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戈鼎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1980年陜西省寶雞市竹園溝M13出土 攝于國家港口博物館 止戈為武-兩周青銅兵器與軍事文化展
戈鼎帶耳通高16.3厘米,立耳高2.6厘米,口徑13.5厘米,腹深5.4厘米,重0.85千克。此鼎和傳統(tǒng)的鼎不太一樣,只有很淺的腹,雙耳立于折沿上,腹下有夔龍形扁足三個,龍?zhí)痤^支撐著腹身,龍尾卷曲接地,鼎的腹部裝飾著饕餮紋,鼎內(nèi)壁有銘文一字:戈。
有推測,“戈”族是因為發(fā)明了戈這種兵器而得名,宋、鄭之間的“戈國”也應(yīng)該是因此而來。戈族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shù),所以因此也被分配到各地。所以我們在河南、陜西、山東、湖北等地都發(fā)現(xiàn)了鑄有戈族族徽的青銅器。
我喜歡這件鼎,一是因為它的小巧,尺寸做到這么小的鼎不多,再加上曲卷的足,顯得非常的輕盈秀氣,當我們看多了各種各樣的大鼎,并賦予它們國之重器的時候,看這樣一件小鼎,就會有種如釋負重的輕盈感,心里會冒出來:原來鼎不都是那么大那么重的呀。
二是因為它上面的銘文:戈?!案辍钡男螤畋壤歼_到勻稱的頂點,“設(shè)計”得極為巧妙,我們看穿過青銅戈的木棍,現(xiàn)實中它的上端肯定是直直的,但是在這個字里,穿過青銅戈之后,在上端末尾就向右轉(zhuǎn)了一個大彎,這樣讓整個字的重心就落在了中間位置;下端也長出了一個倒山的形狀,讓人覺得它可以牢牢地扎根,整體看上去穩(wěn)重而不失靈動。
 






一起讀書、旅行、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