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袁紹、劉表、曹操、劉璋之流,勢力雄厚,身邊早就聚集了不少人,論關(guān)系和地位,作為西涼人的賈詡,必定不能融入其中,而實力太差的賈詡又看不上,只能選擇實力稍差,但卻有點名氣的人,這樣才能占據(jù)主動地位。

張繡和賈詡
那么賈詡屬意的輔佐對象是誰呢?目前來看,最好的人選就是在南陽的張繡了。
張繡家底繼承自叔叔張濟,張濟曾經(jīng)又和李傕、郭氾、賈詡同為牛輔帳下四校尉,而牛輔又為董卓女婿,是董卓西涼兵五大統(tǒng)帥之一,可謂同根同源,所以投奔張繡,是賈詡眼下最好的選擇。
得知賈詡投奔自己,張繡異常的開心,甚至以子孫輩的禮節(jié)來侍奉賈詡,甚得賈詡之心。
而賈詡上來就給張繡獻了第一個策略:聯(lián)合劉表。
這可把張繡給呆住了,要知道此前張濟就是因為缺乏糧草攻打荊州南陽郡的穰縣,結(jié)果卻被流矢射中陣亡,而荊州又屬于劉表的地盤,換句話說,張繡和劉表有生死之仇。
畢竟是叔叔輩,張繡認為賈詡必然不會害自己,但聯(lián)合劉表又過于離譜,連忙詢問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來劉表的荊州處于四戰(zhàn)之地,東邊因為孫堅之死,孫策和劉表已經(jīng)勢不兩立,雙方必然會大戰(zhàn)不斷。至于北邊,南陽又和曹操的豫州接壤,不能不防。

漢末群雄
張繡的兵馬又是悍勇的涼州兵,張濟又是死在穰縣,張繡為了報仇,必然會繼續(xù)進攻,威脅劉表荊州北大門。
但如果張繡放下仇恨選擇和劉表聯(lián)合,劉表必然同意,而且可以趁機索要地盤安身立命,豈不是皆大歡喜?
張繡雖然將信將疑,但還是聽了賈詡的話,開始和劉表接觸。
而事情果然如賈詡所料,得知張繡愿意投靠,當(dāng)即將宛城讓出來給他駐扎,如此豐厚的條件,張繡想來想去,直接答應(yīng)了,畢竟眼下缺糧,在沒有糧食,下面的西涼兵可都要逃走了。

西涼兵驍勇善戰(zhàn)
就這樣,張繡既得了宛城這個地盤,又能繼續(xù)保持獨立的西涼兵,相當(dāng)于劉表的藩屬。
而劉表既去掉一個威脅,又可以利用張繡幫助自己看守荊州北面,損失的不過一個小小的宛城而已。
雙方都對這次聯(lián)合感到很滿意,尤其是張繡,對賈詡佩服的五體投地,而這一切,正是賈詡所期望的。
不知道張繡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啥叔叔張濟在弘農(nóng)這么多年,賈詡一直不來,而剛死沒多久,就馬不停蹄趕來?
這個問題張繡不知道,但賈詡自己心里清楚,張繡為人俠義,且善于納諫,這簡直就是亂世謀士最喜歡的輔佐對象之一,誰不希望自己的謀劃被人聽取呢?
更何況張繡還信任自己,自己可以利用這種信任以及西涼兵完成自己的目的。

老實人張繡
作為一個謀士,賈詡必然要搜集周圍勢力的情報,而得知張濟身亡后,俠義心腸的張繡必定為了報仇而和劉表拼命,畢竟張繡的性格真的做出來。
早些年張繡在祖厲縣為官,當(dāng)?shù)貋y軍在麴勝的帶領(lǐng)下居然殺了縣令劉儁,出于報恩,張繡二話不說,伺機刺殺了麴勝,為劉儁報了仇,因此揚名。
連對自己有恩的縣令都可以仗義報仇,更何況自己的叔叔了,所以賈詡連家屬都沒帶,迅速趕來,畢竟這個時間短暫,一旦劉表和張繡講和失敗,張濟留下的西涼兵可能真沒了。
好在時間來得及,加上賈詡對張繡性格了如指掌,這件事就這么成了。
然而張繡還沒待多久,就引來曹操的征討。
此前曹操剛迎漢獻帝不久,打算試試“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效果,第一個對象就是南邊勢力稍弱的張繡。

奉天子以討不臣
得知曹操大軍來襲,張繡立馬詢問賈詡有何對策,沒想到賈詡的回答很簡單:投降。
還沒打就投降,張繡表示不理解,賈詡也不多廢話,直接告訴他,如果要打,基本沒有勝算。
那張繡說南邊不還有劉表嗎,可以和劉表聯(lián)合。
結(jié)果張繡直搖頭,認為劉表素以大漢忠臣自詡,絕不會因為幫助張繡而和打著朝廷的名義曹操為敵的。
沒有劉表的糧草援助,張繡根本堅持不了多久,與其主動投降和戰(zhàn)敗后投降,還是主動投降能保存實力好,況且還可以打著投降朝廷的名義,不怕被說。
張繡一聽,佩服,還是賈詡看得遠,立即選擇主動投降曹操。
建安二年(197年)初,張繡率眾投降,當(dāng)晚曹操大擺宴席,沒想到宴席上,曹操居然要納張濟的遺孀鄒氏為姬妾,這也就罷了,曹操居然暗中聯(lián)絡(luò)張繡部將胡車兒。

一句話,惹出了這么大禍?zhǔn)?/p>
用意很明顯了,就是要徹底霸占張繡的西涼兵。
對于張繡來說,歸降曹操可以,但前提是不能動自己大軍,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曹操卻把手伸出來,自己豈不成了光桿司令了?這怎么對得起叔叔,當(dāng)下就打算反了曹操。
于是張繡找來賈詡商量,賈詡二話不說,又獻上一條計策:偷襲。
當(dāng)然偷襲也要講究策略,曹操熟讀兵法,自然會有所防備,如何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呢?
答案是瞞天過海。
賈詡讓張繡假意派士兵運輸軍械,而運輸路上必然經(jīng)過曹操的大營,而借著運輸軍械的機會,又聲稱運輸?shù)能囕v太少,這些軍械太重,不妨讓士兵穿著軍械運輸,這樣減輕運輸?shù)闹亓俊?/span>
曹操覺得,這件事合情合理,就沒往張繡會借著這個機會偷襲上想。
賈詡不愧是“毒士”,一般人還真想不到這個計策,最終讓曹操看走了眼。
宛城一戰(zhàn),對曹操來說損失不可謂不大,痛失了愛將典韋、愛子曹昂以及侄子曹安民,埋下了日后曹魏嚴重的奪嫡之爭。

宛城之戰(zhàn)
就這樣,張繡和曹操之間又結(jié)下了大梁子。
而此后曹操又和袁紹大打出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袁紹派人招降了張繡,張繡也認為眼下和袁紹聯(lián)合是保全自己的最好選擇,當(dāng)即表示同意。
然而賈詡卻當(dāng)面回絕,然后給了張繡一個驚掉下巴的計劃:再次投降曹操。
說實話,賈詡剛說出這個計劃的時候,張繡甚至認為他是不是喝多了,畢竟此前才偷襲殺了人家兒子和大將,現(xiàn)在投降,豈不是自投羅網(wǎng)。
對于張繡的疑慮,賈詡門清,貼心地為張繡解釋了起來。
首先就是曹操現(xiàn)在“奉天子以討不臣”,不管是袁紹還是張繡,名義上都是大漢臣子,理應(yīng)尊曹操的所在的漢室。
其次就是袁紹號稱七十萬大軍,兵強馬壯,自己這點人馬過去,一點水花都沒有,很容易被邊緣化。
但在曹操這里不一樣了,現(xiàn)在曹操急缺人馬,那么幾千人都不一樣,與其去袁紹那里錦上添花,不如去曹操那邊雪中送炭,兩邊能夠得到的地位顯而易見。
至于張繡擔(dān)心自投羅網(wǎng)這件事,在賈詡眼里根本就不是個事。
曹操志在天下,必然要收服天下人的心,如果張繡投奔,回頭就殺了,其他人哪里還敢投奔曹操,相反如果曹操能摒棄前嫌,厚待張繡,如此寬宏大量,必然會吸引其他人前來投奔。

袁紹
一番話,說的張繡不斷點頭,而張繡本來就是一個善于納諫的人,也非常信任賈詡,選擇歸降了曹操。
而后果然如賈詡所料,曹操不計前嫌,甚至讓和張繡結(jié)成兒女親家,只是張繡不知道的事,賈詡還有一個原因沒說,就是他兩邊都下了注。
畢竟賈詡也不知道曹操和袁紹誰笑到最后,畢竟明面上看,袁紹勢大,但內(nèi)部不齊心,曹操勢弱,但內(nèi)部戰(zhàn)斗力強,都不好說。
如果曹操最終獲勝,那么賈詡和張繡自然雪中送炭,待遇如初,而如果袁紹勝了,按照袁紹的肚量,必然會清理一波曹操的人,而張繡雖然投降了曹操,但畢竟和曹操有著殺子之仇,反而會被視為曹操“敵人”而被保留。
所以說不管誰贏誰輸,賈詡都是贏家,而這也是賈詡一直以來的追求,也是投奔張繡的目的:即利用張繡的西涼兵讓他在亂世求得一席生存之地,不管日后誰奪得天下,他都可以自保。
當(dāng)然張繡后面也不差,在曹操這邊盡心盡力,屢立戰(zhàn)功。
當(dāng)然和賈詡再也沒有合作過,畢竟賈詡自保目的達到了,歸順曹操后也就獻了三個計謀,然后不問世事。
但對于張繡來說,賈詡輔佐自己不過幾年,但賈詡每次提議都是不按常理出牌,每次都是那么令人心驚肉跳,但事后都證明賈詡說得都不錯。
當(dāng)然也是走鋼絲,一個操作不好就會翻車,好在張繡運氣也不錯,每次都能平安落地,不知道張繡內(nèi)心有沒有這么想過,又有賈詡這樣不按常理出牌的謀士,他是該哭還是該笑?





