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節(jié) 筋癥、寒癥頭痛 帝曰:人有尺脈數(shù)甚,筋急而見,此為何???歧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shù)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歧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nèi)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黃帝又問:有的人“尺脈數(shù)甚,筋急而見”,這是什么???諸位記得要推理,一講到脈的時候,腦袋里面馬上就要出現(xiàn)“寸關尺”,中間是關,寸為陽,陽是九分,尺是一寸,尺為陰,馬上就出現(xiàn)這個東西。然后呢再回頭看的時候,尺脈、陰脈是沉在底下的,是比較緩、比較慢的?,F(xiàn)在陰脈不是這樣,現(xiàn)在陰脈跳的很快,“數(shù)甚”,這是什么病呢?岐伯回答說,這個就是所謂的“疹筋”,疹就是久病,只要你看到中醫(yī)治“疹”就是久病,長久的病傷到筋了,叫做疹筋。這個人肚子會繃緊,寸關尺對應人體,中間的橫隔是關,寸脈的陽是指的胸,尺指的是下腹的地方,中間橫隔的地方是關的地方,剛好對應身上。我一講到哪你馬上這樣橫著對應起來。 這個人的脈跳得很快,本來是沉而緩,現(xiàn)在跳得很快很數(shù),筋急,問題一定出在下腹部,腹必見急。如果你看到白色、黑色在臉上……諸位記不記得看到黃色、紅色是熱癥,看到青色、黑色是痛癥,看到白色是寒癥?看到白色、黑色,寒而且痛就出來了。如果我們開處方的時候,我們有止痛的藥,你光開止痛的藥不會好,因為它是寒嘛,所以你要把祛寒的藥跟止痛的藥開在一起他才會好,這就是你要去辯證的地方。我們?yōu)槭裁凑f你要知道寒熱呀,知道這個那個,我們?yōu)槭裁粗狸庩枺繛槭裁匆啦≡诒磉€是在里?因為表有表藥里有里藥啊,知道這些我們才不會開錯嘛。這樣子分辨就很清楚了。
黃帝問:有的人病有頭痛,好幾年都不好,這怎么得到呢?岐伯說:“當有所犯大寒”,就是很冷天的時候、大寒天的時候,因寒所中,寒會中頭。寒又去不了,再往深入跑到骨髓里面去,一直慢慢、慢慢嚴重了,寒一直沒有去掉,深到骨頭上面,頭痛就會好幾年都不會好。 腦為髓海,“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因為腎主骨,骨里面有髓,腦又是髓海,牙齒是骨之余,所以痛一年,一直痛到牙齒上面,這個是厥逆。當然了,頭痛有很多種,這個講的是寒造成了頭痛。也有熱痛,舉個例,前面都跟諸位講過了:胃里面有“熱中”,胃里很熱、胃有問題的時候,本來胃經(jīng)是沿著任脈兩邊走(上圖所示),胃出問題的時候它直沖上去,直沖到腦部(前額),這就是邪氣。所謂邪氣會逆的時候,不是順著正經(jīng)走,它是逆著正經(jīng)走,造成前額痛。所以前額痛時我們會在胃上下一針,所以頭痛有很多種。 基本上岐伯講的是大原則:大部分都是寒痛。有的人呢告訴你“我流鼻水,一直擤鼻涕,頭很痛”,鼻水都是清的,頭痛是不是寒痛?清是主寒、痛,去痛的藥、治寒的藥同時要開在里面去他才會好。鼻子里面如果塞了很多東西,里邊有“積”,鼻子里面積了很多痰液,這個時候我們有用清痢的藥,比如針灸下進去,迎香下到內(nèi)迎香去,或者開一些通痢的藥,用一些麝香、凡石把它整個清出來,積去掉的話壓力就減輕。諸位記得:中醫(yī)的觀念里面痛就是“積”累積起來,所以寒累積起來越來越深、越來越深,就造成痛。一般人的觀念:我這個牙痛我就吃止痛藥、消炎藥。痛跟消炎沒有關系的,又不是發(fā)炎,發(fā)炎不痛的,是東西累積在里面痛。所以你從一個案子可以看出來,比如你有一天牙痛,你吃抗生素沒有用的,你到牙醫(yī)那邊給你牙齒鉆個洞,一鉆洞的時候,膿一化出來以后,壓力一減輕痛就沒了,所以你就知道痛是來自于壓力,痛沒了是壓力減輕了,但是里面發(fā)炎還在,所以幫你清之后,再做根管治療的時候還給你吃抗生素,為什么?因為里面炎癥還在,所以炎癥本身不會造成痛的,是壓力才會造成痛。所以如果有個膿塊腫在這邊很大、很痛,那是因為膿腫出不來,膿一放就不痛了,那個膿腫在這邊,你在那邊吃抗生素吃了半天壓力還在里面,痛還是在里面,所以痛跟發(fā)炎就完全沒有關系。 有的人是濕盛,脾,濕會傷到下,我們前面都講過了。當濕重的時候,脾中到濕熱、濕傷的時候,頭會像戴帽子一樣戴一圈在這邊,像孫悟空的金箍,真的就像戴一圈在這邊,是脾濕造成的頭痛,這是我們前面有介紹過的。大致我們可以分成這樣子。 |
|
|
來自: 香茶雅趣 > 《倪海廈 黃帝內(nèi)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