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舊故麻袋 ∨奧運會賽場上,每個國家的運動員都在為自己的國家拼盡全力,哪怕失誤、哪怕失敗、哪怕沒有任何名次,但運動員們義無反顧,為國家榮譽而戰(zhàn),站在賽場上的每一位運動員都值得尊重,都值得為之喝彩。奧運賽場上的某些項目,是一些國家的“壟斷項目”,好比中國的跳水、美國的游泳、韓國的射箭……還有一項運動,從1959年開始,長盛不衰,令其他國家聞風喪膽,那就是乒乓,被稱為中國的國球。乒乓賽場上,金牌幾乎被中國包攬,雖偶有失誤,但成績斐然,外界有聲音稱目前中國乒乓運動員的青黃不接,可就當下而言,中國仍是最強的“乒乓之國”,看巴黎奧運會上,中國乒乓選手們大殺四方,強者之勢,毋庸置疑。作為國球,在國際賽場上,乒乓球承載著無數(shù)國人的期望與夢想。本屆巴黎奧運會上,雖然王楚欽在男單預賽時爆冷出局,但樊振東挺到了最后,逆風翻盤,取得了金牌,混雙更是激動人心,王楚欽和孫穎莎默契配合,拿到了混雙金牌,可以說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在巴黎奧運會賽場發(fā)揮出色。然而,讓中國觀眾自信滿滿的乒壇,卻被“飯圈文化”侵襲。我相信,孫穎莎和陳夢的那場女單“巔峰對決”大家都看了,本是中國隊包攬金銀的最終決戰(zhàn),無論誰贏誰輸都值得被稱頌,本是一場賞心悅目的比賽,可一些極端粉絲偏偏要在純粹的競技之戰(zhàn)里摻雜不必要的噪音。比賽開始前,有不少拿著印有“孫穎莎”應援物件的粉絲坐在觀眾席,放眼望去,滿滿的都是孫穎莎,我能理解大家對莎莎的喜歡,我本人也非常喜歡莎莎,可這場比賽原本就是中國隊之間的強強較量,在國際舞臺,更高維度是國家,所以誰拿金牌于我而言都是榮耀。可比賽開始后,賽場上的場面一度混亂,大量莎莎的粉絲為莎莎歡呼,傾向性明顯的歡呼讓現(xiàn)場嘈聲不斷,不僅影響選手的正常發(fā)揮,屏幕外的觀眾也是一臉茫然,破壞了原本和諧的觀賽氛圍。但凡陳夢是其他國籍的,我都不會覺得奇怪,可她也是我們的一份子,也是中國選手,沒必要這么區(qū)別對待,就像羽毛球的?決賽現(xiàn)場,也出現(xiàn)了兩位中國選手,大家就非常平和,拿著國旗觀賽,手心手背都是肉,誰勝誰負,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兩位選手拼盡全力,享受比賽。陳夢獲勝之后,現(xiàn)場一片死寂,之后支持莎莎的球迷們大放噓聲,甚至在頒獎禮上還不斷嘲諷,更有甚者,甚至在賽后,涌入陳夢、馬琳、劉國梁等球員教練的個人社交平臺上,留言指責、怒罵……奧運賽場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很是荒誕。事實上,孫穎莎與陳夢都是中國乒乓球隊的主力球員,兩人都是為國爭光的運動員,誰贏金牌都是屬于中國的金牌,陳夢成功衛(wèi)冕女單冠軍的背后,是汗水和淚水澆筑的,是拼搏、是堅韌、是頑強,陳夢30歲了,一個運動員有幾個四年,如此勵志的人物,為何要承受無端的質疑和謾罵?這樣的粉絲真的是莎莎想要的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帮埲ξ幕?,始于娛樂圈,這種非理性的追星行為就不應該存在于體育領域,雖說擁有眾多球迷的支持是好事,但“飯圈文化”帶來的不良影響遠遠大于它的正面效益。體育競技是力量和勇氣的對決,不應被過度娛樂化和飯圈化,飯圈有很大一個點,在于互撕、互掐,動不動粉絲之間就“干仗”了,戾氣很重,這些極端粉絲善于站在道德制高點,俯視一切,說好聽是“組織”,說難聽點就是“邪教”。“理智追星”呼吁這么多年,“飯圈文化”反倒是越挫越勇,可見當下年輕人是多么容易被煽動、被欺騙,追星可以,但不能走火入魔,喜歡一位運動健兒,就應當推崇生活中多運動,學習他不斷堅持的毅力和拼搏的意志,并將他當做動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喜歡李娜的鄭欽文,最終創(chuàng)造了奧運會網(wǎng)球賽場的中國奇跡,這才是追隨偶像腳步的最好范本,追隨她、成為她、超越她。喜歡一個人,喜歡就好,喜歡誰是你的權利,但不能通過詆毀和攻擊另一個人來展示出自己對他的喜歡,“洗腦包”、“引戰(zhàn)帖”不可取,別用所謂的“以愛之名”去裹挾運動員,最終運動員自己也會因這些粉絲遭到反噬。我不希望在未來的奧運賽場或是國際賽場上看到如巴黎奧運會女單決賽場上這樣荒誕的畫面,還是那句話,運動員能站在世界之巔為國而戰(zhàn),都值得被歌頌。他們背負的不僅是國家榮譽,更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期望,沒有人愿意接受失敗,但比賽總有輸贏,“失敗”是運動員們成長歷程中的必修課,只有了解了失敗,知道了自己與其他選手的差距,才能更好的精進,爭取下一次能把金牌拿回來。我喜歡陳夢,也喜歡孫穎莎,因為我是中國人,她們都是為國爭光的國乒成員,就這么簡單!希望“飯圈文化”遠離體育競技的賽場,運動賽場上,理智追星,因為大家都是閃耀的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