皆在長江邊上。三塊區(qū)域的交通往來主要就是依靠長江航運。比如從成都(經(jīng)岷江)、重慶、江陵、鄂州(今湖北武漢)等重鎮(zhèn)到南京,一水即可直達。蘇州城區(qū)并不在長江沿岸,水路交通不如南京發(fā)達,不說爭奪中原,就是對長江中游的荊襄,管控力度也有限。
對于立志逐鹿中原甚至恢復故土的東南王朝,定都南京是進取的表現(xiàn),如果從防御或逃跑的角度看,定都蘇州就不如杭州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