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 家庭自救,迫在眉睫! 兩個月前,曉書僮老師邀請我一起,將文學歷史與今天的家庭教育進行融合,實現(xiàn)新的突破,我欣然應允。 說實話,這其實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如今AI席卷全球,獲取知識變得越來越容易,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也將發(fā)生質(zhì)的轉(zhuǎn)變。目前的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孩子的未來一片渺茫,現(xiàn)狀不容樂觀,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是普及正確的家庭教育,使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回顧解放初期,全民普及教育,幾乎消滅了文盲,“知識改變命運”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才發(fā)現(xiàn),命運其實不是知識改變的,而是由知識轉(zhuǎn)化的技能,由技能解決了生產(chǎn)問題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價值,人的命運相應發(fā)生了改變。 ![]() 正是因為我們對知識的盲目崇拜,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把掌握了多少知識(考了多少分)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唯一標準,如此“單純”的教育理念,自然會導致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缺失,比如生活自理能力,接人待物的能力,感知愛的能力等等。 我很喜歡語文教育專家吳欣歆的這本《每個家都是學習的好地方》所提倡的理念,讓家成為孩子發(fā)展健全人格,愛上學習,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伊甸園。 遺憾的是,今天絕大部分家長卻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學校身上,理直氣壯地認為:“我要懂教,要你學校干嘛?” 如果你能想清楚“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成材”還是“成人”?”這個問題的話,或許就不會把鍋直接甩給學校了。 今天的學校不同于古代的私塾,面對的孩子數(shù)量不多,能夠因材施教。商業(yè)化運營必定導致商業(yè)化目標,一個學期下來,全班成績在全市排名第幾?高考班的上線率是多少?等等,這些指標直接影響老師的績效,所以,老師只求找到最有效的方法,讓孩子考出高分,越多的人考上重點,代表著這個老師的水平越高。 ![]() 不知道大家是否讀過《小鎮(zhèn)做題家》這本書,學者謝愛磊自2013年起,對中國四所精英大學近2000名學生進行追蹤研究,其中28%的學生來自農(nóng)村和小鎮(zhèn)。他們在應試教育中憑借刻苦努力嶄露頭角,踏入精英大學的校門。然而,后續(xù)的發(fā)展道路卻荊棘叢生。 從硬件設施到軟件裝置,農(nóng)村和小鎮(zhèn)都無法與城市學校相比,這種差距致使寒門學子在知識積累和綜合素養(yǎng)上處于下風。進入大學后,在學術視野、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等方面,與城市同學相去甚遠。這會導致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出現(xiàn)畏懼情緒,總感覺難以融合進去。 可能有人會說,農(nóng)村和小鎮(zhèn)的學生大多比較貧困,所以也會造成局限。其實事實還是挺令人意外的。作者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大部分都不需要為金錢發(fā)愁,因為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條件大多也并不算差,加上村里難得飛出一只金鳳凰,家族或當?shù)卣紩o予一定獎勵,讀完大學是綽綽有余。 令這些“小鎮(zhèn)做題家”非常不適的,反而是大學里寬松的環(huán)境。他們通過從小鎮(zhèn)脫穎而出,是經(jīng)過殘酷的題海戰(zhàn)術考驗而來,那種緊湊的日程加上逼仄的競爭環(huán)境,讓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爭分奪秒。 進了大學之后,沒人管你了!他們反而無所適從。呂程回憶說,高中時,哪怕中午特別困,都不能睡,因為所有人都在寫作業(yè)。每天就是做題、做題、做題...... 高中時,學什么,做什么題都會有老師告訴你,把你的時間填得滿滿的。大學里,你根本不知道學習的節(jié)奏應該怎么控制,也不知道會考什么,整個人變得特別茫然,完全失去了學習的坐標和生活的秩序。 如果說《小鎮(zhèn)做題家》給了我們清醒的一擊,那么《每個家都是學習的好地方》便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家庭教育指南。 未來為大家推出的“曉書僮文學課”,借鑒了這本書的倡導理念。書中從認識孩子,消解教育的焦慮情緒開始,到如何為孩子營造學習的氛圍,如何借助閱讀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以及如何通過文學形象,讓孩子找到榜樣的力量。 如果你本身有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和心理學基礎,按照這本書的指導,完全可以自己構建出一個適合孩子的家庭教育體系,根據(jù)孩子不同的年齡段進行調(diào)整,比如設計什么樣的游戲,準備哪些合適的書籍等等。 如果你不是太有時間花心思去想這些問題,可以關注我,“曉書僮文學課”將持續(xù)推出名篇佳作解讀,不僅僅為你解析文字意思,還會結(jié)合當今的時勢,以及心理學知識進行講解,旨在補充學校教育缺失的那部分。這樣一堂課既是為孩子設計的,也是為家庭教育設計的,讓家長有底氣陪伴孩子一起長大“成人”。 放眼全球,家庭教育做得最好的其實是古代中國。古代或許并不是人人能識字,但家庭教育從未缺失,漢代的《禮記》算得上是最早的家庭教育指南了,孩童六歲入小學,并不會開始認字,而是學習“灑掃應對”。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就是學習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待人接物的禮儀。之后,是“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也就是說,你先能應對得了生活,也能體恤別人,可以立身處世了,如果還想為這個社會做貢獻,再去習文。 習文不是為了認得幾個字,而是通過學習“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能夠為這個社會做貢獻。 你要不是學習的這塊料,或者也沒這么遠大的志向,就做一個明事理的人就行。 ![]() 今天的教育反過來了,孩子從兩歲開始就認字、背唐詩,然后一直學各種知識,大學畢業(yè)了還不會自己做飯、洗衣服,只能點外賣。更不會好好與人相處,一個個變成了“社恐”。 當然,今天這個時代也需要這樣的“懶蟲”,不然商家賺誰的錢呀?這個時代很奇葩,“好吃懶做”成了美德,因為它可以促進消費,變相就是促進了社會進步。 作為家長,如果不希望孩子變成社會需要的“懶蟲”,不希望孩子變成考分機器,那就自己發(fā)力,“把家變成課堂”吧,哪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也能成為一個通達事理、熱愛生活之人。家庭自救,迫在眉睫! 好,今天先聊到這里,明天將為大家?guī)頃詴桌蠋煹牡谝惶梦膶W課:深度剖析《廉頗藺相如列傳》。 ![]() 作者介紹 ![]() 燕曉: 寫作于我而言,并非單純的技能,而是探索生命、認識自己的過程! ![]() 說明:圖片、文字皆為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