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會思考一個問題,人在江湖,那我該不該合群呢? “是否合群”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shù)人。但是,在一番掙扎后,無數(shù)人都會選擇合群。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成為了異類。 在他們看來,如果身邊沒有朋友,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一個人去做事,就會勢單力??;如果獨來獨往過日子,就會沒面子。 這種觀念,終究是暫時的。隨著人們有所經(jīng)歷,接受過生活的毒打,那他們就會發(fā)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 再怎么喜歡社交的人,都會遠離社交;再怎么推崇合群的人,都會遠離群體;再怎么害怕成為異類的人,都會心甘情愿活成異類的樣子。 當一個人不再合群,遠離社交,說明他有這幾種想法。
一、討厭人情世故,崇尚簡單淳樸。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普通人講究人情世故,或者深究人情世故,到底有沒有意義呢?有一點意義,但意義不大。 在官家,或者在富貴階層,講人情世故,這是必須的。大家都按照這套規(guī)則做人,你不講,那你就混不下去了。 問題是,普通人并不在官家,也不在富貴階層,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工薪階層,那人情世故對于他們的意義,就比較小了。 復(fù)雜的人情世故,無法讓普通人爬到高位;繁瑣的人情世故,無法讓普通人賺到錢。對于普通人而言,人情世故百害而無一利。 當我們看透了這一點,就會討厭人情世故,從而遠離人情世故。復(fù)雜的日子,終究是不好過的,還不如簡單的生活來得實在。 哪怕是精英階層的強者,也想活得簡單,但他們身處名利場當中,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罷了。
二、不愿被人束縛,只愿自在而活。 合群,進入到圈子里邊,注定會被人束縛,活得不自在。別人做什么,你就需要做什么,根本沒有自己的主見和選擇。 這種“被人束縛”的日子,只要過多了,你就會覺得沒意思,甚至會有“行尸走肉”的麻木之感。 試想,一個正常人,又怎么可能接受活得麻木的現(xiàn)實嗎?既然無法接受,那就只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從合群,變得不再合群。 別人怎么看待我們,我們不在乎。哪怕別人說我們是異類,我們也絲毫不在意。因為我們知道,人生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 人活一世,僅僅是一輩子罷了,倘若終其一生都活得憋屈,毫無瀟灑,那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合不合群,只是選擇的問題。生活質(zhì)量如何,才是關(guān)鍵所在。 如果你認為,合群降低了生活的質(zhì)量,那我勸你不要合群。低質(zhì)量的合群,不如高質(zhì)量的獨處。
三、見識人性險惡,回歸平靜天地。 人,唯有見識過極致的黑暗和恐懼,才會大徹大悟,想通某些問題。就拿“世道人心”來說,沒有吃過世道人心的苦,就看不透世道人心的真相。 一開始,我們都認為,人性本善,只要我們善良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善良對待我們。 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愿罷了。哪怕我們保持善良,也不見得別人保持善良。有可能,別人會更加窮兇極惡。 沒有接觸過黑暗,就無法擁抱光明;沒有見識過人性的險惡,就無法活得清醒;沒有被人欺負過,就無法走向成熟。 要想活得成熟,終究是有代價的。輕一點的代價,就是遍體鱗傷。而重一點的代價,就是人財兩空。 對于世道人心,沒必要有太多的期待。與其寄希望在別人的身上,不如寄希望在自己的身上。回歸平靜天地,活得自在安好,才算人間值得。
四、重心逐漸轉(zhuǎn)移,家庭才最重要。 年輕的時候,人們都會把重心放在外人的身上。上了一定的年紀,人們的觀念變了,就會把重心放在家人的身上。 跟外人相比,家人顯得更重要。對外人再好,外人也不會感激你。而對家人好一點,家人就會特別感動。 這個道理,相信很多人都懂,可為什么年輕人做不到呢?因為他們經(jīng)歷太少,沒有做足人生的加法,自然就不可能摒棄錯誤的期待和妄想。 40歲之前,我們要做人生的加法,目的就是盡可能接觸一切,看看自己究竟適合什么,不適合什么。 40歲之后,我們要做人生的減法,目的就是將毫無意義的人與事,從自己的生命中清除出去。“斷舍離”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跟毫無關(guān)系的外人漸行漸遠了。 重視親人,忽視外人,重視家庭,忽視外部環(huán)境,重視自己,不再合群。如此活著,人生才不會痛苦,靈魂才能更瀟灑自由。 文/舒山有鹿 |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