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電影《?完美陌生人》? 如果伴侶說想看你的手機,你會怎么辦?
那么,究竟該不該給? 在給出一個 Yes Or No 的答案前,我們需要先意識到: 「該不該給伴侶看我的手機」,不是隱私那么簡單,背后其實是邊界問題。 在親密關系里,我們容易覺得,設立邊界,就像在彼此中間筑了一道墻。 其實不然。 ![]() 有邊界=不親密? 先來看一個讀者的分享,相信不少人有同款經(jīng)歷: 她說,學生時代自己每天回家都會寫日記,把日記當成寶貝,鎖在抽屜里。 直到有一天,她母親偷偷地打開了抽屜,從頭到尾翻看了她的日記。 那一刻,是她們母女倆感情產(chǎn)生裂痕的開端。 甚至在她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后,她的母親依舊有很強的“窺探欲”:
她說跟不尊重自己,沒有界限感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常常讓她焦慮。 到后來,她什么事情也不想跟家里分享,不愿意跟家人溝通了。 這樣被束縛的關系,讓她一度想要逃離。 ![]() 武志紅老師認為: 親密,是兩個獨立的人的融合,共生則是兩個人消除差異而融合成一個人。 所以,共生沒有差異,也沒有界限;更重要的是,共生,是很多關系出現(xiàn)問題的主因。 像這樣:
固著于共生心理的人,會渴望別人的眼睛緊緊地盯著自己,兩個人毫無縫隙,完全貼合,感覺這樣才夠親密。
所以你看,其實,邊界的對立面,并非親密,而是共生。 ![]() 現(xiàn)在來回答開頭的問題—— 心理學家認為: 如果兩個人在翻看對方手機的時候,已經(jīng)征得了對方的認可,且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和壓力,那就可以去看,這并不會對二人感情造成任何影響。 而理想的狀態(tài)是,“我很愿意給你看,但你覺得不用看。” 有人把邊界比喻為給自己房間安裝的一個門:
所以你看,正如武志紅老師所說: “如果彼此之間有清晰的界限,大家就會尊重這個邊界,這樣雖然看上去距離遠了,但其實大家關系更和諧?!?/span> 親密關系中,需要界限,因為有界限,才能讓彼此更親密。 ![]() 親密有間,久處不厭 我們對外人通常有耐心、有禮貌,但與親近之人常常邊界模糊,容易越界:
這一切的背后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早期經(jīng)歷、依戀關系、自我認同等。 你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表現(xiàn),才能徹底擺脫它,勇敢說「不」。 在心理學里,邊界與自我療愈,是息息相關的。 不管是親密關系,還是人際交往、家庭、職場,擁有健康的邊界,都是享受清爽人生的前提。 從專業(yè)心理學理論研發(fā),我們應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練習自我關懷的同時,強化堅持邊界的正向體驗,從而建立起個人邊界感。 在粘稠和被動的親密關系里,構建一個你能自在舒展的安全空間。我們需要透析個人、家庭、社會和文化里的漿糊邏輯。 |
|
|
來自: Captain28 >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