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固窺園圃,中馀;辭令民,則有所闕。"這是《周易》中的一句話,寓意我們在言辭上要謹慎有度。 語言就像一把雙刃劍,用之不當就會傷及自身。 一個人的言語反映出他的思維修養(yǎng)和人格操守,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言行,用智慧駕馭好口舌,避免傷天害理。。 ![]() 知識淵博不如口無遮攔"士銜氣以為佚,鼓地而踴。"《莊子》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太多反而容易失態(tài)出丑。 用在謹言慎行的話題上,就是我們要學會沉默寡言,少說一些無謂的多余之語,因為多言多語往往會增加出錯和是非的可能性。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個愛說大話的少年,到哪里都嘮嘮叨叨毫無顧忌。終于有一天,他無意間冒犯了一位有能力的老人,被施了一個懲罰,只要說謊就會長出超級大鼻子。從此少年再也不敢亂開口了,變得謹言慎行。 由此可見,對于言語我們要知所節(jié)制,才能免于出丑。 狂言傷人自己也難逃其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孔子這句話教導我們要虛心學習,勤于反思自省。 用在言語方面就是,我們的話語必須有理有據(jù)才能服眾說服他人,否則只會引起反感和傷害。 這讓我想起《紅樓夢》中的一個情節(jié):兩個姐妹晴雯和小紅受王熙鳳的慫恿,總是肆無忌憚地嘲諷貶低賈寶釵,傷了寶釵的自尊心。寶釵平日雖然溫文爾雅,但每每都能理直氣壯予以還擊,使她們無言以對。 可見言語固然鋒利,但更應該注重內(nèi)涵和分量,而非恃強凌弱去傷害他人。 否則終有一天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 平和有度方能行有余那么,當你決定開口時,該如何說話呢? 我曾經(jīng)有這樣一段經(jīng)歷:在餐館就餐時,我看到一位服務生懶洋洋地倚著墻放松,我喊點菜,還是無動于衷,就忍不住大聲數(shù)落道:"你們這些人怎么這么不專業(yè),工作的時候居然游手好閑!"話音剛落,我就意識到用詞太嚴厲了。幸好那位服務生脾氣很好,只是報以淡淡一笑沒有計較。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這句話揭示了一個做事的基本道理:我們無論做什么都需要把握好分寸和節(jié)制,不能放縱放肆。 因此關于謹言慎行,我們要"過過腦,走走心",三思而后言,把握好語言的度,保持適度謹慎的好習慣。 用溫和而又有力的話語去影響他人,這才是最高的修養(yǎng)。 ![]() 語言是人類最寶貴的溝通工具,是文明進步的階梯。 可是一句話說錯了,就可能釀成大錯而傷人或誤會。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學習如何正確使用語言,謹言慎行,體現(xiàn)智慧和涵養(yǎng)。 只有用智慧和理性駕馭好口舌,語言才能釋放出應有的正能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友愛。 讓我們共同珍視語言的力量,弘揚語言文明,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智慧和理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