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每個人,從一出生就和“籍貫”打上交道;然后,就不離不棄,相伴終生。你看,從一出生的上戶口,到上幼兒園上學校,從參加工作到結(jié)婚成家,等等等等,我們填過了無數(shù)的表格,而每個表格上,都少不了“籍貫”這一欄。 ![]() 對于“籍貫”,我們似乎都知道大概是個什么意思,可是到真要填寫時,往往卻又感覺迷茫和難以下筆,不知道到底怎么填寫才正確,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那么,“籍貫”是什么,何為籍、何為貫?怎么填寫才是準確的?填寫籍貫到底有什么用? 01 “籍貫”是什么 先說“籍”。據(jù)《說文解字》:“籍,簿書也”。在古代,簿書就是官府的文書簿冊,就是根據(jù)每個人的出身不同,將不同的人登記在不同的冊成為不同的“籍”。按社會等級分,有世家大族的貴籍、普通百姓的良籍、奴隸專屬的奴籍,以及除士農(nóng)工商之外的賤籍等等;按行業(yè)不同分,又可分為承擔煮鹽徭役的為“灶籍”,承擔做工徭役的為“匠籍”,承擔當兵徭役的為“軍籍”,承擔經(jīng)商徭役的為“商籍”等等。在古代,一個人的“籍”確定后,一般是不能改變的。這是古代統(tǒng)治者為管理社會、管理百姓的一種制度。 再說“貫”。據(jù)《說文解字》:“ 貫,錢貝也”?!柏灐本褪清X,作為名詞使用;后來,“貫”又成為量詞,古代人用繩子把銅錢串起來,便于攜帶和交易,如一貫錢、二貫錢;再后來,“貫”開始演變成動詞,表示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貫穿、聯(lián)系在一起;后來,這個聯(lián)系演變?yōu)橹饕敢粋€家族在一個地方代代居住的意思,如鄉(xiāng)貫、里貫。這樣。“貫”就又成為表達一個人父輩的出生地,也就是他的祖籍地的一個名詞。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籍”“貫”是單獨使用的,“籍”主要是指你是干什么的,“貫”則是指你出生在哪里。 那么“籍貫”這個詞是在什么時間、又是怎么組合起來使用的呢?根據(jù)史料記載,最早使用“籍貫”這個詞的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老先生。他在《史記》中多次提到了各種人物的“籍貫”。比如說,在《史記·老子傳》中,司馬遷說老子是出自楚國苦縣人。司馬遷使用“籍貫”這個詞的目的是為了區(qū)分不同地域或不同家族的人物,便于讀者理解他們的背景和身份。隨著逐步演變,“籍貫”成為專指一個人祖輩的出生地(貫)和家庭徭役種類(籍)的登記文件,成為避免徭役和賦稅的流失的主要工具。特別是從清代開始,“籍貫”開始全面合并使用,不過這時候“籍貫”主要是“貫”的意思,一般只為登記戶口專用。 02 “籍貫”怎么填寫 為準確理解“籍貫”的填寫方法,我們先說說“出生地”、“戶籍地”、“籍貫” 這三個名詞在填寫時的主要區(qū)別。 “出生地”是一個相對固定且一勞永逸的信息。它直接對應到個體誕生的地點,即你的誕生地。因此,“出生地”是一個不可更改的地理位置信息,是個體降生的具體標志。這個信息的固定性使得在各種證件和身份文件中,都常常作為一個核心的身份認證依據(jù)。 “戶籍地”是與父母戶口登記直接相關(guān)的位置信息。在個體出生后,父母會到戶籍登記部門將你的信息登記在戶口本上,這個登記地即為“戶籍地”。與“出生地”不同,“戶籍地”是可以隨遷移而發(fā)生變動的,尤其是在個體搬遷到新的城市或地區(qū)時,戶籍地就相應地隨著變更。這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用來管理個體的遷移和居住狀況。 “籍貫”這個概念與前兩者相比,就顯得更加深刻一些,而且有著比前兩者更為抽象的內(nèi)涵。它不再僅僅是個體出生時的具體地點,也不再是戶口登記時戶籍地的簡單表達,而是涉及到個體祖輩的居住地。 由上述可以看出,這三者的區(qū)分在于它們分別側(cè)重于對某個個體的某一個方面的表達:“出生地”表達的是個體誕生地點,“戶籍地”表達的是個體居住和遷徙情況的記錄,“籍貫”則表達的是對個體及其家族更深層次的歷史根源的認知。對這三者的綜合理解,有助于形成對個體全面身份的把握。 由此,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證法》等法律法規(guī),籍貫的準確填寫是這樣的: 一,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 二,祖父未落常住戶口的,填寫祖父應落常住戶口的地方;公民登記籍貫后,祖父又遷移戶口的,該公民的籍貫不再隨之更改。 三,籍貫的填寫格式一般為?。ㄗ灾螀^(qū)、直轄市)+縣(市、區(qū)、旗),如“河南省鎮(zhèn)平縣;設(shè)區(qū)的市一般為市+區(qū),如昆明市五華區(qū)”。如果是港澳臺同胞或外國僑胞,則填寫其原國籍或原居住地。 03 籍貫有什么用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特別是人口大量的流動、合法的遷徙,實事求是地說,“籍貫”的作用是在不斷弱化的。有人就據(jù)此提出過取消“籍貫”的設(shè)想。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目前社會中,“籍貫”仍然是個人身份信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承擔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是“籍貫”能夠增強人們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籍貫可以幫助個人表達對自己出身、家族、地域、民族乃至國家等方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認同感體現(xiàn)在對家族文明和地域文化的尊重,對民族和國家的歸屬等。這種認同和歸屬反映的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國家的自豪和對民族文化的尊重。 二是“籍貫”可以促進人群、族群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籍貫作為一種紐帶,可以成為個體與個體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交流和溝通的話題和橋梁。尤其是在異鄉(xiāng)生活的個體遇到自己同鄉(xiāng)、同族的人時,會自然產(chǎn)生特殊的共鳴和親近感。 三是“籍貫”可以展示地域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底蘊。籍貫能夠反映一個家族、一個地域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包括其所繼承和傳承的歷史和文化。例如,家鄉(xiāng)話是基于個人成長地區(qū)的語言表達,展示了個人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四是“籍貫”可以記錄族群遷徙歷史及尋找祖籍的根源。對于那些已經(jīng)離開了祖先出生地或祖籍地的后代,就可以根據(jù)籍貫來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籍,以此來確定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同時,籍貫也代表著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對祖輩的感恩,是人們尋找自己的來源和祖先祖籍地的重要依據(jù)。 五是“籍貫”可以成為統(tǒng)計學和研究領(lǐng)域的重要依據(jù)。比如在人口統(tǒng)計學和人類遷徙研究領(lǐng)域,“籍貫”信息就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可以通過分析人口的籍貫分布及遷徙動向,來研究人口流動、城市化進程、地區(qū)發(fā)展等重大社會問題。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盡管目前“籍貫”的作用在不斷弱化,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中,它仍然是個人身份信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籍貫”與“出生地”、“戶籍地”等有明確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在了解個體的根源、傳承地域文化、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便于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wù)等方面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準確填寫“籍貫”仍然是必要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