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有各類宋代章氏文獻(xiàn)資料余存無多。歷史上自元祐更化,新黨飽受嚴(yán)厲打壓,全被貶黜。哲宗親政,章惇獨(dú)相六年,重啟變法,對待舊黨,以眼還眼,有過之無不及。徽宗接位后,說過自己不可君天下的章惇,結(jié)局自然可想而知。再加上三十多年后的靖康之變,“秘閣圖書,狼藉泥中”,實(shí)際上南宋已無前朝史料圖籍。      南宋推崇仁宗及其“嘉祐之治”,勢必鞭撻新黨及熙寧變法。所以王稱撰《東都事略》,褒司馬光而貶王安石、章惇。元人修《宋史》章惇列奸臣傳,實(shí)是引用《東都事略》列傳及評議。與北宋時顯赫的政治地位相比,章氏在南宋時已相當(dāng)邊緣化。趙汝愚編《皇朝名臣奏議》,竟然章氏臣僚一篇不收;《咸淳臨安志》朱彝尊稱其為宋人志乘之最詳者,明人作西湖諸志,多取材于此,卻將本朝歷史上狀元章衡錯為張衡!        明年(2025)是后世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的宋嘉祐二年丁酉科狀元章衡誕生1000年。在杭州章氏宗親組織及黃彈當(dāng)?shù)囟喾脚?、廣大宗親,尤其是狀元后裔的畢力支持下,狀元章衡紀(jì)念館主體完工在即。        紀(jì)念館建成必將陳列章衡有關(guān)歷史和生平資料,這需要諸多同好多方面努力探討,深入挖掘。才能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拙文先就章衡墓葬拋引玉之磚!      目前為止,除了譜牒資料,找不到其它章衡墓葬的資料信息。而章氏譜牒記載,從譜籍上分,主要有這么幾類:       代表性的譜籍是會稽偁山章氏、富陽長春、諸暨烏石章村、蕭山管村、蕭山官科等。         二,龍井山、臨安龍井山、杭州府臨安縣龍井山、杭州臨安縣龍井山、錢塘臨安龍井山、臨安府龍山。 代表性的是乾隆章攀桂修紅印本(俗稱朱砂譜)、嘉慶6年安徽部分縣聯(lián)合會譜、民國貽賢公《章氏會譜德慶編》、鄞縣斑竹系(狀元章鋆)、上虞雁埠奎文公派、山陰阮社、諸暨青山(昂一公派)、諸暨銀冶、江西新喻煥文公派、四明章氏宗譜、江陰章氏支譜等        錢塘西山九里松(富陽東安煥文公派)、錢塘高坑里(富陽長春羅岡公派)、臨安吳山南麓(會稽譜中諸暨太南譜序)、錢塘六和塔西(鄞西高橋)等。         從譜的原始性上分析,現(xiàn)有的譜牒資料,最早的幾個版本是:會稽偁山崇禎刻本“葬龍井寺前……夫人張氏葬寶勝寺前”,這龍井寺前,不詳何處,結(jié)合章衡仲子允文守父塋而卜居富春大源黃彈,其墓應(yīng)在富陽、杭州周邊。該譜有《諸暨太南湖章氏譜序》一文則說“賜地葬臨安吳山南麓”。           其次當(dāng)屬安徽章攀桂修紅印本(俗稱朱砂譜),該譜原系雍正四年安慶太湖、潛山、望江、桐城等地有熱心宗長糾約重修,譜跋為《重修浦城硃譜》。          乾隆四十一年安徽桐城宗人章攀桂,字華國,又字淮樹,官甘肅知縣,后擢江蘇松太兵備道,于到任次年,鑒于該譜舊版湮滅,再次重修并主持重雕。該譜載“公墓杭州府臨安縣龍井山”。嘉慶六年重修會譜,改墓為葬:公葬杭州府臨安縣龍井山。         富陽長春章氏,最早的嘉慶十四年舊譜載“諭葬錢唐龍井寺前”。除了這幾個版,其它都是清中后期的,恕不逐一列舉。         綜上可知,目前為止,舊譜中章衡墓葬地均無信據(jù)徵引。          相對而言,臨安龍井山一說更值得有興趣同好關(guān)注,不僅僅是歷代不同會譜記述一致,也不單是貽賢公采信。另有個因素是章衡曾提舉洞霄宮,雖是祠祿之官,具體是否到任也需另行考證,這點(diǎn)希望有關(guān)章衡的年譜類資料能早日問世,但總歸多少能扯上點(diǎn)關(guān)系。         洞霄宮就在臨安大滌山,而龍井山在洞霄宮不遠(yuǎn),只是方臘之亂,對洞霄宮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周邊龍山或難幸免,以致章衡墓成千年之謎。當(dāng)然這也是個人臆測而已!
 
 (明崇禎《會稽偁山章氏宗譜》) 
 (乾隆章攀桂修紅印本(俗稱朱砂譜)) 
 《章氏會譜德慶編》 
 鄞縣斑竹系(狀元章鋆) 
 (嘉慶14年富陽長春章氏) 
 (嘉慶6年安徽部分縣會譜) 
 《臨安縣志》 
 (《臨安縣志》) 
 《洞霄圖志》知不足齋叢書 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