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
人字有兩筆,一筆是寫自己,一筆是寫他人。 認(rèn)清自己,把自己這一筆寫好,是修行;尊重他人,讓他人寫好另一筆,是涵養(yǎng)。 唯有如此,“人”才能夠更加圓滿,“人”才得以相互扶持。 為人處世,內(nèi)攢能量,發(fā)自己的光就好,永遠(yuǎn)不要向外延伸,去吹滅別人的燈。 ![]() 01
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一個哲理故事: 森林里的燕子和蝙蝠互相都看不順眼。 燕子不理解蝙蝠的夜出早歸,覺得它是瞎折騰;蝙蝠受不了燕子白天的吵鬧嘰喳,認(rèn)為它是精力過剩。 它們互不相讓,堅持己見,總是認(rèn)為對方才是錯的一方。 直到有一天,它們又在為此爭論時,路過的貓頭鷹隨口說了一句: “你們倆的習(xí)慣都完全相反,得出的結(jié)論又怎會相同?!?/p> 生活中,也不乏類似“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的事。 站在山頂?shù)娜丝吹降氖峭粞笠黄?,還在山腰的人目及之處皆是荒涼。 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生活,造就不同的三觀,不同的選擇。 托爾斯泰說過: “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有些東西我們沒見過,不代表不存在;有些事情我們沒歷經(jīng),不代表不傷人。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人生的活法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答案。 民國時期,與張愛玲接觸過的人,大多都說她性格冷漠,故作清高。 可鄺文美在和張愛玲成為摯友后,才漸漸發(fā)現(xiàn)張愛玲的很多行為,都是情有可原: 總是不茍言笑,并非目中無人,只是因為她高度近視,不習(xí)慣戴眼鏡; 不喜歡外出赴宴,不是孤傲擺架子,而是她患有嚴(yán)重的過敏癥; 經(jīng)常拒絕聚會邀請,更不是瞧不起人,只是她習(xí)慣了在夜間寫作,白天實在起不來而已。 作家亦舒曾說: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biāo)志,就是發(fā)覺可以責(zé)怪的人越來越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苦苦追求的,不一定是別人也想要的;你不以為意的,或許是別人用盡一生才能得到的。 世界沒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會打心底里尊重每一種生活。
![]() 02
先賢圣人孔子曾在《論語》中告誡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誠然,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不把自己都覺得痛苦、難受的事強加于別人身上,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但世界上并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同,對生活的選擇也就不一。 你不能要求一個拖家?guī)Э诘娜巳ロб庀順?,不能指?zé)一個掙扎溫飽的乞丐吝嗇摳門。 周國平說: “我們應(yīng)該記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樣不可施于人?!?/strong> 未知全貌前的以己度人,往往發(fā)展成自以為是的偏見,暴露自己的狹隘和淺薄。 著名學(xué)者張中行性格平和,一生與人為善,可他卻也曾做過一次讓自己后悔半個世紀(jì)的事。 那時,他受邀擔(dān)任《世間解》的主編,在得知俞伯平的才學(xué)后,曾主動向俞伯平約過稿。 對方欣然應(yīng)允,很快就交出了一篇極富哲理的長文。 張中行很高興,即刻將文章發(fā)表在雜志上,也打心底里認(rèn)同俞伯平的才華。 可發(fā)表沒過幾天,俞伯平就向張中行詢問稿費相關(guān)事宜。 按照當(dāng)時的規(guī)矩,文章發(fā)表一個月后才能發(fā)放稿費,俞伯平的做法,讓張中行驚訝又憤怒。 一個有追求的名士,怎么會如此在意稿費這樣的小事呢? 張中行覺得俞伯平太過俗氣,此后便斷絕了與他的往來。 多年后,他才偶然在一篇文章中了解到,俞伯平當(dāng)時病重,已經(jīng)拮據(jù)到靠夫人典當(dāng)首飾來維持生活。 此時,俞伯平已經(jīng)去世,張中行想要當(dāng)面致歉都不能,只能抱憾終身。 世事紛繁復(fù)雜,有些道路的選擇是身不由己;有些決定的背后是迫不得已。 人生這條“路”,由“足”和“各”組成,“足”是腳下路,“各”是自己走。 各人有各人的歸途,各人有各人的哀樂。 生活無論好壞,是別人在感受;選擇無論對錯,是別人在承擔(dān)。 千萬不要以己度人,淺薄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價別人的幸福,去踏足別人的世界。
![]() 03
魯迅說: “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yōu)秀,后來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yōu)秀?!?/strong> 高層次的人,遇事多體諒,看誰都順眼。 他們會知道別人的不易,所以不計較,能看懂別人的難堪,不拆穿。 這樣的人,內(nèi)心柔軟踏實,交往使人放心,既是尊重別人,也在優(yōu)秀自己。 蘇軾向來平易近人,友遍天下。 任職杭州時,他曾與當(dāng)?shù)匾粋€名叫韓宗儒的小官有過書信往來。 韓宗儒此人酷愛羊肉,可囊中羞澀,每月的俸祿只能夠吃幾頓。 無意間,他得知名將姚麟十分仰慕蘇軾,便起了心思,將蘇軾寫過來的信件賣給姚麟,換錢買羊肉吃。 此事傳開后,蘇軾身邊的好友有揶揄蘇軾交友不慎的,有為蘇軾打抱不平、義憤填膺的。 可蘇軾本人卻不在意,反倒體諒他的難處。 他知道韓宗儒生活清貧,也深感美食不可辜負(fù),所以對此事格外寬容。 韓宗儒再次上門向他索要回信時,他也只是幽默婉拒:“寒食不可殺生,本官今日斷屠。” 短短幾字,既照顧了韓宗儒的面子,詼諧中也不失親昵。 后來,蘇軾被貶黃州,許多昔日好友沒了音信,交情不深的韓宗儒卻常常寫信安慰他,給他送來溫暖。 《孟子》有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strong> 尊重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無形中優(yōu)秀著你自己。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會對別人妄加評判,會嘗試去理解每一種生活,有一顆能包容所有的心。 人與人之間的長久交往,離不開相互的尊重成全。 面對與自己觀點有偏差的人,看到與自己認(rèn)知不同的事,與其心存芥蒂排斥對方,不如求同存異學(xué)會包容。 你的理解尊重,最后成全的,都會是自己。
余華在《活著》一書中寫: “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strong> 人生是一本書,包羅萬象,各有各的版本;人生是一條路,四通八達,各有各的選擇。 為人,最大的修行,莫過于不會輕易被別人打擾;處世,最大的修養(yǎng),莫過于不去隨意打擾別人。 我們這一生,永遠(yuǎn)不要去吹滅別人的燈,發(fā)好自己的光才是最重要。 點亮“在看”,愿你對他人持一顆寬容心,尊重理解,為自己修一顆強大心,自在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