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一代人的命運養(yǎng)成,其實是上一代人和這一代人共同合力的結(jié)果。 父母拋棄了A,他只能孤苦無依地長大,甚至長大后還行差踏錯。悲劇,從他父母拋棄他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B在父母恩愛的家庭中成長,為人特別文質(zhì)彬彬,滿臉陽光自信。幸運,從他父母夫妻恩愛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不論是A,還是B,他們所遭受的,都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的積極影響,相較于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差別是巨大的。 無數(shù)父母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孩子的命運,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跟父母的言行舉止毫無關(guān)系。 殊不知,決定孩子性格、前途、婚姻的,是父母的夫妻關(guān)系。
02 決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的脾性。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年輕化翻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有一種說法:女孩是怎樣的人,看她的母親就知道了;男孩是怎樣的人,看他的父親就清楚了。女孩長大后,就是她母親的樣子;男孩長大后,就是他父親的樣子。 一方面,是基因、性格和習(xí)慣的遺傳;一方面,是后天言傳身教的耳濡目染。長時間待在父母的身邊,孩子就會活成父母的樣子。 他的父親比較暴戾,那他也謙和不到哪里去,因為他從小就在暴戾的環(huán)境中成長,性格因子終究會跟暴戾沾邊。 她的母親比較貪心,那她也會比較貪心,因為她從小接受的,就是母親貪心的一套,性格因子終究會跟貪心沾邊。 壞的品性如此,好的品性也是如此。父母唯有以身作則,保持一定的原則和善良,才能教育出陽光、積極、樂觀的孩子。
03 決定孩子前途的,是父母的階層理念。 有教育研究者認為:學(xué)校所承擔的,只是教育孩子讀書寫字的部分責任。真正教育孩子為人處世的責任,還需要由原生家庭承擔。 也就是說,學(xué)校的教育,偏向于讀書寫字;原生家庭的教育,偏向于為人處世。比讀書寫字更重要的,是為人處世。 低產(chǎn)有低產(chǎn)的一套,中產(chǎn)有中產(chǎn)的一套,富人有富人的一套。這三個階層的人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三觀有著極大的差別。 對于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拼命打工,結(jié)婚生子,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對于中產(chǎn)的孩子來說,精致利己,重視利益,拼命往上爬,才是最好的選擇; 對于富人的孩子來說,駕馭人心,拿捏人性,收割韭菜,守住資產(chǎn),進行聯(lián)姻,才是該有的選擇。 決定階層行為的,是階層理念。而99%的人的階層理念,都是原生家庭灌輸?shù)摹?/span>這就衍生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說法。
04 決定孩子婚姻的,是父母的夫妻關(guān)系。 現(xiàn)階段,存在一個特別尖銳的矛盾,婚姻矛盾。年輕人對于婚姻,貌似不抱有任何的好感,甚至還存在抵觸的心理。 為什么他們都存在抵觸的心理?3個原因。首先,沒錢,無法承擔動輒百萬花費的婚姻;其次,男女矛盾尖銳;第三,見識過父母悲劇、痛苦的婚姻,留有心理陰影。 有記者采訪過一個女孩,問她為什么不想結(jié)婚?女孩只回了一句,我父母的婚姻是不幸的,我不想重復(fù)他們悲慘的一生。 父母的夫妻關(guān)系不太好,雙方動不動就爭吵,甚至拳腳相向,日子過得苦巴巴的,孩子看到父母的婚姻狀況,內(nèi)心就會留下一定的陰影。 這種父母輩留下來的陰影,融入到孩子的骨血當中,會貫穿孩子一輩子。就跟人們都恐懼黑暗一樣,內(nèi)心的抗拒,是很難克服的。 父母要想孩子選擇婚姻,就需要營造和諧的夫妻關(guān)系。倘若父母都過得痛苦,那孩子又怎么可能選擇婚姻呢?一代人的婚姻不幸,會傳遞給下一代人。
05 寫到最后 父母起到的,究竟是什么作用?四個字就能概括,“言傳身教”的作用。 這一點,看看《孟母三遷》就知道了。孟軻沒有父親,母親既當媽,也當爸,給他選擇不同的地方成長。 一開始搬到墳地,第二次搬到菜市場,第三次搬到學(xué)宮。孟母給孟軻灌輸?shù)?,就是“唯有讀書高”的做人理念。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孟軻才能成長為孟子,成為儒家的亞圣。不是孟子一開始就牛逼,而是他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 試想,連單親家庭都重視家庭教育,又何談是雙親健在的家庭?為了孩子可以健康成長,父母最需要做到的,就是保持良好的夫妻關(guān)系,給孩子灌輸正確的三觀。 文/舒山有鹿 |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