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當(dāng)你見多了人心,就不會再相信什么人性。 當(dāng)你見多了人性,就不會再相信什么人心?!?/span> 一個人成熟的標(biāo)志,就是對人性的理解。 大部分人,對人性了解越深,就會越失望。 可在失望過后,也能讓自己慢慢接受現(xiàn)實,內(nèi)心看開一些,靠自己慢慢地去過渡。 如果你充分掌握了人性,就不會讓自己絕望,如果你真的領(lǐng)悟人性,就不會埋怨。 真正的成熟,是在看清人性的本質(zhì)之后,還能夠讓自己勇敢地生活下去,對自己的生活仍然充滿希望和期待。 ![]() 人性經(jīng)不起誘惑 為什么人性是經(jīng)不起誘惑的呢? 曾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樣一個答案: “因為人性中本就存在光明與黑暗的兩面。 當(dāng)妄念太過時,人便舍棄了光明的那一面,而走向黑暗。 其結(jié)果也必將是黑暗的。” 在人類創(chuàng)造的所有東西當(dāng)中,利益對于人性從來都是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的。 這就導(dǎo)致很多人在金錢面前,會讓自己的內(nèi)心生出特別多的妄念,從而讓自己的人性向黑暗走去。 威廉·喬治·喬丹說: “人性可善可惡,冥冥中影響著我們的一生,而且總是如實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偽裝不來的。” 拿利益去試探一個人的人性,可以說是最高效的,最顯而易見的,也是最真實不過的。 畢竟如果一個人的人性堅定地站在光明的領(lǐng)域,那么就是用金山銀山去誘惑,也是可以經(jīng)受得起的。 可如果一個人的人性總是在搖擺不定,那么,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就有很大的可能會讓自己走向黑暗。 雖然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己為人做事的準(zhǔn)則,但是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不同,只是看自己怎么選擇罷了。 就像納·霍桑說的這句話: “人的本性中決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臺上?!?/span> 所以,我們沒必要把人性固定在一個范圍之內(nèi),要知道,人性從來都是根據(jù)后天的環(huán)境靈活變化的。 即使這是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也是人們無法改變的,但只要坦然去接受,其實對我們的生活也沒有什么影響。 畢竟,只要內(nèi)心懂得了這個道理,也就不會受到人性的折磨和煎熬了。 ![]() 人性本自私 俗話說得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span> 這句話既道破了人性的本質(zhì)是自私的,也說明了每一個人內(nèi)心之中都有屬于自己的私心。 很認(rèn)同這樣一句話: “沒有一個人不痛恨自私,但往往痛恨的是別人自私而不是自己的自私?!?/span>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別人自私自利的一面,就會讓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指責(zé)他人,卻忽略了自己也是否有著這樣的一面。 畢竟,在生活當(dāng)中,很多人能夠讓自己活得客觀一些,甚至就連認(rèn)識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都并不是全部的人能夠做到的。 就好像當(dāng)一件事并沒有牽扯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安心的當(dāng)一個吃瓜群眾,觀看別人因為自私而暴露出來的丑惡面貌。 可若是這樣的事情落到了自己的頭上,自己卻也是沒有辦法去做到大義凜然,把自己的利益拱手讓人的。 所以,我們要接受,每個人的人性都是自私的。 但這并不是什么特別糟糕的事情,就如同每個人都擁有七情六欲一般,是一件特別正常的事情。 因此,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道德去鞭策自己的人性,讓自己每天都活在道德火焰的煎烤之上,每一天過的都是如此的痛苦。 而是要在了解到人性的本質(zhì)就是自私的時候,讓自己去利用人性的積極部分,盡可能去避免消極部分,才能更好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因為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會在認(rèn)識到人性之后就自暴自棄,是能夠轉(zhuǎn)廢為寶的。 ![]() 控制人性=控制欲望 人,從活在這個世界上開始,就會不斷地積累自己心中的欲望。 人的欲望也如同人的人性一般,從來都不是一個本質(zhì)上的壞東西,而是有著兩面性的。 就像一個人可以篩選自己的欲望,管理自己的欲望,讓自己選擇正向的欲望,化作努力的動力,更好的去成就自己的人生。 所以,一個真正獨立和強大的人,一定可以讓自己學(xué)會如何去控制欲望,讓自己的精神層面不斷的壯大。 張方宇說過: “欲望是一個重量,它讓我們感覺到精神上的沉重。” 當(dāng)一個人的欲望越來越重的時候,他在精神世界上所承擔(dān)的壓力也就越來越重,久而久之,就會不受自己的控制,成為欲望的奴仆。 一旦一個人的欲望失控,那么他的人性也會隨之失控,做出一些十分極端的事情。 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通過控制自己的欲望,來控制自己的人性,從而掌握自己的人生。 最終,讓自己保持著對人生最純粹的追求,讓人性那一絲僅存的美好始終保存下來,靠著自己一步一步的成就美好的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