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無論在生理和病理上都與成人有所不同。生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病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病容易,變化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吳鞠通在《解兒難·兒科總論》中提出:“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睆埥橘e在《景岳全書·小兒則》中亦提出:“其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確得其本而攝取之,一藥可愈。” 凡人出生以后,必賴脾胃所滋養(yǎng)。脾胃為后天之母,受納運化水谷,生化氣血。小兒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較之成人更為迫切。但小兒“脾常不足”,若乳食不當,或過饑或過飽,易于引起脾胃運化失常,影響氣血津液之生化,導致發(fā)育受到限制,甚至發(fā)生疾病。 小兒脾胃的強弱,直接關系到生長發(fā)育和抗病能力。如小兒脾胃強健,氣血充盈,則形神俱足,病無所生。反之,則體弱多病,甚或少壽夭折。 夏季熱,又稱暑熱癥,古稱疰夏,多見于3歲以下的小兒,臨床以發(fā)熱、口渴、多尿、閉汗為主要癥狀。本病在我國中南地區(qū)及東南地區(qū)較為多見,好發(fā)于6~8月,而廣東等南方地區(qū)炎熱季節(jié)較長,故發(fā)病時間亦相應延長。引起本病的原因,大都由于嬰幼兒陰氣未充,陽氣未盛,兼之患兒體質(zhì)虛弱,入夏以后,不能適應外界炎熱之熏蒸所致。 本病的一般治療:如暑邪侵襲中上二焦,常用蒿芩清膽湯等清解暑熱;暑邪耗傷腎中陰液,常用六味地黃丸等補腎滋陰。 本病經(jīng)上述辨證治療后效果欠佳者,可從脾胃論治。脾胃氣陰充足,上能潤肺,下能滋腎,氣陰得復,暑邪自去。 臨床表現(xiàn):身熱,口渴,多尿,閉汗或少汗,煩躁不安,咽喉焮紅,口唇干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病機分析:稟賦不足,暑邪乘虛而入。暑為陽邪屬熱,暑熱由口鼻侵襲肺胃,邪正相爭,故身熱;暑熱灼傷津氣,化源不足,水津不能敷布、熏膚、充身、澤毛,腠理閉塞,因而閉汗或少汗;暑熱內(nèi)熾,肺津胃液被灼,而為口渴唇燥、咽喉焮紅;暑必傷氣,氣虛不能化水,水液下趨,故多尿;暑邪內(nèi)盛,擾動心神,而為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亦為暑熱內(nèi)盛的征象。 治療法則:生津益氣、養(yǎng)胃和脾以除暑熱。 主要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取西洋參(癥勢輕者可用北沙參)、粳米、甘草生津益氣;石斛、麥冬、知母養(yǎng)胃生津;黃連、竹葉、荷梗、西瓜翠衣清胃解暑。若暑熱內(nèi)盛,津氣兩傷,口渴、煩躁甚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兼以益氣。 張某,女,2歲,1974年7月21日診。發(fā)熱兩旬余,口干,無汗,小便較多,煩躁不安,曾服新加香薷飲、蒿芩清膽湯、青蒿鱉甲散半月,療效不明顯。診時身熱,口渴,肛溫39.1℃,少汗,小便量多,煩躁不寧,口干唇燥,咽喉焮紅。舌較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此為暑熱留戀肺胃,津液受傷。治當清胃和脾,生津益氣。 處方:鮮石斛15g,生曬參(另燉沖)4.5g,生麥冬、肥知母、淡竹葉各9g,荷葉1角,粳米1撮,生甘草3g,西瓜翠衣、清水豆卷各12g,川黃連1.8g。 3劑后,身熱減退,肛溫37.7℃,口渴、多尿好轉(zhuǎn),煩躁近除。原方去豆卷,生曬參易北沙參12g。 又5劑后,諸癥十衰八九,唯食少。此為暑邪已去,津液得復,但脾胃運化不健。治以醒胃悅脾。 處方:生山藥12g,生雞內(nèi)金6g,炒谷芽15g,省頭草、川石斛各9g,炒薏苡仁18g,紅棗4枚,5劑。 臨床表現(xiàn):身熱不高,口干咽燥,形體消瘦,少汗,溲多。舌紅而光,脈象細數(shù)。 病機分析:由“暑犯上中二焦”發(fā)展而來。暑熱久伏,雖無化火釀毒入營之變,但熱久勢必耗損腎中陰液,虛熱內(nèi)擾,故身熱不高、口干咽燥;真陰不足,形神失養(yǎng),因而形體消瘦;陰液不足,無以敷布肌膚,故少汗;陰損及陽,陽不制水,故溲多;舌紅而光、脈象細數(shù)亦為腎陰不足,陰不戀陽,虛熱內(nèi)擾的征象。 治療法則:滋養(yǎng)胃津以資腎陰。 主要方藥:胃陰煎。取生麥冬、生天冬、石斛、沙參、生地黃、知母滋養(yǎng)胃津;石膏(冰糖炙)清胃火、退虛熱。若小便甚多者,酌加覆盆子、蓮須、縮泉丸(包煎),既能引諸藥入腎,又能固腎澀尿;如陰損及陽,上病及下,上熱下寒,面色?白,下肢清冷,虛煩不安,可用連理湯溫脾陽,清胃熱;如脾氣下陷,面白無神,精神衰疲,小便頻多,大便不實,可用補中益氣湯補脾益氣。 沈某,男,3歲,1975年8月14日診。身熱月余,體溫37.8~38.5℃,口干咽燥,形體消瘦,小便量多,虛煩不寧,夜寐不安。舌紅光,脈細數(shù)。乃暑邪在肺在胃不解,深入下焦腎經(jīng),真陰受傷之候。先以六味地黃丸7劑不效,試擬胃陰煎純甘養(yǎng)胃以資腎陰。 處方:生麥冬、生天冬、北沙參、鮮石斛各15g,炒生地黃18g,冰糖炙石膏30g,天花粉12g,肥玉竹、炒谷芽各9g,生甘草3g,生雞內(nèi)金6g。 5劑后,身熱減輕,體溫37.5℃,口干咽燥、虛煩不寐、溲多等均有輕減。原方冰糖炙石膏減至18g。 又5劑,諸癥明顯好轉(zhuǎn),病去減其制,改用益胃湯調(diào)養(yǎ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