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學訴諸理性,要對世界的本原、本質(zhì)和歸宿提出終極之問。對終極之問的正確回答就是哲學所追尋的真理。
人的哲學性體現(xiàn)在:人要尋找世界和自己的本原(我是從哪里來?)、本質(zhì)(我是誰?)、歸宿(我要到哪里去?)。
以終極問題為核心關切的哲學,自然地會傾向于形而上學:要從經(jīng)驗世界追溯到超驗世界,以超驗世界作為經(jīng)驗世界的本原和歸宿,并以“與超驗世界的聯(lián)系”來理解經(jīng)驗世界的本質(zhì)。
2
科學訴諸理性,以自然萬物為研究對象,尋求經(jīng)驗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然而經(jīng)驗規(guī)律的普遍性和可靠性(也即科學的根基),并不能完全以過去的經(jīng)驗現(xiàn)象為依據(jù)。因為過去的經(jīng)驗規(guī)律不能保證未來經(jīng)驗規(guī)律的同一性。
科學的根基無法建立在過去經(jīng)驗規(guī)律的基礎上。這也意味著,科學的根基無法由科學本身來確立??茖W的根基連于世界的本原、本質(zhì)和歸宿。也即,科學的根基連于哲學終極之問所追尋的答案。若終極問題始終得不到確切答案,那么,科學的根基也將無法真正確立。
3
宗教神學包含對哲學終極之問的各種具體回答。當然有對錯之分——各種宗教教義,要么是對哲學終極之問的正確回答,要么是對哲學終極之問的錯誤回答。
哲學需要對各種宗教教義的終極答案進行是非真假的甄別,并擇其“真”而從之。因為哲學的目標本是求真。
4
哲學是“愛智慧”。這已表明哲學的本質(zhì)不是一種思維活動,而是一種生命態(tài)度,背后隱藏著某種深層的情感渴求和心靈嘆息:人渴望更真、更深地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己,并最終找到自己生命的本原、本質(zhì)和歸宿,讓人類因為無知而流浪的心和靈魂得到安息。
哲學(理性)以尋求真理為目標。但哲學(理性)本身并不能建構和創(chuàng)造真理,而只能尋求和辨識真理。
關乎終極之問的答案,哲學(理性)憑自身無法回答。它只能在與真理相遇之前尋找它,在與真理相遇之時認出它、擁抱它、跟隨它。
哲學自身只是一個器皿,等候著去盛裝真理。在真理被賜予給哲學或理性之前,哲學或理性唯一能夠確定的只是自己的困惑和無知。
從哲學自身產(chǎn)生不了終極之問的答案,從理性本身也產(chǎn)生不了真理的內(nèi)容。由此揭示了理性與哲學的工具性,而非目的性。也揭示了理性和哲學作為工具的有限性——它不是真理的源頭,不能自己制造真理,只能尋求、等候真理,并在真理被賜下來的時候辨識真理。

5
清楚自身能力界限的哲學——真實的理性,讓人在理性的界限處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知:理性自身無法成為真理的來源。真理外在于人的理性。人的理性能夠認識真理的前提是:真理本身帶著能力介入(光照、啟示、引導)人的理性。若沒有這個神啟過程,人的理性永遠也找不到真理?!凹幢隳阌幸浑p健康的眼睛,若是沒有光,你依然什么都看不見。”(奧古斯?。?/span>
當真理沒有被啟示給人,理性的正當立場只能是如蘇格拉底所言:“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當真理被啟示給人,理性的本分就是分辨和識別出真理,并擁抱和委身于真理。正如多馬在至高者面前的俯伏:“我的主,我的神!”
6
哲學若拒絕真理的啟示性來源,就可能走向兩條異化自身的道路:
a.否定終極問題有終極答案,否定人有獲取終極答案的可能性,最終讓哲學淪為否認真理存在,否認真理可知性的相對論、虛無論式的詭辯。
b.僭越性地使用人的理性,讓理性在自身能力和界限范圍之外,通過猜想或想象來建構終極之問的答案。就如同試圖讓器皿自身去為自己制造盛裝物一樣。哲學試圖進行自問自答,不辨是非,不辨真假地接受各種建立于想象的世界觀體系(哪怕它們彼此矛盾)。
這兩條路徑都讓以求真為己任的哲學,走向了自身本性的反面。。
在終極問題上,哲學若承認天啟是真理的來源,那么,哲學就走向了自身的終點,并來到神學的起點。然而,哲學并不是走向了終結和消亡,而是走向了對自身的成全和升華。哲學的目標如此就被神學成全了。因為哲學的終極之問被神學回答了。哲學的形而上學路徑,被神學的道成肉身路徑所回應了。哲學曾試圖為科學知識尋找可靠性的根基。在神學成為哲學的答案以后,也就是終極問題獲得終極答案以后,世界的本原和本質(zhì)就被揭示了,科學知識可靠性的根基也就被確立了。自然世界經(jīng)驗規(guī)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科學知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根基于神智慧的創(chuàng)造和護理。祂創(chuàng)造自然規(guī)律并維系自然規(guī)律,并賦予人治理全地的使命。這使命就包括人以理性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上帝之手的杰作。祂常用祂權能的命令在托住萬有。只要地還存留,萬有就必要按照祂所創(chuàng)設的規(guī)律而運轉(zhuǎn)。這個事實便是科學的根基所在?!?/span>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strong>古典西方哲學中傾向于尋求世界和生命的本原、本質(zhì)和歸宿。這必然是一條傾向于形而上學的道路:要追尋經(jīng)驗世界的超驗根源。現(xiàn)代西方哲學則傾向于否定哲學形而上路徑的可靠性和合法性。如此,就致使哲學越來越遠離了自身的基礎、本質(zhì)和靈魂:對終極問題的關切和探尋。這也是現(xiàn)代西方哲學走向沒落甚至衰亡的原因。因為它走向了一條解構、拆卸和否定自身本質(zhì)的道路。
從啟蒙理性時代德國古典哲學的興起,到分析哲學的繁盛,西方哲學堅定地走向了一條拒絕天啟作為真理來源的道路,堅定地走向了一條拒絕接受神啟作為哲學一切終極之問的答案的道路。這就已經(jīng)注定了自身必要走向衰亡的命運。從此,哲學史就只能是不斷陳列人類在理性僭越道路上所建構的觀念巴別塔之遺跡和碎片。
9
哲學之所以會產(chǎn)生,是因為人心中有發(fā)出終極之問并渴求終極答案的傾向。“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span>
人有終極尋求的傾向。人有渴望永恒的本能。因為神將永生的渴望放置在人心里。人必須要尋求和歸回賜予自己生命的源頭:與神恢復關系(唯獨十架的救贖是神人和好的唯一道路),才能真正活著。人惟有認識自己靈魂的父,自己流浪的理性(蒙昧的理性)、流浪的意志(叛逆的意志)、流浪的情感(錯誤而敗壞的欲望)才能真正回家(被醫(yī)治和導正),人才能得著生命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