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 他們把螞蟻面前的食物平移到20厘米遠的地方,螞蟻很快便朝著前方行動,重新找到了食物。 
 但當他們將螞蟻面前的食物吊起來,微微超過螞蟻的頭部,螞蟻便會茫然失措,四處尋找而不得。 
 由此科學家發(fā)現(xiàn),螞蟻雖然是三維生物,但只有二維視角。 它無法感知高度,即使食物就在它的眼角上方,它也看不到。 生活中很多人就是這樣。 總以為自己遇到了天大的難題,仿佛怎么想都繞不出來,怎么做都是無解。 但其實,你只不過是被困在了單一的平面里,看不到問題的本質而已。 愛因斯坦說過:“所有困難的問題,答案都在更高的層次。” 當事情變得棘手,你要做的不是繼續(xù)與問題糾纏,而是升高自己的維度。 用全局視角看世界,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1 身體的問題,在能量層面 你是那種很容易感到疲乏的人嗎? 明明早早休息,可一覺醒來,還是感覺精神不振; 明明啥也沒干,可一整天下來,還是覺得身心俱疲。 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wèi)·霍金斯認為,人就是一個能量系統(tǒng)。 身體的問題,在更高的層面,其實是能量的問題。 如果你的身體出現(xiàn)不適,很有可能是因為你能量太低。 哈佛商學院的期刊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名叫史蒂夫的會計師,在事業(yè)蒸蒸日上時,突然患上了失眠癥。 長期的睡眠不足,讓他難以集中精神,免疫力變得低下,還動不動就生病。 出于無奈,他不得不停掉工作,專心治病。 然而,遍尋名醫(yī)后,誰都查不出病因,絕望之下,史蒂夫決定自救。 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發(fā)現(xiàn)此前因為工作太拼,他總是深感疲憊,對家人沒什么耐心。 長時間低落的狀態(tài),也讓他特別敏感多疑,遇到不順心就會歸咎于人。 為了能改善這種情況,他制定了一系列計劃: 先是規(guī)律生活,開始勞逸結合;接著又給自己安排了晨練,在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有了空閑時間,他還學著做飯,與家人的關系也緩和了很多。 這樣執(zhí)行了一段時間,他慢慢睡得著了,精氣神也變得很足。 回歸工作后,即使依然忙碌,他也每天元氣滿滿,實現(xiàn)了事業(yè)和家庭的雙豐收。 能量不足的人,就如同處在一個自我消耗的磁場里,無論做什么,都會讓自己身心俱疲。 只有試著停下來,讓能量慢慢恢復,才能調理好自身狀態(tài),讓自己獲得源源不斷的滋養(yǎng)。 很認同一句話,生命的真相就是能量。 一個人的狀態(tài),往往跟他的能量高低相匹配。 能量不足時,人做什么都提不起勁兒,干什么都覺得無聊乏味。 而學著為自己充能,放慢腳步,多去做一些滋養(yǎng)自己的事。 哪怕境遇不變,等你心境到了更高的層次,你就有足夠的底氣去抵御世間的風雨。 
 2 家庭的問題,在氣場層面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真實故事。 有家人一起去爬山,不料到了山上才發(fā)現(xiàn),小女兒的奶瓶忘記帶了。 爸爸立刻開始沖著媽媽發(fā)火: “你腦子干什么吃的?奶瓶都能忘?干脆別出來旅游了!” 媽媽愣了一下,轉而將矛頭對準大女兒: “不是讓你收著嗎?你放哪兒去了?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大女兒委屈之際,奶奶又出來添亂: “我看你們也是夠了,以后娃娃丟了算了,一輩子都是這樣……” 一家人你爭我吵,誰也不讓誰,鬧得景區(qū)人員都不得不出面阻止。 為什么明明很小的一件事,他們卻如此大動干戈? 因為他們這個家庭,氣場出了問題。 這家人的父親是銷售,在外受了客戶的氣,積壓的情緒經(jīng)常發(fā)泄到家里。 母親為了家庭勞心勞力,到頭來得不到笑臉,對待孩子就更沒有耐心。 而奶奶整天被小兩口的爭吵聲熏染,也難怪一點就爆,導致矛盾升級。 曾仕強曾說:“家庭不和睦,大多是氣場有毛病。” 很多人喜歡對家人貶低謾罵,不是因為他生性如此,而是被外部的環(huán)境所影響。 家中的氛圍消極懈怠,人性中負面的東西便會顯現(xiàn),氣場自然就亂了。 古話有云,家和萬事興。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哪個家庭會沒有摩擦? 那些看起來幸福美滿的家,也不過是家人間更懂包容和感恩。 因為他們明白,互相指責沒有任何好處,彼此尊重才能攜手并進。 一家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盡量為對方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不爭對錯,不翻舊賬,不揪小事。 家里的氣場變好了,日子自然越過越和美。 
 3 貧窮的問題,在意識層面 法國有位富翁曾在報紙上刊登過一個問題:“窮人最缺少的是什么?” 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是金錢,有人說是機會,還有人說是技能。 只有一個年輕人答對了:“是成為富人的意識?!?/strong> 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貧窮。 并非因為腦子笨或者體力差,而是他們對財富認知不足。 賺不到錢就說時運不濟,生活困窘就歸咎于人。 寧愿一輩子吃苦受窮,也不愿意花時間了解金錢的本質。 站在更高的維度看,他們拮據(jù)的生活,其實都是自己的意識問題。 很多年前,洛克菲勒在教堂做禮拜時,偶遇了一個叫罕瑟的小花匠。 他生活困窘,每天過得慘兮兮,卻從來不想著做點什么來改善自己的現(xiàn)狀。 原因竟是,他認為堅守貧窮是一種美德,深信《圣經(jīng)》中那句“金錢是萬惡之源”。 
 正式靠著這個信念,洛克菲勒才從一窮二白的小伙子,成為了如今坐擁千萬資產(chǎn)的石油大亨。 如果你連賺錢的意識都沒有,那就只能和這個小花匠一樣,一輩子窮困潦倒。 王志文曾在一次采訪中說:“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主要是觀念的差距?!?/strong> 窮人認為,沒錢是自己的命運,但富人卻明白,窮只是一種可以被改變的狀態(tài)。 如果一個人沒有發(fā)財?shù)囊庾R,貧窮便會不斷遺傳,殃及世世代代。 說到底,錢的問題根本上還是認知的問題。 唯有認識金錢,人才能駕馭金錢。 有了成為富人的意愿,你才能解讀財富的密碼,跨越到更高的階層。 
 4 命運的問題,在因果層面 泰戈爾曾說:“所謂命運這東西,無非是考驗、懲罰或補償?!?/strong>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運氣,也沒有突如其來的坎坷。 如果你現(xiàn)在身處巔峰,一定是早些年你努力攀登的結果; 如果你此刻境遇艱難,那也一定是此前你做錯過什么。 把目光拉長一點,升高維度來看當下。 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看似是宿命,但追根溯源,也冥冥之中都有因果定數(shù)。 楊天真曾在節(jié)目中說起自己成功的秘訣,那就是每一步她都做到了主動。 
 從上大學開始,她意識到自己不喜歡導演專業(yè),于是選擇成為一名經(jīng)紀人。 求職的時候,她得到了行業(yè)大佬的電話,便毛遂自薦,最后得到了心儀的崗位。 工作十幾年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對女裝感興趣,又跨行業(yè)發(fā)展,新事業(yè)也大獲成功。 在她看來,任何事情想要有好的結果,都得主動去創(chuàng)造,主動去學習。 不斷擴寬自己的能力邊界,普通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活出不平凡的一生。 老話常說:“萬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strong> 人活在這個世上,所謂的命中注定,不過都是努力爭取。 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也都需要你伸手抓住才行。 別抱怨自己過得不順,而是應該回頭看看,是什么造成了如今的結局。 能力不足就努力學習,心態(tài)不好就盡力調整。 逼自己做出改變,你才能積攢逆天改命的資本,在未來實現(xiàn)人生的逆襲。 ▽ 很認同一句話:在迷宮里怎么繞都是墻,但站在迷宮上,怎么走都是路。 很多時候,我們身處困局,四處碰壁。 不過是因為目光被限制,看不到世界的全貌而已。 換個思路想,答案很快會浮出水面;換個方向走,目的地也會清晰可見。 學會用升維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你就能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質。 無論未來遇到什么,你的思維到了更高的層次,你自然也能無往不利。 | 
|  | 
來自: 雨是雨花是花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