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啟功論書絕句百首詳解全譯(一至十九)

 酒清寂 2024-06-14 發(fā)布于甘肅
啟功原著 于鐵江譯釋
其一
西京隸勢自堂堂,點畫紛披態(tài)萬方。
何必殘磚搜五鳳,漆書天漢接元康。
【作者自注】
漢晉簡牘。
此首作于一九三五年,其時居延簡牘⑴雖已出土,但為人壟斷⑵,世莫得見。此據(jù)《流沙墜簡》⑶及《漢晉西陲木牘匯編》⑷立論。二書所載,有年號者,上自天漢,下迄元康。
漢簡北宋出土者,早已無存,僅于匯貼中尚存其文,已經(jīng)轉(zhuǎn)相臨寫,非復(fù)原來面目。明清人所見漢代字跡,莫非碑刻⑸。且傳世漢碑,多東漢人作,偶見西漢石刻,或相矜詫⑹,或疑為偽物。五鳳古刻,或石或磚,偶有流傳,稀同星鳳焉。
今距此詩作時又四十余年⑺,戰(zhàn)國秦漢竹帛之遺,紛至沓來,使人目不暇給,生今識古⑻,厚福無涯,豈止書學(xué)一道,隸書一體而已哉!
【譯者附注】
⑴居延簡牘:又稱居延漢簡,1930年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居延烽燧遺址發(fā)現(xiàn)的漢代簡牘,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史譽其為20世紀(jì)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fā)現(xiàn)”之一。
⑵為人壟斷:指當(dāng)時居延漢簡為國民黨中央研究所壟斷,一般人很難見到。
⑶《流沙墜簡》:《流沙墜簡》中國近代考古學(xué)著作。羅振玉、王國維合撰。該書為中國近代最早研究簡牘的著作。
⑷《漢晉西陲木牘匯編》:張鳳撰,1931年出版。
⑸莫非碑刻:沒有不是碑刻的。即只能見到碑刻。
⑹矜詫(jīn chà):夸耀。
⑺今距此詩作時又四十余年:此首詩作于一九三五年,作者時年二十三周歲;自注作于一九八五年,作者時年七十三周歲,故云。
⑻生今識古:生活在今天,卻能見到更多古代的文物。
【原詩題解】
此詩表達發(fā)現(xiàn)西漢更早時期隸書木簡的喜悅。據(jù)作者自注,明清人未見過出土漢簡,便把西漢五鳳年間(前57——前54)的古刻當(dāng)作珍寶,而現(xiàn)在出土的漢簡,從天漢年間(前100——前97)到元康年間(前65——前61)的都有,五鳳年間的殘磚石刻就不值一提了。
【原詩譯釋】
1.首句:西漢的隸書就已經(jīng)氣勢恢宏。西京:西漢首都長安,代指西漢。隸勢:隸書的體勢。自:本就,本已經(jīng)。堂堂:氣勢很大。
2.次句:一點一畫從容舒展,姿態(tài)多種多樣。紛披:舒緩貌。萬方:多種多樣。
3.三句:何必去苦苦搜尋五鳳年間的殘磚古石。五鳳:西漢宣帝的年號,前57——前54年。這句詩語序倒置,按正常順序就是:何必搜五鳳殘磚。
4.四句:現(xiàn)在出土的漆書木簡從天漢年間到元康年間的都有。漆書:用漆寫的木簡。天漢:西漢武帝年號,前100——前97年。元康:西漢宣帝年號,前65——前61年。
附圖1:西漢五鳳刻石
附圖2:西漢天漢木簡
其二
翠墨黟然發(fā)古光,金題錦帙照琳瑯。
十年校遍流沙簡,平復(fù)無慚署墨皇。
【作者自注】
陸機平復(fù)帖⑴。張丑⑵云:“墨有綠色。”
帖文云:“彥先羸瘵⑶,恐難平復(fù)⑷。往屬初?、桑瑧]不止此⑹,此已為慶⑺,承使唯男⑻,幸為復(fù)失前憂耳⑼。吳子楊往初來主⑽,吾不能盡⑾,臨西復(fù)來⑿,威儀詳跱⒀,舉動成觀⒁,自軀體之美也⒂。思識()愛(或釋量)之邁前⒃,執(zhí)(勢)所恒有⒄,宜()稱之⒅。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⒆?!?/span>
彥先為賀循字,循多病,見于《晉書》本傳。或謂彥先卒于陸士衡之后,則此非賀氏。然“恐難平復(fù)”,只是疑詞,非謂即死也。此帖當(dāng)書于陸氏入洛之前,所謂“臨西復(fù)來”,殆⒇吳子楊將往荊襄一帶,行前作別耳。
此帖自宋以來,流傳有緒。傳世晉人手札,無一原跡,二王諸帖,求其確出唐摹者,已為上乘。此麻紙上用禿筆作書,字近章草,與漢晉木牘中草書極相似,是晉人真跡毫無可疑者。帖中字有殘損處,釋文有據(jù)偏旁推斷者。
【譯者附注】
⑴陸機平復(fù)帖: 《平復(fù)帖》為陸機所書。陸機,字士衡,西晉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祖陸遜、父陸抗,都是東吳名將。吳亡后入晉,官至平原內(nèi)史、前將軍。后為司馬穎所殺?!镀綇?fù)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現(xiàn)存年代最早并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它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筆意婉轉(zhuǎn),風(fēng)格平淡質(zhì)樸,其字體為草隸書?!镀綇?fù)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⑵張丑:明書畫收藏家、藏書家、文學(xué)家。原名張謙德,一作廣德,字叔益。后改名丑,字青甫,號米庵,別號亭亭山人。昆山(今江蘇省昆山)人,善鑒藏,知書、畫,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著《清河書畫舫》十二卷,書中有對《平復(fù)帖》的記載。
⑶彥先羸瘵:彥先,賀循,字彥先。見【作者自注】。羸瘵(léizhài),病弱。
⑷恐難平復(fù):恐怕難以康復(fù)。
⑸往屬初?。阂酝鶆偟貌r。屬:從前,往昔。
⑹慮不止此:擔(dān)心病情不止于此。即擔(dān)心病情會更嚴(yán)重。
⑺此已為慶:成為現(xiàn)在這樣已經(jīng)算是可慶幸的了。
⑻承使唯男:有一個兒子在身邊可供使喚。
⑼幸為復(fù)失前憂耳:幸運的是以前的擔(dān)憂可以打消了。
⑽吳子楊往初來主:吳子楊以前來此地寓居。往初:當(dāng)初,以前。主:寓居。(依趙仁珪注)
⑾吾不能盡:我沒有完全了解他。
⑿臨西復(fù)來:在西行之前再次前來。
⒀威儀詳跱(zhì):儀態(tài)安詳,風(fēng)采杰出。跱:特立,杰出。
⒁舉動成觀:一舉一動優(yōu)雅可觀。
⒂自軀體之美也:確實是儀表堂堂的美男子。軀體:身體,此指儀表。
⒃思識()愛(或釋量)之邁前:想想人的見識器度會超過從前。識()愛(或釋量):此處采用“量”,識量,見識器度。邁:超越。
⒄執(zhí)(勢)所恒有:是情理中常有的事。執(zhí)(勢):勢,情勢,情理。恒,常。
⒅宜()稱之:確實值得稱贊。宜:應(yīng)該,值得。
⒆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夏伯榮正當(dāng)動亂之時,情況不清楚。寇亂:動亂,戰(zhàn)亂。聞問:消息,情況。悉:清楚,明白。
⒇殆:大概。
【原詩題解】
此詩表達對陸機平復(fù)貼真跡的贊嘆,稱其在漢晉簡牘中是無與倫比的。
【原詩譯釋】
1.首句:濃黑的墨色泛著翠綠,古色古香。翠墨:形容墨色之濃。作者自注引張丑云:墨有綠色。黟(yí)然:黑貌。
2.次句:泥金的題簽,錦制的封套,與墨字互相映襯,極為精美。帙:書、畫的封套。照:映照,映襯。琳瑯:形容文物精美。
3.三句:十年之間我校閱盡了各種漢晉簡牘。校(jiào):校閱,核對。流沙簡:《流沙墜簡》的簡稱,代指出土的漢晉簡牘。
4.四句:平復(fù)貼是無愧于墨中皇帝之稱的。無慚:無愧于。署:題署,稱為。
附圖:陸機平復(fù)帖
其三
大地將沉萬國魚,昭陵玉匣劫灰余。
先塋松柏俱零落,腸斷羲之喪亂書。
【作者自注】
王羲之喪亂帖⑴。
帖首云:“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⑵”此首作時,當(dāng)抗戰(zhàn)⑶之際,神州淪陷,故有此語。離同罹。
唐摹王帖,本本源源,有根有據(jù)者,首推萬歲通天帖⑷,其次則日本所傳喪亂帖及孔侍中帖⑸。此時萬歲通天帖硬黃⑹原卷尚未發(fā)現(xiàn),故只論及此帖。
喪亂帖傳入日本,遠在唐代,當(dāng)是留學(xué)僧,遣唐使所攜歸者。卷中有“延歷敕定⑺”印記,可證其摹時必在公元八世紀(jì)以前。此帖與孔侍中帖在當(dāng)時或?qū)僖痪恚鬄槿怂罘?,以其摹法相類也?/span>
喪亂帖筆法跌宕,氣勢雄奇。出入頓挫,鋒棱⑻俱在,可以窺知當(dāng)時所用筆毫之健。閣帖⑼傳摹諸帖中,有與此帖體勢相近者,而用筆觚棱⑽轉(zhuǎn)折,則一概泯沒⑾。昔人謂,不見唐摹,不足以言知書,信然⑿。
【譯者附注】
⑴喪亂帖:《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秵蕘y帖》筆法精妙,結(jié)體多欹側(cè)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chuàng)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于日本宮內(nèi)廳三之丸尚藏館。
⑵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這是《喪亂帖》開頭的一句話,意思是,時局動亂到了極點,祖先的陵墓第二次遭受摧殘。離:同罹,遭受。荼毒:殘害。
⑶抗戰(zhàn):指抗日戰(zhàn)爭。
⑷萬歲通天帖:《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啟功在《唐摹<萬歲通天帖>書后》認為:“世傳王羲之的書跡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蠟紙鉤摹的墨跡本。至于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后來都亡佚不傳,只剩石刻拓本?!薄爸劣凇度f歲通天帖》不但沒有誤摹之筆,即原跡紙邊破損處,也都鉤出,這在《初月帖》中最為明顯,如此忠實,更增加了我們對這個摹本的信賴之心。”
⑸孔侍中帖:《孔侍中帖》為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書,3行,25字?!犊资讨刑饭P畫體態(tài)豐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豐筋”于此帖盡顯。作品墨跡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會。
⑹硬黃:古紙名。用以寫經(jīng)和臨摹古帖。以黃檗和蠟涂染,質(zhì)堅韌而瑩澈透明,便于法帖墨跡之響拓雙鉤。又用以抄寫佛經(jīng),以其色黃而利于久藏。唐宋時最為流行。
⑺延歷敕定:延歷,782年八月十九日至806年五月十八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天應(yīng)之后、大同之前。此時的天皇是跨越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兩個時代的桓武天皇。敕,音chì,皇帝的詔書、命令。敕定:依朝廷詔命而定。
⑻鋒棱:筆畫的鋒芒、棱角。
⑼閣帖:《淳化閣帖》的簡稱,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所謂法帖,就是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jīng)雙鉤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⑽觚( gū)棱:宮闕上轉(zhuǎn)角處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此指筆畫的棱角。
⑾泯沒(mǐn mò):消滅,消失。
⑿信然:確實如此。
【原詩題解】
據(jù)作者自注,此首作于抗戰(zhàn)爆發(fā),神州淪陷之時。詩作主要表達由喪亂貼內(nèi)容所引發(fā)的對時世的感慨。
【原詩譯釋】
1.首句:神州大地即將淪陷,無數(shù)百姓化為魚鱉。萬國魚:城池被淹,百姓化魚。形容淪陷地百姓慘遭荼毒。《元遺山集》卷十二:“ 滄海橫流萬國魚,茫茫神理竟何如?”
2.次句:蘭亭序帖能在晉末戰(zhàn)亂中留下來也是劫后余生。昭陵玉匣:指蘭亭帖真跡。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玉匣:漢代帝王葬飾,此指蘭亭帖真跡。據(jù)傳,唐太宗死后,蘭亭帖真跡隨太宗葬入墓中。前二句既是寫晉末戰(zhàn)亂,也暗喻當(dāng)時抗戰(zhàn)形勢。
3.三句:祖先陵墓又遭荼毒,墓地松柏零落俱盡。先塋:祖先陵墓。這句也是一語雙關(guān),既是寫王羲之喪亂貼的內(nèi)容,也寄托作者自身的感慨。
4.四句:王羲之的喪亂書讀來令人腸斷。腸斷:形容極度悲痛。末句將王羲之的遭遇與作者自己的遭遇融為一體,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啟功原著  于鐵江譯釋

其四
底從駿骨辨媸妍,定武椎輪且不傳。
賴有唐摹存血脈,神龍小印白麻箋。
【作者自注】
王羲之等若干人在會稽山陰蘭亭水邊修禊⑴賦詩事,早有文獻記載,蘭亭序帖⑵,乃當(dāng)日諸人賦詩卷前之序。流傳至唐太宗時,命拓書人分別鉤?、牵蔀楦北?。摹手有工有拙,且有直接鉤摹或間接鉤摹之不同,因而藝術(shù)效果往往懸殊。今日故宮博物院所藏有神龍半印之本⑷,清代題為馮承素⑸摹本,筆法轉(zhuǎn)折,最見神采。且于原跡墨色濃淡不同處,亦忠實摹出,在今日所存種種蘭亭摹本中,應(yīng)推最善之本。
鉤摹向拓⑹,精細費工,在唐代已屬難得之珍品,至宋代更不易得。于是有人摹以刻石,其石在定武軍州,遂稱為定武本⑺,北宋人以其易得,于是求購收藏,遂成名帖。實則只才存梗概,無復(fù)神采。試與唐摹并觀,如棋著之判死活⑻,優(yōu)劣立見矣。至清代李文田⑼習(xí)見碑版字體刻法,而疑禊序,不過見橐駝⑽謂馬腫背耳。
【譯者附注】
⑴修禊(xì):指古人三月三日在水邊祓除不祥的風(fēng)俗?!短m亭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span>
⑵蘭亭序帖:《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 、《臨河序》、 《禊序》和《禊帖》,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短m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難留、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jié)構(gòu)、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
⑶鉤摹:勾畫描摹。
⑷神龍半印之本:神龍本蘭亭集序,是唐朝馮承素摹本。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28行,324字。存世蘭亭集序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以便與其它摹本相區(qū)別。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xiàn),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因印文“神龍”二字有一半不顯,故文中又稱“神龍半印”。
⑸馮承素:馮承素(617-672),字萬壽,長安信都(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書法家。據(jù)近年出土的《馮承素墓志》所載,他在唐高宗時官至中書主書,至咸亨三年(672)十月在長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五十六歲,與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縣(今屬西安市)高陽原(在西安市長安區(qū))。
傳世王羲之《蘭亭序》摹本(神龍本)自元代郭天錫后,一般衍稱為馮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鋒、斷筆、結(jié)字、行墨, 均精微入神。
⑹向拓:復(fù)制法書的一種方法。由于法書墨跡因年代久遠,紙色沉暗,字跡難辨,故在摹制時,須向光照明,以紙覆帖(常用油紙、蠟紙),勾勒其原字筆畫,然后再以墨筆填充。向拓亦曰"影書"、"影覆"。
⑺定武本:摹寫定武石刻而成的摹本。定武石刻見【原詩譯釋】
⑻如棋著之判死活:如同判別棋著是死棋還是活棋。比喻顯而易見。
⑼李文田:李文田(1834-1895)字畬光、號仲約、若農(nóng)、芍農(nóng)、蘧圃,廣東順德均安上村人。清代書法家。
⑽橐駝(tuó tuó):駱駝。
【原詩題解】
此詩謂宋代以后摹寫刻石的字體完全不能體現(xiàn)蘭亭帖真跡的神采,只有神龍本這樣較好的唐代摹本還留存著蘭亭帖的血脈。
【原詩譯釋】
1.底從駿骨辨媸妍:怎能憑駿馬的尸骨辨識活馬的優(yōu)劣呢?底,疑問副詞,如何,怎么,表反問。駿骨:駿馬的尸骨。詩中以活馬喻蘭亭帖真跡,以駿骨喻摹寫刻石的字體,如定武本。
2.定武椎輪且不傳:定武本所依憑摹寫的定武石刻尚且不能流傳下來。定武:摹寫定武石刻而成的摹本。椎輪:原始的無輻車輪,喻事物草創(chuàng)。此指定武本摹寫所憑的定武石刻。據(jù)說唐太宗曾命人臨《蘭亭序》刻于學(xué)士院。五代梁時移至汴郡,后經(jīng)戰(zhàn)亂遺失。北宋慶歷間發(fā)現(xiàn),置于定州(今河北正定)州治。定州在宋時屬定武軍,故稱此石刻為“定武石刻”。大觀中,徽宗又將其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刻亦亡失。
3.賴有唐摹存血脈:幸而還有唐代的摹本留存著蘭亭真跡的血脈。賴:仰賴,幸而。唐?。禾拼哪”?。
4.神龍小印白麻箋:其中最好的是用白麻紙摹寫的有神龍小印的馮承素摹本。神龍:唐中宗年號,705——707年。
附圖1:唐摹蘭亭序神龍本

附圖2:定武蘭亭本

其五
風(fēng)流江左有同音,折簡書懷語倍深。
一自樓蘭神物見,人間不復(fù)重來禽。
【作者自注】
樓蘭出土?xí)x人殘箋⑴云:“()(無)緣展懷,所以為嘆也。⑵”筆法絕似館本十七帖⑶。
樓蘭出土殘紙甚多,其字跡體勢,雖互有異同,然其筆意生動,風(fēng)格高古,絕非后世木刻石刻所能表現(xiàn),即唐人向拓,亦尚有難及初。
如殘紙中展懷一行,下筆處即如刀斬斧齊,而轉(zhuǎn)折處又綿亙自然,乃知當(dāng)時人作書,并無許多造作氣,只是以當(dāng)時工具,作當(dāng)時字體。時代變遷,遂覺古不可攀耳。
張勺圃⑷丈舊藏館本十七帖,后有張正蒙⑸跋,曾影印行世,原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有新印本,其本為宋人木板所刻,鋒鎩略禿⑹,見此樓蘭真跡,始知右軍面目在紙上而不在木上。譬如畫像中雖須眉畢具,而謦欬⑺不聞,轉(zhuǎn)不如從其弟兄以想見其音容笑貌也⑻。
【譯者附注】
⑴樓蘭出土?xí)x人殘箋:即樓蘭文書殘紙,是指在樓蘭遺址發(fā)現(xiàn)的墨書的殘紙和木簡,殘紙中有西晉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號,這批殘紙當(dāng)是西晉至十六國的遺物,其內(nèi)容除公文文書外,還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書體除介乎隸楷之間的楷書外,還有行書和草書,這些殘紙是研究魏、晉、十六國書法的寶貴資料,不但使我們得以窺見晉人的真實用筆,而且為研究當(dāng)時書風(fēng)的演化提供了實證。
⑵()(無)緣展懷,所以為嘆也;沒有因緣一抒懷抱,所以深為嘆惋。展:抒發(fā)。
⑶館本十七帖:《十七帖》最初是由唐太宗購求二王書紙編綴而成,是王羲之草書(今草)的代表作品,因帖首第一行有'十七日’三字,故取名為《十七帖》 。今傳館本十七帖共收草圣王羲之草書尺牘(信札)二十九通,凡一百三十四行,其中一通(帖)為四行楷書。所謂“館本”,即“勒充館本”,摹勒充作館中副本。下刻“付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勒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二十字?!妒咛返哪E本今天已無法見到,今天所見都是刻本,最早的是北宋刻本。
⑷張勺圃: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晚號東涯老人,江蘇銅山人?,F(xiàn)代書法家。著有《法帖提要》七卷, 為法帖考釋著作翹楚,晚年又有《閱帖雜詠》百余首,更有大量校記、題跋等。
⑸張正蒙:明中葉詩人,曾為館本《十七帖》作長跋。
⑹鋒鎩略禿:筆鋒基本頹禿。
⑺謦欬(qǐng kài):本指咳嗽聲,引申為言笑。
⑻轉(zhuǎn)不如從其弟兄以想見其音容笑貌也:這是比喻說法,上句中“畫像”比喻木刻的十七帖,本句中的“弟兄”比喻樓蘭殘紙?!捌洹敝竿豸酥?。
【原詩題解】
此詩謂木板所刻的王羲之的十七帖,無法體現(xiàn)羲之真跡的神采,而樓蘭出土的晉人殘紙,雖非羲之手跡,卻能從中看到更真實的右軍面目。
【原詩譯釋】
1.風(fēng)流江左有同音:在文采風(fēng)流的東晉,還有與王羲之書法接近的人。風(fēng)流:文采杰出。江左:江南。王羲之是東晉人,東晉的統(tǒng)治中心在江南。同音:同類,志趣相投的人。此指與王羲之書法作品相類者,即樓蘭殘紙。
2.折簡書懷語倍深:一封書寫心懷的信箋上寫下了情意殷殷的話語。折簡:裁紙寫信。語倍深:信上的話語情意深厚。指樓蘭殘紙所寫內(nèi)容。
3.一自樓蘭神物見:自從樓蘭殘紙這樣的神奇寶物出現(xiàn)以后。見:同“現(xiàn)”。
4.人間不復(fù)重來禽:人世間就不再看重木板刻的十七帖了。復(fù):再。來禽:來禽帖,十七帖中的一篇,代指十七帖。
附圖1:宋刻館本十七帖

附圖2:樓蘭晉人殘紙

其六
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費品量。
翰墨有緣吾自幸,居然妙跡見高昌。
【作者自注】
六朝碑志筆法,可于高昌墓磚墨跡⑴中探索。
何紹基蝯叟⑵得魏張黑女墓志⑶孤本,甚自矜重,一再臨寫。包世臣慎伯⑷撰《藝舟雙楫》推挹⑸北碑,以鄭文公碑為極則⑹。張黑女志累經(jīng)影印,鄭文公碑世尤習(xí)見,學(xué)人臨寫,俱難措手⑺。即以蝯叟功力之深,所見臨黑女志雖異常肖似,顧自運之跡,竟無復(fù)黑女面目⑻,亦足見其難學(xué)矣。慎翁楷法之精者,學(xué)王彥超重刻廟堂碑⑼,略放則擬鄭文公碑⑽。惟見其每筆蜷曲,不見碑字敦重開張之勢,故何氏于黑女志跋中譏包氏未能橫平豎直,蓋由于此。
高昌墓志出土以后,屢見奇品。其結(jié)體,點畫,無不與北碑相通。且多屬墨跡,無刊鑿之失⑾,視為書丹⑿未刻之北碑,殆無不可⒀,惜包何諸公之不獲見⒁也。
【譯者附注】
⑴高昌墓磚墨跡: 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市境內(nèi)。為中國古國之名。公元640年(唐貞觀十四年)高昌為唐所滅。高昌墓磚的出土,始于本世紀(jì)初的日本人大谷光瑞及英籍考古學(xué)家斯坦因等外國人的發(fā)掘,當(dāng)時的一些學(xué)者曾據(jù)此對高昌國的紀(jì)年進行考證,此后,中國學(xué)者黃文弼于1930年在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進行了系統(tǒng)的發(fā)掘和整理,共發(fā)掘出土高昌磚120余方,成為歷次出土高昌磚數(shù)量最多的一次。從目前高昌地區(qū)出土的書法質(zhì)材來看,主要為木、石、磚(包括泥坯)、紙、絲織品等,尤以墓磚為載體的書法遺存最豐富;其墓磚書寫形式計有:抹底(白底)朱書、墨書;墨底刻豎線朱書;白底紅線墨書;墨底白粉書;刻字、刻字填朱等。其遺存的墓磚書法年代主要在南北朝至唐建中年間。高昌出土墓磚書法遺跡的可貴,除所載文字是可靠而詳實的歷史資料外,它還以毛筆逕書(未經(jīng)鑿刻)的形式,表現(xiàn)了它獨特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
⑵何紹基蝯叟:何紹基,字子貞,號東洲,又號蝯叟,清道光年間進士,書法家。蝯,同“猿”。
⑶魏張黑女墓志:《張黑女墓志》(黑hè女rǔ)原名《南陽太守張玄墓志》,又稱《張玄墓志》。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清人通俗稱《張黑女墓志》。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五三一年),出土地?zé)o可考,此志原石已亡佚,現(xiàn)僅存清何紹基藏剪裱孤本??瑫校啃卸?,共三百六十七字。志文書法精美遒古,峻宕樸茂,結(jié)構(gòu)扁方疏朗,多參隸意,頗帶質(zhì)拙。此墓志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fēng)骨內(nèi)斂,自然高雅。筆法中鋒與側(cè)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cè)嵯酀?、生動飄逸之風(fēng)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⑷包世臣慎伯:包世臣,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游閣外史。清嘉慶二十年舉人,書法家。
⑸推挹:推舉。
⑹以鄭文公碑為極則:把鄭文公碑作為最高標(biāo)準(zhǔn)。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jiān)使持節(jié)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又名《鄭羲碑》??逃诒蔽盒涞塾榔剿哪?公元511年),系崖刻,共有內(nèi)容近同的上、下兩碑。上碑在中國山東平度市天柱山,下碑在萊州市云峰山。下碑51行,每行23~29字,比上碑書寫略晚,字亦較大,剝泐較少,因而比上碑更為著名?!多嵨墓?下碑)》肅穆莊重、氣宇軒昂,自清代中葉以來即為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所推重。此碑為鄭道昭書寫,結(jié)字寬博舒展,筆力雄強圓勁,字體近楷書,并有篆隸意趣相附,為魏碑佳作之一。
⑺俱難措手:都難以找到學(xué)習(xí)的方法。
⑻顧自運之跡,竟無復(fù)黑女面目:可是看他自己寫的字,卻沒有一點張黑女墓志的樣子。
⑼王彥超重刻廟堂碑:廟堂碑,即《孔子廟堂碑》。唐碑,正書,虞世南撰并書。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xué)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五代時王彥超曾翻刻《孔子廟堂碑》。
⑽略放則擬鄭文公碑:模仿得大體相像后就模仿鄭文公碑。放:相似,相像。
⑾無刊鑿之失:沒有因刻版鑿石而造成的失真之處。
⑿書丹:碑刻術(shù)語。即刻石(又包括碑、摩崖、造像、墓志等類型)必須經(jīng)過的三道工序(撰文,書丹,勒石)之一,指用朱砂直接將文字書寫在碑石上。后泛稱書寫墓志銘為書丹。
⒀殆無不可:大概也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⒁不獲見:沒有機會見到。
【原詩題解】
此詩謂清代書法家推崇張黑女墓志和鄭文公碑,但二者都是碑刻,后人難以學(xué)習(xí)其筆法。而現(xiàn)在出土的高昌墓志多屬墨跡,可從中探索六朝碑志的筆法,作者以自己能見到清代書法家未能見到的高昌墓志而慶幸。
【原詩譯釋】
1.蝯翁睥睨慎翁狂:蝯翁何紹基以張黑女墓志為高,慎翁包世臣以鄭文公碑為傲。睥睨(pìnì):斜視貌,形容神態(tài)傲慢。詩中指以張黑女墓志為高。狂:狂傲。詩中指以鄭文公碑為傲。
2.黑女文公費品量:張黑女墓志和鄭文公碑的高下很難品評。費:費力,很難。品量:品評,評斷。
3.翰墨有緣吾自幸:我非常慶幸自己有翰墨的緣分。此句正常語序為“吾自幸有翰墨緣”。
4.居然妙跡見高昌:居然能夠見到高昌墓志這樣奇妙的墨跡。此句正常語序為“居然見高昌妙跡”。
附圖1:高昌墓磚墨跡

附圖2:張黑女墓志

附圖3:鄭文公碑

啟功原著  于鐵江譯釋

其七
硯臼磨穿筆作堆,千文真面海東回。
分明流水空山境,無數(shù)林花爛漫開。
【作者自注】
智永⑴寫千字文⑵八百本,分施浙東諸寺,事見唐何延之⑶蘭亭記。千百年,傳本已如星鳳。世傳號為智永書者并石刻本合計之,約有五本;大觀⑷中長安薛氏摹刻本,一也;南宋群玉堂帖⑸刻殘本四十二行,自“囊箱”起至“呼也”止,二也;清代顧氏過云樓⑹帖刻殘本,自“龍師”起至“呼也”止,此卷為明董其昌⑺舊藏,戲鴻堂帖⑻曾刻其局部。近獲見原卷,黃竹紙上所書,筆法稚弱,殆元人所臨,三也;寶墨軒刻本,亦殊稚弱,四也;日本所藏墨跡本⑼,五也。
此五本中,以一,二,五為有據(jù),長安本摹刻不精,累拓更為失真。群玉本與墨跡本體態(tài)筆意無不吻合,惜其殘失既多,且究屬摹刻。惟墨跡本煥然神明,一塵不隔。非獨智永面目于斯可睹,即以研求六朝隋唐書藝遞嬗之跡,眼目不受棗石⑾遮障者,舍此又將奚求乎⑿?
【譯者附注】
⑴智永:南朝和尚(生卒不詳),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后代,號"永禪師"。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云門寺保存。云門寺(原名永欣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留下了"退筆冢"、"鐵門檻"等傳說。智永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創(chuàng)"永字八法",為后代楷書立下典范。并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fā),幾可視為教科書,其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xiàn)在,依然是書法學(xué)習(xí)的經(jīng)典教材。
⑵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fù)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
⑶何延之:唐人,曾撰寫《蘭亭記》,是一篇對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的全過程,及此序爾后的收藏、傳世、御命臨摹、著錄及后殉于唐太宗昭陵的有系統(tǒng)地記敘的信史。
⑷大觀:宋徽宗年號,1107——1110。
⑸《群玉堂帖》:中國南宋匯刻叢帖,《群玉堂帖》原石的宋拓殘本。原名《閱古堂帖》。南宋韓侂胄(?~ 1207)以家藏墨跡,令其門客向水編次摹勒上石。向氏精于鑒賞,擅長刻帖,故摹刻甚為精善。開禧三年(1207)韓氏被誅,帖石沒入內(nèi)府。嘉定(1208~1224)間改為今名。
⑹顧氏過云樓:“過云樓”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位于蘇州市干將路,為清代書畫收藏家顧文彬所建,收藏許多書畫珍品,至今猶存。
⑺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漢族,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qū)馬橋)人,明代著名書畫家。
⑻戲鴻堂帖:董其昌所刻,董其昌之堂名“戲鴻堂”。
⑼日本所藏墨跡本:《千字文》在唐代傳入日本,曾經(jīng)日本谷鐵臣收藏,后為小川簡齋購得。
⑽棗石:指木刻本、石刻本。舊時多用棗木雕刻書版。
⑿舍此又將奚求乎:除了它又到哪里去找呢?意即只有這一個。
【原詩題解】
此詩贊美日本所藏智永千字文墨跡本極其珍稀精美,如空山絕響,林花爛漫。
【原詩譯釋】
1.硯臼磨穿筆作堆:智永為書寫千字文磨穿了硯臺,用壞的筆成了堆。硯臼:硯臺。
2.千文真面海東回:現(xiàn)在能見到的千字文真跡卻從日本傳回。千文:千字文。真面:真跡。海東:大海的東邊,指日本。
3.分明流水空山境:仿佛潺潺溪水在空山中流動。此句喻其珍稀如空山絕響。分明:喻詞,簡直就是,仿佛。它直貫三、四兩句。
4.無數(shù)林花爛漫開:又如樹林中無數(shù)美麗的花朵爛漫開放。此句喻其佳妙而美不勝收。
附圖1:智永千字文墨跡

其八
爛漫生疏兩未妨,神全原不在矜莊。
龍?zhí)⑴P溫泉帖,妙有三分不妥當(dāng)。
(當(dāng)字平讀)
【作者自注】
唐太宗書碑有二,曾自以二碑拓本賜外國使臣,其得意可知。溫泉銘⑴早佚,晉祠銘⑵尚存,但歷代捶拓,已頹唐無復(fù)神采。真絳帖⑶中摹刻溫泉銘銘詞一段,標(biāo)題曰秀岳銘,蓋據(jù)首句“巖巖秀岳”為題,并不知其為溫泉銘。是潘師旦⑷所見,已是殘本。此真絳帖今存者已稀,清代南海吳榮光舊藏者,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吳氏曾摹入筠清館帖⑸,距絳帖又隔一塵矣。
敦煌本溫泉銘最前數(shù)行亦殘失,幸以下無損。米芾“莊若對越,俊如跳擲”⑹之喻,正可借喻。
書法至唐,可謂瓜熟蒂落,六朝蛻變,至此完成。不但書藝之美,即摹刻之工,亦非六朝所及。此碑中點畫,細處入于毫芒,肥處彌見濃郁,展觀之際,但覺一方黑漆版上用白粉書寫而水跡未干也。
其字結(jié)體每有不妥處,譬如文用僻字,詩押險韻,不衫不履⑺,轉(zhuǎn)見風(fēng)采焉⑻。
【譯者附注】
⑴溫泉銘:為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拓本,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原石已遺失。拓本原藏敦煌藏經(jīng)洞,現(xiàn)藏于巴黎國立圖書館。溫泉銘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行書刻碑。
⑵晉祠銘:即晉祠之銘并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nèi),當(dāng)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額書飛白體“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謝叔虞神恩,銘文歌頌宗周政權(quán)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全文1203字,行書體,勁秀挺拔,飛逸灑脫,骨格雄奇,刻工洗煉,可謂行書楷模。
⑶絳帖:《絳帖》為北宋潘師旦摹刻,因刻于絳州,故名?!督{帖》是與《淳化閣帖》齊名的三大名帖之一,為書法瑰寶。該帖刻于1049--1063年(宋皇佑、嘉佑年間),集宋以前書法名家之大全,具有很高的書藝價值。
⑷潘師旦:北宋書法家。曾摹刻《絳帖》。
⑸筠清館帖:清代吳榮光所刻。吳榮光(1773 - 1843)字伯榮,一字殿垣,號荷屋、可庵,晚號石云山人,別署拜經(jīng)老人。廣東南海人。善于金石、書畫鑒藏,且工書善畫,精于詩詞。
⑹米芾“莊若對越,俊如跳擲”:米芾(fú )(1051年-1107年),北宋書畫家。初名黻(fú ),字元章,時人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鑒定家、畫家、收藏家。米芾原籍襄陽(今屬湖北),后定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召為書畫學(xué)博士,擢禮部員外郎。米芾在官場上并不得意,其“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shù)困”。因其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tài)度皆被當(dāng)世視為顛狂,故又有“米顛”之稱。莊若對越,俊如跳擲:莊重處如敬對神靈,迅疾處如跳躍拋擲。莊,莊重靜穆。對越:敬對上天神靈???,同“駿”,疾速。此句化用《詩·周頌·清廟》:“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span>
⑺不衫不履:衣著不整齊。形容性情灑脫,不拘小節(jié)。
⑻轉(zhuǎn)見風(fēng)采焉:反而更有風(fēng)采。轉(zhuǎn):反而。
【原詩題解】
此詩贊美敦煌溫泉銘豪放灑脫,不拘小節(jié),反而更見神采。
【原詩譯釋】
1.爛漫生疏兩未妨:豪放不拘和謹(jǐn)守規(guī)矩兩種風(fēng)格互不妨礙。爛漫:豪放灑脫,不拘小節(jié)。生疏:與上文“爛漫”對稱,指書法藝術(shù)上謹(jǐn)守規(guī)矩、不越雷池的風(fēng)格。
2.神全原不在矜莊:神完氣足原本就不取決于是否矜持莊重。神全:神完氣足。原:本來。在:決定于,取決于。矜莊:矜持莊重。
3.龍?zhí)⑴P溫泉帖:敦煌溫泉銘如龍騰虎臥,豪宕不拘。跳:在平水韻中,跳有平、去兩讀,此處讀平聲。
4.妙有三分不妥當(dāng):溫泉銘中有些字結(jié)體不夠妥當(dāng),但不衫不履,更見其妙。此句前果后因,即正因其有三分不妥,所以更妙。三分:與“七分”相對,指很小的一部分。當(dāng):讀平聲。
附圖:溫泉銘
其九
宋元向拓汝南志,棗石翻身孔廟堂。
曾向蒙莊聞讜論,古人已與不傳亡。
【作者自注】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⑴,匯帖中曾見之,近代流傳一墨跡本,曾經(jīng)影印。其原跡今藏上海博物館,一九七二年聞館中專家談,實屬宋人摹本,余私幸昔年從影印本中判斷未謬⑵。然其摹法俱在,即影印本中亦能辨出,不必待目驗紙質(zhì)焉。
虞書以廟堂碑⑶為最煊赫,原石久亡,所見以陜本⑷為多。然摹手于虞書,知其當(dāng)然,不知其所以然,與唐石殘本相較,其失真立見。城武摹刻本⑸,不知出誰手,以校唐石,實為近似,惜其石面捶磨過甚,間架僅存,而筆劃過細,形同枯骨矣。
唐石本廟堂碑⑹,影印流傳甚廣,惜是原石與重刻拼配之本。然觀《黃山谷題跋》⑺,已多記拼配之本,知唐刻原石北宋時必已斷缺矣。
積時帖⑻昔藏石渠寶笈⑼,幾經(jīng)浩劫,不知尚在人間否?
【譯者附注】
⑴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中國書法作品,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為其撰寫墓志。行草書,墨跡。 縱25.9厘米,橫38.4厘米,為紙卷墨本,行書18行,每行12字至15字不等,共222字。收藏于上海博物館。虞世南(558—638年),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屬浙江省)人。官至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其書法剛?cè)岵⒅?,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
⑵未謬:沒有錯誤。
⑶廟堂碑:即《孔子廟堂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事而立。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此碑書法俊朗圓腴,端雅靜穆。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xué)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
⑷陜本:《孔子廟堂碑》現(xiàn)存刻石有兩塊。一塊俗稱《西廟堂碑》。宋王彥超重刻于陜西西安,故又稱陜本。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碑末增“王彥超再建,安祚刻字”一行九字。另一塊在山東城武縣,俗稱《東廟堂碑》,碑身高2.08米,寬0.89米,厚0.22米,字33行,行滿格33字。所書正楷,外柔內(nèi)剛,圓融遒勁。元至元(1335一1340)年間,定陶河岸崩決時出土,摹刻年代不明。石質(zhì)不堅,明拓本字漫漶且瘦,又稱瘦本、城武本。即下文所言之城武摹刻本。
⑸城武摹刻本:孔子廟堂碑的拓片,見上注⑷。
⑹唐石本廟堂碑:孔子廟堂碑的唐代原石拓本,即上文所言唐石殘本,現(xiàn)在所存僅有清人李宗瀚舊藏本,譽為唐拓本。究竟為何時所拓,難以確定。此拓本大部是配陜本,其漫漶、損泐之字多是唐本。此拓本有中華書局、文明書局、有正書局以及上海古籍書店、日本二玄社等影印行世,原拓本則已流入日本。
⑺《黃山谷題跋》:黃庭堅著。黃山谷即黃庭堅,北宋書法家、文學(xué)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dāng)時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
⑻積時帖:歷來稱虞世南書,行草交體,筆致輕妙。有人疑為偽托。
⑼石渠寶笈:《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初編成書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編四十四卷。著錄了清廷內(nèi)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作為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曠古巨著,書中所著錄的作品匯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時期的所有作品,而負責(zé)編撰的人員均為當(dāng)時的書畫大家或權(quán)威書畫研究專家,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鑒藏價值。
【原詩題解】
此詩感嘆古人書法原跡難以流傳,古人的書法技藝難以繼承。正如莊子所言,古人死了,他們的技藝也就消亡了。
【原詩譯釋】
1.宋元向拓汝南志: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早已失傳,我們現(xiàn)在只能看到宋元人的摹本。汝南志:虞世南所書《汝南公主墓志》。向拓:摹寫字畫的一種方法。
2.棗石翻身孔廟堂:虞世南所書的《孔子廟堂碑》也已亡佚,我們現(xiàn)在只能看到翻刻本。翻身:此指翻刻??讖R堂:虞世南所書的《孔子廟堂碑》。
3.曾向蒙莊聞讜論:曾經(jīng)從莊子那里聽到一個正直的說法。向:從。蒙莊:莊子,莊子是蒙人,故稱蒙莊。讜(dǎng)論:正直的言論。《莊子·天道》:“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币庵^古人所心領(lǐng)神會的技藝不可言傳,古人死了,他們的技藝也就消亡了。
4.古人已與不傳亡:古人已經(jīng)連同他們不能流傳的技藝一起消亡了。與:連同。不傳:不能流傳的技藝,詩中指古人的書法技藝。
附圖1:汝南公主墓志
附圖2:孔子廟堂碑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