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年后,我們大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一不留神,青春已逝,人已中年。 小時候,我們盼望長大,時間卻過得很慢。 有種說法,5歲兒童過1歲,相當于生命長度增加了20%,所以感覺長。 而50歲的人,每過1歲,相當于生命長度增加了0.5%,自然感覺短。 相對感知,很有道理。 照此理論,年紀越大,只會感覺時間越過越快,難免恐慌。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時間慢下來?至少從心理感知上,讓它慢下來呢? 有,旅行。 因為旅行能夠增加新鮮感,新鮮感可以讓時間慢下來。
北京天壇 2. 在《行為設計學》這本書中,作者希思兄弟提出了一個觀點,新鮮感可以讓時間慢下來。 因為年齡的增長,我們對周圍事物司空見慣,很少有新鮮感了。 比如,你回顧過去5年,好像除了每天按時上班、下班、回家、吃飯、睡覺外,沒有什么特別的事,啥都記不起,自然覺得過得快了。 研究表明,如果讓老人回想起最為深刻的記憶,他們所引用的大多數(shù)回憶會出現(xiàn)在15-30歲的時間段。心理學家將此稱為“記憶隆起”。 其實,15-30歲這段時間,占平常人的一生連20%的比重都沒有,為什么會在我們的記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呢? 在《錯覺在或不在,時間都在》一書中有段話:“記憶隆起的關鍵,就在于新鮮感。我們之所以對青春記憶猶新,是因為這是一段由很多個“第一次”構(gòu)成的時間——第一次戀愛、第一份工作,第一次脫離父母去獨自旅行,第一次離開家住......”
清邁白廟 是新鮮感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的感知。 而旅行則是增加新鮮感的最好方式,從而從心理上延長了我們的生命。 3. 逃離重復、單調(diào)、乏味,一成不變的生活,偶爾讓自己偏離一下軌道,是很多人的愿望。 2015年,鄭州的中學女老師顧少強交出了一封被稱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她因此而一夜成名。 其實,早在1947年,一個叫威廉.西米諾的美國紐約的公交車司機就干了一件驚人之舉——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威廉.西米諾做公交車司機20年,每天都做著同樣的事,上上下下,都是同樣的人,同樣的站,同樣的工作時間,他覺得身心疲憊。 一天早上,他突然覺得自己應該改變一下。 所以,當他開著公共汽車從總站出來以后,沒有像往常一樣右轉(zhuǎn),而是左轉(zhuǎn),走向了另一條從未走過的路線。他一直開到了新澤西,停下來吃了個早飯。但他還是沒有把車開回去接乘客。
曼哈頓Skyline 接下來,他開著車,離紐約越來越遠,離他的工作越來越遠,也遠離了他的生活。 他在外面流浪了2天,后被警察抓獲,他被以嚴重盜竊起訴,面臨牢獄之災。 這次公交車劫持事件新聞在美國傳開了,威廉.西米諾意外地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人們紛紛聲援他,“我們知道他的感受,誰不想來這么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呢?”。 迫于輿論壓力,西米諾所在公交公司在法院判決之前撤銷了起訴。 顧老師不想把余生浪費在一成不變的工作上,想去看世界。 公交車司機20年做著同樣工作,同樣的路線,同樣的時間,沒有新鮮感。 或許,出走成了他一生的亮點。 4.. 我認識一個美國人,50歲做到了公司的高管,離婚、辭職、賣房。然后到中國定居,戀愛,創(chuàng)業(yè)。 60歲時,關閉了公司,偕伴侶回美國,買房定居了下來。 對他來說,生活充滿了新鮮感,這10年給他留下了一長串深刻的記憶。他從未抱怨時間過得太快。
斯里蘭卡亞拉國家公園 作為普通人,我們的生活很少會有太多劇烈的變化。 不妨,時不時給自己增加一些新鮮感,去沒有去過的地方旅行,和不同的人交往,在不同的餐廳吃飯,改變一下過年的方式,地點等等。 小小的改進就能帶來新鮮感,增加“記憶隆起”。 我們像需要安全感一樣需要新鮮感,因為多樣性是生活的調(diào)味品。 而旅行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我們擺脫一成不變的日常,增加新鮮感,從而延長對時間的感知。 去年,我離開職場,放棄了高薪工作,主要是不想做同樣的工作直到退休。 希望有更多自由時間去旅行,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給生命帶來更多的新鮮感和可能性。 等進入老年后,如果有一大串美好而深刻的記憶能讓我慢慢品味,那一生就沒有白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