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簡·愛》首次出版。小說講述了孤女簡·愛坎坷不平的人生經(jīng)歷,塑造了一個不甘于現(xiàn)狀,敢于抗爭,敢于追求自由、平等與幸福,有著更高精神追求的女性形象。故事中,簡·愛出生于一個窮牧師家庭,自幼父母雙亡。舅父里德先生受簡·愛父母的囑托,收留了簡·愛,但不久,里德先生就過世了。舅母視她為眼中釘,舅母的孩子欺凌她,簡·愛過了10年寄人籬下備受歧視和虐待的生活。在一次被虐待后簡·愛忍無可忍公然反抗,被懲罰后,大病一場。后來,她被舅母打發(fā)去了洛伍德學校(當時一所環(huán)境簡陋的寄宿學校)。畢業(yè)兩年后,簡·愛去應聘了家庭教師,遇見了男主人公羅切斯特。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了解,簡·愛發(fā)現(xiàn),這個人雖然性情憂郁,情緒反復無常,性格看似有些古怪,而內(nèi)心其實是正直善良的。兩人逐漸產(chǎn)生感情,但在即將步入婚姻時,簡·愛才得知羅切斯特有一個瘋妻。后因叔父約翰病故,簡·愛重返故地,才得知羅切斯特的瘋妻前不久縱火而亡,羅切斯特為救她雙目失明。簡·愛于是找到羅切斯特,向她傾訴了自己的心意,兩人開啟了他們平凡但幸福的生活。他們在倫敦定居,后來也治好了羅切斯特一只眼睛,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重讀《簡·愛》,關(guān)注的不再是愛情故事,而是關(guān)于自由意志的覺醒,關(guān)于自我成長,關(guān)于人生如何去經(jīng)營,短短的一生如何自我實現(xiàn)……即使整個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壞,只要你自己問心無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會沒有朋友。 童年時期在里德舅父家里的生活,可以說是簡·愛一生的夢魘。不光舅媽虐待她,舅媽的孩子欺負她,連傭人都要諷刺挖苦她。身邊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簡·愛:你是一個外人,沒有資格和大家平起平坐,你渾身上下沒有一點討人喜歡,你不配。對于一個孩子而言,這些惡意過于明顯卻又無力反擊,只能以自己笨拙的方式尋求一點可憐的保護。平時,為了躲避舅媽家孩子約翰·里德時不時的挑釁、謾罵,10歲的簡愛偷偷拉起窗簾,躲在角落里看書。然而不管她怎么小心翼翼安安靜靜地,盡量像不存在一樣,還是會被約翰·里德揪出來,言語辱罵,甚至動手打她。疼痛壓倒了恐懼,簡·愛試圖還手,那是她第一次嘗試去反抗。但約翰里德的姐妹和使女迅速叫來了里德夫人,大家一致認為,是簡愛粗暴無禮,冒犯了約翰少爺。簡·愛被關(guān)進紅房子,一間久無人居的冰冷的房子,里德先生曾經(jīng)在那間房子里咽下最后一口氣,此后,那間房子就無人問津了。仆人將門反鎖,簡愛一個人面對著一片死寂和陰暗,她內(nèi)心充斥著恐懼和憤怒。她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竭力想討好周圍的人,卻總是白費力氣。大家非但不喜歡她,還各種折磨她,欺侮她。他們可以縱容舅媽家孩子的蠻橫無理,可以原諒他們?nèi)魏我粋€缺點,而自己努力做好任何事情,成天到晚還是被討厭。在痛苦的刺激下,她內(nèi)心變得堅定有力,想過逃跑,或者干脆不吃不喝,一死了之。她明白自己對于那一家人而言,根本就是個異類,無論在脾氣、能力或愛好上,都跟他們相反。“如果說他們不喜歡我,那么老實說,我也一樣不喜歡他們?!?/span>她假設(shè)如果自己聰明開朗、無憂無慮、美麗活潑一點,興許大家就會相對滿意,就不會動不動欺負她。連傭人也說過類似的話,假如簡小姐是個漂亮可愛的孩子,那她的孤苦伶仃也許能讓人同情,可她偏偏是個鬼丫頭,實在沒法招人喜歡。簡·愛感到自卑、沮喪到了極點,時常自我懷疑,“人人都說我壞,也許我真的很壞。”她相信要是里德舅舅還活著,興許會善待自己的外甥女,那樣想著,紅房子似乎也就不那么可怖。然而那次被獨自關(guān)禁閉,還是讓簡·愛身心俱疲,大病一場。此后,簡·愛和里德太太之間就有了一道比之前更加分明的界限,里德舅媽比從前任何時候,更加無法掩飾對簡·愛的深惡痛絕。也許是經(jīng)歷過巨大的痛苦之后反而什么都不怕了,當別人再對她流露出惡意時,她大聲宣告:“他們才不配跟我來往哩。”睡覺的時候,簡·愛總是抱著一個舊玩具娃娃,她想,人總得有所愛,既然沒有更珍貴的東西可以讓我愛,就只好靠疼愛一個小叫花子似的舊玩具娃娃倆得到一點樂趣了。從童年時期,她就品嘗過孤獨的滋味,也見識了這個世界的不少荒誕和惡意,但她活下來了,并且日益勇敢。一個人永遠可以是自己最忠實的朋友,如果沒有人愛,至少可以自己疼愛自己。即使整個世界與你為敵,愛自己,內(nèi)心就是有力量的。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的表現(xiàn)。 在舅父里德先生去世以后,舅媽就視簡·愛為眼中釘、肉中刺,兄弟姐妹們也欺負她。整整十年,簡愛都是在備受歧視和虐待中度過的,這是她所不能自主選擇的童年,也是命中注定要忍受的生活。然而她無法直接跨越這段時光,奔向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唯有忍耐,在當時看來無盡的忍耐。誠然,人生而不是為了忍受生活,但有些痛楚如果避免不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勇敢面對和咬牙挺住。簡·愛知道自己孤立無援,人微言輕,所以命運把怎樣的牌交到自己手里,她都得接著。在無力自保之前,總要忍耐一段貧瘠荒涼的生活,等待自己長大,等待自己敢于和世界的不公作對。她也清楚地意識到,有些傷害如何對自己發(fā)生作用,如果不去反抗,可能永遠也擺脫不了那樣的命運。于是,即使只身一人要面對周遭的一切,她也要勇敢反抗。反抗,固然避免不了更多的責備和懲罰,但反抗本身,就是一種自我保護,是內(nèi)在精神的覺醒,向這個世界宣告:你們無法再明目張膽地傷害我了。不是所有忍耐都是懦弱的表現(xiàn),如果命里注定有些事躲不開、逃不掉,但骨子里并不甘于一直在糟糕的處境中搖擺,這段艱苦時光里的忍耐,許是另一種蟄伏。“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越細,香得愈濃烈。”沒有一勞永逸的生命,蝴蝶在掙扎著破繭之前,也經(jīng)歷了漫長的等待。重要的是,要讓自己忍耐過的那段時光是值得的,在忍耐中,可以沉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些問題,而不是忍著忍著,習慣了忍耐,由此困住自己。假如刮一陣風或滴幾滴雨就阻止我去做這些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樣的懶惰還能為我給自己規(guī)劃的未來作什么準備呢? 每個人都想把未來規(guī)劃得更好一些,可“想到”和“得到”之間,往往還隔著一座橋梁——“做到”。無論我們把人生規(guī)劃得有多好,這條路上都難免遇到阻礙。現(xiàn)實生活中的阻力固然也有影響,內(nèi)在的阻力,有時候才是限制我們發(fā)展的根本。想做的事,明明規(guī)劃得很好,一天一天懶散著,懶成習慣,也就漸而真的不想做了。有些事明明是容易的,可是舒適區(qū)也確實很舒服,隨便找個借口就可以搪塞過去,于是容易的事,也似乎增加了難度。人生就是這樣,若是想突破自己,大可以去嘗試,哪怕做不好,失敗了,至少義無反顧地嘗試過、歷練過,積累了很多探索的經(jīng)驗,生命的質(zhì)地因此變得更加厚重。但若是一再猶豫著、退縮著,每一天準備著去迎接更好的人生,卻又以各種理由壓抑著生命的能量,那等待自己的,或許只是一些虛無的幻想,而不能在現(xiàn)實中結(jié)出果實來。這短短的一生,或許做不了太多事情,但總歸能做好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專一。翻日歷時,看見日歷本上赫然的日期,才驚覺時間竟悄無聲息走得飛快。外出散步時,上個月村口那一大片金燦燦的麥田,如今已經(jīng)變成了綠油油的玉米田。農(nóng)人絕不會讓土地荒蕪著,收完麥子,再種上玉米,于是大地又有了一場新的輪回。而土壤里的種子,只要給施點肥,除除草,它們自會去吸收陽光雨露好好生長,一天一個樣。大地上的每一粒種子,都有各自的位置,都在蓬蓬勃勃地生長。我們也是大地之子,總想在這人世間,找到自己的根,而后奮力生長。人們總得有行動,即使找不到行動也得創(chuàng)造行動。 再好的想法,沒有行動的加持,也無法真正實現(xiàn)。道理是簡單的,只是人生在世,活著活著會發(fā)現(xiàn),生命似乎沒有意義,但沒有意義就沒有奔頭,沒有希望。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每一個生命階段,會發(fā)現(xiàn)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迷茫,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懷疑。但我漸漸相信,那些或迷?;驊岩傻臅r刻,其實是為了讓所走的道路更加清晰。不會一直讓自己處于那種迷茫和懷疑狀態(tài),但允許偶爾迷茫,偶爾自我質(zhì)疑,向內(nèi)心無數(shù)次發(fā)問,再無數(shù)次嘗試尋求答案,繼而用行動,為自己的問題開道,也許答案就在路上。“只有一件事會使人疲勞,搖擺不定和優(yōu)柔寡斷。而每做一件事,都會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辦壞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強?!?/span>很喜歡“創(chuàng)造”這個詞,因為它給人一種可以主宰自己生命的感覺,自己開創(chuàng),自己制造。不知道可以將自己塑造成什么樣,先試了再說,就是這么灑脫的感覺。行動本身,就可以賦予人一種神奇的力量感,我們被每時每刻所塑造著, 被自己所選擇的行為所塑造著,無一例外。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一個人無法改變外界看待自己的眼光,也無法改變別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但可以選擇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每個人或許都有一段無人問津的時光,在低谷中自我懷疑,在放棄和堅持中掙扎。一個生命最動人的地方就在于,即使無人欣賞,無人支持,自己也用盡全力去綻放自己。就像一朵花,從不在意自己美不美,從不在意人們?nèi)绾卧u判自己。其實我想說,苔花就是苔花,它不需要去模仿別的花,做自己就很好。對于浩瀚的天地而言,每個生命都是微小的。但再微小的生命,也會在這天地間,擁有自己的一方小世界。再看一棵樹,根本不會執(zhí)著于自己有沒有用,是不是良木。其實好壞根本還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所界定的,樹才不理會那些,長到一定高度,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自成一樹風景。人的一生,看似熱熱鬧鬧,風風火火,實際上,又有很多時刻其實是孤獨的。孤獨是在這廣袤宇宙中,對于人生問題的思索,孤獨是對于很多解不開的心結(jié)的糾結(jié)苦悶,孤獨也是在大千世界里不被接納或理解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這樣的時刻,或許是最清醒的時刻,最孤獨,也最真實,完完全全地面對自己。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一個對人生有所追求的人,不會輕易放縱生命。這樣的人,他懂得尊重自己,接納自己的所有,會反思,會總結(jié),會進取,不會讓生命停滯。即使會有低谷期,會有一段失落彷徨的時光,會悲觀絕望到不能自己,但是想明白了,也就釋然了,一轉(zhuǎn)身,還是回來踏踏實實地做自己——從糟糕的境遇中超脫出來,像一位真正的戰(zhàn)士一樣,勇敢,正直,熱烈,坦蕩。要自愛,不要把你全身心的愛,靈魂和力量,作為禮物慷慨給予,浪費在不需要和受輕視的地方。 有時候也會思考,對于一個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時間嗎?是生命嗎?是愛嗎?還是一個人在人世上所處的位置,在人世間的意義?慢慢也就明白了,這些從來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影響的。愛自己,就會珍惜生命,也就會珍視時間,會努力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盡可能為生命賦予一定的意義。時間在生命中流淌,生命從時間中穿過,都悄無聲息,不留痕跡。也會捫心自問,人生在世,究竟怎么樣,才算是值得的,才不枉費來這一遭。我們從孩子長成大人,一頭扎進生活的漩渦里,很多時候,被事情推著向前走,匆匆,事情卻總是忙不完的。世間的煩惱也好,痛苦也罷,也是去了又來,一遍又一遍地考驗著人的內(nèi)心。我們貪戀能在世間求得一些圓滿,最后發(fā)現(xiàn),其實圓滿求不得,缺憾卻如影隨形。我們渴望被理解,渴望被認同,被尊重,渴望在世間擁有愛、溫暖、美好。如果自己所給出的,不能匹配到別人的需求,可能被誤解,被拒絕,甚至被輕視。這樣的時刻,請不要過分譴責自己,不要自我懷疑,不要自我攻擊。要記得,人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和要求,那就暫且盡最大努力做好自己。人生在世,誰都會有錯誤,但我們很快會死去。我們的罪過將會隨我們的身體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這就是我從來不想報復,從來不認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 簡·愛在做家庭教師時,認識了羅切斯特,漸漸熟絡(luò)后,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外冷內(nèi)熱,正直善良的人,兩人逐漸墜入愛河。但就在他們準備步入婚姻殿堂時,簡·愛卻發(fā)現(xiàn),羅切斯特隱瞞了自己有一個瘋妻的事實,她感覺自己被欺騙,于是憤然離去。后來簡·愛重返故地,得知羅切斯特為救出引火自焚的妻子,燒傷了眼睛,她又動了惻隱之心。那份心疼騙不了自己,是愛,漸而又衍生出寬恕、原諒,以及深深的理解。簡·愛勇敢地表明了自己心意,也知道了羅切斯特并不是故意要騙她,當年的心結(jié)由此解開。她無法原諒一個人靈魂的背叛,但可以坦然接受一個善良正直的人身體的殘缺,這正是她的可貴之處。在怨恨和寬恕間,她選擇了寬恕,在恨與愛之間,她選擇了愛。簡·愛是勇敢的,敢于原諒別人過錯,敢于追求自己幸福,或者說,她自己,其實就是幸福本身。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人終究會慢慢學會寬慰自己,提升對很多負面東西的“容錯率”,或者說,包容度。畢竟,沒有人會喜歡用怨恨和不美好,去填滿自己的一生。怨恨,憤怒,使人面目可憎;而愛、寬恕,使人平靜,使人歡喜。如果刻意留心一下,去觀察自己和身邊的人,會發(fā)現(xiàn)那些真正能做好事情,能將生活安排的有條不紊的人,多半也心寬。計較少了,抱怨少了,心思多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有些事自自然然就能做好。在一個充滿愛意的人的內(nèi)心世界,能量是聚合的;心神不定,用心不專,事情的走向,也就隨人心境去變化了。既知生命是短暫的,生命是終究會消亡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恨糾葛也是毫無意義的,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妨多給內(nèi)心種花,免其荒蕪,免其過早地湮滅。《簡·愛》中這句話,或許可以用來時時警醒自己:收余恨,免貪嗔,尊重差異,愛惜羽毛,以平常心,度歡喜日。真正的世界無限廣闊,一個充滿希望與憂煩,刺激與興奮的天地等待著那些有膽識的人,去冒各種風險,追求人生的真諦。 讀簡·愛的故事時,看到她敢于反抗不公,敢于去拒絕傷害,敢愛敢恨,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內(nèi)心很為她開心,一個人能夠拋開種種顧慮,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做真實的自己,是很需要一番勇氣的,而這份勇敢不是別人給的,是她自己從內(nèi)心生長出來的。在經(jīng)受過一些苦楚和磨練之后,人反而漸漸變得無所畏懼起來。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有且僅有一次機會,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生命的冒險開始了。只不過每個人的出場設(shè)置不太一樣,有些或許從一開始就步入了險境,比如從小無人庇護的簡·愛,她只能自己生出翅膀,自己學會飛翔,穿越世間險惡,抵達自己的“那座山”。如能比簡愛幸運一些,比如一些人從小有父母的呵護,有親朋好友的關(guān)愛,至少童年不是一片黯淡,不是整天在擔驚受怕中辛苦度日。但幸運與不幸,又如何說得清呢,人人長大后,面對著一個更廣闊、更復雜的世界,吃生活的苦,吃愛情的苦,吃人際關(guān)系的苦……該有的壓力和痛楚無一可幸免,如何取舍,如何周旋,全憑自己忖度。即便如此,還是要勇敢,還是要追求,還是要拼盡全力地活著,像西西弗斯明知巨石會一次次掉落,還是選擇義無反顧地、一遍又一遍癡癡地推石頭上山,那是生命的倔強和不服輸,是生命內(nèi)在能量的徐徐迸發(fā)。世界就在我們眼前,有生之年,用自己所有熱情,去擁抱整個人生,活著,更好地做自己,不問值不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