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三喵先生 策劃:三喵先生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000字 閱讀需要8分鐘 ![]() ![]() ![]() Follow us 話說俄國的“特別軍事行動”已經一小時二十二分零兩年半了,眼看著世二軍啃下一個小村莊都費老鼻子勁,戰(zhàn)爭結束更是遙遙無期,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況。軍隊長時間進行這樣無意義的犧牲,很容易軍心不穩(wěn)發(fā)生兵變。 大家不要以為兵變是古代朝廷軍閥才會發(fā)生的事情,近現代歷史中兵變一直就沒斷過。去年普大廚的瓦格納集團差點打到莫斯科,那就是一次典型的兵變。而且兵變這事兒也不只是俄國的專利,英法歷史上這樣的兵變也不稀奇。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進行的焦灼之時,法國軍隊在自己的國土上就進行了一次兵變,這次兵變一度讓巴黎近郊的防御空虛,德軍可以趁虛而入一舉在戰(zhàn)爭中取勝,但兵變發(fā)生的如此突然,連德軍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就白白錯失機會溜走。這次兵變到底怎么回事?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圖為1916年凡爾登戰(zhàn)役中的法國士兵躲避炮火的瞬間
◇ 圖為索姆河戰(zhàn)役中的法軍
◇ 圖為一戰(zhàn)中各國士兵的裝備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1917年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進行到了第四個年頭。法國軍隊在前一年經歷了噩夢般的凡爾登戰(zhàn)役和索姆河戰(zhàn)役,戰(zhàn)線雖然大體穩(wěn)定,但法軍部隊傷亡慘重,而且得不到輪換,就只能在暗無天日的戰(zhàn)壕里堅守。
◇ 圖為戰(zhàn)壕中的法軍士兵
◇ 圖為一戰(zhàn)中的法軍士兵 如此情況下法國軍隊的士氣本來就非常低落了,他們的指揮官尼維勒還寄希望于一次快速的攻勢打破前線的平衡,當然這次攻勢不會有什么好的結果,潮水一般沖鋒的法國步兵迎面撞到嚴陣以待的德軍機槍口上,損失慘重。整場攻勢法軍光陣亡就三萬多人,總傷亡超過十八萬,軍隊的醫(yī)療后勤完全崩潰了。
◇ 圖為羅貝爾·喬治·尼維爾(1856年10月15日——1924年3月22日),法國炮兵軍官,一戰(zhàn)爆發(fā)后,他被任命為西線法軍總司令 對于前線將領而言,死傷的士兵只不過是冰冷的數字和一個個陌生的姓名,但對于士兵而言絕非如此。前線軍官明知道靠著血肉之軀向機關槍沖鋒就是找死,為什么要讓士兵執(zhí)行這樣的命令呢?攻勢開始第二天,法軍第108團就有十七名士兵開小差,他們以醉酒為名拒不聽從進攻命令。隨后這種情況迅速蔓延,第二殖民地師一整個團拒絕執(zhí)行命令了,然后整個師緊隨其后,喝醉酒的士兵拒絕回到戰(zhàn)壕。
◇ 圖為1917年,攻破阿爾貢境內的興登堡防線之后的廢棄戰(zhàn)壕內白骨化的士兵尸體
◇ 圖為1916年法國北部戰(zhàn)場上的一支被炮彈破片撕掉的斷手 法軍高層一開始沒太當回事兒,派出了有威望的軍官在基層部隊進行勸說。如此舉措在當時似乎立刻見效,法國軍人保證執(zhí)行命令,可是來自上層的命令依然荒唐,還是要求法國軍人用血肉之軀對抗德國人的機關槍,而戰(zhàn)壕里的情況一點都沒改善。法國士兵很快就不干了,他們很具體地提出了幾項要求,這包括不要自殺式進攻,合理的假期,適當的醫(yī)療條件,更好的補給和休閑場所,法軍高層繼續(xù)裝瞎,不把士兵的要求當回事。
◇ 圖為一戰(zhàn)中準備開赴前線的法軍步兵 既然如此,絕望中的法國士兵開始了更大規(guī)模的兵變。前線的士兵們拒絕向長官們行禮,大規(guī)模脫離前線,面對來勸說他們的長官,士兵們也不再理會,甚至會直接把長官槍殺。離開前線的士兵向著巴黎逃去,一路上遇到人就發(fā)出咩咩的羊叫,以象征自己就如同待宰羔羊一般的可憐命運。 當時法國士兵當中已經有不少和平主義者,他們主張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戰(zhàn)爭,如此想法在戰(zhàn)壕悲慘的環(huán)境中獲得了非常多的擁躉。很快地,和平主義者們寫的小冊子在軍營里瘋狂地傳播,影響了相當多的法國軍人。而在當時也有一部分俄國士兵在西線協同法軍作戰(zhàn),他們被稱為“俄羅斯遠征軍”。
◇ 圖為1916年,俄軍乘坐喜馬拉雅號抵達法國馬賽 此時俄國國內二月革命已經爆發(fā),沙皇已經被推翻,而布爾什維克也在謀欲奪取權力。消息傳到法國,這群俄國人有一部分不淡定了。第一俄羅斯旅發(fā)動了叛變,他們成立蘇維埃和人民公社以對抗軍隊高層,而當時還忠于法國的其他俄國軍隊馬上對第一俄羅斯旅進行了炮擊,此事傳開來之后就成了“法軍在后方對轟”。
◇ 圖為一戰(zhàn)西線法軍的220加農炮
◇ 圖為1916年的一隊法軍龍騎兵 更有不怕死的,第370團劫持了一列開往巴黎的火車,他們準備直接去給法國政府來個斬首行動,殺了政府官員,奪了鳥位,一勞永逸地解決戰(zhàn)爭。但是路上遇到了一支仍然忠于法國的騎兵部隊遭到截殺。此時,從前線到巴黎,法國軍隊基本上是癱瘓的狀態(tài)。 到了五月底六月初,前線已經有一半的法軍部隊公開嘩變了,至少五十個師受到影響,波及的士兵保守估計有十萬人以上,至于其他法軍部隊,軍官們也不能確定誰是可靠的。前線距離巴黎只有幾十公里距離,絕對可靠的部隊只有兩個師,如果此時德軍抓住機會來一次突擊,巴黎鐵定會淪陷,戰(zhàn)爭也就結束了。 而法國也深知前線兵變的消息傳開來意味著什么,在當時采取了非常嚴格的信息管控,兵變的消息沒有第一時間傳出去,對面的德軍零零星星地聽說法國軍隊嘩變,還認為只是小規(guī)模的兵變,只是發(fā)動了一次小小的進攻就淺嘗輒止,放棄了整個戰(zhàn)爭中可能是最好的攻克巴黎機會。而就在德國人猶豫不決之時,對面的法國人也在焦頭爛額收拾兵變的殘局。
◇ 圖為亨利·菲利浦·貝當(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2日),法國陸軍元帥,維希法國國家元首 之前兵變的核心原因在于司令官尼維勒不負責任地發(fā)動攻勢,那就把他撤掉,換上凡爾登戰(zhàn)役的英雄貝當。貝當上任之后采用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首先他走訪了接近九十個師,積極聽取士兵們的意見,并馬上采取措施盡可能滿足士兵的合理要求,比如盡量不讓士兵承擔危險性的進攻任務,改善戰(zhàn)壕的生活條件和醫(yī)療條件等等,答應士兵每四個月可以有七天固定假期,至于法國士兵最喜愛的紅酒,貝當也敞開供應。
◇ 圖為正在吃飯的法軍
◇ 圖為正在領取補給的法軍 這么一來算是把士兵們穩(wěn)住了。至于那些叛亂的帶頭人,貝當則是無情鎮(zhèn)壓。他成立了軍事法庭去審判挑起叛亂的人,而被告被剝奪了辯護權和上訴權。因為很多叛亂都是士兵們集體的行為,很難找出真正的負責人,貝當就用類似古羅馬“十一抽殺律”的辦法,在嘩變部隊中隨機抽出一部分人上軍事法庭。最終按照法國官方的說法,總共逮捕兩萬三千多人,其中三千兩百余人因為叛變而被定罪,總共處決五十余人,但這肯定是大大縮水的數據。一些被處決者并非以叛亂的罪名被逮捕,而是胡亂安了個別的罪名。而更多人甚至未經審判就被草草處決,之后被冠以“陣亡”的名義。
◇ 圖為法軍行刑隊正在槍決一名參與兵變的士兵 貝當對法國人如此不客氣,對俄羅斯人也同樣。俄羅斯遠征軍遭到了徹底清洗,許多軍官和士兵死于非命,當然也有幸存者,比如日后二戰(zhàn)期間蘇聯元帥馬林諾夫斯基,就是其中的幸存者。 到了1917年6月末,這次兵變基本被平息。法國從此往后對自己的軍隊徹底喪失了信心,轉而希望新參戰(zhàn)的美國來扭轉戰(zhàn)局。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這次兵變被法國政府給刻意隱瞞,不管是民眾還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學者,都對此事知之甚少。1957年法國導演庫布里克以這次兵變?yōu)樵团臄z的電影《光榮之路》,都只能在德國取景拍攝,而且電影還不能在法國上映,理由是“玷污了法國的榮譽”。直到1975年法國的藝術和政治松綁了,電影才能在法國放映,這距離那次兵變已經差不多六十年了。
◇ 圖為庫布里克導演的電影《光榮之路》海報 1917年的法國兵變差一點就讓德國贏得了戰(zhàn)爭。當時的法國可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工業(yè)國,但整個國家完全無法應對全面戰(zhàn)爭,而且指揮官昏了頭堅持全面進攻,這才讓士兵忍無可忍。所以,兵變這種事兒并不存在“某國特色”,畢竟士兵也是人,你讓他們受盡沒有必要的苦難,去毫無疑義的犧牲,兵變就是必然的事情。 如果說1917年法國的兵變離我們過于遙遠,那么這次烏克蘭戰(zhàn)爭中瓦格納部隊的兵變就是實打實的例子。所以古人云:“兵者兇器也,君子不得已而用之?!痹谶@種情況下,大帝還在往烏克蘭添新的炮灰想要一把梭哈贏得戰(zhàn)爭,這腦回路真不是蓋的。要不怎么說人讀歷史不能光揀好的看不看教訓呢,大帝如此執(zhí)著,在以后也大概率會是別人的教訓了。 *本文首發(fā)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于網絡,若有侵權,后臺聯系刪除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