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登之戰(zhàn)不是一場孤立的戰(zhàn)役,而是一系列戰(zhàn)役的最后一戰(zhàn),白登之戰(zhàn)始于韓王信的謀反。
韓王信的封地本在潁川郡,后被劉邦遷到太原郡,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建都,結果韓王信為表忠心,說自己愿意在太原以北的馬邑(今山西朔州)建都,劉邦也同意了。 馬邑靠近匈奴,韓王信在與匈奴的作戰(zhàn)中,敗多勝少,后來匈奴冒頓單于率領大軍攻打韓王信,韓王信不敵,于是派使者向匈奴求和。 劉邦擔心韓王信暗通匈奴,起了疑心,于是派人責備韓王信,韓王信擔心被殺,于是就投降了匈奴,將馬邑獻給匈奴,并與匈奴聯(lián)手攻打太原。 這是第一次漢匈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形勢,當時匈奴已經越過句注山(雁門山)到達太原城下,包圍并攻破了太原城。 可以說整個太原城以前,皆為匈奴地盤。 劉邦率領32萬步騎大軍從長安出發(fā),進入太原郡后,先在銅鞮(今山西沁縣)與韓王信的軍隊作戰(zhàn),漢軍大獲全勝,韓王信部將王喜被殺,韓王信逃往匈奴。 漢軍趁勝追擊,在太原大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lián)軍,一路趁勝追擊到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qū)),再次擊敗敵軍,另一路則北上廣武,在廣武擊敗了王黃與匈奴左右賢王各帶領的一萬軍隊。 匈奴騎兵與韓王信的軍隊再次在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zhèn))西邊的樓煩集結軍隊,再次被漢軍騎兵部隊擊潰。 漢軍從山西沁縣一直到打到山西代縣,一路高歌猛進,屢戰(zhàn)屢勝。 之后,劉邦率領輕騎和先頭部隊繼續(xù)追擊匈奴,一直打到了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而漢軍主力步兵還在后面沒有趕到,此時的劉邦驕傲輕敵,聽不進婁敬的話,率軍追擊到白登山時,發(fā)現(xiàn)被匈奴人包圍。
劉邦的漢軍一共有32萬,但被匈奴包圍的是前鋒部隊,具體多少人,史書沒記載。 盡管史書記載了匈奴軍隊有40萬人,多半不是真實的人數,當時匈奴總共才多少人,除去老人、兒童、婦女,能有10~20萬軍隊就不容易了。 劉邦被包圍后,數次突圍,也無法沖出包圍圈。 匈奴也數次率軍圍攻劉邦,同樣也無法擊破漢軍,俘虜劉邦。 就這樣匈奴與劉邦打成了對峙,時值寒冬,劉邦手下的士兵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凍壞了手指。 最后劉邦聽從了陳平的計謀,說服了冒頓單于的閼氏,匈奴解除了包圍圈的一角,劉備命令漢軍將士拉滿弓,保持箭在弦上,面朝外,從通道中撤出,同漢朝主力軍會合。 劉邦撤軍后,平城(大同)以南仍然歸屬漢朝,平城以北歸屬匈奴。
后來漢文帝在給匈奴的信中提到了先帝(劉邦)的規(guī)定: 長城以北,是拉弓射箭者的國家,屬于單于統(tǒng)轄。長城以內,是戴冠束帶者的家室,我也要控制它。 言外之意就是說劉邦與匈奴的約定是:長城以南歸漢朝,長城以北歸匈奴。 縱觀整個平城之戰(zhàn),其實是一場平局,劉邦沒贏,匈奴也沒贏。 劉邦在戰(zhàn)前的目標的打擊韓王信和匈奴,收復失地,自白登之圍后,韓王信也還活著,雖然后來樊噲殺了韓王信,但那是后面的事。 至于收復失地,劉邦則是完成了目標,戰(zhàn)前的形勢是:太原都丟了,太原以前都被匈奴占據。 戰(zhàn)后的形勢是,雙方以長城為界,劉邦幾乎收復了整個山西,至于平城的歸屬,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如果以長城為界是真的,那平城也歸屬劉邦,個人認為平城是雙方不設防的地區(qū),誰也沒占領。 至于打擊匈奴,劉邦做到了一部分,在白登之戰(zhàn)前,漢軍無往不利,將匈奴打得大敗,只有在白登山,雙方誰也沒能吃掉誰,只能算是平手。 此外,漢朝還付出了和親的代價。
由于一系列異姓王的叛亂,比如韓王信、燕王盧綰、代相陳豨,經常有漢軍將領投降匈奴,所以冒頓經常率軍來到代地,進行侵擾劫奪活動。 為了約束匈奴,劉邦就派劉敬送漢朝皇族的公主去給單于當閼氏,每年奉送給匈奴一定數量的棉絮、繒、酒、米和食物,相互結為兄弟,實行和親政策,冒頓才稍為停止侵擾活動。 和親不是屈辱,只是一項政治手段,后來漢朝都打敗了匈奴,還不是一樣跟匈奴和親。 劉邦決定與匈奴和親的目的,是為了先穩(wěn)定邊境,解決國內的異姓諸侯王叛亂問題,只要內部穩(wěn)定了,再來尋找與匈奴的戰(zhàn)爭,這是政治手段,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這沒有錯。 至于匈奴,在整個平城戰(zhàn)役中,并沒有占到特別大的便宜,在戰(zhàn)前,匈奴一度占領太原,戰(zhàn)后,這些地區(qū)全部被漢軍奪去,同時匈奴損兵折將,匈奴支持韓王信,同樣沒有達到戰(zhàn)略目標。 綜合來看,漢朝與匈奴在首次交鋒中,都沒有達到戰(zhàn)略目標,因此這一系列的戰(zhàn)役只能算平手,誰也沒贏,誰也沒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