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提問:
這是個很不錯的問題,我在之前的《張拙秀才的悟道機緣:圓覺,巧都沒有哪來的拙》一文中說過,寫文章中迸發(fā)的靈感竟然是來自于把腦子停下來,這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赡芎芏嗳硕紩羞@種感覺,只是無法系統(tǒng)性地把道理總結(jié)并梳理出來,畢竟從感受到具體又落了下乘。 靈感之所以稱之為靈感,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得出,這絕不是“思”出來的,但凡“思”出來的都會有模仿的蛛絲馬跡,給人似曾相識感。只要“思”,就會有附著,否則依何而起?所以,如今流行的“獨立思考”就是個燈下黑了,能獨立于什么去思呢? 佛法所謂“無明煩惱”,才是真正的“獨立思考”,不附著于任何事物而生。 “本于思”和“獨立思考”這兩個表述是高下立現(xiàn)的,人不能不思,而“本于思”正是“思無邪”,如此看來,如果把“獨立思考”改成“思獨立”,看起來則更具氣宇一些,更正一些;或者把“思無邪”改成“無邪思考”,看起來則更主觀一些,更私貨一些。 ![]() “思”本身中性,并無正邪高低之分,是全量?!蔼毩⑺伎肌眳s賦予了“思”相對的意義,至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能拿來與之針鋒相對。但如果絕對化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也就等同于強調(diào)“獨立思考”了,因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同樣也是相對的,有些時候主意多了事情就定不下來。 由于“獨立思考”的相對性,由此產(chǎn)生的諸多思維游戲大行其道,尤以金融界迫切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為甚。因此,先要用“獨立”把意識標簽化,留神,標簽化就是相對化——難道我需要幫助的時候還要硬挺著獨立嗎?給自己打上這個標簽就等于掉進圈套,到了尋求合理的幫助時,自己就難以啟齒了,所以,標簽同樣也是自縛。 凡中性在前之表述,如“思無邪皆是正途;凡相對之中取其一者,如“獨立思考”皆是邪路。 我們來欣賞一個廣為流傳的金融套路:
結(jié)論:
從“每個人都負債累累”的設定開始,就啟動了相對性。 ![]() 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心中瞬間涌現(xiàn)如下感受: 1、為什么這個地方的每個人都欠債,欠債已經(jīng)成了一種理所應當?shù)挠^念,哪怕我不得已欠些債,我也不覺得這是沒問題的; 2、“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欠債的只會、只能、只有去找到欠債的玩,他們都有以欠養(yǎng)欠的觀念,那就上債欠下債,下債欠下下債,弄成三角債、圓圈債; 3、這個富人實則是一種外部力量對欠債圈子的干預,這個設定在我看來只是在“思獨立”的層次,因為這個外部力量的干預暫時是無心的,尚未夾雜私貨; 4、如果你真的相信了這種設定,在現(xiàn)實操作中就會發(fā)現(xiàn),該設定隱去了最為關鍵的一點——外部力量的介入是有利息的; 5、現(xiàn)實操作中要付利息,這個就是“獨立思考”了; 6、無論你被什么新發(fā)明的觀念所折服,付諸實踐的時候一定會碰到各種相悖于預設的 情形,因為推銷這些觀念者會像上述例子中隱去“利息”這個關鍵點一樣,隱藏掉最為關鍵的信息; 7、現(xiàn)實操作需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合約,等你回過味來發(fā)現(xiàn)上當,想解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扣的時候,就是付“違約金”的時候; 8、“違約金”才是這個局的真正目的。 所以,“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fā)是,只要流動起來,錢即便不會生錢,死錢會變成活錢,活錢就能解決經(jīng)濟活動中的許多困難”這句話就可以改成:
血液需要循環(huán),但血液循環(huán)并不要需利息。雖然人為了生存需要錢,但生命本身并不需要。利息,就是在向生命本身進行索取。你可以因為無奈付利息,但不能上利息的當。 ![]() 所謂“生知安行,學知厲行,困知免行”,程頤的“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這是學知厲行;《中庸》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這是生知安行。看根器,看修為。 不思而得,可盡得;不免而中,能真中。 不思而得,如一鏡到底,從心中來,能知始作俑者之真意,真意之下洞穿所為;不免而中,如浩瀚無垠,亦打心底來,能容始作俑者之造作,造作之下不為所動。 若需思而得,免而中,則思和免皆要外力抑或虛空造靶,那這外力或靶又是否帶著私貨藏著利息?有學佛者弄成“一臉佛像、一身佛氣、一嘴佛話”,這佛就成了外力,成了虛空之靶,弄得圣賢大德們不得已寄出“呵佛罵祖”,罵完還得被后事“困知免行”者詬病。 你是做什么的?不知道,不說就看不出來,不去固定下來,也固定不下來,但做什么就是什么。這叫“君子不器”,這才是佛性。 所謂“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左右皆是入局?!跋胩唷睂崉t無礙,只是怕“太多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